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成长,“煜”见未来!

李志红

<h3>期待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这一天――2019年7月20日。这天一群热爱教育,怀揣梦想的老师相约来到了长垣,来到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共赴成长之约,共享饕餮盛宴。</h3><div>2019河南教师成长之行正式启程!</div><div>最美的旅程,其实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抵达,不断的启程。告诉自己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div><div>每一种滋味,都算数。</div><div>每一种感受,都算数。</div><div>每一种经历,都算数。</div> <h3>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众星云集,12位全国知名、豪华顶级的导师阵容在长垣会师:余映潮、程翔、潘建明、王彩琴、闫学、武凤霞、朱煜、吴正宪、华应龙、贲友林、陈宇、田冰冰。<br></h3><h3>7月21日上午,老师们汇聚一堂,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盛大启幕,简短又不失庄严的开班仪式过后,12位班长站在前排,带领着全场800多位教师宣读了《人民教师成长宣言》――――</h3> <h3>宣誓结束后12位大咖导师逐一登台,现场气氛高涨。12位导师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指出了一个个让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方向。</h3> <h3>晚上七点,导师学员见面会如期开始。说是见面会,还不如说是拉家常,朱煜导师沉稳、睿智,内敛、幽默地给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成长故事。从他的故事中,我也提炼出了三个关键词:</h3><h3>记录</h3><h3>生活与专业成长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同步的,需要长期的、不间断地写工作日记,教学日记,生活日记,并享受记录。</h3><h3>倒逼</h3><h3>每个人都需要逼自己成长,成长,如果只靠单位,靠领导,那样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小,必须要靠自己,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h3><h3>热情</h3><h3>在工作上要想有质的飞跃,还必须要有热情,这是你成长道路上的动力。多与有工作热情的人在一起,因为热情是会传染的。</h3> <h3>朱煜老师讲授《将相和》。</h3><h3>一开始上课,从第一个问题"课题中将是谁?相是谁?"开始,我就发现这个班的学生发言很不积极。接下来概括三个故事的小标题,就彻底冷场了。读书、交流、思考……无论朱老师怎样鼓励启发学生都无动于衷。我不禁在心中感叹"哎呀,这次名师也遇见意外了!"朱老师随机应变,降低难度,先在黑板上直接写下第一个故事小标题的第一个字:完。让学生接着往下猜,可是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朱老师再次降低难度,拉长声音说:“完璧――,完璧――。”终于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答对了,老师赶快板书,表扬。又写下渑池两个字,让学生补充,还好总算解决了。最后一个小标题也终于憋出来了。 </h3><div>整节课上无论从课文的阅读以及问题的回答,都让听课的老师时时捏了一把汗,着急的老师们都忍不住回答。但是朱煜老师始终没有放弃,没有着急,由始至终的沉稳,读不好课文就领着读,回答不好问题就教着说,降低教学要求,从开始上课无一人回答问题,到下课时已有数人积极回答问题。从刚开始把廉颇读成廉彼,到结束时能声情并茂的读出廉颇的嫉妒。虽然这节课没有十分完整、但却十分精彩,却让我们真正见识了名师的风采。 这才是最真实的课堂,而不是表演,不是花架子。</div><div>在这节课里我才真正明白朱煜老师在讲座中不止一次重复的"对于学生,绝对不是老师讲了,他就懂了。" </div><div>作为教师,要从学生出发,研究教材,研究课后问题,把一个题目变成一组教学步骤,有效的对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训练。要通过朗读文中关键语句,去关注文本特别的表达形式。同时朱煜老师也为我们如何抓关键语句提出了指导:1.要读一些文本解读的书。2.要掌握文本解读的策略。3.要有备课的理念。 </div><div>什么是名师,我想不在于名气、名望,更不是因遇到名校、名学生。而是,他们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无论遇到怎样的学生,都能化腐朽为神奇,都能让学生自身有所生长。 </div><div>"煜"见的是意外,遇到的却是美好。</div> <h3>朱煜导师的讲座――《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记录如下:</h3><h3>写好作文离不开:</h3><h3>1.教好阅读课&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h3><h3>2.学生大量阅读&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h3><h3>3.让学生心灵自由写作之初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作文心理机制。</h3><h3>方法:</h3><h3>1.教表达方式&nbsp; &nbsp; &nbsp; &nbsp; </h3><h3>2.定作文题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不会写的作文题目教师可以改,或者放弃不写。&nbsp; &nbsp; &nbsp;</h3><h3>3.评价时,关注学生清晰的表达,而不纠结于错别字等细枝末节。(轮流面批、评讲)</h3><h3>朱煜老师的思考:</h3><h3>一、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基础是确定作文教学内容最重要的出发点。</h3><h3>二、让学生愉快地学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是确定作文教学方法最重要的出发点。</h3><h3>三、让学生从不会到会,是评价一堂课最基础的标准。理想状态的作文教学:基于阅读基于生活感悟(让学生有生活体验)基于师生交互(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过程,也实现了学生教学生,比老师教的效果好。)帮助学生体验记录、创作的乐趣(比如秋游回来之后,把秋游过程中拍的欢乐的照片放大,让学生去讨论、回忆当时的情景,找不同的学生一次比一次说清楚。