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光荣与骄傲</h1><h1> 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我部老前辈、原边卡营副连长张富清战斗英雄。</h1><h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9年7月26日在京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们亲切握手,当看到94岁的老英雄张富清,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双手紧握住老人的手,同他亲切交谈,并致以诚挚问候。张富清激动地说:“感谢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我是党培养的,我要跟紧党走,做一名党的好战士。”习近平总书记说:“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h1> <h1> 我们部队的根在井冈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兵团;抗日时期的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h1> <h1> 1949年12月初,2军4师11团由该团副参长李鹿鸣和第一营教导员石明率领的一个连,从英吉沙进依格孜牙山谷,翻越冰大坂,经恰尔隆登上帕米尔,连部驻蒲犁,接管国民党蒲犁边卡大队防守的达布达、明铁盖、伙什比、罗甫盖子、红其拉甫、素布拉克等哨卡。<br></h1><h1> 1950年3月,5军13师派出一个加强骑兵连进驻蒲犁,守卫通往阿富汗的要道伙什比。这支部队是1949年11月,从北疆调来三区革命军特克斯骑兵团进驻喀什,以此为基础扩建,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第13师,师部驻喀什。1949年12月20日,遵照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命令,三区革命民族军正式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下辖驻喀什13师(师长伊敏诺夫、政委马洪山)归2军指挥。</h1><h1> 1950年7月,2军4师派出骑兵侦察连,接替奉命改编的5军13师加强骑兵连的帕米尔防务。</h1><h1> 1950年8、9月间,4师10团抽调</h1><h1>162名战斗骨干组成一个加强步兵连,由营长傅福成率领,迅速赶到帕米尔高原,加强守卫漫长的帕米尔边防线。</h1> <h1> 中央、一野对进疆部队的作战目标是“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从而完成解放新疆的伟大使命。</h1><h1> 1950年11月25日,著名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黄藥眠,根据“插旗部队”的英雄事迹,创作出《我们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诗文,刊登于《人民文学》1951年02期。</h1><h3> </h3><h3>我们要把</h3><h3>五星红旗,</h3><h3>插上帕米尔高原,</h3><h3>缭望一下</h3><h3>我们的祖先</h3><h3>几千年前的旧居。</h3><h3>看看那里的牧草,</h3><h3>是不是还和東来前一样,</h3><h3>那么青。</h3><h3> </h3><h3>我们要把</h3><h3>五星杠旗,</h3><h3>插上帕米尔高原,</h3><h3>缭望一下</h3><h3>中苏接壤的地方,</h3><h3>那里,</h3><h3>山和山热情地拥抱,</h3><h3>白云像羊群</h3><h3>来往在两边。</h3><h3> </h3><h3>我们要把</h3><h3>五星红旗,</h3><h3>插上帕米尔高原,</h3><h3>向全世界人民歌唱,</h3><h3>歌唱出中国人民的胸襟。</h3><h3>让我们手挥铁杖,</h3><h3>敲击那山边的</h3><h3>铜盘似的夕阳,</h3><h3>让昆仑山做大鼓,</h3><h3>让黄河扬子江做琴弦……</h3><h3> </h3><h3>下山的太阳,</h3><h3>照红了野地,</h3><h3>勤劳的男女农民,</h3><h3>在地里收拾庄家,</h3><h3>男的举起锄头,</h3><h3>女的挥动头巾,</h3><h3>向列车致敬。</h3><h3>萧英,</h3><h3>格外兴奋、愉快,</h3><h3>她越爱她的祖国,</h3><h3>她越爱祖国的人民,</h3><h3>她越恨美国鬼子,</h3><h3>她越恨仇恨越深,</h3><h3>她眼前,</h3><h3>仿佛看见了</h3><h3>“小幸福”的红领巾。</h3><h3>萧英快活的唱起来:</h3><h3>“我是战士,</h3><h3>也是母亲,</h3><h3>我疼我的孩子,</h3><h3>我爱我的祖国,</h3><h3>我爱文化、科学、建设,</h3><h3>我不要战争,要和平。</h3><h3>你!</h3><h3>美国鬼子,</h3><h3>伤了战士们的心,</h3><h3>伤了母亲们的心,</h3><h3>我是战士,</h3><h3>我是母亲,</h3><h3>好多这样的战士,</h3><h3>好的这样的母亲,</h3><h3>我们懂得和平不是等来的,</h3><h3>靠争取,</h3><h3>靠斗争。”</h3> <h1> 1952年3月,一野一兵团二军教导团整编,以教导团3营为基础组建边卡营,统一接管原4师、5师赛图拉、蒲犁防务。边卡营营长官荫庭、教导员张馨,营部驻喀什东高营房(现东湖公园北侧高台上),下设4个连队,以赛图拉、蒲犁为两个中心点,各派出一个连分别布防中阿、中巴边防及中苏之乌恰、西姆哈纳边防。