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 在旌德胡开文古法制墨厂,正对大门有一间没有窗户的神秘房间,门头上都是烟熏的痕迹,里面幽暗漆黑,百余盏忽明忽暗的星火闪闪,一位全副武装的师傅在忙碌,空气中漂浮着一层灰状物......承传千年的“灯盏碗烟”徽墨古法制作就从这里开始! 门口全副武装的田贻桃师傅正在进行“点烟”的准备,而他手里拿着的就是一把灯芯草,是“灯盏碗烟”的必备原材料之一。 走进屋内,里面幽暗漆黑,挨着墙壁是一圈茶几高的泥台,泥台上整齐地摆放着105盏烧烟油灯。每盏烧烟油灯都盛满了油,据田师傅介绍,这油灯里的原料是桐油、猪油、生漆(土漆)。田师傅往每一盏油内放置灯烧三、四根灯芯草。 据田师傅介绍,他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灯盏碗烟”,是古法制作油烟墨的第一道工序。田贻桃师傅今年已有六旬,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几十年的时间了,而他接手这个工序也有十多年了。所有准备完成后,田师傅逐一点燃了所有的灯。灯芯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这些烟附着在倒扣的碗壁上,然后轻轻的刮下来收集到一起,这就是“灯盏碗烟”。 烧烟的房间不能透风,否则油烟被风吹散,难以收集。刚开始的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等到所有的灯盏都点燃后,浓烟充满了整个房间。一会儿,鼻孔都是漆黑的油烟。 “灯盏碗烟”全手工操作相当艰苦,105盏灯生产2天,才能出一斤成品墨。出一斤墨,光原料桐油就要消耗几十斤,且原料的配备比例十分讲究。桐油、猪油、漆配多了,没有很好的燃点;桐油、猪油、漆少了,墨的黑亮度达不到要求。<br> 油烟难收,烟墨难集,还必须按照严格的时间扫烟。田师傅每天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10个小时,每50分钟需要扫一次烟。扫下来的烟,不是马上就可以用的,而是要先“去火”,放置两三年以后才能用。 <br> 虽然田师傅穿了防护服,带了口罩,但是从屋内出来后还是满脸的油烟,成了“花猫脸”。“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受得了这份罪了,没人再去愿意学这个了,以后这门技艺恐怕要失传了!”田师傅说到。 烟收集好,下一步便是胡毓胜师傅的工作了。胡毓胜,徽墨世家的第八代传人,五十余岁的他,一直以来都在从事徽墨的制作。他将收集到的盛放多年的烟与动物皮胶、天然麝香、以及20多味中药混合搅拌,制成墨团。这些中草药都是具有防虫的功效。 搅拌完成后的墨团需要放置在炉子上保持温度,墨团变硬后则就无法再使用了。 胡师傅用铁锤对墨料进行反复快速地捶打,保证墨料里的各种原料充分混合。墨越敲越细,墨越细则品质就越好。别看这小小的捶打,这着实是个体力活。 墨经过敲打后,根据使用的模具,要称出相应的重量的墨,然后进行搓揉。 墨团搓揉必须没有丝毫裂缝,而且长度要同模具长度大小一致,以便放入模具中进行压制。 胡师傅这里的模具都是宝贝,每一个都是石楠木的,关键这些模具上的雕刻现在已经很珍贵,而且一个模具的制作费用就是好几千元。 每个模具上面都有文字标记,模具顶部标注“乾隆御用”“黄山松烟”就代表着压制后墨上印刻的文字和图案。<br> 墨团搓好后就可以放入模具进行压制了,压制还需要经过手工压制和机械压制两个过程。<br> 手工压制可以使模具很好的契合。 而机械压制的过程就是完全的塑形了。 压制完成后,胡师傅将墨从模具中取出来。 从模具中取出来的墨还需要减掉边缘多余的部分。去掉边缘多余部分的墨就是“新生墨”,他们现在还是个半成品,还需要经历凉晒和描金的过程。 胡毓胜师傅前后共收了七八位徒弟,但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现在近五十岁的他还是一个人在坚持,目前没有人跟他学艺。 蒋卫忠师傅正在用锉刀将尚未干透的墨的周边多余部分进行打磨整理修边,而他从事这项工作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 蒋师傅正在查看墨的凉晒情况。虽说是凉晒,但是墨都要放在阴处,蒸发水分,自然晾干,期间不能晒到太阳也不能被风吹。在晾干的过程中,每天都要根据墨的弯翘进行翻墨。据蒋师傅介绍,普通的墨一般需要凉置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而好的墨则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 当墨凉到七八分干的时候就要拿去描金了,这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如若不小心手一抖,就要回炉重造。<br> 黑漆漆的墨加上色彩的点缀就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描金绘色完成后还需要送去继续凉晒,直至完全晾干。 墨完全干透后再经过包装,一个完整的墨的制作过程才算正式完成。从收烟到最后包装的完成,一般墨都需要5年的时间。成品墨的价值也是几千元一两不等。 古法炼烟口传心授,历经千年,是历代传承人的智慧结晶。如今,“灯盏碗烟”以其制艺神奇、材料昂贵、工序繁复、劳神费时,且在高温、脏累下作业,难以量产等因素,其价格不输于黄金,并有陈墨如宝之说。2010年7月,古法油烟墨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