开心交流,说清楚之后,再让孩子写下来,孩子们也很开心。如果秋游之前就直接布置任务,告诉他们回来写作文,效果会恰得其反。)作文就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模仿的,通过模仿学习基本表达方式。优秀的作文,不是老师教出来的,离不开孩子的天赋及大量阅读。但普通作文是老师教出来的,教师要把目光放在班里后面20%~30%学生身上,他们通过指导是可以提升作文水平的。</h3><h3>作文教学的最大难点是?<br></h3><h3>答:转变教师的观念做到:以平等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学生的差异。以欣赏的眼光指导学生。</h3><div>朱老师的这场讲座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我们的习做指明了方向,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br></div> <h3>朱老师的作文理念让我们眼前一亮,他的作文课更让我们叹服。这次朱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课是低年级作文看图写话。</h3><h3>两组图片:</h3><h3>第一组先出示几张小猫布丁的图片,老师解说,然后停留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有条理的抓住主要事物把它说具体)接着同时再出现三张小猫布丁开门的图片,连起来说一说,再颠倒顺序想一想又会发生什么故事。</h3><h3>第二组出示小猫汤姆和老鼠图片,猜测它们在干什么?小组分工合作学习(给图片排序并创编小故事),写好后组内合作讲故事。</h3><h3>行云流水的设计,春风化雨般的声音,谈话试的教学,一切都水到渠成,真正做到了看似有形化无形,让学生在玩中轻轻松松的学会了写作。</h3><h3>借用陈静老师的一首诗来形容朱老师的作文课:</h3><div>朴实厚重有分量,课堂低调不张扬。</div><div>循循善诱智慧生,作文教学有妙方。</div> <h3>在全体朱煜班成员的期待中,刘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这节写作示范课:《学写同学外貌》。如何教学生写同学的外貌呢?刘老师教给学生可以这样做——抓住特点,建立联系;和熟知的人物建立联系,和动植物建立联系,和其他事物建立联系等,使我们又了解了一个新的人物写作教学视角。<br></h3><div>精彩作品分享中,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灵动和用词的准确。一篇篇优美作文的呈现,证明了这节课的成功,也证明了这种方法作用的成功。一节课下来,我们不但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听到了拔节的声音,更是在看到了更多的孩子融入了这节课堂。</div><div>刘班长写作专题讲座<br></div><div>刘老师先引用了她和朱煜老师能极度产生共鸣的理念“语文的学习就是要教学生‘看不到’的东西”。她的讲座从多个方面向我们解读了“语言密码”的魅力,并提供了多种有效又便于操作的方法供我们借鉴、使用,整个讲座可谓“干货满满”。</div><div>两位老师的课堂和讲座相辅相成,既“高大上”的理论,又有“接地气”的指导,非常实用。让我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明朗,我感觉我有方向了,我进步了,我想我的学生也会跟随我的脚步慢慢进步的!一起加油吧!</div> <h3>朱老师的课堂总能给人一种从容,大气,沉稳的感觉。在《桂花雨》这节课中,朱老师由课题质疑入手,明明写桂花为什么叫《桂花雨》呢?看似漫不经心的问话,其实已经给学生埋下思考的种子。初识桂花,通过第二自然段捕捉关键词“喜欢”,探讨文章对比的写法。其次,让学生理解用双重否定句体会文章表达方法的妙处。朱老师课堂上给孩子思考阅读表达的机会,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与文本有感悟,有理解,有对话。老师带领孩子们品词品句,看似轻松的点拨,其实那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带着孩子从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情景中悟出写作的技巧,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儿。朱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是带领孩子们入情入境,起到很好的示范。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孩子进步的精彩瞬间,也切切实实地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大家风范,润物细无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文本 ,听朱老师讲课是幸福。我被朱老师厚重的文化积淀所震撼,课堂上巧妙机智的教育所打动。</h3> <h3>大家风范又平易近人,这是我对朱老师的评价。朱老师不但认真给我们讲课,作报告,行程结束回去后还在十分耐心地回答学生的疑问,帮我们了解他这节课这样设计的用意,并整理出来发班级群里供大家参考。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在这里我发自内心的对您说一句:“老师您辛苦啦!”</h3><h3>我把老师整理的答友问复制下来供大家细细咀嚼,品味,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h3><h3><br></h3><h3> 答友问</h3><div>问:您直接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找,这是为什么呢?并且让学生根据这些句子辨析课题为什么是“桂花雨”而不是“桂花香”之后,好像也没有总结。当然,我相信学生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了。<br></div><div>答:首先我们先了解为什么要让学生看那些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是为了让学生辨析、理解用“桂花雨”做题目更好。原因是“桂花雨”能涵盖桂花的香气,还点出了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快乐。这些,学生在交流中已经说得很好,而且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我也表示了认可。所以老师没有必要再去重复总结了。<br></div><div>如果这个环节是为了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那么让学生自己找出句子是必要的。现在,我的目的不在此。