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凌晨两点多,我和木青拖着疲乏的身子从宾馆起来,稍事洗漱,径直奔遵义火车站去乘重庆开往贵阳的火车,借道贵阳、六盘水去云南昭通。</h1><h1> 车来了,上车对号入座,困乏下我俩接着又睡着了……</h1><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遵义的两天,我们去了一趟湄潭县。据资料介绍的是:湄潭是云贵高原的茶园,茶马古道的始点,我去湄潭就是想感受不同的茶文化。事与愿违,在去湄潭的路上,一路上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茶园,似乎难敌修水黄龙山茶园的气势规模,从这里的展示来看这里的茶,历史上多是砖茶专销云南康藏,也无法比拟毛峰、毛尖、茗眉、珠兰的雅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了就有收获,我意外看到浙江大学抗战期间迁徙于此的纪念碑,才知道抗日期间,为了保护中华文化,保存民族复兴力量,在当时内外环境十分恶劣,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的现实中,由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蒋介石及陈立夫等人的亲自过问、由当时的国民政府的安排,出动军队来干里护送从内地迁出,据统计,战前的108所高校,内迁了94所高校到日本鬼子无法骚扰到地方继续开学。此举有效保存了中国的大学教育资源,保存了民族复兴力量。蒋公伟大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今中国的高校当数清华北大似乎现在办得有些人模狗样的,吸引着无数学子对它们的向往,可它教出来的学生却大多倾向出国留学,更有不少学生滞留海外不肯回来报效祖国。但它也有最值得骄傲和彪炳史册的阶段,那就是“西南联大”的那段历程,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也有海外留学的,但大多有学成归来的,并一一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栋梁。向爱国的老一辈科学家们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谈到新中国的教育建设,最令人骄傲的学校不是那些谋国之力、举民之财的各式学校。而是那些个根据国家的实际需求,把学校办到最合适的地方去,把专业建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学校,例如新中国之初的从上海迁移西安等的好几所大学就印证这个办学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江西省也有一所值得在中国教育史都为之骄傲的学校,那就是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它总校在南昌近郊梅岭,分校遍布全省各县,多数在高山,少数在平地,学校性质: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要国家一分钱。专业紧扣当时的江西经济需要,开辟了农林牧副渔方面的系列课程,学生们在教授、老师的教导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了吸收知识步伐,完成了服务国家建设、报效经济发展的学习任务。学生毕业全部社来社去,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先锋或领头人,推动江西地方经济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伟人毛泽东听到汇报,情不自禁的写到“同志们:你们的事业我是完全赞成的,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多数在山区,少数在平地,不要国家一分钱,这样的学校确实很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名是由周总理题写,朱委员长等一大批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真可惜就这样一所紧贴江西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大、中专学历,拥有近十万的学生,一百多所分校的学校,却终结在所谓的改革开放的思维下,被以不符合未来发展的名义,总校被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那一百多所分校纷纷改头换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从建国一开始,新中国就面临着一个伟大的工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迅速的将一个落后贫穷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文化、科学技术的提高是唯一的利器,党和政府一直孜孜不倦在奋斗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前的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来看,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应该是值得高度关注的大事!国家的建设在高速发展中,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有文化理论、又懂高精尖技术的工匠,如何缩短学习过程、并将学徒工阶段在学校完成完善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国家应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益的专业、学校,切勿滥办才是正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旧时背茶女工,利用短暂休息时间给婴儿喂奶。辛苦了,中国母亲!</p> <h1>这次出行目的主要是到盐津县去,到传闻中的豆沙关去。</h1><h1>为什么要去盐津?起自一种无聊,因为一种零食叫盐津铺子,我诧异,小时候只有过京果铺子”,也就是今天的食杂店,这“盐津铺子”又是哪家的,竟然卖得如此红火?本来好解决,只需到超市问一下就解决了,可我偏偏借助百度来检索,当盐津两字植入搜索栏,相关的信息一下子就拥到了面前……</h1><h1> 盐津竟是一个如此不起眼一个少见经传的地方,它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是云南昭通管辖的一个县。