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您走进武侯祠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武侯祠内的第二道石牌坊。这道石坊立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牌坊横额书写着“汉昭烈皇帝三顾处”。这里“汉”是指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皇帝”是指刘备,因为刘备死后谥号“昭烈”。显然这道牌坊是地理标志,指明了卧龙岗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h3><h3> 刘备 “三顾茅庐”的历史发生在东汉末年。陈寿著《三国志》引诸葛亮《出师表》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这段话把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说得明明白白,古往今来,无人对此提出任何疑问。《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这就是“刘备三顾茅庐”和“徐庶走马荐诸葛”故事的来历。</h3><h3>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也描述:“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岗,名卧龙岗,因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一带高岗,乃卧龙岗也。岗前疏林内茅庐中,即诸葛先生高卧之地……。不数里,遥望卧龙岗,果然情境异常”。</h3><h3> </h3> <h3> 牌坊的背阴面刻有楷书“真神人”。这三个字出自苏轼《武侯庙记》“密如鬼神,疾若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交四时之令 。人也,神也,仙也,我不知之,真卧龙也!”这里盛赞诸葛亮是真正的神!</h3> <h3> 在牌坊旁边,有一颗古楸树已在此生长千余年,传说,是刘、关、张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虽树老中空 ,但枝叶茂盛、繁花似锦,仿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地向人们讲述着三请诸葛的那段佳话。</h3> <h3> 在青石铺成的甬道上继续前行,我们看到有两块奇石上,阴刻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赞美南阳的诗词。“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垄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h3> <h3> </h3> <h3> 这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六角亭,亭内有六角井一口,传说,这是诸葛亮当年在卧龙岗上居住时常用的一口水井,所以叫“诸葛井”。</h3><h3> 诸葛井是卧龙岗上保存下来的一处实物标本,井口是一块整石砌成的六角形独具特色。我们现在还可以从井口留下的深深绳痕,印证了它久远的历史。清代诗人朱璘有诗赞叹:</h3><h3> 卧龙岗上井渊渊,</h3><h3> 饮水常思诸葛贤。</h3><h3> 石上汲痕无数在,</h3><h3> 辘轳何处向炊烟。</h3><h3> 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前有井,渊然淳深,曰诸葛井。青石为床,有汲绠数十道。”根据这些记载,遥想当年诸葛亮在卧龙岗上生活时的情景。</h3> <h3> 过诸葛井,我们便看到了一座汉白玉雕小桥,它叫“仙人桥”。可以想象,这是诸葛亮当年每天必走的一座桥,也是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的一座桥……</h3><h3> 《三国演义》中,对这座桥有详细的描述:刘、关、张三人在第二次来到卧龙岗时,正直隆冬 ,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但却未见卧龙先生,三人正要骑马返程时,回望卧龙岗 ,看到了一位暖帽遮头 、狐裘蔽体,骑着毛驴踏雪而来的仙家,口中吟诗:</h3><h3>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h3><h3> 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h3><h3> 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h3><h3> 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h3><h3> 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h3><h3>刘备看此人仙气飘飘,口赋歌谣,以为是卧龙先生,其实,此人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h3><h3> 因刘备在桥上巧遇了仙风道骨的黄承彦,所以,这座桥就叫“仙人桥”了。</h3> <h3> 诸葛躬耕地,南阳卧龙岗。</h3><h3> 南阳卧龙岗欢迎您!</h3><h3> (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