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十字街的沧桑历史

美友3720615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大同大十字街的沧桑历史</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油沙泊洞”这个怪异名称的街道,就是土生土长的大同人也有很多人感到陌生。</h3><h3>  它坐落在古城的西北隅,现在通用的街名是大十字。大十字因清初大同总兵姜襄在此布大十字阵对抗清军多尔衮围城而得名。</h3><h3>  清顺治五年(公元1649年),大同总兵姜襄降清又反清,在大同竖起义旗。传说姜襄的府邸就在油沙泊洞的旧址。因大同城防坚固,清军围困了9个月才攻陷,多尔衮恼羞成怒,屠城后下令削大同城墙三尺,姜襄府付之一炬并掘地一丈,见油沙为止。大同变为一座死城。恢复府制后人们才又逐渐迁入。此时姜襄府已是一个深有丈余的油沙大坑。迁徙过来的移民围着油沙坑边建起院落,一式的小四合院,青砖绿瓦,门楼照壁,成为一条颇具人气的热闹街道。</h3><h3>  这是一条给人无限遐想的街道。据街道老人讲,以后的油沙泊洞相当于大同古城西北隅的一个泄洪湖泊。大同地势西高东低,每到雨季大量的雨水从西面倾泻而来,流到油沙泊洞形成一个小湖。湖底暗开泄洪小道,直通另一个大水坑,再由小渠连到护城河。平时洞泊里水面荡漾,四周堤岸垂柳依依,为了防止水漫,岸上人家都是高坡台阶,显得很有气势。夏季,孩子们在水里嬉戏,捉水里的“花媳妇”等水生动物;冬季,满湖的坚冰,是天然的溜冰场。孩子们坐着自己做的冰车玩耍,或在冰上抽陀螺。后来市粮食局看中了这块地皮,把泊洞用土填平,上面盖了一个大型粮店和几排职工住的平房。</h3><h3>  这里的居民淳朴、好客、乐善,大部分是商贾小贩和厂矿工人,他们自诩为城市贫民。一条街道有17个院子,几百口人相处得像一家人。每到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端着碗在湖边打平红(当地语,即不分彼此,大会餐),他吃你的菜,你喝他的酒;谁家吃饺子吃油糕,有稀罕客人做变样饭,也不忘给每家每户送几个尝尝;哪家有困难,不用吱声也有人不时地给送米送面帮助渡难关;谁家的孩子病了,一街人帮忙送医院……一句话,一条街就是一个大杂院,大家生活都很清苦,但其乐融融,有道不完的快意。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年月,街里自然也有“好”“糟”两派,但这两派从来没在本街发生冲突。在社会上是俨然对立的两派,回到街里酒肉不分,兄弟依然是亲兄热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