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烟雨扬州

S阿布罗狄S

<h3>  六月陪同父母下扬州,东关街就是第一站😊</h3><h3>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h3><h3> 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h3> <h3><b>宋大城东门双瓮城遗址</b></h3> <h3>  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它全长1122米,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br></h3> <h3>  中国四大园林之一<b>『个园』</b>也是东关街上一个重要的景点。</h3> <h3>  这座清代扬州盐商宅邸私家园林,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h3><h3> 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在原明代“寿芝园”的基础上拓建为住宅园林。</h3><h3><br></h3> <h3>  个园以叠石艺术著名,笋石、湖石、黄石、宜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融造园法则与山水画理于一体,被园林泰斗陈从周先生誉为“国内孤例”。</h3> <h3>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全园分为中部花园、部住宅、北部品种竹观赏区。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二字。园门后是春景,夏景位于园之西北,秋景在园林东北方向,冬景则在春景东边。</h3> <h3>  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个园。刘凤诰所撰《个园记》有记载:“园内池馆清幽,水木明瑟,并种竹万竿,故曰个园。”</h3><h3> 同治年间,个园卖给镇江丹徒盐商李文安,后李家负官债,军阀徐宝山逼李家用个园抵债。</h3><h3> 清咸丰间,个园曾经兵焚,虽无多大损坏,但也逐步走向萧条。建国后几经修复,重见盛景。</h3> <h3><b>扬州最著名的景点~『瘦西湖』</b></h3> <h3>  “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吴绮(1619—1694),扬州人,字园茨,号听翁。生于明末,为清初词人。由书中记载可见瘦西湖在清初便已得名,大概意思是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h3><h3> 乾隆元年(1736),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述了瘦西湖一带的景致与繁华,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故称“销金锅子”,并通过与杭州西湖的对比,认为瘦西湖之名确实形象而贴切。</h3> <h3>  古典园林设计里的框景手法在这里运用得淋漓尽致。透过园洞,五亭桥,白塔在不同的角度被分隔成一幅幅各有韵味的画作。</h3><h3> 每移动一步,框里的画面就像是不同的人在描绘一个相同的场景,园林造景艺术的奇思妙想真的值得去好好欣赏。</h3><h3> 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啊, 中国以“钓鱼台 ”命名的景点非常多,但扬州的钓鱼台却是众多钓台中体量最小,也是极富特色的一座。</h3> <h3><b>莲性寺白塔</b></h3> <h3>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该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观》。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览,船到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开轩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据说,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请画成图,然后一夜之音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推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h3> <h3><h3><b><i>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i></b></h3></h3><h3><b><i>错把琼玉比烟花,次生常梦是扬州。</i></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