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第九师特务连轶事(二)

铁马冰河

<h1><b> 忆海拾贝(下)</b></h1><p><b> 作者:一兵</b></p><p><br></p><p><b> 安 窗 纱 </b></p><p><br></p><p><b>苍蝇之害虽经责任制的落实得到有效的遏制,但凡事就怕长时间的坚持,初期的好玩兴奋过去后,责任制就快形同虚设了。 </b></p><p><br></p><p><b>那时机关不论是办公室还是宿舍,都早已装上了纱窗,整个大院只有特务连没有纱窗,也只有我们在忍受着蝇虫之害。 </b></p><p><br></p><p><b>一天有人带回一个消息:在机关木工房发现一大卷窗纱!当然不是为我们准备的,想必是机关用剩下的。我们大家当时谁也没说一句话,只是互相对视了一下就已经心领神会了。 </b></p><p><br></p><p><b>机关木工房在司令部办公楼和首长宿舍楼之间的一座独立的平房里,四周都是空地。不知为什么在墙角处有一个三十公分大小的洞,而那卷窗纱就放在墙角附近,就像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唯一不利的是这个位置是夜间警卫排哨兵巡逻的重点,因为这里离首长宿舍太近了。 </b></p><p><br></p><p><b>顾不了这么多了,我们的午觉也很重要。当天夜晚十一点一过,我们就出动了,有在前面准备下手的,有在后面负责接应的。离开宿舍我们就先来到围墙边,这里没有路灯,不容易被人发现。沿着围墙一点点地摸到木工房后面,这时就看到警卫排的哨兵在路灯下来回转悠,他根本就不想离开路灯光照的范围,虽然距我们不远,但夜晚在灯光下是根本看不清黑暗处的情况的。 </b></p><p><br></p><p><b>于是放心地来到木工房的墙角,从洞里拖出窗纱,原路返回,很轻松地就得手了。 </b></p><p><br></p><p><b>当晚执行任务唯有杨明厚的表现令人不满,他是担任接应任务的,本来应该很接近木工房,而他却在离木工房三十米处就蹲在地上不动了。看来即便是老特务不经实战锻炼也是不行的。 </b></p><p><br></p><p><b>第二天上午,李广和杨文波亲自动手,很快就把纱窗安上了。到了午饭时,经过我们窗前的人都在问:他们哪来的纱窗?我们自然是谁也不予回答。不是我们小气,舍不得把剩下的窗纱拿出来,而是机关刚丢了窗纱,特务连就都装上了,这不明摆着要告诉人家:纱窗丢到我们这来了!</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b> 夜 幕 下 的 菜 园 子 </b></p><p><br></p><p><b>在辽阳时,连里宿舍前是一片空地,后来在空地的中间建了个篮球场,球场两边被开垦成菜地,面积不大却分属两个连队,左边归特务连,右边归工程连。 </b></p><p><br></p><p><b>一个冬天吃不上什么新鲜蔬菜,大家都眼巴巴的望着菜场,希望那新鲜蔬菜快点长大。古人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特务连的兵偷懒耍滑的多,种出的蔬菜永远比人家的差,同时种下的菜就象比人家晚种了半个月,这可不是常言说的“庄稼总是别人的好”,而是实实在在的是别人的好。自己连里的菜早晚是连里人吃,不急这一会,这工程连的菜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我们夜间行动的目标,谁让它长得那么好呢! </b></p><p><br></p><p><br></p><p><b>第一年我们是得心应手,想什么时侯吃,拿起挎包就去摘。最先收获的是豆角,没有什么佐料,倒上点酱油,放在电炉上一煮,由于一个冬天没吃上什么新鲜蔬菜,又是极嫩极嫩的豆角,吃的别提多香了。