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地方名小吃——豆沫

牛良栋

<h3><font color="#167efb"><b>  本文摘自《孔子学院》中俄文对照版2015年第五期,作者是天津市东丽中学赵瑞静老师。</b></font></h3> <br>&nbsp; &nbsp; &nbsp; 我的家乡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端,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处,是豆沬的起源地。相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后,邯郸人感其气节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捣成粉齑,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呼之为“豆沫”。如今算来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夜幕降临,平凡、朴实的邯郸汉子带着一整天的疲劳渐渐入睡,这时候勤劳能干的女主人会用水将小米、花生和黄豆泡上。等到第二天清晨,东方的天空像鱼肚一样泛白,小米喝了一整晚的水,已经到了用手一捻就碎的程度,花生、黄豆也早已涨得浑身滚圆。女主人手脚麻利地工作起来了:花生煮熟,黄豆破瓣,小米同干炒后的花椒、茴香一起磨成米浆。这时候,“梆梆梆梆……”摸黑早起卖豆腐的梆子声顺着湿湿的雾气传来,赶紧买上块热气腾腾散发着豆香的卤水豆腐,切丁下锅,同准备好的花生、豆瓣、精盐一起用水煮,等锅里沸腾,把磨好的米浆用清水搅拌成糊状倒入锅中,同时下粉丝、菠菜,等再次锅开,豆沫就成了。</font></h3> <br>&nbsp; &nbsp; &nbsp; 当然,要想得到最佳口感,还需要最后一味点睛的佐料—芝麻盐。精选上好的白芝麻,先使铁锅干炒,炒得焦黄不糊;再拿擀面杖压碎,粗细正好,加盐搅拌均匀,里面的香味才能出来。将芝麻盐撒在刚出锅的豆沫上,豆香、花生香、小米香、芝麻香和蔬菜的清香合为体,浓郁扑鼻,喝一口,齿颊生香,回味绵长。夏天干活的农民,四五点钟起床喝一碗热豆沫,细细的汘珠顺着鬓角渗出,感觉精神百倍,一整天都干劲十足;冬天外出打工的游子,在临行前喝一碗热豆沫,驱散了寒意,背着铺盖卷,行走在千里之外,心里却总是舒坦的。<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己早起亲手做豆沫的家庭渐少,豆沫开始出现在街头巷尾的早点铺子里。作为一种常见小吃,豆沫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实惠。早上晨练回来,买一碗豆沫外加一个火烧或是炸一个布袋,再配碟小咸菜,不到五块钱就能吃得满足、舒坦。那些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体会不到其中的乐处。</font></h3>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 &nbsp; &nbsp; 许多地友都不知道,只是用小米、黄豆、花生这些最常见的食材怎么会有如此美味。如果你了解中原人的性格,就会知道,中原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也许它不如八大菜系那么棱角分明,却自有老祖宗代代相传的一套哲学在里边。中国有一句民谣:东北虎,西北狼,河北人,小绵羊。平凡淳朴温顺善良、勤劳朴实、自强不息是河北人的特点,比如在聚会中或是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河北人不吵闹,话不多很少激动,总是在一边静静地倾听。这并不是说他们无话可讲,而是他们在细细地品味谈论着,他们不愿意在高谈阔论中出风头,而是像一碗豆沫一样,在不动声色中演绎着自己的低调与奢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