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爷爷走后,家境逐年窘迫,又随着解放潍县的战斗打起,父亲已不能继续读书。</h3><h3> 年方十七的父亲毅然弃笔从军,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父亲当时个子小,部队首长怕他扛枪行军跟不上,又因为父亲虽初中没毕业,但在当时也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就把父亲安排在连部当文书。时任连长是现在坊子区的人,只记得姓尚,名字我已不记清了,从父亲口述中得知,尚连长是个大个子,人非常爽朗,爱开玩笑,对年少好学的父亲喜爱有加。尚连长家中弟兄五人,从老大到老五,父亲一直到老依然能清晰的说出他们的名字(父亲八十多的时候,姐夫还开车陪同去过他老连长的家),可见老父亲和他老连长感情之深。</h3><h3> 当时刚刚参军,好学的父亲对枪非常喜欢,有一次闲暇时,将连长的手枪拆开擦拭,连长发现手枪被擦干净了,就同父亲开玩笑说:“小曹,我的手枪是你擦的吗,为啥少了点东西?”父亲诚实的回答:“是我擦的,可没有丢失零件啊。” “不对,枪里的来复线丢了,你找找,看看丢那里了。”信以为真的父亲急的满地找,可怎么也找不到来复线,最后急的哭了起来:“连长,找不到了,是我犯了错误,你处分我吧。”看到老实的父亲急哭了,连长这才哈哈大笑,说出真相:来复线是枪膛里刻上的线条,是不会丢的。</h3><h3> 解放潍县战役结束后,父亲所在的部队开拔南下,从此父亲开始了漫漫离家路,正式开启了军旅生涯。据老人回忆,那时的部队真正是官兵一致,亲如一家。在南下的漫漫长路中,行军到四川,那高耸入云的大山成为这弱小少年的拦路虎,是部队领导雇了当地的农民,用滑杆将他抬过大山,可知当时有权利雇人的首长,还要一步一步丈量大山,作为普通一兵却因身体原因而有人抬,这一件小事就能折射出当时的军队作风!</h3><h3> 父亲的部队南下到了舟山群岛驻扎,当时奶奶因听信谣传,说孩子当兵出去,就再也回不来见不到了,而一时糊涂寻了短见,母亲写信将此事告知父亲,可那时的交通不便,为了不影响工作,父亲对首长只字未提此事,父亲回忆道,只好自己晚上找个没人的角落,哭几声亲娘,寄托哀思,回信让家人料理老人后事,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却不能回家送娘亲最后一程。</h3><h3> 随着抗美援朝战斗的打响,父亲所在的高炮团为了抵御强大的美军空中力量,前往朝鲜参加战斗,父亲也毅然报名参战来到鸭绿江彼岸,在这里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因为防空洞的阴暗潮湿,也留下老寒腿的纪念。朝鲜参战,高炮团时任团长兼政委,就是父亲最为崇敬的贺芳齐老人,老人比父亲大七岁,十三岁放羊路上遇到红军参加的革命,是当时的红小鬼,贺芳齐老人以治军严厉而著称(老人家是中国第一届导弹部队政委,一次行军途中恰逢唐山大地震,当机立断停止行军,就地参加抗震救援。)。父亲回忆说,有一次他亲自带队出早操,有两位三八老干部迟到,他丝毫不留情面,厉声呵斥,像士兵一样罚站。就这样一位铁面无私的人,成为父亲的偶像及挚交,由此可见父亲的为人了。 </h3><h3> 父亲的刚直不阿也是像极了他这位老首长,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部队回国,时任营教导员的他,为了调解两位连指导员之间的矛盾,得罪了一些人,有人将父亲告到师政委面前,在一次师里的会议上,政委不点名的做了批评,说有人在工作中和稀泥等等,父亲不惧权势,当场站起出言反驳:“政委,您没有详细调查明白事实真相,这样的批评我不接受!”政委因确实只听了一面之词,而无话回辨,只好模棱两可的说:我说的不是你,大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父亲依然据理力争:“您说的这事确实我做过,但我是为了给他们调解矛盾,而不是和稀泥,我不能让他们把老战场上的矛盾带到新工作中来,这件事我没有错,组织若不相信可以调查。”作为一名教导员敢在大会上直面顶撞师政委,这在部队中也是为数不多的,有此可见父亲的秉性。</h3><h3> 身在军营,心系家乡,父亲虽常年在外,可老家依然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记得七十年代初,有一次父亲回老家探望,还自费为村里带回来两支村广播用的大喇叭,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这不只是价值不菲,更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对于家中左邻右舍,父亲更是有求必应,成为附近十里八村人人口里的大军官。</h3><h3> </h3> <h3>抗美援朝纪念品,虽累累斑驳的痕迹,却也见证了那个伟大的年代。</h3> <h3>参加建设西南铁路纪念章</h3> <h3>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章</h3> <h3>抗美援朝参战纪念章</h3> <h3>中国赴朝慰问纪念章</h3> <h3> 这四枚纪念章是父亲军旅生涯的见证,是老人最心爱的宝贝,他常说:我这一辈子没有大风大浪,算是平稳度过的一生,没得到军功章是他的遗憾,但有这见证历史的纪念章也算是不虚一生。老人甚喜这类小小纪念品,他曾说,当时还有好多在他参加革命之前的纪念章(例如四大战役等),因他是连队文书,那些纪念章都是经他手发放的,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不好确切统计数量,每次都会多给一些,发放完毕剩下的再交上去,当时完全可以留下一枚收藏,可父亲从未私留过一次。现在说起来,父亲竟隐约有了一丝遗憾,这也是老人的真情流露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