</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b>到了第二年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基层连队每天晚上都要有站岗的,一般都是流动哨,工程连和我们连不在一个大院,但是快到蔬菜收获季节时,他们居然把流动哨位延长到我们连的驻地,显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 </b></p><p><br></p><p><b>那天晚上又有行动了,进入菜地时哨兵还没有过来,在漆黑的菜地里摘菜也不是一件轻闲的事,要精神专注的挑选,以至于没有发现哨兵已经过来,等到发现时对方已经发现菜地里有异常情况,正在小心翼翼的向这边移动,情急之下急忙抓起几块土块向不同方向扔去,对方显然认为需要重新判断一下形势,对付一个人还好说,要是菜地里有四五个人,明摆着是要吃亏的。相持了一会,哨兵慢慢离去。抓紧时间赶快离开,谁知道他是不是搬援兵去了。今天是不行了,改天再说。 </b></p><p><br></p><p><b>许多年以后想起此事,心中不由得愧疚难当,为了一己的私利,从别人的嘴里夺食。在此向工程连的弟兄们致歉!</b></p> <p><b> 不是只有老虎的屁股才摸不得 </b></p><p><br></p><p><b>部队刚搬到辽阳,许多设施都没有建设起来,包括礼堂,只有一间不足400平米的小礼堂。所以一部电影要分两次演,头一天晚上是司、政、后机关,第二天晚上是特务连等直属连队和家属。我连总机班因为二十四小时都不能离人值守,所以一般都是安排第二天值小夜班的在头天晚上看电影。 </b></p><p><br></p><p><b>这天晚上又能看电影了,总机班第二天值晚班的邵闽和另一位女兵早早地来到礼堂,俩人一边小声说笑着一边耐心地等待电影开演。 </b></p><p><br></p><p><b>礼堂里已经挤满了人,电影就要开演了。这时,司令部管理科副科长来到了礼堂,只见他站在门口向场内扫视一遍,目光马上盯在邵闽她们身上,随即疾步来到她们身旁,并不搭话,伸出双手一手一个,似提小鸡一般将邵闽她们提向门口,象对付要饭的一样向外一扔。全场的观众先是一愣,继而是哄堂大笑,大家无不为电影开演前就能欣赏到如此精采的节目而兴奋不已。 </b></p><p><br></p><p><b>可怜的邵闽她们连小鸡都不如,小鸡被提起来还要扑腾两下,而她们除了红头涨脸、踉踉跄跄以外,不敢有丝毫的表示,真恨不能有个老鼠洞钻进去呀! </b></p><p><br></p><p><b>回到宿舍,在鼻涕、眼泪的陪伴下,俩人哭诉了屈辱的遭遇,总机班群情激愤,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让管理科知道知道我们的厉害。好样的!像特务连的兵! </b></p><p><br></p><p><b>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小的建制单位—班和师级机关副团级建制单位—科之间的战争爆发了!史称“科班之战”。 </b></p><p><br></p><p><b>第二天一早,管理科办公室,大家还津津乐道地谈论昨晚的事,尤其是那位副科长很是为自己的壮举而自得。上班时间到了,该办公了,拿起电话: </b></p><p><br></p><p><b> “小车排”!上级机关嘛,别管是什么芝麻绿豆大的官总是这种盛气凌人的口吻。 </b></p><p><br></p><p><b>“占线”!挂断。冷冰冰的,平日里后面还应该有一句“请稍等”。 </b></p><p><b> “作训科”! </b></p><p><b> “ 占线”!挂断。 </b></p><p><b> “警卫排”! </b></p><p><b> “占线”! </b></p><p><b> “军务科”! </b></p><p><b> “占线”、“占线”、“占线”、“占线”!…… </b></p><p><br></p><p><b>大家似乎感到有点不对劲,还是科长先反应过来,指使一名小管理员“去军务科看看,是不是占线呢”,不一会,小管理员回来了,“军务科根本没占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群小兵真的敢和我们开战吗?其中有脑子灵活的马上想到:既然管理科的电话打不出去,我们可以到别的办公室去打吗。只是他们不知道这话务员练的就是耳功,不管你到哪里,只要一说话就能知道你是谁。这招也不灵。 </b></p><p><br></p><p><b> “这帮丫头片子可够狠的”! </b></p><p><b>这招不灵就再换一招。 </b></p><p><b> “请给我接后勤仓库”。 </b></p><p><b> “占线”! </b></p><p><b> “麻烦帮看一下医院”。 </b></p><p><b> “占线”! </b></p><p><b> </b></p><p><b>得!看这阵势除了火葬场以外哪的电话也别想通了。 </b></p><p><br></p><p><b>这管理科本来就是个管吃、喝、拉、撒、睡的部门,杂事多,再加上部队刚搬到辽阳,营区建设、物资安置、生活安排等正是忙得不可开交的时侯,没有电话就只能靠两条腿跑了。于是本来是管车、管物的管理科却到处借自行车,机关大院里总能看到管理科从科长到管理员连颠带跑到处乱窜,几天下来,腿都跑细了。 </b></p><p><br></p><p><b>“活该!看你们还敢惹姑奶奶们”!</b></p><p><b>   </b></p> <p><b> 云云众生相 </b></p><p><br></p><p><b>张顺志,连长,湖北人,中等身材,四方脸,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满脸络腮胡子,人称大胡子连长,四十多岁,大嗓门儿且略带嘶哑。此君可称是生不逢时,若是在民国初期穿上北洋军的军服,必是一个军阀;若是穿上座山雕的装束,必是一个土匪司令,最不济也能混个大当家的;总之,在我等小兵眼中,此君官拜连长,实在是屈才。 </b></p><p><br></p><p><b>谭之家,指导员,湖北人,人显得精明、干炼、待人和气,很受战士们的爱戴。他的两个儿子—谭明、谭伟,活泼懂事,惹人喜爱。 </b></p><p><br></p><p><b>李革,连长,辽宁人,警卫排长出身,相貌堂堂,虽不是通信专业出身,但担任连长后却能很快赢得下属的信任。常用的骂人话是“熊兵”,只是有一日却被直工科长斥之为“熊兵”,于是,大怒。夫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切记!切记! </b></p><p><br></p><p><b>刘献群,指导员,辽宁人,原工程通信连指导员,工通连和特务连合并后任特务连指导员。工作勤勤恳恳,到特务连后最大的感慨就是“这特务连的兵怎么这么难带”! </b></p><p><br></p><p><b>刘副连长(名不详),云南人,高高的个子,忠厚老实,每当遇种地、挖菜窖或其它力气活时,总是身先士卒。 </b></p><p><br></p><p><b>胡顺喜,副指导员,湖北人,为人谦和,没有架子,我们刚入伍时他正处于提干前的准备阶段,其提干路线图是先提为架线排长,随后接替转业的王安琳副指导员,至于该路线图以后的走势便不得而知了。 </b></p><p><br></p><p><b>顾元升,副连长,辽宁人,原是电台台长,后筹建四十五团时调任通信股长,后四十五团撤消组建回连任副连长,最经常的动作是手持细棍不断地剔牙。 </b></p><p><br></p><p><b>杨明厚,修理所所长,北京人,此人名中带厚字,为人也厚道,从来不会算计人,个子不高却爱打篮球,每天早晨坚持长跑。每次提到自己的孩子时总是眉飞色舞。 </b></p><p><br></p><p><b>周洪生,通信排排长,山东人,据说自打当了通信排长后,下属见了他皆面带惧色,有水平!管理理论中不是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好的领导不应当让自己的下级爱自己,也不应当让自己的下级恨自己,而应当让自己的下级怕自己。高!实在是高! </b></p><p><br></p><p><b>李广,修理所技师,后任所长,最常挂在嘴边的骂人话是“你个小卖豆腐的”,卖豆腐的怎么啦?那年头你吃得起豆腐吗?真来两个卖豆腐的还不谗死你!李广生得五大三粗,却娶了个颇具江南秀色的无锡新娘袁某。无锡是个好地方,有太湖,有天下第二泉,小河穿城而过,无锡之美美在水上,如今太湖的水都臭了,那方水土还能养那方人吗? </b></p><p><br></p><p><b>万合金,修理所技师,湖北人,从不关心与已无关的事,只知钻研业务,七九年结婚后带新娘子来部队,令人费解的是刚结婚没几天,就一口一个“老郭”的叫新娘子,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年纪轻轻就已经做了几十年夫妻了。 </b></p><p><br></p><p><b>张文,400W单边带台长,无线分队长,后任连指导员。黑龙江人,爱讲笑话,与人为善,但有时也会瞪瞪眼,最大的特点是学赤峰人讲话一绝。 79年1月18日在连部二楼会议室举行婚礼,杨文波主持。</b></p><p><br></p><p><b>杨文波,修理所技师,通讯排排长。河北张家口人。最爱做的事是故意板起面孔质问比自己军龄短的人“你哪年参加革命的”!好象这样一来自己便是老革命了。他还有个特点,身上的肉再多脸上也永远是瘦的可怜,再加上略有驼背,走起路来显得有气无力,不知道的还当是苦大仇深呢。</b></p><p><br></p><p><b>李丽,总机班班长,永远是那么积极进步,却无形中给周围的人形成压力,部队里明确规定不许留长发,而她却可以留两根长辫子,不知何故。 </b></p><p><br></p><p><b>吴通,司务长,北京人,吴通无通,不知是无所通途还是无师自通,因职责所在没少挨埋怨,以至于多年后谈及此人,许多人都说:“应该好好宰吴通一顿,补补当年我们缺失的油水。 </b></p><p><br></p><p><b>郭文松,修理所战士,辽宁人,人称“大老郭”,71年的老兵了,只是什么也不会干,也什么也不想干。但也有例外的时候,部队搬到辽阳后,总机房要重新埋设地线,他自然是极不情愿干这种活,后经以肖立平为首的几个女兵不断地以“老郭真能干”之声声鼓舞下,越战越勇,独自一人完成了两米深大坑的挖掘工作,且进度快、质量好。要不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b></p><p><br></p><p><b>林萍,总机班话务员,持小才而自大傲,目无领导,不服从排长周洪生的指挥,难怪当年大胡子连长扬言要枪毙她,还反了你了! </b></p><p><b> </b></p><p><br></p><p><b>颜素梅,总机班话务员,江苏人,80年底去贵州接新兵,着实的让她威风了一把,据新兵们诉苦,她只要发现新兵偷吃东西,便拉下脸来恶狠狠地道:“给老子来一点“!一个女娃子也敢以老子自居,世风不俗,人心不古也。 </b></p><p><br></p><p><b>廖莫生,电台报务员,湖北人,湖北本是个不产羊的地方,但他却对羊情有独仲,于是杨明厚被他叫做杨皮厚,杨文波被他叫做杨文皮。 </b></p><p><br></p><p><b>李凤鸣,架线排三班班长, 河北人,是个很有内秀的人,筹建四十五团时,他所在的班调入四十五团,他带领全班吃苦奈劳,努力工作,受到四十五团领导的一致好评,本来已被确定为通信排长的不二人选,不想四十五团撤消组建,只能带领全班重归特务连建制,不久退伍,可惜。 </b></p><p><b> </b></p><p><br></p><p><b>王建中,电台干部报务员,河北人,喜欢下象棋,有一年还夺得过全连冠军。 </b></p><p><br></p><p><b>肖立平,总机班话务员,湖南人,个人不高,却总被人叫做“肖大个子”,每每遇此,她就自我解嘲道:“我只当叫我肖大哥了”。此人属离经叛道之辈,80年回去探家,归队时居然烫起了头发,似此等大逆不道之举,自当是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 </b></p><p><br></p><p><b>曹琴,总机班话务员,江苏人,那时的曹琴见了谁都是一副爱搭不理的样子,只是见了连领导是什么样子?因为没人看见,无凭无据的,不能乱猜。 </b></p><p><br></p><p><b>胡海明,修理所无线技工,湖南人,77年小兵,这小兔崽子人不大,鬼心眼不少,只要大老郭一买苹果(老郭是老兵,一个月的津贴二十多元,属小财主),他就一脸媚态地凑上前去,“老郭长”、“老郭短”“老郭英明”“老郭伟大”,把个大老郭吹得悠哉悠哉的,舒服!之后再用““老郭英俊”“老郭魁梧”,直将那大老郭吹得心跳加速,面泛红光时便会大喝一声:“小胡,拿苹果“!胡海明就立即钻到床下(苹果在通铺下),装上满满一包。过些日子再如法炮制一遍。 </b></p><p><br></p><p><b>李万才,修理所技师,河北人,80年在连里举办婚礼,当天全连挤在连部,个个伸长了脖子欣赏婚礼节目,其中最精彩的当数新郎新娘咬苹果,只是节目刚刚开始,李万才居然一把抓过苹果塞到嘴里,狠狠地就是一口,这是极其严重的犯规行为!