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妇女团——始于她止于她

军营子弟

<h3>编辑 树林 </h3> <h3><b>【红军妇女团,开始于她止于她】陶万荣的采访笔记</b></h3><h3>原创: 汤华明 /图/ 阮海北、阮晓浒</h3> <h3><font color="#b04fbb">  老红军陶万荣解放东北时的珍贵留影</font></h3> <h3>  与红安籍女红军何福祥一样,陶万荣也是从鄂豫皖苏区的麻城县参加红军的。尽管麻城县参加红军的人数也很多,建国后仅仅该县的一个叫乘马岗的区(乡),授予开国将军的人包括王树声大将、王宏坤、陈再道上将等33位将军。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将军乡。可是,麻城县的女红军有多少,她们的苏区斗争、她们的长征、她们的雪山草地,知道的人却很少。关于这位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和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的传奇身世和经历。应该让后来人知晓和记取。</h3><h3><b><font color="#ed2308"> 【人物档案】</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 陶万荣(苏凤)女,1916年5月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岗,1929年参加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团营长,西路军兵败后,上级再次任命她担任残存的400余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后被俘送入南京反省院,经我党营救重回队伍。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在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军区保卫部及后勤部政治指导员、总支部书记等职。</font></b></h3><h3><b><font color="#39b54a"> 解放战争开始后,从山东前往东北,任南满军区政治协理员、总支部书记,南满军区保卫部副科长、妇委委员。建国后任辽宁、辽北、辽西省公安厅科长、处长、副厅长、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1995年底病逝于大连,长眠于麻城公墓。</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 (1)</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陶万荣与电影</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祁连山的回声》</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陶万荣的全家福</font><br></h3><h3> 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以西路军妇女独立团为背景的电影,曾经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电影的名字叫《祁连山的回声》。影片的女主人公说:“我是湖北麻城人”。这位女兵团长的原型,就是麻城籍女红军陶万荣。</h3><h3> 现居大连市的陶万荣的儿子阮海北、阮晓浒告诉我,母亲11岁时,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现上花轿现包脚,受了几个月的罪。幸好当地成立苏维埃,1929年, 13岁的陶万荣扔掉缠脚布,加入共青团,当上乘马区童子团团长。1930年春天调到少共(青年团)麻城县委工作。这年秋天,14岁的她参加红军,一同参军的还有她的哥哥。</h3><h3> 1931年秋,陶万荣调少共特委不久,后调军委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报务和译电工作。1932年,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b><font color="#39b54a">她不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歌来“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得圆”。而且泼辣洒脱,连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总指挥,都说她是红军队伍里的“假小子”。</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2)</font></b></h3><h3><font color="#ed2308"><b> 告别鄂豫皖,奔向川陕甘</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假小子母亲当上妇女营营长》</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  红军最后一任妇女先锋团团长陶万荣</font><br></h3><h3><font color="#010101"> 阮晓浒介绍说,1933年春,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在四川通江县成立,17岁的母亲陶万荣出任400余名女战士的营长。后来曾担任国防部部长的秦基伟将军,是这个妇女营里唯一的男同胞,他的职务是军事教官。母亲曾回忆说,训练时经常进行野外实战演习,全营一分为二,母亲与秦基伟各带一路。