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pfl75i"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2019西行漫记(一)</a><br></h3><h1><font color="#1564fa"> 游华山,入成都,入川西。西行漫记(一)也很精彩哦,欢迎点看。</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D6:前往若尔盖草原(7月12日)</b></font></h1> <h1> 从四姑娘山景区出来,我们前往若尔盖草原。本来是打算前往黄龙景区。考虑到九寨沟景区还没有开放,以后可以把黄龙景区和九寨沟景区放在一起游玩,再加上前晚发生的事故,所以干脆直接改道若尔盖县。一路上,走的都是县道、乡道。路窄、弯多、崎岖不平且时有修路。因连日阴雨,山上还时不时会有落石滚落。车行路上,我是紧握方向盘,不敢稍有马虎。四姑娘山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小金县就是红军当年长征经过的地方,从这里开始,我们也有幸踏上了红军当年长征走过的道路,从雪山到若尔盖县的草地,我们一路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开启了一段红色旅程。</h1> <h1> 这是当年红军走过的雪山红路,海拔4114米。当年红军在缺衣少穿的情况下,翻过的莽莽雪山。在这里走过了九位元帅,无数的将军。如今长征精神的火种已在这里深种。</h1> <h1> 山下弯曲的小路,传说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远方。恍惚间,仿佛仍能看到有影影绰绰的战士在小路上行走,他们衣衫褴褛,相互搀扶,相互鼓励。我知道我现在不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看见的一定是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意志,正是这样的意志支撑着他们趟过山、趟过水,趟出一个伟大的新中国。</h1> <h1> 车行路上,突然前面出现了一块纪念墙,两河口会议纪念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1军团2师4团与红4方面军先头部队9军25师74团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胜利会师。1、4方面军领导人互致贺电,热烈庆贺长征中的两大主力会师,并表示要在党的统一指挥下,携手共进,去争取苏维埃运动的更大胜利。会师时,中央红军约2万人,4方面军约8万人。中央红军于会师后改称第1方面军。1、4方面军会合前后,在4方面军工作的中央代表张国焘对当时的政治形势的认识就同党中央存在着分歧。党中央认为两个方面军的会合为开创红军和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目前应当先夺取松潘、平武,消灭胡宗南部。张国焘却认为,革命形势低落了,红军是在退却。因此,他主张向西康发展,建立"川康政府",实现其所谓"川康计划"。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会议的召开是为了统一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出席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王稼祥、张国焘等。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政治形势,强调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和党对红军的领导。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明确提出北上建立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两河口会议为实现党和红军北上抗日和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内容摘自网络)</h1> <h1> 红军卓尔基会议遗址,如今这里也成为红色旅游的好地方。</h1> <h1> 走过乡道,跨过县道,又踏上一段317国道(川藏北线)。317国道现在修的非常好,道路宽阔,路面平坦,滑坡落石的地方都加了防护网(我不知道全程是不是都是这样)。若是从这条路前往色达、西藏我相信也一定是更加惬意。</h1><h1> 出了317国道,我们就进入了九虹草原观光路,路面也非常开阔、平坦,车行路上非常享受,特别是经过半天的紧张颠簸后更是舒适。