<h3>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革命老区东昌府区柳园街道利民社区,了解东昌府区第一个牺牲的共产党员赵以政,第一批党团组织,第一个县委,第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部队,来共同寻找红色记忆,挖掘红色资源,接受红色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以此来纪念为了人民解放事业、为了新中国成立、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奋斗的革命先烈们。<br></h3> <h3>赵以政(1904年8月5日~1928年6月19日),字存礼 ,男,汉族,1904年出生于山东省聊城东关姚家园子 , 今东昌府区人。革命烈士。</h3> <h3>1919年1月1日,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杂志,在全国公开主张文学革命。<br></h3> <h3>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傅斯年是这次学生运动的领导者之一。<br></h3> <h3>1912年,7岁赵以政开始随父亲进私塾读书。图片私塾照片。</h3> <h3>由于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教私塾的父亲教育观念逐渐改变,在1920年把赵以政送入聊城县立高等小学学习新文化知识。图为毕业照片。<br></h3> <h3>1923--1925年,赵以政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参加反帝爱国游行示威,向学生推荐进步书刊。图为省立二中校舍。</h3> <h3>1923年,赵以政在聊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他和同学们不断从《向导》《中国青年》《创造月刊》《语丝》等进步报刊上了解国内外政治形势,这些进步书刊对赵以政的思想启发很大,其政治觉悟不断提高。</h3> <h3>《向导》周报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 。第117期《向导》周报,发行于1925年6月6日,是一期报导上海“五卅惨案”的专刊。周报还刊发了被日本人枪杀的工人顾正红的现场遗照,详细介绍了“五卅惨案”的真实情况,激发了全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反动军阀的强烈愤慨、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心。</h3> <h3>1924年,孙伏园提出自办刊物,周作人和鲁迅都极为支持。几个人都感到要有一份自己办的能自由说话的刊物了,于是一份4开8版的周刊——《语丝》,就在北京尤其是大学附近出现了。每期《语丝》的刊头下面都印有“地址:北大一院新潮社”。</h3> <h3>《创造月刊》创造社主要文学刊物之一,1926年3月在上海创刊,1929年1月停刊。《创造月刊》的革新成为了这个时期同人刊物政治化转向的一个典范。郁达夫主编。<br></h3> <h3>赵以政为更广泛团结同学,在校内集资的形式,不以盈利为目的,创办文具图书销售部,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他团结了一批进步同学成立了“民主研究会”,开展进步活动。</h3> <h3>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聊城省立二中的学生积极声援,上街游行进行反帝爱国的宣传活动。二中学生赵以政等自编自导自演反映农民贫苦生活的活报剧,感动不少观众。古城东昌又一次掀起浓厚民主革命色彩反帝爱国浪潮,为地方党组织的酝酿和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干部上的准备。<br></h3> <h3>时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省立二中的进步师生多次举行反帝爱国游行示威,赵以政都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发表演说,揭露三座大山的罪行。并自编自演了一个独幕活报剧,描述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劳苦农民的故事,引起了观众的共鸣。<br></h3> <h3>聊城省立二中毕业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了中共优秀党员和干部,如“中共鲁西县委”的创始人,革命烈士赵以政、孙大安、王寅生、杨耕心等,(均为省立二中1925年毕业生)。金方昌、金谷立、邓延熙(白果)等烈士,著名画家李苦禅、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等都是该校后期的毕业生。<br></h3> <h3>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山东青岛掀起纱厂工人罢工的革命高潮,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与人民群众都相继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浪潮中。