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33老场坊</h3><h3><br></h3><h3>小时候家住在虹口,每到放学或者周末,总要约上几个同学或者“small”去电影院看电影。那时候电影票虽然只有八分钱,但是在特殊年代,买一张电影票,看一场电影,也算是幸福和奢侈的事情了。</h3><h3><br></h3><h3>由于交通不便,去影院看电影,一般都是从家里徒步到现场。每次走到海伦路,鼻子总能嗅到从1933宰牲场里飘逸出来的血腥味,走近老场坊,时常能见到拉牲口的铁笼车靠在路旁,工人们陆续地把车上的牲口卸载到地面。</h3><h3><br></h3><h3>那个时候,宰牲场门庭若市,用石块铺就的弹格路坑洼不整,行人熙攘。路过那里,我也总是胆怯地站在门口,偷偷地朝里张望,不敢往里靠近,更不敢触摸待宰的牲口,害怕被激怒的生灵踹上一脚。</h3><h3><br></h3><h3>以前1933.老场坊有门卫把守,陌生人很难入内,庞大怪异的四层建筑内,里面究竟有多少玄机、多大、什么样子,至今我还觉得有点神秘,有点悬。</h3><h3><br></h3><h3>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电影散场,从昏暗的马路走着回家,想尽快离开1933,但宰牲场里红彤彤的灯火把人和牲畜交融在一起,被杀戮的牲口一具具倒挂在厅堂前,地上血肉模糊的倒影,那种惊悚和恐惧,成了我儿时的梦魇。</h3><h3><br></h3><h3>据资料记载,老场坊前生为宰牲场,1933年由英国人设计,旧时由工部局出资建造。风格类似于古罗马巴西利卡和巴洛克式建筑。</h3><h3>其历经战火硝烟,数度关闭,难掩萧条,但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实属不易。</h3><h3><br></h3><h3>老场坊,外方内圆,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走进其内,宛如置身迷宫,设计非常精密。</h3><h3>伞型柱、廊桥、牛道等众多建筑造型独具特色。光影和空间变换无穷,使你无论走到哪里,站在什么角度,相机都能拍出奇特曼妙的画面;也无论你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来到这里,都可以领略到老场坊不一样的风情。</h3><h3><br></h3><h3>今天当我漫步在海伦路,走进这幢水泥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的混凝土建筑,世界仅存的三座宰牲场之一的1933老场坊,寻访儿时走过的足迹,随手拍摄美女、酒吧、客厅、创意、设计、品牌、定制、文化、求知、和休闲为一体的经典欧式建筑里的潮流生活,老场坊早已旧瓶装进了新酒。</h3><h3>1933在原有结构体系和空间关系不变的基础上,脱胎换骨成为一座别具一格的创意园,我也成了1933宰牲场蜕变重生的见证者。<br></h3><h3><br></h3><h3>历史将这座掩映在尘埃中的建筑在艺术觉醒时代重获生机,将这块璞玉涅槃。这座虹口标志性古老建筑,也将伴随着北外滩的改造形成互动,它必将成为集旅游居住消费,寻访历史文化遗韵的重要场所。</h3><h3><br></h3><h3>可可西里 2019.7.24</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