现在四川各地都在认真地发展旅游,我相信路会一天一天地更加好起来。</h1> <h1> 这是途中经过的若尔盖草原。绵延不绝,直达天际。若尔盖草原宛如一块镶嵌在川西北边界上瑰丽夺目的绿宝石,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块特殊的区域,海拔高度在3300米至3600米之间。这里土地以沼泽居多,土壤长期浸泡在水中,温度较低,因此主要以沼泽土为主,潜育化程度高,有机质氧化缓慢,部分地区分布着大量泥炭。难以想象当年红军在低温湿冷的情况下如何跨过这茫茫草原。草原上牦牛遍野,如珍珠般镶嵌在原野上。常有牛群穿越公路,拦在车前,大家都十分友好地停下车,让牛群先通过,人与自然相处和谐。可惜我因为忙于开车,腾不出手来拍照,在这里不能提供更多的相片。</h1><h1> 1935年8月,从红原县到若尔盖县,红军从这里走出草地。当时彭德怀对负责收容工作的红十一团团长王平说,还有几百个战士没有过班佑河,让他去接应一下。王平带领一个营渡过班佑河,看到几百个战士背靠着背静静的坐在河边,他们再也没有能站起来。经过长途跋涉,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却最终累死在这里。这是后来成为开国上将的王平看到的一次非战斗减员最多的一次,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他后来每每讲起此事总是泪流满面。</h1><h1> 四川是红军长征盘桓时间最多、路程最长、战斗最多、路程最艰难的省份。有近万个红军战士经历过大小战役、趟过艰难险阻却最终埋骨在这无边的草地!这里的每一棵鲜嫩的草、每一朵绚丽的花都是红军战士年轻生命唤醒的精灵!</h1> <h1> 在九虹草原观光路上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出现黄河九曲第一湾的指示牌。大家简单一商量,去若尔盖县城还有100多公里,天色将晚,不如先去黄河第一湾,看夕阳下的黄河岂不更好,省得明天走回头路。就这么决定了,于是轻打方向盘,走向黄河第一湾景区。</h1> <h1>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的自然景观要数第一弯和壶口瀑布。九曲黄河第一湾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 ,此处是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处,黄河在此缓缓流过唐克城区。黄河九曲第一湾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海拔4500米)之黄河,流经四川省境内,在若尔盖县唐克乡索克藏寺院旁形成的著名景点。黄河在此横切径为300米,白河横切径为400米。黄河于此段流程中,为四川与甘肃之界河,河西为甘肃,河东为四川。黄河自甘肃一侧来,白河自黄河第一湾湾顶汇入,型如"S"型,黄河之水犹如仙女的飘带自天边缓缓飘来,在四川边上轻轻抚了一下又转身飘回青海,故此地称九曲黄河第一湾。</h1> <h1> 我们赶到第一湾景区时,正值夕阳晚照,霞光逸彩,气象万千,辽阔的大草原上,黄河如练,弯曲蜿蜒至远方,美仑美奂。</h1> <h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摘自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句。</span></h1> <h1> 湾后一条公路蜿蜒曲折,伸向不知名的远方。</h1> <h1> 太阳终于落山了,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第一湾。晚上住在唐克镇的一个藏族旅店中。看旅店不怎么样,却住客爆满,可见当地旅游人数之多。第二天早上跟店家打听甘南的著名景点,店家马上向我们推荐扎尕那。扎尕那是我们行程中规划必去的一个点,花湖景区就在我们行走的路边,我们按计划要先去花湖景区。</h1> <h1><font color="#ed2308"><b>D7:花湖、扎尕那景区(7月13日)</b></font></h1> <h1> 花湖位于四川若尔盖和甘肃郎木寺之间的213国道旁,是热尔大坝草原上的一个天然海子。热尔大坝是我国仅次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第二大草原,海拔3468米。花湖经典的时间是在五六月份,湖畔五彩缤纷,好像云霞委地,而湖中则开满了水妖一样的绚丽花朵,这种植物看起来平淡无奇,在雨水充沛的八月把纯蓝的湖水染成淡淡的藕色,时深时浅,像少女思春时低头的一抹酡红。</h1> <h1> 云水相映,天地相接,分不清哪是地上水,哪是天上云。