山东省立第二中学的学生们也自发掀起反帝爱国的游行示威运动,赵以政每次都站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向群众讲述英、日帝国主义分子残杀中国人民的暴行,揭露地主资本家剥削劳动大众的罪恶,激起广大爱国群众的无比义愤。<br></h3> <h3>国共两党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925年秋,赵以政受革命浪潮的冲击,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科,与校内国民党右翼分子进行斗争,并动员十多名亲友投入革命。</h3> <h3>在黄埔军校,王寅生、聂子政、孙大安、赵以政、赵以凯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h3> <h3>赵以政还动员家乡的亲友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在他的劝说下,二弟赵以凯和十多名同学也考入黄埔军校军官预备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6年冬,赵以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图为黄埔军校学生在训练。<br></h3> <h3>1926年夏,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赵以政参加了第二次东征战役<br></h3> <h3>后又到江西北伐军第三路军朱培德部工作,担任过排长和工兵连连长等职务,并在北伐进军途中的江西前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br></h3> <h3>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不久,赵以政在武汉遭到反革命势力的关押。图为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纪念馆<br></h3> <h3>在经过不懈的斗争并恢复自由后,受共产党中央军委的委托,赵以政以军委特派员的身份,于1927年8月回到山东聊城,开展党的工作。<br></h3> <h3>当时奉系军阀盘踞聊城,巡逻队荷枪实弹横冲直撞。赵以政不顾个人安危,经常出入于聊城省立二中和三师。发展共产党员10多名,同时深入聊城、博平、阳谷等地农村,发展基层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捐抗租抗高利贷的斗争。<br></h3> <h3>他还深入到聊城的北周店、凤凰集、博平的袁楼、阳谷的郭店屯、曹庄、邵楼、朱堤口等地,广泛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发展党团员,建立基层党组织,成立工农协会,动员开展抗捐抗租抗高利贷的斗争。</h3> <h3>1927年10月中旬,中共山东省委派团省委秘书长张干民来聊城。按照组织上的安排,由省立二中学生申和生引导,张干民到姚家园子赵以政家里,与省委委员王寅生和赵以政、聂子政见面,传达了省委指示。大家分析了聊城地区革命斗争形势,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认为应尽快落实省委意见,立即建立县委。随后,在赵以政家的南屋里,由张干民、王寅生、赵以政、聂子政、袁果(博平县人)5人举行党的会议。会上,王寅生代表省委宣读了省委关于组建中共东昌县委的决定,宣布中共东昌县委正式成立。紧接着召开了第一次县委会,根据省委指示和安排,由张干民任书记,王寅生任宣传委员,赵以政任组织委员,聂子政任军事委员,袁果任青年农民委员。县委下设监委和青委。军事工作、士兵工作以王寅生为主,聂子政、赵以政协助。会上,根据省委交给的任务和要求,研究了县委今后的工作计划,一致认为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以贫雇农为骨干,大力发展农民协会组织,开展抗租、抗捐、抗高利贷,反地主土豪劣绅等各项斗争。同时开展士兵运动,在士兵中发展党组织,夺取武装;在城市街道中组织小商小贩抗捐抗税;在省立三师、二中发展进步学生成立学生会、读书会,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蒋介石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罪行,以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同时决定根据聊城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按区域分成四大片进行革命斗争。即聊城南、阳谷、莘县为一片,由王寅生、申和生负责;聊城北为一片,由聂子政负责;博平、茌平为一片,由袁果负责,赵以政协助;东平和聊城城区内为一片,由张干民和赵以政负责。</h3> <h3>1927年10月中旬,在姚家园子组建了鲁西北最早的县委组织——中共东昌县委(亦称鲁西县委,代号董昌贤),张干民任书记,赵以政任委员,分管组织。</h3> <h3>中共东昌县委(亦称鲁西县委,代号董昌贤)隶属中共山东省委,下辖阳谷九都杨、博平袁楼、聊城北周店等党支部。县委机关先设在赵以政的家中,7天后迁至城内北门里傅弼庵家的偏僻小套院里,后又迁回赵以政家中,并增补宋占一、杨耕心为县委委员。