</h1><h1> 2军教导团,在吐鲁番过冬后,政委黄浴尘动员部队:“第一,克服一切困难,发扬长征精神,完成徒步行军任务,节省军费支出;第二,为了不误农时,全团以最快的行军速度赶到目的地疏勒,开展大生产运动,当年生产,丰衣足食。行军靠两条腿,大生产要靠两只手。为了建设新新疆,为了减轻各族人民负担,教导团火速挺进!挺进!” 教导团徒步1600多公里,于1950年3月28日到达喀什,在疏勒县搭帐篷扎营。休整后,于4月1日又徒步进驻草湖,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史称“军垦第一犁”。收秋后教导团因另有任务,将在草湖开垦的5000亩耕地移交给联络部,也正是在1950年中秋节这天,教导团政委黄浴尘将1架木犁交到了联络部部长张希康的手中。</h1><h1> 边卡营干部都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打出来的功臣,战士都是从各部队选调来的准备培养干部的学员,因为部队缩编,所以把他们从教导团调出,编为边防部队。</h1><h1><br></h1> <h1> 引以自豪的是,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并亲切接见、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向张富清同志学习的通知》的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就是我们部队的前身“二军教导团边卡营”的一名副连长。<br></h1><h1>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那时,张富清和他的359旅战友,正跋涉在去往新疆的路上,穿越戈壁沙海,翻越雪山峻岭,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摘自《永远的军姿》——2019年7月2日《解放军报》第12版)</h1> <h1> 1952年夏,边卡营派出九连(含一个女兵班),配属通信、机要、医生、兽医及有关技术人员,在副营长芦宏义和九连连长张克、指异员胡加玉带领下,进驻蒲犁(现在为塔什库尔干县)边防总站。连队副职及各排排长、副排长带兵分兵把口,驻防帕米尔边防一线各个哨卡、要塞。其中副连长安长贵、排长曹伯禄驻守明铁盖中心哨所,负责统一指挥前面的两个哨卡,伙什比和罗甫盖孜。</h1> <h1> 罗甫盖孜哨卡,这是古丝绸之路南线上的道重要关口,数百年来到阿拉伯去朝觐的穆斯林,到我国做生意的印度、巴基斯坦商人,他们大多走这条路。哨卡隐蔽在陡销山谷中的几间房子、几个碉堡,都建在悬崖哨壁上,居高临下,雪峰竞立,地势非常险要。是控制这块地域的唯一深山。从这里沿山谷小道可下到坎巨提的首府——洪扎土王驻地。</h1> <h1> 1953年1月,以5师(原359旅)14团为基础,抽调15团、13团3营各一部及2军教导团之边卡营,合编为新的步兵第11团,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4师。原2军教导团边卡营,改称为4师11团3营,其中10连驻蒲犁,12连驻乌恰。</h1> <h1> 1955年7月18日,根据国防部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军,以4师11团3营为基础,组建公安军边防第49团,团部驻喀什。辖6个骑兵连与1个通信连,具体担负斯姆哈纳、托云、赛图拉、塔什库尔干四地防务,代号3779部队,团长任宜清,政委李俱沧。</h1> <h1> 1954年拍摄、1955年9月出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制片厂纪录片《在帕米尔高原上》(导演、编剧乌·白辛,摄影张炎平),本片反映了驻守在帕米尔高原上的解放军战士的生活,记录了我们连队在帕米尔高原上团结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捍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事迹,第一次在中国银幕上揭开了“世界屋脊”的奥秘。该片获文化部1949年-1995年度优秀影片奖二等奖。</h1> <h1> 1957年6月13日,依据中央军委撤销公安军军种番号及其领导机构命令,公安军边防第49团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公安边防第49团。</h1><h1> 1958年2月,连长张远志、指导员王经权、副连长段崇义,副政指薛玉贵带领49团5连上山,连部驻红其拉甫。一排守苏布拉克,李润身在守卡中荣立二等功,并与来哨卡“当兵”的新疆军区副政委朱家胜留下珍贵合影。</h1><h1> 1958年5月,南疆军区公安边防第49团改称为新疆军区边防第2团。</h1><h1>1959年4月,新疆军区边防第2团改称为新疆军区骑兵第6团,归南疆军区领导,代号7978部队。</h1><h1> 1959年底,骑兵6团1连上帕米尔接防后,一直坚守,再没有下山。连部驻明铁盖,后搬到卡拉其古。前面守防点站包括红其拉甫、苏布拉克、库孜等等都归1连管辖。</h1> <h1> 1960年2月,决定新建库孜卡。</h1><h1> 1960年4月,1连副政指李成明从连部红其拉甫出发,带两个班开辟库孜卡。途中要翻越5000米的冰大板,淌过数条冰河,穿行在悬崖峭壁的山羊小道,抵达“抬头一线天,百里无人烟,半年落飞雪,四季穿皮棉”之地,每天只能见到两三个小时的阳光。如此环境中,战士们挖地窝,建石头房,筑工事,盖哨楼,垒起了“家”,筑构起雪山上的“钢铁边防”。艰苦卓绝的英雄事迹,被来哨所采访的解放军报编辑孙景瑞所感动,写出了《红色哨卡——寄自帕米尔边防部队的报告》,连续刊载于1963年12月《解放军报》上。</h1> <h1> 1960年9月,在海拔4900多米,一年六个月大雪封山,荒无人烟孤独之地,新建克西拜勒卡,由骑兵6团1连 1个班驻守。