</h1> <h1> 我们也附庸风雅,在此来一个合影。魏校的摄影大作。</h1> <h1> 从花湖出来,在景区前面就有一条县道前往扎尕那村。这条路我们在唐克镇旅馆的时候店家就给我们说过,但导航上却没有标记(我是百度导航),在这条路的起点也有警示不要走,但是我们发现有不少车从这里去也有不少车从从对面来,于是我们决定就从这从这条路走。一直走了很远,导航都在提示我们回去,最后都说的有些崩溃了才改过来。这条路不宽,仅够一辆车通过,有会车的话有专门的会车点或者是两车慢慢行走才能会车通过。但路况好,都是水泥路,一路是弯多、路窄、时有塌方,常有巨树因塌方而倒在路边,所以在这路上开起来是惊心动魄。要是打个比方的话,整条路有点像我们12年走川藏线时的通麦天险,只不过是铺上了水泥。很多车辆宁可绕行313省道,多走100多公里也不敢从这条路通过。</h1><h1> 我们从扎尕那回来时因313国道修路我曾一心想从这条路返回花湖再到朗木寺镇,但是大家一想起这条路就后怕,没人愿意再走一次!但这条路真的非常值得走一次!不仅是因为通过这条路我们从四川跨入了甘南,而且是这条路在让你心惊肉跳荷尔蒙大量分泌地同时感觉到非常美的美景。几乎是三步一景,四步一画,车移景换。刚刚还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或而却是巍峨挺拔的高山突兀地矗立在眼前,或而是深谷弯曲疑无路,却又是峰回路转又一景;苍松翠柏遮天蔽日鸟雀齐鸣,转眼又是茫茫草原牛羊成群如珍珠洒落绿毡之上。美仑美奂。魏校曾说仅走这一条路就不虚此行。</h1> <h1> 这是我的行车记录仪拍取的视频我把它截取上来以饱大家眼福。可惜这只是开头一段,其它的找不到了。</h1> <h1> 下午四、五点钟左右到达扎尕那村。扎尕那是由四个小山村组成。"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甘肃省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阎王殿"之称。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h1><h1> 我们到这里时这里正在进行大型的开发,挖掘机、推土机、翻斗车使这里俨然变成了工地,失去了原生态的那种静谧,多了喧嚣。</h1><h1> 我们刚到这里想找一个旅馆住下来,马上就有一个小女孩迎上来,看起来她做这种为自家客栈拉生意的事情还显得有些生涩,但非常真诚和热情。她家在山坡上,到她家还得爬上一段坡,而她家门前就是工地,正在铺装水泥路面。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在另一家我们称之为“怪侠”的店家吃过饭,就匆匆进入景区。景区暂时不要票,但是坐观光车要花40元一人。观光车把我们送到一个最原始的山路前就放下来,我们还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看到风景,大家都没有力气去爬山了,海拔3000多米,走一步都要费很多力气。我们决定折回来去走栈道看风景。</h1> <h1> 这是在坐车前,我在山脚下拍的扎尕那村,我们住的旅店就在山腰的村子里。</h1> <h1> 从栈道的观景台远眺扎尕那村。四周山峦起伏,绿草如盖,把山村围在中间,犹如世外桃园。</h1> <h1> 太阳光从云层中倾泻下来,斑驳地照在山村和梯田上,像是哪位神仙拿着水彩笔在山村间随意涂抹,看似随意却又像似丹青妙手泼墨浓彩。那层层的绿色从山顶、山腰淌下来,或者说是泻下来,成就这光影,让人目瞪口呆。</h1> <h1> 在栈道旁一丛不知名的野花肆意绽放,把生命的色彩刻意渲染。</h1> <h1> 这三个青年看我拿着相机,一定要我帮他们拍一张照片(在这之前他们已找了很多人用手机帮他们拍照)。我说我用相机拍没办法当场传给他们,他们说可以以后寄给他们。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是谁,家住何方,怎么寄呢?但愿他们能看到这篇文章,从文章里下载吧。</h1> <h1> 大家爬了一会山都比较累了。老金夫妻两人还去看了仙女湖。去了好久回来后说就是一泓小水池。我是一直呆在栈道设置的观景台上远眺扎尕那村,我觉得从这里看过去是最漂亮的。</h1><h1> 太阳开始西垂,天也渐渐地冷了。估计这时候气温大约也就是10几度吧。风吹在身上冷嗖嗖的。这时有一片云彩正挡住太阳光。我想等太阳光从云层缝隙中能泻下来,看夕阳下的扎尕那村是什么样的景色。</h1> <h1> 一忽儿,云层像是被太阳刺破了,金色的阳光从云层间斜泻下来,正照在半山腰,那绿色的翡翠谷好像镀上了金边儿那么耀眼,那美丽的景色才正展现出扎尕那村如静谧的处子在浓妆艳抹中盛装归来,那是谁家的仙女在向人间惊鸿一瞥!此情此景要用什么词去形容,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合适的话来!