图片为东昌古城北门里。<br></h3> <h3>在县委成立后,委员们经常在赵以政家里开会,党的重要文件、油印机和其他秘密通讯工具也转移到他家来,省委来的领导同志也常住在他家里,他家逐渐成为鲁西县委的联络中心,并成为鲁西县委的机关所在地。</h3> <h3>中共东昌县委的成立,加强和统一了鲁西党的工作,促进了革命斗争的开展。县委成立后,在聊城、堂邑、博平、高唐、夏津、阳谷等县,先后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图为堂邑文庙<br></h3> <h3>1927年10月,中共鲁西县委成立,赵以政任县委委员,县委机关就设在他家里。他日夜操劳,接待来人,收发文件,布置工作。<br></h3> <h3>他的父亲对家里设立县委机关很不放心,赵以政以家中有学童出入、便于掩人耳目、比较安全等为由耐心说服老人。在他的带动下,他父亲也把来的客人当作亲人,周到地安排食宿,主动为县委放哨站岗。</h3> <h3>1927年冬,根据县委决定,他和王寅生、聂子政、杨耕心等与活跃在阳谷坡里一带的韩建德、曹万年绿林军直接接触,阐明党的政治主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欣然同意参与坡里暴动。<br></h3> <h3>1927年11月,中共鲁西县委计划在聊城城南40里与阳谷交界的郭店屯一带,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占领阳谷、聊城、莘县三县交界的坡里天主教堂,作为建立农民自卫军和工农革命政权的根据地。</h3> <h3>1928年1月14日,参加领导了坡里暴动,带领武装群众攻进坡里,占领德国天主教堂。</h3> <h3>赵以政与其他县委领导人,则在聊城参与这次起义的筹划和外援工作。</h3> <h3>暴动发生前,赵以政赶到闫寺镇北周店,传达上级指示,动员农民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支援起义队伍。确定6名党员和部分农协会员,于暴动当天下午步行到达阳谷坡里 ,加入农民自卫军,编入孙大安为队长的党员队,参加到坡里暴动队伍中。<br></h3> <h3>1928年1月14日晚,韩建德、聂子政、杨耕心率领暴动队伍利用教堂晚上“晚祷”、教徒可自由出入的有利时机,一举攻进并占领全部教堂。</h3> <h3>1928年1月15日,申兰生、孙大安迅速赶到坡里参与领导工作,1月16日县委书记张干民,省委委员王寅生,省立三师学生宋占一到坡里,举行会议,经过商议,成立了“东临地区工农革命委员会”,组建了以韩建德为总司令的领导机构,县委委员聂子政代表党组织处理军中事务。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老百姓。“东临地区工农革命委员会”发布《告民众书》。</h3> <h3>第三天中共袁楼党支部派人参加了暴动后的领导工作。</h3> <h3>支援坡里暴动的郭庆江、林梦白、袁圣绪、袁敦臣、袁卒绪袁楼五位党员,在支部书记郭庆江带领下,于第三天到达坡里,直接参加了暴动司令部组织领导工作,郭庆江被认命为司令部谍报科长。<br></h3> <h3>1928年1月16日成立了鲁西北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东临地区革命委员会”,发表了革命文告,宣布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民自卫军,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等政治主张,在鲁西北平原地区树起了第一面革命红旗,并召开群众大会,开仓放粮,动员参军,农民自卫军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h3> <h3>1928年1月19日建立了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部队——农民自卫军(韩建德和曹万年为正副司令,实际领导权由聂子政总揽全局,签发政令。申兰生任宣传科长,郭庆江任谍报科长,孙大安任党员队长,宋占一在宣传科工作,林梦白在谍报科工作,青年共产党员构成起义军的领导核心)<br></h3> <h3>东临道尹陆春元为扑灭革命烈火,一面调集周围二几县的反动武装“围剿”蚾里,一面又玩弄花招与起义军谈判,企图尽快平息暴动,解救被捕押的神职人员。<br></h3> <h3>为了扩大革命影响,挫败敌人的阴谋,谍报科长郭庆江曾几次奉命到敌营谈判。在谈判桌上,郭庆江大义凛然,伶牙俐齿,宣扬革命的正义,揭露反动派的罪行,粉碎了敌人谈判阴谋,在当地人民群众中留下了“坡里下战表,孤胆入敌营”的传奇佳话。</h3> <h3>坡里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最早的一次农民武装暴动,对鲁西地区和全省武装斗争的开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极大地震慑了反动统治阶级,使饱受欺压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br></h3> <h3>坡里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树起了鲁西北地区的第一面武装革命的红旗,中国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形象,也深深地留在了鲁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的心中。