守防中,边防站士张浩带领战斗小组,在零下40多度的冰大板彻夜潜伏,圆满完成任务,荣立二等功。作家孙景瑞深入哨卡采访后,写出报告文学《雪山红旗》,刊登于《解放军报》,引起轰动。为此团政治处候献文带领哨卡代表赴京受到毛主席接见。(来自候献文《老而弥坚》哨所今昔)</h1><h1> </h1><h1> </h1> <h1> 1961年3月,由值守的骑兵第6团1连,扩编为新疆军区骑兵第6团第3营,驻卡拉其古。营长薛廷厚,教导员田百发,参谋杨南元、杨耀明,干事李润身,后勤助理员张连喜。</h1><h1> 下辖9连、10连、11连3个连队。 </h1><h1> 1961年5月,政指倾秉仁上库孜卡接任李成明(调往昆仑山)。 </h1><h1> 1961年7月1日,遵照新疆军区</h1><h1>1961年5月3日命令:骑兵第6团改谓为新疆军区步兵第2团,第3营随之成为新疆军区步兵第2团第3营。</h1> <h1> 1962年8月23日,遵照1962年1月31日总参批复:以新疆军区步兵第2团第3营(3个步兵连、一个通讯连)为基础,正式成立新疆军区步兵第3团,代号7993部队。团长范通文、政委高腾奎,团部暂驻卡拉其古。司令部设立作训、侦察、军务、管理股;政治处设立组织、宣传、保卫股;后勤处设立军需、军械、营房股。下辖八个中队,一个通信连,一个卫生队。15个边防站、所、卡。英雄八中队(原步2团3营11连)继续守库孜卡。</h1> <h1> 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赵心水导演、乌·白辛编剧等,深入帕米尔高原、部队体验生活,以萝卜盖子等边防为基地进行拍摄,完成了反映我部边防斗争故事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2月2日上映,引起巨大反响,成为经久不衰之电影经典。</h1> <h1> 1960年,导演、编剧白辛根据</h1><h1>1954、1955年长时间深入帕米尔边防斗争生活积累下来的素材,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为了拍好这部影片,他随</h1><h1>“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再度深入新疆边防哨所,和战士们一起爬山涉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影片的摄制工作。影片公演后,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h1><h1> 乌・白辛自己说:“《冰山上的来客》是和战士们一起写的。我经常和战士们一起站岗,可他们不希望我站岗,愿意听我讲故事,不光是因为除了故事没有别的娱乐,还因为我讲的是他们自己。所以有的情节会被七嘴八舌的打断,你一言我一语地讲他们的看法,冰山来客的素材是我在帕米尔和西藏的几个经历……”</h1><h1> 乌・白辛当时在帕米尔托克曼苏、克克吐鲁克、可西拜勒哨卡,与战士们一起巡逻、生活。这里成为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重要素材,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主要拍摄地。他还结识了守防负责人、排长杨光海。杨光海祖籍黑龙疆,当年张学良将军率军到西北的时候,随父母到了宝鸡,长大后参加了解放军。克克吐鲁克哨所前有一条山谷,当地的塔吉克人称为“人熊沟”,传说里面不仅有凶猛无比刀枪不入的食人猛兽——人熊(雪人)。经请示批准,杨排长带人与乌・白辛一起进入“人熊沟”,当翻过达坂后意外发现一个绿草如茵之小盆地,碰上一群音为“瓦特金”的土著部落,经协商划定临时边界,答应归属“八一军徽”的国家,每年向哨所供应马草等。为此,南疆军区还特意为乌・白辛请功。</h1><h1> 据说,白辛是第一个发现雪人的剧作家。雪人长得象猿人又象猴子,他有一些人的智商,又是一个动物,身高一米五左右,全身是毛,是直立行走的,巨大无比,不会说话。可惜太远,未能近距离接触。1958年1月29日《北京日报》发表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白辛题为《我所知道的雪人》文章,文中提到他们在帕米尔高原工作时遇到两个类人动物的情景,遗憾的是白辛并未追上它们看个究竟。</h1> <h1> 1963年1月4日,步3团团部由卡拉其古移驻塔什库尔干县城。</h1><h1> 1963年4月,依据1963年3月2日签订的中巴边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地区相接壤的边界的协定》)之规定,确认坎巨提所在的棍杂河谷归属巴基斯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我方按实际控制线在不同地区后撤二十至三十公里等,放弃有世外桃源之称的小邦坎巨堤(罕萨)的实际控制权,撤销库孜卡,新建铁干里克哨卡。</h1><h1> 1963年5月,团党委作出“关于开展向8中队学习”的决定。</h1><h1> 1963年6月,将建立、守防库孜卡的8中队,移驻塔什库尔干团部,作为机动分队。7中队由苏布拉克撤往塔吐鲁沟。</h1><h1> 1963年6月解放军记者、编辑孙景瑞在塔什库尔干3团8中队等边防哨卡采访基础上,完成著名的报告文学《红色哨卡——寄自帕米尔边防部队的报告》,遂连载于1963年12月7日至10日的《解放军报》。</h1> <h1> 1964年5月,团奉命整编,撤销8个中队番号,编制5个步兵连,一个机炮连,以及托克曼苏、卡拉苏、阿然保呆、塔合曼4个边防站。第一连驻明铁盖,含罗甫盖孜、三岔口(克克吐鲁克)和克西拜勒;第二连驻红其拉甫,含卡拉其古、达布大和水布朗沟;第三连驻塔吐鲁沟;第四连驻提孜那甫;英雄8中队改编为第5连,驻塔什库尔干,继续作为团部机动分队。