像是情窦初开的少女为痴情少男敞开心扉,又或似浓酽酽的百年女儿红被爱酒者拍开泥封,让人如痴如醉,似痴若狂。</h1> <h1> 从栈道上下来,栈道边的山路上下来几位藏族阿妈,她们都穿着民族服装,背着背篓,打些草回家喂马。她们步态轻盈,怡然自乐。</h1> <h1> 回望栈道上,夕阳把山头妆上金色,蓝蓝的天上,一弯残月悬在空中。</h1> <h1> 本来还想用无人机拍扎尕那的夜景,可惜因为旅店门前修路没法到车上去取。第二天听到其他游客说,应该从两个村子之间的柏油路上山,山上还有另一番景色也非常好看。说的我们大家艳羡不已,但也只能期待下一回了。</h1> <h1><font color="#ed2308"><b>D8:前往夏河(7月14日)</b></font></h1> <h1> 今天早上在住的旅店里简单用了早餐。店家给我们准备的是稀饭、饼和鸡蛋。看出这一家人才刚刚开始做生意,显得生涩和木讷,但也更显得纯朴。是啊,千百年来,一直住在这如世外桃园般的仙境中,几曾识得人间烟火,毕意与我们这些来自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不同。我们已经是被过度商业化了。看出他们家里还比较穷。房屋分两层,上层装修好了做客房,底层还未装修,散乱地堆着木头板材。不知什么原因屋中居然还支着一顶民政救灾帐蓬。昨天接我们上山的女孩和她的妹妹正上高中,两个年轻女孩子陪着父亲开店。我们没看到家庭主妇。问询得知母亲带着最小的儿子在外面放牧。晚上我们住在店里盖着被子都嫌冷,何况她们在外面牧场的帐蓬里。也许他们是习惯了。</h1><h1> 今天早上我们要从扎尕那赶往夏河县,路途不远,才270多公里。但这一路要经过的313省道却是我们的一场噩梦。路况很差,到处是所谓的“炮弹坑”颠簸得很,更是其中有一大段修路,限时单边放行,在路上等了近两个小时,中午12点钟放行,结果还没走到另一头放行的端点,那边就开始放行,差点把我们堵在路上。刚行到好路不久就来到了川主寺镇。决定去看一下川主寺。</h1> <h1> 川主寺的地理位置特别好,位于松潘、红原、九寨、黄龙四条公路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东距黄龙风景区39公里;北距九寨沟风景区87公里;西距红原大草原40公里;南距松潘古城17公里,是通往九寨黄龙的必经之地。</h1><h1> 川主寺镇有两座寺庙,川主寺位于甘肃省,而旁边只一街之隔的另一座寺庙却属于四川省,非常新鲜。川主寺倒没有什么好看的,同行的两位女士嫌冷不下车,我和老金进去转了一圈。主要是想去看寺后的天葬台。</h1><h1> 天葬是藏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秃鹫(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天葬核心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认为拿"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我和老金还有好像是苏州的一群驴友走了好远,远远看到在一座小山头上用经幡围起的一个天葬台。但我们怕触动藏族的某些禁忌,只远观,没敢到近前去观看。</h1><h1> 后来第二天上午我们从夏河县驱车前往西宁的路上,远远地听到炮竹声震耳欲聋。我们的车随着公路越驶越近。原来正是藏民举行天葬仪式!只见在鞭炮声中,很多藏民往山顶赶去。山顶上,一个用经幡围起的天葬台矗立在那里。人们用极浓重的仪式来送逝者往生极乐。在佛教中生又何其生,死又何其死,只不过是又一次轮回而已。</h1> <h1> 到了夏河,必去看的就是拉卜楞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实际上拉卜楞寺就是一所宏大的藏传佛教学院,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我因为打算到西宁去参观塔尔寺,所以拉卜楞寺也就没有进去。我爬到对面的山上去拍寺庙的全景,正好有三位僧人坐在山上石台上在谈论着什么,成为我镜头最好的前景。</h1> <h1>大大的转经轮</h1> <h1>宏大的寺庙建筑。</h1> <h1>怡然自得的藏民同胞。</h1> <h1>虔诚的跪拜,坚定的信仰。</h1> <h1> 参观完拉卜楞寺我们前往夏河县城。夏河县城不大,但很整洁。但县城没有汉庭酒店,我们找了一家当地酒店,床上有电热毯,晚上睡着不冷。巧的是在我们的旅馆旁边就是一家夏河最好的拉面馆,面好、肉量足、价钱还不贵,生意很好。</h1><h1> 吃过面条后,魏校觉得意犹未尽,想尝尝当地的饺子。我们顺着整条街几乎走到头也没找到饺子店,问了多少人,才找到一家。饺子不贵,要了两碗。整个店就我们三个大男人坐在里面,等了好长时间,我们以为是店家把我们吃饺子的事都忘了。