半个世纪后,秦基伟将军回忆说:<b style="">当时在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都知道,陶万荣是有名的假小子。</b></font><b><font color="#ed2308">那时搞攻防训练或者是抢占山头演习,常常是假小子带的那一路占了上风。</font></b></h3><h3>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母亲带领全营不怕艰苦,不怕流血牺牲,克服种种困难,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运送伤员,运送弹药,保障前线的任务。红军反三路围攻时,妇女独立营运粮经过通江县的鹰龙山,天黑后,女兵们见有大批敌军向山上涌来。川军多数是“双枪”,爬到半山腰休息,立即扔掉步枪抓起“烟枪”抽鸦片。母亲率领全营抢占有利地形,手持扁担木棍,从三个方向隐蔽接近敌人,突然发起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妇女营抓获了敌人几百个俘虏,缴获的武器全部归属妇女营,<b><font color="#010101">从此,妇女营的武器装备彻底改善了。</font></b></h3> <h3><font color="#b04fbb">  1982年,陶万荣与儿子阮晓浒的合影</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3)</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生病的母亲被人背过草地》</b></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陶万荣的战友,曾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看望她的留影</font><br></h3><h3> </h3><h3> 1934年初,母亲调川陕省委妇女部工作。她跟随四方面长征时,在中国最大的妇女武装中两爬雪山,三过草地,成为20世纪人类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过大雪山——夹金山,在川西懋功东面的达维镇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庆祝大会上,母亲放声高歌:</h3><h3> </h3><h3><b><font color="#ed2308"> 万岁!万岁!我们的会合;</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轰动全球、全中国。</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粉碎日本狗强盗的侵略,</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高唱抗日的战歌。</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万岁!万岁!我们伟大雄壮的会合!</font></b></h3><h3> </h3><h3> </h3><h3> 中央红军的将士,很多都观看过母亲的演出,听过她的歌声。当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来到后台会见演职员,毛主席热情地夸奖母亲的歌唱得好。徐向前介绍说:“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黄毛丫头’,不但会唱歌,打仗也挺勇敢。<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高兴地说:“叫黄毛丫头好哇,你年纪轻会唱歌,又能打仗,这多好哇,今后我就叫你黄毛丫头啰!”</b></h3><h3> 不久召开的毛尔盖会议,一、四两个方面军的队伍实行混编,分左、右路跨越草地。红军总司令朱德与张国焘负责指挥左路军。母亲所在的中央党校奉命随左路军行动。过草地时,一向活蹦乱跳的母亲却染上重病,发高烧,打摆子,几十天昏昏迷迷,这是长征过草地红军队伍中常见的疾病,很多红军战士因此丧命。时任中央党校总支书记的康克清亲自给母亲喂汤灌药,朱总司令则吩咐说:不能抬就派人背着走。此时在中央党校担任教员的一位红军将领,毅然背起母亲在茫茫草地上艰难前行。</h3><h3> 此时,张国焘执意与当中央闹分裂,严重影响了两个方面军的团结协同。中央红军坚定北上抗日,而张国焘则裹挟与其一起行军的中央红军五军团、九军团和红军总司令朱德南下,回头再过草地,一心“打下成都吃大米”。结果于1935年的冬天,在名山县的百丈关遭遇惨败,损失了数万红军指战员的性命。幸运的母亲陶万荣,就这样在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和连连征战中保住一条命。</h3> <h3><font color="#b04fbb">2016年9月,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阮晓浒在北京看望母亲的战友王定国</font></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 (4)</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西路军兵败红石窝 </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母亲临危受命再任妇女团长》</font></b></h3> <h3><font color="#b04fbb">阮晓浒重走红军长征路途中,接受媒体采访</font><br></h3><h3> </h3><h3> 长征胜利结束后,母亲没有直接向北,而是跟随四方面军的一部分,红九军、红30军和中央红军的红五军团西渡黄河,开始了艰难的河西走廊征战。渡过黄的部队改称西路军,单独执行“打通苏联”交通线的任务,在地贫人稀的河西走廊上,与西北马家军浴血奋战5个月,种种不利因素,造成这支部队的全线溃败。