</h1> <h1> 从1962年开始,库孜卡、八中队、五连的代表苏正兴、岳占川、张建国等先后参加北京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1968年8月11日,薛廷厚、候献文带领13名指战员赴京,光荣受到毛主席接见(候献文《随想闲潭》情系帕米尔:8名代表)。贺耀玺作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光荣出席。返回帕米尔高原后,又立即向塔吉克等各族群众传达幸福的喜悦。</h1> <h1> 今年是“雪山红旗”帕米尔—伊犁大换防五十周年,值2019年八一建军节之际,特撰文立志纪念。借以铭记:怀抱初心,忠贞保国,听党指挥,永葆戍边军人赤胆本色!</h1><h1> 1968年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1969年3月珍宝岛战事点燃了边界战火,大战迫在眉睫,一触即发。为此,中国军队从一个个野战军到守备、边防部队,紧急向中苏边防前移、调动和换防,史称中国军队“1969年大换防”。</h1><h1> 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中苏战争态势战略判断:“当前的焦点、热点在东北,重点在西北,危险在新疆。”</h1><h1> 在以上大背景下,军委命令:一直驻防帕米尔高原之7993部队,与驻扎伊宁的8019部队紧急换防。原帕米尔</h1><h1>7993部队是英雄359旅部队的一部分,是执行一野兵团党委“把五星红旗插上帕米尔高原”命令的插旗部队,是被誉为《红色哨卡》“雪山红旗”的高原守防标杆。</h1> <h1> 调防伊犁“反修前哨”,更是上级对这支英雄部队的高度信任与厚望,也是新战场的考验和检阅,全体指战员信心百倍,斗志高昂踏上新征程。</h1> <h1> 换防大致分为:以司政后机关代表为主的先遣队, 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及后营人员四个批次。五连被编进第一梯队,由团李启辉副政委带队。</h1><h1> 说到5连,就是赫赫有名的1949年12月至50年代初占领帕米尔高原之“插旗连队”,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在帕米尔高原上》、1963年公映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12月《解放军报》表彰的《红色哨卡——寄自帕米尔边防部队的报告》、1964年南疆军区大比武标兵连等等,承载着5连及前身8中队的辉煌历史。</h1><h1> 我作为连队文书,有幸亲历见证并简要记录了连队跨越天山的历史转折。</h1> <h1> 换防第一天。</h1><h1> 1969 年 6 月 11 日黎明时晨, 大雨哗哗 , 狂风骤起 ,象为换防部队呐喊助阵。7 时 5 分行军车队开拔 , 隐约的营房、塔什库尔干古城 , 依依背我而去。别了塔什库尔干,别了慕士塔格冰山,别了帕米尔,别了铭心刻骨的高原边防生活!</h1><h1> 此时此刻,回望生活战斗的军营,心头别有一番滋味。</h1> <h1> 团部驻地塔什库尔干县城,总面积1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3240米。塔什库尔干自治县——中国唯一与3个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苏联即现在的塔吉克斯坦)接壤的县,是中国56个民族中唯一的白色人种——塔吉克族,著名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的男主人公阿米尔和女主人公古兰丹姆都是塔吉克人。在塔县,有一座断壁残垣的石头城,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石头城之一,也是古丝路上的著名遗址。</h1> <h1> 换防车队顺着中巴国际公路一路下行。那是一条全长1032公里的跨境公路,被评为“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中国国家地理》喻为“群山间的绸带”!它的 1/3 在中国(416公里),2/3 在巴基斯坦(616公里)。早在上世纪修建时,中巴两国约700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几乎每公里是用一个人的生命换来的。</h1><h1> 说话间,提孜那甫一闪而过,那是四连的驻地。</h1> <h1> 接踵而来的是帕米尔高原东部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塔合曼。这是“神花繁衍”的高原湿地,部队生产地所在地。塔合曼湿地四面抱山,无数山泉汇聚于此,鲜花遍布四野,绿草茵茵,禽鸟居于此间。整个湿地似一条铺展开的巨大金黄毛毯,美不胜收,因此塔吉克族的不少传说与塔合曼湿地有关。</h1><h1> 车队顺着干沟、喀拉苏向山下移动,隐现在雪山峡谷、飞沙走石的世界。跨过冰山、苏巴什达坂、穿越盖孜大峡谷.....一阵阵风沙袭击,斗石飞滚,车队不得不走走停停,异常缓慢。</h1><h1> 老天仿佛无奈地在尽情恶作剧,着意挽留这支与其结下生死情谊的英雄部队!</h1> <h1> 著名的苏巴什(乌鲁克热瓦提)达坂,海拔四千多米,达坂以南是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县,以北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辖区。</h1><h1> 越过苏巴什,向前方眺望,高原明珠慕士塔格凌空飞来。慕士塔格峰,被称为"世界冰山之父",海拔7509米(登山界普遍公认是7546米),终年积雪,冰川高悬,是帕米尔高原上最迷人的一颗明珠!它头戴冰雪之冠,构成了大自然中昆仑山脉“万山之祖”的威武画面。在慕士塔格峰的旁边还有两座主峰,公格尔峰和公格尔九别峰。三山耸立,如同擎天玉柱,屹立在美丽的帕米尔高原上,成为帕米尔高原的标志象征。