好不容易等饺子来了,我们却笑了:生平第一次吃这样的饺子,一是用高压锅下的饺子;二是饺子里包的是全肉丁,注意不是肉馅,是指甲大的肉丁;三是连汤带水端上来的,汤里还有肉块。我尝了块肉,肉片浸在汤里的微热,没浸在汤里的冰凉。这真是尝了鲜了!走的时候好像听说夏河正要举行马拉松比赛和其他的什么活动,具体不大清楚了。</h1> <h1><font color="#ed2308"><b>D9:从夏河去西宁(7月15日)</b></font></h1> <h1> 这是在去西宁的路上拍的风景,当时大家惊讶于路边的风景,冒着冷雨下车拍的山峰。而且这些山峰都是挺拔的土山。</h1> <h1> 中午就到了西宁,到酒店先安顿下来,吃了中午饭,下午也不打算干什么,就在酒店打牌休息。魏校到了西宁后就要坐17号的飞机回去,我还要筹划下面的行程。对于是先从青海湖北线再到南线,还是反向走,我很纠结。当地人说从北线再到南线不划算,多绕路。但关键是青海南线的茶卡盐湖未来几天有雨,有雨的话,所谓“天空之境”等等美景就什么也看不到了,去了也是白去。我们在西宁休整了一天,在这一天多的时间里,到底是先走南线还是先走北线一直是纠结在我心里。</h1> <h1><font color="#ed2308"><b>D10:在西宁(7月16日)</b></font></h1> <h1> 今天的行程最轻松,就是休整,轻松玩两个景点:塔尔寺和西路军纪念馆。本来还打算去青海博物馆,可惜没开放,只好放弃。</h1> <h1>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 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h1><h1> 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自建立之日起,慢慢完善了一套自己的寺院宗教组织,寺院政治组织和寺院经济来源,文化生活等的体系化。其中最能体现塔尔寺各类组织完善的要算寺院庙会了。庙会既是僧侣的学经的好机会,又是他们娱乐的极佳时间。庙会好像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可惜这次到塔尔寺没能赶上庙会,颇有些失望。塔尔寺不允许穿裙子的女性进入,随行的两位女士也只好黯然地与塔尔寺失之交臂。</h1> <h1> 这三个藏民很虔诚,兑了很多零钱,每到一处都进行布施。</h1> <h1> 这个僧人一直在很虔诚的诵经礼佛,敲着鼓,打着钹,节奏感很强。</h1> <h1> 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随处都能看到这样五体投地虔诚跪拜的藏民。他们是真正把宗教作为神圣的信仰,是一种深入内心的信仰。</h1><h1> 在藏传佛教的寺庙里,绝没有像内地寺庙那种过度商业化地骗你上香、为你算命,骗你许愿的伎俩。内地的寺庙已经成了某些人敛财的工具,也成了某些人为了实现一时升官发财,保命求福的地方。一柱香上过后,余烟还没散尽,转头就把刚才的许愿祷告抛诸脑后,哪管头上三尺有神明,典型的经世实用主义。在藏传寺庙里是不许上香的,藏民进奉的是哈达、青稞、糌粑和虔诚的信仰。这种信仰值得每一个经过的人、看到的人去尊重,也衷心地为他们祈福。</h1> <h1> 上午去了塔尔寺后,下午来到西路军纪念馆。这个纪念馆作为我一个教授历史的老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是一定要来的。因为这里有西路军悲壮感人的故事,也有西路军永远不灭的精神。多少年来西路军的故事曾经讳莫如深,很多牺牲的烈士不能正名,活着的英雄饱受冤屈。当年为了控制陕甘宁同河西走廊链接苏联的陆地生命线,打通苏联军援的西北通道,策应河东主力安全,1936年10月由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四方面军主力约6000人,刀棍队7000人,非战斗人员9000人,遵照中央和军委命令,西渡黄河作战。在河西走廊,西路军孤军奋战,伏尸盈雪,由于兵力悬殊、粮绝弹尽,穿着单衣草鞋的西路军健儿无后勤、无弹药补助,无任何救援,视死如归,与飞机、重炮、骑兵组成的强悍火力的马步芳二三十余万敌军,顽强战斗半年。西路军最终经过血战高台、倪家营等地,在没有救兵、没有供给,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导致西路军全军覆亡。西路军战死者7000多人,被俘12000多人。被俘后惨遭杀害者6000多人,回到家乡者3000多人,经过营救回到延安者4500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1000多人。 