而且在今天的课堂上,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在此情况下,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对他们毫无难度,所以即便是想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也不应用这个内容。<br></div><div>问:讲到第六第七自然段时,我感觉学生的讨论有点“大开”,没有明显一句提示语贯穿起来,即学生的讨论有点散,好在后面有“大合”(就是点到了“思乡之情,怀想童年”)。我疑惑的是,我们引导让学生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的时候,是否需要用一个提纲挈领的句子来抓牢,以免课堂有点形散?<br></div><div>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这节课的设计流程——<br></div><div>1. 教师分享对课题的疑问<br></div><div>2. 读第二自然段,了解作者用比较的方式写出对桂花的喜欢<br></div><div>3. 用三个填空,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比较双重否定句的表达作用<br></div><div>4. 引读第二三四自然段<br></div><div>5. 自主阅读第五至八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喜欢桂花的词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br></div><div>6. 配乐读六至八自然段<br></div><div>7. 阅读小资料后说说母亲为什么说杭州的桂花不及家乡的桂花香?<br></div><div>8. 出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理解课题的好处。<br></div><div>9. 总结:借物抒情<br></div><div>所有课后习题都已经融合在上述环节中。学生上完课就能自行完成所有习题。<br></div><div>其次,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所在单元的目标——初步了解作者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直接告诉学生“借物抒情”的概念是最简单不过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借什么物,抒什么情。学生读过课文后马上会说,借桂花抒发思乡之情怀念童年之情。这样教下来,看似很有效,但仔细想一想,学生能真正理解借物抒情的好处吗?学生能知道作者是怎样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吗?因此我对这节课的目标是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么用借物抒情的。<br></div><div>我一直说,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棵大树——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这一笔那一笔地画出枝叶,等到下课铃响,定睛一看,眼前不再是枝叶,而是一棵大树。大树的主干就是核心的教学目标。那些枝叶就是为实现主目标服务的言语实践活动。在本课中,也颇有一些枝叶可以说说。<br></div><div>三次解题。课开始,我用分享疑问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课中间,用表演朗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释课题。课最后,通过辨析课题,深入理解课题。<br></div><div>三次朗读。当学生通过三个填空练习完成课文的梳理后,安排了一次引读。在理解摇花的趣味时,安排了一次演读。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母亲的思乡之情,安排一次配乐师生读。三次朗读的形式与文字特点以及学习要求紧密关联。<br></div><div>三项板书内容。本课板书分三个板块,第一块点出桂花香气浓郁,第三块讲思乡和对童年的怀想。中间第二块,是学生分享的第五至第八自然段的阅读感受。板书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过程,逐步形成。最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借物抒情的内涵。从这个角度说,第五至第八自然段的阅读感受分享并不是散漫的随便说说。<br></div><div>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分享心得是很重要的内容。不过,如果从传统的听公开课的习惯来说,学生充分的分享往往给听课者带来松散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们习惯站在教师本位看待课堂。我们习惯听教师在每个环节说了什么。我们很少会在听课时认真记下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发言,并且做前后比较。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是否应该设计出充分的听说读写活动,并保证练习时间呢。当然,分享一定是要有主题的,教师在互动中也应该及时给予引导。<br></div> <h3>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遇到朱煜老师,收获了成长的幸福感。满满的几天学习,满满的感动。感动于朱煜老师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感动于朱煜老师为我们指导的一节节精品课例;感动于朱老师把读书和写作当成了生活的常态;感动于朱老师把孩子的发展放在心中,把孩子的成长作为每节课的目标;感动于朱老师对教育独有的情怀……<br></h3><h3>几天的学习时间转瞬即逝,在名师思想的浸润下,我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我看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听到生命在拔节的声音。认识朱老师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生涯,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一点一点内化,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h3><h3><br></h3> <h3>这个夏天,</h3><h3>因为“煜”见而成长,</h3><h3>因为成长而精彩。</h3><h3>教育没有假期,</h3><h3>成长永无终点。</h3><h3>生命不息,</h3><h3>成长不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