</h1><h1> 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慕士塔格峰脚下,静静的一汪卡拉库里湖,那是观赏慕士塔格峰的最佳视点。卡拉库里 意为“黑海”,是一座高山冰蚀冰碛湖,中巴公路就从湖畔经过。白雪皑皑,山水同色,景色十分迷人。卡拉库里湖也是世界上少有的高原湖泊,四周冰峰雪岭环抱,湖面映衬着巍峨又神秘的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公格尔九别峰,为这个湖增添了神奇而美丽的色彩。</h1> <h1> 蜿蜒曲折的公路继续向下延伸,不多时抵达阿克陶布伦口之恰克拉克村,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一座座雪峰映照着绵延不断的山脉,大大小小十余座白沙覆盖的山头,蜿蜒十几公里。因为风吹时,白沙山会发出响声,所以也被称为“响沙山”。群山展现出优美飘逸的线条,银白色的细沙洁白柔和,犹如舞动的绫罗绸缎。啊,这就是独特的白沙山及其山脚上下两个喀克拉克(恰克拉克)湖,即白沙湖。白沙山、白沙湖,尤为吸引人的是传说中《西游记》流沙河、沙和尚发迹的地方,千万年的天地造化与亘古神话,为人们留下无穷的遐想。</h1> <h1> 起伏颠簸的险道,打破了美好的遐想。越过布伦口不久,车队便跌入中巴公路的卡脖子咽喉、异常艰险的魔鬼之道——盖孜大峡谷。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狭窄的深谷中,飞沙走石,“狼哭鬼号”。风吹斗石滚,天降巨石蛋,砸车堵路为家常便饭。</h1> <h1> 天助换防,侥幸此次没遇到暴风滚石,逃过一劫,顺利通过盖孜检查站,开出凶险的盖孜大峡谷。走出丫形喇叭口,顿时豁然宽阔。阿克陶县的奥依塔克镇红山口,眼睛为之一亮。那是被帕米尔高原环抱的“南疆火焰山”,这里的许多山的山体颜色如火焰燃烧,一片丹红。夹之几条黄色的腰带,锦上添花,娇美壮丽。</h1><h1><br></h1> <h1> 车队疾驰于广袤的金色原野,穿过阿克陶、疏附县,便来到心中久违之喀什葛尔。</h1><h1> 人称不到喀什,不算去过新疆。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喀喇昆仑山,东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诸山和沙漠环绕的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犹如绿色的宝石镶嵌其中。</h1><h1> 著名的喀什大巴扎——世界最大的大巴扎。在中国到过喀什的,谁也不该遗忘喀什大巴扎、艾提尕尔清真寺,因为它的魅力不仅历经两千年依旧繁茂,更在于这里有自由火热的西域生活气息,而且它已经超过伊斯坦布尔大巴扎成为世界最大集市。</h1><h1> 隆隆的军车长龙,蜿蜒钻进黄昏的喀什葛尔,心情起伏激荡, 好象又回到久别的故乡。那神秘的建筑,简朴的街道,奇异的族群, 隐现于若明若暗的灯火与尘埃中。恍惚迷离,好象走进历史的苍桑,宛若引入梦的迷宫。</h1><h1> 熟悉的喀什之夜叫人慌乱与兴奋,夜气里隐含着某些不好言传的含混意味儿,骚动着潜在的生命气息。夹竹桃、无花果、葡萄、石榴 及各种艾草、牛粪燃烧的野昧,流血的羊肉在烤灼时冒出的孜然味、油烟味,满街燎绕。馕坑里冒出来的小麦加奶油的香味儿,十分悠长,令人眼馋。还有不同民族的婉转歌声与喀什河流淌的混响,飘浮在边城的夜空,仿佛空气里饱含着营养。夜幕下的尘埃,充斥着刺鼻的香味儿与异味混杂的尘埃,这不正是喀什的特色!</h1><h1> 喀什不但是一个具有强烈宗教意识的地方,也是一座倔犟的城市。它深知自己的身世和影响力之处,这个昔日喀喇汗王朝(黑汗)后裔的性情特别固执,据说“喀什噶尔”意为“固执的人”,这是当初伊斯兰教征服佛教的喀什城时留下的名称,所以,宗教是给人们印记的喀什的第一个鲜明特色。</h1><h1> 可曾记得,天还没亮, 一座座清真寺的宣礼塔上传来:“安赛拉甫——哈依鲁木比乃——那吾……”的歌声、鼓点,激扬的呼唤。时而神秘低沉,时而激越高亢, 一遍遍地叫醒梦中的生众 :</h1><h1> 太阳快要升起来了 ,</h1><h1> 请沉溺于睡梦中的人啊 ,</h1><h1> 你们赶紧起来做乃玛子 ,</h1><h1> 做乃玛子比睡觉自强。</h1><h1>……</h1><h1> 别了,喀什姑娘面纱内迷人的眼睛。别了,闻名中亚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别了,令人心动的喀什之夜! </h1><h1> 喀什是古老的,是部民族的悠久历史;喀什是青春的,尤为神秘面纱下动人的姑娘。别了又难以割舍,总在回头张望,总想揭开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就象王洛宾的歌声所唱的:</h1><h1> 掀起你的盖头来 ,</h1><h1> 让我看看你的眉 ,</h1><h1> 你的眉毛细又长啊 ,</h1><h1> 好像那树梢的弯月亮。</h1><h1> 掀起你的盖头来 ,</h1><h1> 让我看看你的眼 ,</h1><h1> 你的眼睛明又亮啊 , </h1><h1> 好像那秋波一个样。</h1><h1> 掀起你的盖头来 ,</h1><h1> 让我看看你的脸 ,</h1><h1> 你的脸儿红又圆啊 ,</h1><h1> 好像那苹果到秋天。</h1><h1> 21时整,抵达疏勒县原炮兵团驻地(当时的喀什兵站)宿营,结束了第一天的任务。连续14小时穿云破雾、疾风滚石之315公里的高原、峡谷起伏颠簸的艰险旅程,经历却不只是一天,而是一年四季的光景。难道不是吗?从冰天雪地的隆冬,目染霜叶满山的深秋,拂面春意盈然的山脚牧场,钻进麦浪滚滚的盛夏。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天工、变幻多彩。</h1> <h1> 换防第二天。</h1><h1> 6 月 12 日 9 时 30 分 , 在喀什兵站用餐后出发 , 经喀什市、克孜勒苏、阿图什 , 于19 时 30分停车巴楚县三岔口兵站宿营 , 行程 265公里。 </h1><h1> 在距南向巴楚县城21公里之地,远远遥望到一座十分醒目的纪念碑,标志着三岔口就要到了。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起了一座四方型岩石材质的毛主席纪念碑,高有10米,顶上是一个红五角星,上面四面是四个毛主席的人像章。碑身用汉、维、俄语镌刻着“*****”、“为人民服务”,碑底座分别镌刻了毛主席《清平乐 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七律 长征》等诗词,非常醒目。据说这座纪念碑历经风雨,至今依然屹立,它寄托着巴楚各族人民与络绎不绝的来往车辆、行人对毛主席的深深感恩之情和无尽怀念。</h1><h1> 巴楚“三岔口”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必经之处和重要驿站,“丝路明珠”。当年唐玄奘就是在巴楚县的尉头国换了通关文牒后,翻越天山去印度取经的。1950年以后部队在这里建立了三岔口兵站,尔后地方也相继修建了三岔口运输站、养路段、交通管理所、石油站等单位,地位及重要性日益提升。</h1> <h1> 出喀什后,一路遭遇戈壁暴风沙 , 车子迎风搏击 , 艰难行进数小时 , 终于战胜风魔。极端恶劣条件下行军,连队指战员依然情绪激昂,政治空气高涨,大家不时学习毛主席语录,高唱语录歌。互相之间团结互助,吃苦性强 , 组织纪律性好 , 安全顺利抵达。住下后还帮助兵站洗碗刷盘,打扫卫生。当日连队评出1、3、4、5、6号车共计 39 位好同志。发现问题是,个别同志将挎包挂在车边上,行军中有睡觉现象,2号车动作慢,作风不紧张,掉落条幅、挎包等。</h1> <h1> 换防第三天。</h1><h1> 6 月 13 日 9 时 10 分,车队离开三岔口兵站,奔驰在风和日丽的戈壁滩柏油路上,途经阿恰,顺利走完 235公里的路程,于 17 时 30 分到达阿克苏兵站宿营地。</h1><h1> 路过阿恰(阿恰勒),就算进入古龟兹国了。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而今隶属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素有"恰玛古之乡"、 "骆驼之乡"和"杏子之乡"的美誉。柯坪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居住,古遗址有13处之多,大多为汉、唐时期丝路古道遗址,其中齐兰古城、齐兰烽燧就在我们路过的阿恰。</h1><h1> 齐兰烽燧,四面全是开阔的沙漠平原,其南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曾经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汉朝时这里曾经是一处烽台,唐朝蔚头州建立后又对其进行了加固和增高,使其成为雄踞大漠,观察四方的巨大烽燧。现存遗址其高度、基座周长在全新疆也属第一。</h1><h1> 宿营地阿克苏,因阿克苏河从境内流过而得名。它是古代姑墨、温宿国所在地,汉唐归都护府,元归别失八里管辖。</h1><h1> 阿克苏地处乌鲁木齐与喀什之间,扼南、北疆交通要道,为南疆重镇。因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h1><h1> 解放后之阿克苏,还是老359旅之国防四师的驻军重地,又是由359旅骨干部队集体改编的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的核心地盘,由此可见其战略地位非同一般。</h1><h1> 历史铭记:359旅第一支队在解放新疆中,改称一野2军5师,1953年3月以5师14团为基础,抽调15团、13团3营各一部及2军教导团之边卡营(五连前身),合编为国防步兵第4师11团,驻军阿克苏,成为“天山雄师”的主要作战力量。这是一支诞生在井冈山、成长在南泥湾、建功在天山的英雄部队,曾被授予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红军团”称号。</h1> <h1> 换防第四天。</h1><h1> 6 月 14 日 8 时整,准时出发,穿过新和县城,驻扎库车四师高炮营。尽管风沙拦阻,行程280公里,下午4 时 30 分较早到达目的地。<br></h1><h1> 从阿克苏到库车之间,车队从新河县城纵穿而过。新河县原名托克苏县,因渭干河流经全县,水源充足而得名托克苏县,维吾尔语,意为“丰水”、“水足”。为了避免与托克逊县相混,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取新疆永久和平之意。</h1><h1> 历史上新和县与库车、拜城、沙雅等周邻三县,同为古代西域龟兹国中心,新河县是古“龟兹国”的“繁锦之区”,又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经为西域之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h1><h1> 进入库车境 , 也许是因“库车姑娘一朵花”传说引起注意 , 入夏的妇女着装打扮确有风韵。风风火火,飘飘洒洒,年轻姑娘头上插着各式各色的鲜花,长者大多披一条红丝巾,格外引人注目。对于长期 呆在高原,关在军营的小伙儿来说,可谓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 一双双眼珠象丢魂着魔似地被勾了去。</h1><h1> 快到库车县城,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前方眺望,远处的视野里出现 一位身披战袍的老军人形象,高大魁伟,矗立在道路旁。身影越来越近, 啊,是一个土塔。传为汉代边防报警的烽燧遗址。土塔高约 15 米 , 上建望楼,近看木栅残迹尚存。据说该塔是目前古西域丝绸之路北道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个烽燧遗址。