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很值得一游。为此我们从南昌启程开始旅途。</h1><p class="ql-block"><br></p> <h1>湘、桂、黔、滇、川省是一片广阔的区域,在这些省的交界处混居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同胞。</h1><h1> 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没有一个忽视了这片疆域:从秦始皇开灵渠、扩疆域,赵佗南越国,和睦百越,到朱洪武的三十万大军平滇,后将所有部队就地屯垦戍边。最高统治者们从来都是实实在在的管理着每一寸疆土。</h1><h1> 今天的政府依然是信心百倍的管理着这片土地,尤其是加強了各省交界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给予这些地区优惠,举例说吧,绿皮慢车基本在内陆省份绝迹了,可在那些交界处比比皆是。我也尝到了在风景秀丽的群山中坐慢车赏景的美味……</h1><p class="ql-block"><br></p> <h1>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现在的豆沙关古镇,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旅游。这条古道的确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也承担了川滇商贸文化往来交融的重任。川滇两地的马帮载着布匹、盐、大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往返于这条古道上,马蹄声、吆喝声不绝于耳;中原文化、江右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随之汇集相融,衍生出了朱提文化。</h1><h1>到今日先秦古道、朱提水道、内昆跌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路在此五道交汇,形成一道美丽自然的交通奇观。</h1><p class="ql-block"><br></p> <p>奇异的祭坛,无言诉说当地人们的精神追求。</p> <h1>听当地人介绍豆沙关名字来由:相传诸葛亮南征至石门关,关下叫城开门,守关将军说:久闻丞相大名,我们不敢抵抗,但我们有职在身更不能放你们过去,要不这样,请你们帮忙把河滩上豆子收拢,明天天亮开关放行。</h1><h1> 诸葛亮以为多大的事,走到河滩一看:只是满河滩泥沙里尽是豌豆,怎么办?丞相手摇羽扇在河滩上走着,看见了前面的植物大喜,忙差人如此这般,</h1><h1>第二天清晨值班将士上关一看,吓住了:只见几大堆豌豆,几大堆河沙,豆与沙分清了,吓得他大叫丞相神人也,逐开关让行……从此石门关改叫豆沙关,而将豆与沙分开的植物是竹子,工具就是用竹子做的叫筛。</h1><p><br></p> <h1>石头上的洞是马蹄踏出来的。</h1> <h3> </h3> <h1>真得很意外!居然在地处偏僻的滇东北、2006年“7·22”地震全部毁掉之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的旅游点豆沙关上,竟然会有这样一家"江西食府”,它的出现成为我这次旅游的最大震撼,片刻间我有了一种无尚的荣耀与骄傲!</h1><h1>这家江西食府的老板姓张,个子不高六十有年,自述自己是江西人,应该说在豆沙关有好几代人了吧,我问他祖藉江西哪个县,他说不知道了,可能从他公公那辈就不知道了,因为他还记得公公临终的嘱付“我们是江西人,记不得是哪个县了……”。</h1><h1> 说实在的他的这家江西食府设施很简单,堂屋里摆放的几张方桌各自被四条长橙围着,菜单上全然没有半点的赣菜痕迹:诸如三杯鸡,米粉肉,文山肉丁,莲花血鸭,赣南小炒鱼,粉蒸鱼,家乡豆腐,家乡肉等都沒有迹象,看来这家食府除了不会做带江西风味的菜肴之外,其它的却与豆沙关各家饭铺的毫无差异,只是“江西食府"这四字分外显目,我清楚食府張老板的心思:他是想告诉世人他们是江西人的后裔,继承、延续着古代江西人在这一带曾经的辉煌与自豪。</h1><h1>我与他交谈,你一年之中能见到几个象我这样的江西人,他笑着说“还一年能见几个?怕是几年还见不到一个”……这也难怪,当年活跃在朱提地区有八家商会,江西商会只是其中的一家。</h1><h1>今天朱提地区的人们能有几个知道江西的?这恐怕还是从媒体、影视剧、课本中宣传红色精典中找得到一点点,相比于知道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人群里的几十万份之一还少吧。今天老张敢在豆沙关以藉贯作招牌来保持对先人昔日辉煌的追崇,真得竖指称赞!老张这样做也是向世人展示古代赣商高傲的贵族气质和江西商人的谦让随和,彰显着古代江西人特有的蒲公英的精神:到那里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h1><h1>古代江西人在爱家、爱家族、爱家乡等传统上是不吝啬对后代的教育,并最终形成为江西人自己独有的伦理道德修养,来教导子孙后代不能数典忘祖。</h1><h1> 老张好样的!</h1><h1> 在今天传统道德被人为的削弱,现实中不断出现无数的无奈,时至今日江西自身的经济发展也不尽人意,昔日江右商帮的雄风也日见衰退,所以“狗嫌家贫、子厌母丑”的悲剧也常有发生,如余江邹韬奋的儿子就是如此数典忘祖,在外不敢承认自己是江西人。还出现为标傍自己是龙脉上的人,假借同姓的历史小名人的后代来眩目,对比之下,古代江西人的伦理教育在今天看来是多了不起的!</h1><h1> 我十分尊重何应钦先生:他位高权重之时,有那么些省份的官员、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引经据典,攀龙附凤的来种种游说,敬之先生常常淡然一笑“我是江西临川人“……</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以下各图均为云南盐津县</h1> <h1> 情 理 交 融</h1> <h1> “妹子,我要你这块肉”</h1><h1> “可以,等我把你这几根毛烧干净,</h1><h1> 免得吃起来有骚味”</h1><h3></h3> <h1> 急急忙忙</h1><h3><br></h3> <h1> 不知是哪个少数民族?</h1><h3><br></h3> <h1> 身上要有膘,市井才有份!</h1> <h1> 盐津美女镇关西,</h1><h1> 喜瘦厌肥皆随意。</h1><h1> 行刀有度 </h1><h1> 悉听尊便!</h1><h3> </h3> <h1> 沉静、安祥,背负宝宝忙劳作</h1> <h1> 盐津女人说:</h1><h1> 两个腰子夾一只胆,</h1><h1> 惹到老娘就瞎了眼!</h1> <h1> 山呀,疲倦了,靠着打个盹</h1> <h1> 昭通清官亭公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