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射炮兵生涯

和气致祥(张志翔 520

<h3>1965年代的彩照</h3> <h3>&nbsp;&nbsp;&nbsp; &nbsp;1965年寒假,我快满14岁了。父亲怕我假期在家里闲着淘气、虚度时光。于是,就把我送到了海军高炮独立二营当兵锻炼。我所在的二营二连,驻守在秀英水警区边上的山头上,从那里用大倍数的指挥镜,可以看到我许多同学的家,如:水警区司令员魏茂友、政委李杰民和黄副司令的家。我居然还看到黄海乐同学和他那红色娘子军出身的妈妈,用镰刀在收割成熟的芝麻。</h3><h3> 我们连长叫陈冲发,后来调到南航高炮处工作。我的班长叫吴满财,是1963年入伍的江苏盐城兵,1967年随高炮八团(含高炮独立二营),去越南参加过抗美援越对空作战。后来,吴满财被提升为高炮八团最后一任团长。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随高八团一起载入了历史史册。</h3><h3> 我第一次穿上灰色军装,生活在八、九个人挤在一起的茅草屋里,点的是油灯,喝的是井水,吃的是每天五毛三分钱的伙食。天不亮,秀英水警区的起床号就吹响了,大家一咕噜爬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验枪。</h3> <h3>站岗的姿势</h3> <h3>  全班每个人都手持自己的半自动步枪,班长一声口令“验枪”,大家45度持枪,枪口朝天,打开弹匣,班长走到谁的身后,谁就“哗啦”一下来开枪栓,让班长看看枪膛里面是否有子弹。最后,放回撞针,关上保险,验枪完毕。由于天天操练,大家都流于形式了。结果有一天,一位湖南兵下岗后,忘记了退出子弹,早上验枪打开弹匣时,他老兄又用手指托着弹匣(这样子弹就无法掉下来)。班长也是走马观花。结果,“啪”的一声,枪走火了,顿时大家睡意全无、面面相觑。</h3><h3> 早饭后,是火炮操练的时候。我们营装备的是国产单管37毫米高、平两用高射炮,每连六门火炮,射程大约在6000米至10000米,全部是人工操作,我是高低瞄准手,又称“二炮手”。</h3> <h3>二炮手</h3> <h3>全班跑位集合</h3> <h3>  连长下达口令:“炮位集合!”“1、3、6、7、5、4、2”每个炮手都报出自己的位置。“就定位!”大家一个箭步飞身跃上炮位,“好!”全连几十人喊在一个点上,颇有气势。“12号,歼六一架,航向180,速度250”侦察员高声喊道。“12号,歼六一架,跟踪哑射”连长挥动小旗,全连六根炮管齐刷刷地指向那架准备着陆的歼六。“5000”“4500”......测距手不断报出飞机的距离。“打开保险”五炮手迅速打开火炮的保险,随着连长“短点射,放!”的口令,我狠狠地踩下射击踏板,“咣当”教练弹就真的上膛了。后来经过改装,火控按钮操控在连长手里,达到全连六门火炮“齐射齐停”的效果。</h3><h3> 不久,营部指导当地民兵进行步枪实弹射击,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打靶。“匍匐上子弹”,教官一声口令,我和民兵们手持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起卧倒。我边上是位女民兵,还朝我看了几眼,那意思大概是“这么小的兵?”“正前方100米胸环靶,卧姿装子弹”教官先朝我的枪膛里压进了一发子弹,让我体会一下实弹射击的感觉。我按班长训练时的方法,豁口对准星、准星对目标,三点成一线,屏住呼吸,用逐渐握紧手指的方式,让枪在不知不觉中打响。</h3> <h3>射击前的训练</h3> <h3>“8号靶位,脱靶!”报靶员用报靶杆在空中划了个巨大的圆圈,那些个男男女女的民兵都笑了,我的脑子“嗡”的一片空白,真是丢死人了!</h3><h3>“7号靶位,一个10环,一个6环”。天哪!我瞄错靶子了。</h3><h3>于景财营长站在我的身后面哈哈大笑:“一个靶位两个窟窿,6环算是小张的,谁让你打到别人的靶子上去了?”那个女民兵还侧着身子朝我笑笑,至今我都忘不了她那张幸灾乐祸的脸。</h3><h3>后面9发子弹,我认认真真地瞄准、击发、再瞄准、再击发......结果,不是10环,就是9环。可是回到班里,还是被班长给狠狠地“尅”了一顿。现在回想起来,那也许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吧。</h3><h3> 一晃寒假就过去了,我要回学校了。临走前,父亲让五班给我开个班务会,让战友们好好的评价我,只许讲问题,不许提希望,他还要亲自看那份班务会记录。那天连长、指导员、排长都来了,小草屋里气氛有些压抑。我们班上有位从上海交通大学下放的大学生,名叫顿静安,给我提了好多意见,也很尖锐,什么“高干子弟的优越感了”,什么“小布尔乔亚的自恋了”,甚至说我“怕苦怕累”,连打靶打错了靶位也说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天,我真的再也忍不住了,当场哭地稀里哗啦。后来,指导员出来打得圆场。最后那封班务会的记录,通过机要部门转到了我父亲手里,我紧张的在海南中学不敢回家。有一个周六,父亲从南航绕道府城,接我回家,没有再提那份班务会记录,我从内心深深感谢,相处了一个多月的战友和连首长。</h3> <h3>  后来,每逢过年放假,我总会去秀英那块炮兵阵地上,看望吴满财班长和班里的战友们,哪怕是吃一顿清炒空心菜、水煮冬瓜汤,也会感到格外香甜。直到1967年的上半年,独立二营移防到了文昌清澜港快艇十一支队的驻地,我们只能依赖书信,继续保持着友谊......</h3><h3>&nbsp;</h3> <h3>暑假期间,我带着红领巾又去看望吴满财老班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