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点燃一把火

Fleur 🌻伊妍花漾

<h3>在加拿大生活了五年,有太多可以回忆的画面。北美教育的优势让我看到了好的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h3> <h3>加拿大的教育让两小娃学会了与人交往、懂得尊重他人、拥有良好的责任心。看不到太阳,我们就成为太阳,成不了太阳,我们就追着太阳。</h3> <h3>很喜欢顾城的一首诗:“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用于尝试,不怕失败。他们会有创意地跑到麻麻的卧室,搭起帐篷“露营”。</h3> <h3>我们成人不够有趣,是因为我们认为很多事情无用,无意义。不再相信美好,因为不再相信,而避免了一切美好的开始。</h3> <h3>后来,当我们发现自己改变后,世界就变得美好起来了。</h3> <h3>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h3> <h3>孩子们拥有让人羡慕的清澈眼神,治愈系少男少女。</h3> <h3>教养、友善、责任感、主动性、抗挫能力,都是检验孩子受教育程度的标尺。<br></h3> <h3>为人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孩子能在社会上活得开心、顺畅、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才是作为父母的最大成功和最高荣誉。</h3> <h3>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对她最大帮助和保护。</h3> <h3>加拿大的夏天离不开度假小木屋。我喜欢在两小娃睡觉前问他们三个问题:“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有没有认识新朋友?自己在这一天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是我个人去完以色列旅游后最大的收获,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效仿。</h3> <h3>花瓶島的美好。人生好比是一个池子,而你的格局决定了这个池子有多深有多大。倘若你的池子只是方寸大小,那么不管你往里面倒多少水,池子很快就满了。</h3> <h3>可如果你胸中有乾坤,想的是如何往更高的山峰攀登,想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层次。这样的人生必然充满着无限的可能。</h3> <h3>喜欢做有治愈能力的事儿,比如与孩子聊天。</h3> <h3>告诉她,无常是常,世界不会永远不出你所料。一个人能控制的范围是有限的。</h3> <h3>于我个人而言,驱赶压力有个良方。周末铁定陪孩子,不安排工作。在游玩中想一些需要沉静下来才能想透的问题。</h3> <h3>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实真正能做的,不过只有一件而已。这件事就是一个人来到世间的使命。</h3> <h3>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h3> <h3>这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在教育问题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h3> <h3>和上哪所学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更为重要和根本的目标。</h3> <h3>一旦一个孩子认识到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从内心激发出无穷的动力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h3> <h3>对于人的成长而言,这种内生性的驱动力要远比外部强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h3> <h3>人生不是一场由他人设计好程序的游戏。</h3> <h3>游戏只要投入时间和金钱,配置更强大的“装备”就可以通关。</h3> <h3>人生是一段发现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认识到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像是远方的一座灯塔,能够不断照亮前方的道路。</h3> <h3>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h3> <h3>我自己的经验告诉我:好的教育,应该是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h3> <h3>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和注定要做的那件事。</h3> <h3>教育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帮助人们实现了教育的目的。</h3> <h3>越是优秀的教育,越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完善。把提高个人素质作为最根本的教育目标。</h3> <h3>北美的教育,用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去考量,非常地“不实用主义”,教给学生的往往是些“无用”的东西。注重思考,讨论,动手能力。然而这些所谓的“无用”,慢慢会发现它们才是孩子最大的竞争力。</h3> <h3>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找“原我”以不断完善自身。</h3> <h3>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知识绝非他人所能传授,而是孩子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我领悟。</h3> <h3>北美教育是一个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技巧和知识。</h3><h3><br></h3><h3><br></h3> <h3>虽然他们学习的内容可能不够深不够难也不够广,但只要是学生自己领悟的知识点,不仅终身难以忘记,而且往往能够举一反三。</h3><h3><br></h3><h3><br></h3> <h3>我们的教育深受孔子“学而时习之”思想的影响,老师把知识点一遍又一遍地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不断地复习背诵,使之成为终身不忘的记忆。</h3> <h3>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传统的人文经典教育是有效的,但对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言,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扎实,但也因此束缚了思想和思维,丧失了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h3> <h3>更重要的是,死记硬背、繁重异常的基础教育,令学生普遍地厌学、不喜欢思考、动手能力差。</h3> <h3>从教育的目的和教学方式出发,中国和加拿大关于“教育有效性”的理解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h3> <h3>我个人认为 ,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过程之中。</h3> <h3>因为统一的高考录取体制对基础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以及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教育的过程正在逐步被异化为应付考试训练的过程。</h3> <h3>目前,这个过程正在向低龄化阶段发展。由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比拼心理,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正在进入历史上最狂热焦躁的阶段。我们这次回国,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补课,各大补习机构门庭若市。