仅余400多人的西路军指战员溃至新疆,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h1><h1> 建国后西路军幸存者大多命运坎坷,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特别是在"文革"中,许多西路军人员备受摧残。好在历史最终为西路军还原真相,给予西路军将士应有的光荣。</h1> <h1> 陵园门前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群雕塑像,基座上刻着李先念同志的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h1> <h1> 徐向前题写的纪念碑,纪念陵园内安葬着孙玉清等840位红军烈士。烈士精神永存。</h1> <h1><font color="#ed2308"><b>D11:去张掖(7月17日)</b></font></h1> <h1> 由于茶卡盐湖连日下雨,终于不再纠结,先走青海北线,走西张公路(即著名的227国道)前往张掖。</h1><h1> 早上先把魏校送往西宁曹家堡机场坐飞机回去(魏校青海湖环线以前去过,不打算再重复游玩),我们一众四人继续西行。</h1><h1> 从西宁去张掖,必须翻越达坂山。西张公路古为丝绸南路之西平张掖道,自西汉以来,几易沧桑,几度兴废。新中国成立后数经改建成为青海通往河西走廊,连接亚欧大路桥之国道线。</h1><h1> 达坂山乃祁连山脉之一脉,山势陡峭,高耸入云,垭口海拔3940米。达坂山之路依山开凿,路线曲折,盘山越岭。达坂垭口延至阴坡三公里,冬春雪拥冰横,常遇雪崩冰坍,凶险难行。当地民歌曰:"千难万险的鬼门关,难不过雪天里的达坂"。</h1><h1> 从汉代开始,从这里走过多少出关、入关的人。古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要道。多少商旅西出阳关,春风不度;多少文人见证大漠孤烟,江河落日;有多少壮士醉卧沙场,马革裹尸;又有多少妻女闺梦难圆,望断秋水。这条路上曾经走过卫青、霍去病,走过玄奘,也有西路军的牺牲和壮烈。 1937年10月起,正是经过这里的西北孔道源源不断地把苏联援助运到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脚下的路就是历史之路、奋斗之路,也是希望之路。我的每一步、每一呼吸也是历史上每一个旅人的呼吸,历史虽然沧桑久远,却是与我同样颤动着我们不屈民族共同的生生不息的心脏。</h1> <h1> 山路弯多曲折,海拔普遍在3000多米。</h1> <h1> 这是在山上观景台上展望前程,盘山公路曲折蜿蜒通向远方。</h1> <h1> 路上时有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向西远眺,最远处的一抹黄色就是著名的门源油菜花海。</h1> <h1> 这里很多地方都种有油菜花。在内地油菜花四月就已盛开,而在这里,7月的油菜花才正当时。</h1> <h1> 在北方,提起油菜花,稍有点儿旅游经验的人都会想起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这里是北方小油菜生产基地,经过近年持续不断的努力,过去以种植油菜而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的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如今又把门源的一片片油菜花变成了一旅游名牌,成为青海旅游的一大亮点。<br> 过去这里的油菜仅作为农作物,外界称其"门源油,天下流"。但这里也是一旅游胜地,除拥有岗什卡雪峰、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等顶级旅游资源外,其中部是祁连山、达坂山皑皑白雪围起来的一个"金盆地",盆地里东西向的长川是一片极富高原特色的田园风光区。七月中旬,门源的油菜花竞相怒放,花景与当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林海草原和独有的民居、蜂农等交相辉映,变幻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令无数游客迷醉其间。</h1> <h1> 当我们在门源玩的很嗨的时候。魏校已经到家了。两个小时的航程,现代的交通工具速度就是快!他到家后第一时间向我们展示他的午饭——家里的水饺:皮薄、馅多、味儿鲜。我们也只有馋的份儿了。</h1> <h1> 往张掖的路上,看到路边的牧家乐有些藏民在跳舞,我们下车去拍了几张照片。</h1> <h1> 这是我们车过祁连山垭口时拍的,这个垭口海拔3900多米。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祁连山的平均山脉海拔在4000米-5000米之间,高山积雪形成的硕长而宽阔的冰川地貌。