透过土塔望去,仿佛看到县城西北角千佛洞的大佛们正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就好似来到洛阳老家的龙门石窟。不过库车三个千佛洞艺术特色除与洛阳石佛相同之外 , 特殊的是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为众多裸体、半裸体的各种姿态的佛像,更具开放意识。</h1><h1> 库车是古代西域龟兹国都城。龟兹为古西域位极显赫的大国 , 丝路战略重镇,中西文化荟萃之所。汉唐以来,龟兹一直是西北经济、 文化、政治的中心。汉在此设都护府,唐设安西部护府、龟兹都护府。隋唐时,“龟兹乐舞”名噪中原,唐玄奘取经过所亦盛赞“管弦使舞 , 特善诸国”。库车又是著名的“杏乡”,正值 6 月,路旁杏林一片片,杏树上杏果压枝,有黄的、白的,白杏尤为名贵,古传“库车白杏赛蜜糖”。</h1><h1> 如今的新时期库车,更添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库车大峡谷就是其中之一。2012年从伊犁翻天山重上帕米尔,有幸沿独库公路途径一游,尽管来去匆匆,心灵的震撼终身难忘。</h1><h1> 库车大峡谷位于库车县城以北64公里处的天山山脉南麓阿艾乡,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峡谷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被当地人称之为“克孜尔亚”,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红色的山崖”。大峡谷虽地处内陆干旱地区,遍布细沙,罕见草木,却有汩汩清泉。泉水潺潺流淌,时隐时现,堪称一绝。峡谷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峰2048米。峡谷南北走向,全长5公里,最宽处53米,最窄处0.4米。亿万年的地质运动、风雨剥蚀,在这里造就出无数奇峰异石,如一线天、月牙谷、玉女泉、悬心石等。最神奇的要数开在悬崖之上的唐代千佛洞,石窟中保留的汉文化完整丰富,在古西域地区数百座石窟中绝无仅有,堪与同时代的敦煌莫高窟相媲美。阳光折射下,山体上因地质作用而生成的褶皱,层层叠叠,清晰可见。光线和岩石本身造就出各种色彩,交织融会,五彩斑斓,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手笔。</h1><h3><br></h3> <h1> 换防第五天。</h1><h1> 6 月 15 日 9 时 30 分,从库车兵站出发,行程 125公里,14 时30 分就赶到轮台兵站。</h1><h1> 小小轮台,在历史上大名鼎鼎,早有所闻,现因军装在身,更添几分情思。</h1><h1> 轮台县自古以来就是古丝绸之路的中心,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这里设立西域都护府,统摄天山南北,至此,新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县城未到远远望见沙丘中的古城遗址,几乎被沙海淹没的一道一道水渠,一座孤起的古代烽火台迎面而来。“轮台”在古史中是边疆的象征,戍轮台就是戍边。轮台又是我国 最早的军垦农场 , 可见祖先的远见卓识。公元前 104年,汉武帝派武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征服大宛后,数百军人在轮台屯田五千亩以上。轮台成为西域驻兵之始,既是军事据点、兵站,又是生产基地。军队屯垦戍边的使命概由此而来吧。</h1><h1> 所以,古来多少志士都以戍轮台为夙愿!</h1><h1> 今天路近,乘车时间短,但由于昨晚工作时间长休息少,白天显得格外疲乏。</h1><h1> 世间真有奇巧之事,当晚宿营地竟是去年参军途中过夜的大仓库。旧地重游,来去匆匆,思绪万千。</h1><h1> 终日的颠簸,黄风扑面,飞沙走石,彻夜难眠。河南老乡岑参(唐南阳人)诗中轮台的画面浮现眼前:“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最著名者,莫过于专著轮台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h1><h1>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h1><h1>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h1><h1>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h1><h1>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h1><h1>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h1><h1>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h1><h1>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h1><h1>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h1><h1>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h1> <h1> 换防第六天。</h1><h1> 6 月 16 日 8 时整,车去轮台,走过不太远的路程,便进入孔雀河上游长达 14 公里的陡峭峡谷,这里是古代出进塔里木盆地的重要通道。晋代在此设关,因其险固,取名铁门关,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峡谷亦称为铁关谷,今叫哈满沟。