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个温厚的男子——访杜甫故里有感

兰心

<h3><br></h3><h3> 一个偶然的因素,我来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家乡—— 巩义。这片隶属于河南省省会郑州且位于中原腹地、嵩山北麓的土地,或许从没有预料到在大唐中期会有一位年轻的诗人从这里走出,走向长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h3><h3> 置身于巩义市站街镇一条不算繁华的街角,我们远远看到了“杜甫故里”四个大字。</h3><h3> 背靠一座矮矮的山丘,侧临一条已然干枯的小河,没有太过显赫的门楼,一片稍显空旷的院落,素朴古旧的几间屋舍已然紧紧地攫住了我们的脚步。</h3><h3><br></h3><h3> </h3><h3></h3> <h3>  一进入大门,正对着便是一座高高的石像。宽袍大袖,头戴儒帽,目视前方,眉宇间满是忧虑与焦灼之色。几个快步走至石像下,凝视着这座让人钦敬也让人心疼的杜甫石像,我的心中满是感慨!</h3><h3><br></h3><h3> 这具清瘦单薄的身影,承载了多少世事的沧桑;这双严肃幽邃的目光,又饱含多少对民生疾苦的关注。那右手中薄薄的书卷里,又写满了多少内心的呼喊,那颤抖的左手却在万般焦灼与无奈中仍不甘地指向远方,似乎在祈盼一个依稀美丽能令万众欢颜的所在……这样的诗圣怎得不让人心疼,不让人敬重?</h3> <h3>  走在一座又一座刻满杜甫诗文的石碑前,看着历代书法家用或端庄典雅,或清盈秀丽,或苍劲雄浑,或弹跳灵动的字体呈现出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句时,我眼前一热……耳听着孩子们清亮的嗓音抑扬顿挫的吟诵声,我的脑海中似乎有无数的图景在闪现……</h3> <h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独立山脚的翩翩衣袂,那少年公子眉宇间的意气风发曾激荡起后世读者多少澎湃的诗情和无限的遐想;“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用滚烫而热诚的心拥抱自然,用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欣赏万物,带给自己浓浓的诗意与无数的惊喜,也带给读者深切的感动与绵长的回味。<br></h3><h3><br></h3><h3> </h3> <h3>  如此激情且多才的杜甫自小便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很早就树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多次出游,期间结识李白、高适等许多有志之士,在不断地同游吟和中,理想更为丰满,目光也更为坚定。</h3><h3> </h3><h3><br></h3><h3><br></h3> <h3>或许诗人错生了时代,也或许这样的时代正适合于他。当站在着“安史叛乱”的历史节点上,诗人毫不犹豫选择了亲近王师的道路,哪怕此刻高高在上的帝王已被叛军逼得仓皇出逃,哪怕乱世中的灾祸人人唯恐避之不及,诗人依然毫不动摇。追随的道路上,烟尘滚滚,饿殍满地,一颗注定了悲苦和伟大的诗心,总是免不了敏感、叹息、悲怆、祈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让人深深感动的是,这样的叹息和祈祷却很少是为了自己。即便生活已然困顿不堪,“床头屋漏无干处……娇儿儿卧踏里裂……”即便穷愁潦倒,悲剧连连,诗人仍心心念念贫苦百姓,“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对柔弱无依的妇人的体谅、同情,到愿以死换取万千民众栖身的广厦,这样温厚、仁爱的杜甫用一种令人感动到流泪的伟大在所有读者心中树立了一座伟岸的人格丰碑。</h3><h3><br></h3><h3> 最后当我站在杜甫诞生之窑前,顺着那幽暗的光线,凝视着端坐在窑中那具瘦弱的诗人雕像,我的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一声声深沉的吟诵“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我欲为奴仆,几时树功勋”“丈夫志四方,安可辞固穷”……这些诗句关于离乱,关于死别,关于战败,关于喜讯,也关于一个男子一生的抱负……</h3><h3><br></h3><h3> </h3> <h3>  大声吟诵这这些感人的诗句,我们会发自内心地向他致以深深的敬仰,尊他以“诗圣”的美名,是的,面对这样的圣人,我们这一道道敬仰的目光将会在文学和历史的天空中拉得越来越长,越来越远……</h3> <h3>  回首看着走过的一级一级台阶,回想着刚刚看过的后人对杜甫的诸多研究和赞誉,尤其是国际上众多学者的钦敬之辞,我的心中也不由涌上一种自豪的情愫,代表巩义,代表中国,也代表全世界每一个热爱和平与安定的普通子民,请让我们恭敬地向这位大诗人深鞠一躬,感谢您,将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也让中国文人的形象真正体现出温厚、仁爱与奉献!更让华夏子孙即便身处离乱之中也能感受到些许温暖的抚慰,同时,还让全世界人民在心中无比坚定了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向往。</h3><div><br></div><h3> </h3> <h3>  最后,让我们再次感谢孕育了这位温厚男子的丰饶土地——河南巩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