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的地方,称为雪线,一般而言,冰天雪地,万物绝迹。然而,祁连山的雪线之上,常常会出现逆反的生物奇观。在浅雪的山层之中,有名为雪山草甸植物的蘑菇状蚕缀,还有珍贵的药材-高山雪莲,以及一种生长在风蚀的岩石下的雪山草。因此,雪莲、蚕缀、雪山草又合称为祁连山雪线上的"岁寒三友"。 </h1><h1> 这是藏民在垭口拉的经幡。前几天这里刚下了一场雪,远处的山脊上还有没有融化的积雪。我和老金下车去转了转,两位女士嫌冷不想下车。从往四姑娘山的路上开始,为了除雾,我车上都是开的20度的冷风,大家在车上不是觉得凉快,而是觉得暖和!高海拔地区,车外实在是太冷了!</h1><h1>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出自两汉时期的《匈奴歌》。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将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地作此歌。今天我们驾车从祁连山、焉支山上过,也体会一下当年卫青、霍去病的英雄豪情。</h1> <h1> 我们下午5点多赶到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好在这边到8点太阳还没落山,于是赶紧买票入园。</h1><h1>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是中国彩色丹霞和窗棂状宫殿式丹霞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h1> <h1> 在张掖住下后,晚上碰到几位浙江自驾去新疆的朋友,向他们打听茶卡盐湖的情况。他们劝我暂时最好别去茶卡盐湖,有雨、水大、人多,看不到幻彩如镜的美景。听他们一说,决定暂时放弃茶卡盐湖,等待以后机会吧。</h1><h1> 晚上吃饭时看到新闻,7月17日敦煌因水灾再次临时关闭。敦煌又去不了了、鸣沙山也只好暂时放弃,留到以后与茶卡盐湖、敦煌一起游玩,于是大家决定开始返程。准备第二天去卓尔山玩过以后直接回去。</h1><h1> 回旅馆还没睡下,外面的雨又哗哗地下了起来。</h1> <h1><b><font color="#ed2308">D12:踏上归程,去兰州(7月18日)</font></b></h1> <h1> 回程的路上一直在下雨,天气阴冷,雾气濛濛,若去登卓尔山,几千米的海拔,又湿又冷又看不清,肯定不行,也只好放弃,只能直接放马兰州。为了去卓尔山又折回,我们绕着祁连山和焉支山兜了4个小时的大圈子,重上连霍高速,当晚宿兰州,观赏兰州黄河铁桥。</h1> <h1> 兰州,是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因西部、西南部多雨,黄河水涨,黄河边上很多地方被水淹了,河中水流湍急,水淹过的地方淤积了很多泥沙。</h1><h1> 黄河大铁桥现称中山桥,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h1> <h1><b><font color="#ed2308">D13:陕州地坑院景区(7月19日)</font></b></h1> <h1> 从张掖一路向东,从3000多米的海拔一直向下降到几百米再到连云港的几十米,所以一路上感到一直在下坡。7月19日晚上入住三门峡市汉庭酒店。这家酒店也是我们这一路上住的最好的一家:价钱不贵、面积大、设施好,我们都给了十分好评。</h1> <h1> 7月20日早上去参观三门峡市第一美景陕州地坑院。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1><h1> 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犬吠,却不见村舍房屋,"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h1> <h1>这是我从空中航拍的照片。</h1> <h1> 经过14天,单车5000多公里的行程,终于安全回到了家里。这次西行虽然有些景点像九寨沟、茶卡盐湖、敦煌由于各种原因没去成,但是沿途风景如画,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些没去成的景点终将会成为下次西行的由头。5000多公里风雨兼程漂泊的日子终于过去,回到家见到各位熟悉的人更觉亲切。有道是:</h1><h1> 关山一片月,</h1><h1> 塞外胡笳声。</h1><h1> 近乡情更热,</h1><h1> 最亲家乡人。</h1><h1>(全篇终)</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