<br></h3> <h3>阳谷坡里农民起义失败后,县委书记张干民被调到山东省委机关工作,县委书记一职由赵以政代理。<br></h3> <h3>由于国民党右翼分子占据聊城,公开进行反共活动,鲁西县委被迫转移到农村,而赵以政以革命利益为重,决定暂时留城,处理善后工作。</h3> <h3>1928年3月间,奉系军阀张宗昌的反动统治濒于崩溃,聊城县城一度陷于政治军事统治的真空状态,赵以政深入博平袁楼一带,准备调集博平袁家楼的革命武装队伍进攻聊城,再次建立革命根据地。</h3> <h3>赵以政到博平袁楼一带发动党员和农协会员,扩大农民协会和秘密武装,并与省立二中、三师的党团员取得联系,待机举行暴动。</h3> <h3>1928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派马守愚来聊城改组东昌县委,县委在凤凰集召开扩大会议,马守愚宣布由贫农出身的林梦白任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迁至博平县袁楼村。图为闫寺凤凰集烈士陵园。<br></h3> <h3>1928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派马守遇同志来鲁西,在堂邑北凤凰集,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会议确立新县委(后称第二届鲁西县委)由袁楼农民党员林梦白任县委书记,袁本恒任县委组织委员,郭庆江任宣传委员,袁平之、孙大安等为执行委员,同时决定,鲁西县委机关由聊城姚家园子迁至博平袁楼村,赵以政留在聊城城里继续坚持党的地下工作。第二届县委成立不久,时局又发生变化,国民党新军阀打跑了旧军阀,革命力量遭到了新旧军阀的轮番迫害。<br></h3> <h3>在白色恐怖中,顽强擎举着鲁西县委的革命旗帜,直到1938年中共博平县工作委员会成立,袁楼党组织才公开恢复活动。</h3> <h3>鲁西县委了解到不利形势后,立即决定让赵以政迅速转移。但赵以政担心自己先离开会给当地革命工作带来不利,推迟了行期。<br></h3> <h3>由于叛徒告密,于1928年6月8日拂晓,敌人包围了他的家。他从容不迫地烧掉文件材料。昂首挺胸跨出家门。</h3> <p class="ql-block">赵以政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关押在聊城“鲁西剿匪司令部”内,并受到所谓的“军法会审”。敌人首先采用种种利诱的方法,要求赵以政交出组织关系和党员名单,并许以恢复自由和高官厚禄,但遭到赵以政的严词拒绝。图为二府街,鲁西剿匪司令部在二府街路北李宅。</p> <h3>赵以政被捕后,敌人先是诱降,劝其在“自首书”上签字。赵以政哈哈大笑,反要敌人“先写一份认罪书”。而后敌人改用皮鞭抽,棍棒打,蜡烛烧,这一切都没使赵以政屈服。</h3> <h3>6月17日,赵以政嘱咐为他送监饭的弟弟:“告诉你嫂子带好孩子,长大继承我的遗志,我就含笑瞑目了。”<br></h3> <p class="ql-block">敌人见利诱无效,又对他严刑拷打,仍然一无所获。狱中的赵以政被敌人打得皮开肉绽、血迹斑斑,但是他回答敌人的话只有一句:“爱国无罪,革命无辜。”他把自己手指刺出鲜血,在监狱的砖墙上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命诗:死刑复何惧?我径仰天呼;爱国本无罪,革命岂有辜!</p> <h3>19日凌晨,聊城的四个城门洞里和城中心的光岳楼下,东关大街和运河闸口等重要街巷,鲁西剿匪司令部门外的砖墙上,到处张贴着杀害共产党人赵以政的大幅布告。</h3> <h3>在被捕后的第12天,即1928年6月19日的凌晨,赵以政在聊城南门外被敌人杀害。图为烈士被杀害的地点。</h3> <h3>1928年6月19日的凌晨,他由一排敌兵押向聊城南门外。一路上,赵以政昂首阔步,旁若无人,沿途大骂国民党反动派。他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使沿途的群众都低头掩泣。当他站在大路口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时,敌人的刽子手对着他开了枪。</h3> <h3>新中国成立后,1999年4月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为他们重新修建墓碑,碑文是聊城著名书法家吴云涛写的。赵以堂烈士墓,是赵以政的三弟,比他小六岁。墓碑上清楚地写着:一九一O年生,一九四O年牺牲,也才三十岁。<br></h3> <h3>赵以政烈士的墓位于聊城公园东南角处,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赵以政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那共产党人的崇高气魄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聊城地区党员的光辉典范。<br></h3> <h3>由于赵以政早年参加革命,其家人都深受他的影响,他的二弟赵以凯、三弟赵以堂、四弟赵以彭以及儿子赵彬都先后参加了民主革命。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赵以政和家人都为民主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