</h3><h3>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残部经肃南县的马场滩、康乐寺突围至祁连山上的红石窝,此时的部队已经不足3千人枪。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红石窝山顶,仓促召开师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决定将剩下的300余名女红军组织起来,保留妇女先锋团番号,由于团长王泉媛已经被俘,由母亲陶万荣任团长,任务是阻击尾随的敌军,掩护左、右支队向新疆、向东面突围,完成任务后,妇女独立团自己设法突围,然后就地游击,等待援兵。</h3><h3> 母亲的队伍中,除了女性还有孩子,她们面临的处境非常危险,尾追的敌人四面围困,如果不能在天亮前脱离此地,整个妇女先锋团就将成为各路敌军的众矢之的。而敌人全部是骑兵,彪悍的匪兵个个体力十足、粮弹充足。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母亲明白,与敌人正面硬拼,只能是鸡蛋碰石头。只有走祁连山最险峻的绝壁,才能甩脱追敌。未满21岁的母亲决定带领女同胞们走红石窝后山那条险路。</h3><h3> 3月15日夜,天黑坡陡,不少人在黑暗中滚下山崖。母亲急中生智,命令战士们全部解下绑腿,连在一起,拴在悬崖边的树干上,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拉着带子往下溜。溜下这道悬崖,对面又是一座陡峭的山崖。连日行军作战,又冻又饿,女战士们酸痛的双腿早已打颤,但生死关头,只能咬紧牙关,奋力爬越,一些负伤、瘦弱的女战士,不知什么时候就掉队或者摔下悬崖了。天亮时,队伍终于撤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山洼里。母亲清点人数时吓了一跳,全团只剩下不到200人了。当她们成功掩护了左右支队的突围转移。 暂时逃过大劫的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在红石窝附近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研究决定:不能在这冰冷的峡谷里等死,要想办法突围出去。</h3><h3> 环境生疏,没有地图。敌人地毯式的拉网搜山。妇女团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行动。何去何从?担子千斤重。从未脱离过上级领导,并不具备独立掌握复杂局面之能力的母亲,只能带领大家向相对平坦的大草滩方向突围。 几天后,她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回到进石窝山时曾经激战的康龙寺,天快亮时却被敌人骑兵发现。匆忙中,母亲急忙命令大家向康龙寺对面的牛毛山、大草滩撤退,那里是一片原始森林,且山势险峻骑兵无法进入。又是一场人与马赛跑的突围战。女兵们被敌骑兵冲得七零八落,跑得快一点的拼命冲进了森林,跑得慢的就被敌兵抓走。</h3><h3> 女兵们在森林里且战且走,黑夜降临时,跟着母亲的,就只剩下几十个姐妹了。遍体鳞伤的女红军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抱在一起放声大哭。此时虽然已是春天,若是在故乡麻城,应该是百花盛开了,而祁连山的夜晚却仍然是零下30几度。躲藏在深山密林中,腹中无食,遍体鳞伤的女红军们,又有很多人被饥寒、被伤病夺走生命。</h3><h3> 母亲不能眼睁睁看着战友们这样一个个冻死,决定冒险生火取暖。不料,正在搜山的马匪军循着烟火,团团包围住她们。母亲带领仅剩下的几十名女兵烧毁党证,捣毁枪支,用手抓、用脚踢、用牙咬,与敌人作了最后的抗争,终于,不幸的他们全部被俘。<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战火硝烟中飘扬了4年的红军妇女独立团的军旗,陨落在祁连山上。</b></h3><h3> </h3><h3> 红军妇女独立团在石窝突围后的拼死作战,虽不能挽救西路军彻底失败的战略全局,但女兵们却以血肉之躯引开敌人追兵,有效掩护了另外两支主力部队的突围行动。这些方面与那部电影的表述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在最后时刻,妇女团长没有在祁连山带领女兵们用最后一颗手榴弹集体自杀殉党,而是除了战死,全部被俘。这就是电影与原型的真实区别。麻城市党史研究专家李敏说,陶万荣的征战和被俘是英勇和悲壮的,电影《祁连山的回声》毕竟是艺术作品,所以,为了全面反映陶万荣的英雄业绩,湖北和武汉的电视媒体,正在筹拍电视专题片,力争再现红军西路军妇女先锋团和陶万荣当年的真实历史。</h3> <h3><font color="#b04fbb">这张图片见证,红军最早的妇女独立作战单位建制,始于川陕根据地时期</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5)</b></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 《党中央营救陶万荣和战友出狱》</font></b></h3> <h3><font color="#b04fbb">1937年8月,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代表党中央,于南京国民党反省院营救陶万荣等西路军被俘人员出狱。这张照片摄于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门前。</font></h3><h3> </h3><h3> 我在沿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景泰、古浪、凉州、永昌、张掖、临泽和肃南的很多纪念馆中,不断收集、了解陶万荣这个传奇的妇女先锋团团长的作战、被俘经历。可是很多纪念馆的馆藏资料记录都不是很详细。