只是这婚礼场上总不能把新郎红牌罚下吧!也不能换人呀!要是允许,替补队员倒有的是。 </b></p><p><br></p><p><b>雷俊芬,总机班班长,四川人,爱打排球,也许正因为如此,力气比其他女兵大,有时体质弱的男兵搬着费力的东西,她居然也能搬起来就走(虽然也很吃力),那年机关举行排球比赛,她直打得双手十指缠满胶布,够卖力气的,还当自己是中国女排呢! </b></p><p><br></p><p><b>沈永兴,载波班值机员,江苏人,77个小兵,他虽然年纪小,却总爱和人讨论“计划生育后人口是增加还是减少”的问题,听说到地方后在公安分局的消防科工作,只是这小子怎么看怎么都象个放火的主,还能干灭火的事!应该去计生办。 </b></p><p><br></p><p><b>崔宝科,连部文书,山东人,又被叫做侯登科,后来在铁十九局公安处工作,自称“神探”,哼!机关公安处也就和“小脚侦缉队”差不多,也敢以“神探”自居。 </b></p><p><br></p><p><b>太多了!还有北京交大毕业的工农兵学员牟来顺、坐摩托车出事的张副指、腰部有伤的穆长富、嘴里总是“哒嘀嘀”的吴善和、脑子聪明的张军,略显愚钝的刘刚,以左手行军礼闻名的方宝珍,还有邹建忠、汤敬玲、李军、潘泽林、崔占海、张德兴、国淑丽、上士小史、杨万潮、邓俊飞、李宾喜等等,不再一一例举了。 </b></p><p><br></p><p><b>此外,还应提到的还有:颇具长者风度的张熙春科长、当年想必在机关被称为“金童玉女”之合的李明国参谋和张淑珍主任,来到连里总是倒背着双手的王朝忠参谋。 </b></p><p><b> </b></p> <p><b> 不是结束语 </b></p><p><br></p><p><b>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说起来好象很轻松,只是这一弹就把当年那群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弹成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了。人生真的是经不起一弹。 </b></p><p><br></p><p><b>回首往事,虽然不能说是精彩夺目,也谈不上是绚丽多彩,但起码它能昭示我们自己—我们也曾年轻过! </b></p><p><br></p><p><b>我们错了吗?没有多少远大的追求,也没有什么高尚的人生设计。但是,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那时只处在追求大米、白面的层次上,所以,无可厚非。 </b></p><p><br></p><p><b>也有过不愉快的插曲,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一群年轻人挤在一起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昨日的不愉快就不能变成今天愉快的回味吗?“以恕已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已”,一切都释然了。 </b></p><p><br></p><p><b>后悔过吗?尤其是在今天年轻人看来,把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消磨在无尽的黄沙与飞雪中,为什么不能象今天的年轻人一样追求物质财富的享受?这是一个问题。我以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主题,当时代呼唤英雄的时候,出现了林则徐、张自忠、黄继光;当时代呼唤奉献的时候,出现了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而到了呼唤财富的今天,才有了张瑞敏、柳传志。所以时代呼唤主题,主题造就人物。从这一点上看,我们没有错,今天的年轻人也没有错。 </b></p><p><br></p><p><b>在大海里,贝壳是最平常不过了的,而在大海的深处,还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