</h3> <h3>越来越多的孩子从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乐,不快乐的时间一再提前。</h3> <h3>教育越来越难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平和。</h3> <h3>在北美的课堂里,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老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h3> <h3>学生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的量很大,但很少被要求去背诵什么东西。</h3><h3><br></h3><h3><br></h3> <h3>在孩子该单纯的年纪,别再满是对比和打击了,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安心的成长环境。<br></h3> <h3>尝试让你的心宁静下来,独立于环境宁静下来。不管环境怎么样,你要活出自己的独特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h3> <h3>孩子天生是单纯善良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感受到温暖而向上的力量的。</h3> <h3>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是养出会与世界相处的孩子。</h3><h3><br></h3><h3><br></h3> <h3>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h3> <h3>感情纯真,懂得感恩的孩子,内心往往更为善良豁达,更容易懂得换位思考,理解家人理解别人的不容易。</h3> <h3>只有自己做了母亲才懂得:养的是孩子,倾注的却是父母一生的心血。</h3> <h3>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毕竟不够成熟,对外界的所有反应几乎都是基于自然反应和模仿而来,父母的循循善诱和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营养品。</h3> <h3>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少一点责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抱怨;多一点引导,少一点批评。</h3> <h3>让孩子参与家庭生活。如今,9岁的女儿主动要求帮全家人做早餐。煎鸡蛋,煮牛奶,烤面包,榨果汁。一直坚持成为了习惯。8岁的儿子承担了洗衣服和叠衣服的重任。</h3><h3><br></h3><h3>对家务的参与感,让他们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含义。培养一颗懂得感恩的心,是父母最大的福气。</h3> <h3>他的懂事和坚强,乐观和感恩,将会成为他一生受用的财富。</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尼采说: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h3> <h3>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对孩子的成长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倾注了真诚和爱养大的孩子,未来一定更懂得好好爱自己爱生活。</h3> <h3>更容易懂得尊重并感恩别人的付出。</h3> <h3>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也是本能。甚至绝大部分的中国父母,穷其一生都在为孩子而活。</h3><h3><br></h3> <h3>要在孩子6岁之前,就要给他立好规矩,让他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坚决不能做的。</h3><h3><br></h3> <h3>从小立规矩,从小让孩子懂得爱自己爱家人,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和教育。</h3> <h3>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最安心的药丸。</h3> <h3>一个家庭拥有稳定信赖的结构,有融洽的关系,温馨的气氛,孩子自然拥有强大的幸福感。</h3><h3><br></h3> <h3>真正的家庭教育,重点不在教育而在环境。</h3> <h3>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成为这样的人。</h3><h3><br></h3><h3><br></h3><h3><br></h3> <h3>有父母的榜样,孩子也更乐于学习和实践,将感恩和爱的种子种在自己的心里。</h3> <h3>高质量的陪伴,是坚定的眼神。</h3> <h3></h3><h3>高质量的陪伴,是深沉的爱。</h3> <h3>我爱的是你,纯粹的你。</h3> <h3>而不是你们取得的成绩,抑或是那些我可以拿出去炫耀的表现。</h3> <h3>为人父母,往往会过分关注两件事:快乐或者成绩。</h3> <h3>如果只关注孩子的眼下的快乐而对孩子没要求,那么这样的快乐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h3> <h3>如果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就只看到孩子的成就,而不是孩子这个人本身。</h3> <h3>在世俗的理解中,成功的成年人往往具有下述的特质:</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有价值感和目标</h3> <h3>韧性。能听取建设性的批评。有终生好学精神。</h3> <h3>有社交能力和情商,懂得如何去领导和合作。</h3> <h3>具有创造力和创新力</h3> <h3>有毅力</h3> <h3>善良</h3> <h3>有同情心和爱心,心系他人。</h3> <h3>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短跑,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冲向终点,不筹划未来。一旦摔倒,我们就输了。</h3> <h3>但倘若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我们的目标就设的更长远。周围的人都能互相合作,互相鼓励,我们才能走的更远。</h3> <h3>小王子餐</h3> <h3>我曾经给两小娃做过的最有创意的一餐</h3> <h3>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期望而成长,往往会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h3> <h3>高要求并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全 A,也不是获奖的荣誉。</h3> <h3>而是拥有体谅,尊敬,诚实,善良,负责等等这些家长希望孩子所拥有的优良品性。</h3> <h3>高要求的定义是家长能知道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家长期望孩子能展现出他们的美好天性及优良品质。</h3> <h3>重点不在于他们取得的外在成就,而在于期望他们作为一个人的内在素质。</h3> <h3>要引导孩子多尝试新鲜事物,喜欢创新,不惧怕一切未知。</h3> <h3>感恩能有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是非常幸运的。这些是我在北美生活五年,以及自己做教育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收获。</h3> <h3>我们的短期目标:培养孩子好学精神。</h3><h3><br></h3> <h3>我们的中期目标:是找到与孩子兴趣契合的方向,促进对学习的热爱。不是什么常春藤,而是孩子真正热爱的方向、为之而努力的激情。</h3> <h3>我们的长远目标:培养一个健康积极的成年人。</h3> <h3>静下心来,给自己时间好好回想一下他们的美好天性和品质。</h3> <h3>那些孩子曾经让你感动的事,那些美好亲昵的时光~~</h3> <h3>爱孩子本身,而不是他们做出的成就。无条件的爱,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