后来,还是通过陶万荣的儿子和麻城市党史办的研究人员李敏、红军西路军女战士刘汉润,更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h3><h3> 陶万荣被俘后,在敌人关押期间身份不幸被暴露。敌人知道她是红军妇女先锋团的团长,当然不会轻易杀害她。1937年7月,陶万荣与西路军组织部长张琴秋、女干部吴仲廉3人,被作为要犯押送南京反省院。国共合作抗日后,8月下旬,周恩来和叶剑英来到南京反省院,走进人群中,看到满脸泪水的陶万荣,紧紧握住她的手说:“黄毛丫头,党中央、毛主席派我们来营救你们了。”不久,陶万荣、张琴秋、吴仲廉3人终于出狱。  </h3><h3> 1937年8月,陶万荣和战友出狱后,在南京八路军办事处门前还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当时,穿着一身白色连衣裙,端庄靓丽。时年22岁的青春少女,已经有9年革命资历。万马军中一小丫,第一次穿上标志女性特点的连衣裙。<b><font color="#ed2308">当年10月到达延安,回到党的温暖怀抱中。</font></b></h3><h3> 抗战期间,陶万荣先后在中央党校及马列主义学院和抗大学习。1941年秋天,陶万荣坚决要求奔赴敌后战场,几经反复,上级终于批准了她的请求,离开延安后,为了不暴露身份,陶万荣从此改名苏风,奔赴山东抗战前线。</h3><h3> 抗战胜利后,在山东军区保卫部工作的苏风,接到命令赶赴东北的丹东,组建南满军区,开始了解放东北全境的斗争。在这里,苏风与同在一起的战友阮途结为夫妻。我从陶万荣儿子那里得到几张陶万荣在东北冰天雪地的珍贵照片,<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时的苏风确实有一股驰骋纵横的英雄气度。</b></h3> <h3><font color="#b04fbb">  青春激扬、英姿飒爽的解放军陶万荣</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 《6》</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 英雄红军妇女团长</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ed2308"> 《定居于东北》</font></b></h3> <h3><font color="#b04fbb"> 晚年时候的陶万荣</font><br></h3><h3> </h3><h3> 解放后,1950~1966年,苏风先后任辽宁、辽北、辽西省公安厅科长、处长、副厅长,沈阳112厂副厂长,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苏风一共生了5个儿女。<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1954年5月,朱德与康克清去大连路过沈阳,还专程下车来看望苏风的一家。这是当年在雪山草地上建立的深厚友谊。</b></h3><h3>  1958年8月,毛泽东主席去大连,在沈阳下车。沈阳军区准备好午餐,毛主席却没有吃,提出要见长征路上的黄毛丫头。苏风夫妇急忙赶去看望,毛主席要求苏风再做一顿饭给他吃。苏风夫妇立即下厨忙了起来。<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饭后,毛主席说,这顿饭又使我回忆起长征、延安。</b></h3><h3> 十年浩劫中,已经被打倒过一次苏风,再次被卷入浩劫的漩涡,又一次被打倒了,造反派还给加以“叛徒”“特务”的罪名,长期被剥夺政治权利和工作权力。1976年,60岁的她恢复工作后,她先后任大连市卫生局副局长,市检察院副检察长,市政协副主席,政协辽宁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等。1982年离职休养。</h3><h3> 1995年的最后一天,陶万荣走完了她80年人生旅程。临终时,她亲笔写下遗嘱:“我两手空空参加革命,清风两袖离开世界,能够留给党的只有7个孩子,希望他们为党多做工作。”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陶万荣的战友罗荣桓元帅夫人林月琴、刘伯承元帅夫人汪荣华、谢觉哉夫人王定国、肖华上将夫人王新兰,共送挽联:“挽陶万荣同志,长征老战友,红军女英雄”。</b></h3><h3>  子女们遵照父母生前愿望,将二位老人的骨灰合葬在麻城公墓。陶万荣,从家乡的土地出发参加红军、抗击日寇,百年之后又回到故乡麻城。</h3> <h3><font color="#b04fbb">长征胜利80周年时,阮晓浒拜访军事学家朱玉教授</font></h3><h3><br></h3><h3><b>作者简介:</b></h3><h3> 汤华明,1981年入伍在河南某部当侦察兵,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后到武汉某基地任汽车连长、新闻干事、副教导员等职。1998年转业到武汉晚报,任副主任、现任晚报首席记者。</h3> <h3><b>难忘初心歌词</b></h3><h3><b>演唱:雷佳 总政歌舞团演员</b></h3><h3><br></h3><h3>一身戎装</h3><h3>经历多少枪林弹雨</h3><h3>一介布衣</h3><h3>时刻牵挂姐妹兄弟</h3><h3>你看淡名利</h3><h3>走下高位</h3><h3>回到最初</h3><h3>那个梦想的开始</h3><h3>斗转星移</h3><h3>难忘初心</h3><h3>赤子之心更</h3><h3>懂得舍弃</h3><h3>愿在贫瘠上</h3><h3>播撒希望的种子</h3><h3>青山绿水间</h3><h3>深明大义</h3><h3>人生几何</h3><h3>谁想平常</h3><h3>都说人往高处</h3><h3>水向低</h3><h3>俯首甘为孺子牛</h3><h3>身后留下动人的传奇</h3><h3>留下动人的传奇</h3><h3>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