铁门关旁的绝壁上刻有隶书“襟山带河”四个大字,表明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50年代,王震将军率军从铁门关进入库尔勒垦区,亲自规划动员。现在城楼上悬挂的王震题词"铁门关",已成为新疆兵团第二师乃至新疆兵团前辈解放新疆、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h1> <h1> 望铁门关的北边看去,那是一座名叫公主峰的山头,山上有两座坟墓,记载着古代焉耆国的公主左赫拉和宰相的儿子塔依尔一对恋人为纯真爱情殉身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暇想。<br></h1><h1> 铁门关下静静流淌的孔雀河,一直西南又折向正东泻入叫人恐怖莫测的罗布泊。而在历史上比罗布泊更闻名的则是与其为邻的楼兰古城。楼兰是古丝道的枢纽之一 , 处于汉长城西端终点。尽管楼兰古城已被流沙吞没了一千多年,世人对它地憧憬神往却愈来愈强。一百多年前洋人曾涉足调查,著书立说。文革后我科学工作者又多次考察 , 著名科学家彭家木同志为此献身大漠。后来最闻名的莫过于出土的“楼兰美女”,非但展游国内,而且漂洋过海。当然,当下流行于世的“楼兰姑娘你在何方”一曲 , 可能正吸引众多游客、探险者云集。</h1> <h1> 铁门关南面不远就是库尔勒,维吾尔语“张望”“远眺”之意 。库尔勒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汉时,库尔勒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时称“渠梨”。东汉后为焉耆兼并,隋时设三品伯克管辖。民国六年(1917年)设库尔县佐,属焉耆管辖。民国二十八年设县,1954年设库尔勒专署,现在是名扬全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首府——库尔勒市。<br></h1><h1> 库尔勒香犁驰名中外。其果实略小,形如纺锤,色绿带鹅黄,阳面显红晕。皮薄肉厚,脆嫩爽口,质细无渣,香甜多汁。</h1><h1> 车队过焉耆县的开都河大桥(即唐僧说的“流沙河”),转向西北进入和静山区。这里是天山的另一面,山体裸露,植被稀疏,公路沿河谷并行,唯河岸才有片片绿色。过巴仑台镇,地势逐渐抬升,之后是高原地带,山势豁然开阔。如果是夏季,满眼的绿色像宽广的地毯,铺向远方的平野和山峦。这里是新疆蒙古族的牧场。</h1><h1> 和静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辖的一个县,人口以蒙古族居多。和静县历史悠久,汉代为焉耆国。和静县是新疆重要的旅游县,素有“东归故乡”、“天鹅之乡”誉称。</h1><h1> 后半天行军,一直沿着峡谷进山,山沟里不时看到一些小铁矿和居民点,初见天山脚下谷地,环境清新怡人。另有不俗人文景观,更加引人注目。</h1><h1> 比如巴伦台黄庙,它位于和静县巴仑台镇老巴仑台沟内,海拔1450米,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寺院。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始建于乾隆年间,落成于光绪十四年,修庙的能工巧匠远从内蒙、西藏请来,共花费了500两黄金。建成百余年来,一直是土尔扈特、和硕特喇嘛教徒朝觐圣地,也是新疆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h1><h1> 接着是奎克乌苏石林。在和静县城至巴伦台中间霍尔哈提郭勒河的西边,距巴音布鲁克120公里,是200万年前天山造山运动形成的一组造型奇特的高山石林,典型的雅丹地貌。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石林雕凿得奇形怪状,千姿百态。</h1><h1> 经过长途跋涉 345公里 , 终于22 时在巴轮台兵站宿营。</h1> <h1> 换防第七天,红旗直上天山雪。</h1><h1> 6 月 17 日 8 时整,从巴轮台出发,一条道路丫字叉开。一条向东北翻过胜利达坂通向乌鲁木齐,另一条向西翻天山,是通向伊犁的历史险道。军车沿着这条险路直奔天山察汗诺尔达坂与艾肯达坂。</h1><h1> 开进哈布齐海山口,开始攀登天山山脉。首先要翻越的第一个达坂——察汗诺尔达坂,它是南北疆之间的四大险关之一。从乌拉斯台河谷,抬头仰望3300米之察汗诺尔达坂,不能不令人胆战心惊,高山仰止!</h1><h1> 察汗诺尔达坂(牧民叫“扎尕斯台”),位于新疆巴州和静县巴仑台镇如今218国道上,海拔3300米,“察汗诺尔达坂”就是山顶上白色湖泊之意。察汗诺尔达坂,是博斯腾湖两个支流的分水岭,一个怪圈上的支点。站在博斯腾湖发源地的支点上,虽然分成了两个不同流向的支流,最终选择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博斯腾湖。</h1><h1> 这段达坂路是冰雪灾害多发地段,经常因为雪阻而封闭,在几段雪害多发地段,路的两边设置了高两、三米的标志杆,为的是在积雪漫上公路时,能够分清公路的边际。还有的路段设置了高高的绿色安全护栏,防止汽车冲下路基,坠入山涧。护栏的高度有四、五米,可以想像出这里积雪的有多深。</h1><h1> 通往察汗诺尔达坂的高山峡谷里的气候多变,几十公里的路程,能让你亲历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季节,真可谓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h1><h1> 山愈来愈高,路愈走愈险,雪愈来愈厚。接近达板的顶峰,路没有了,完全是一片冰雪的世界,凝固的空间,真乃“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h1><h1> 冰雪刺的人眼不敢久视,寒冽的风,刮的睁不开眼,最后车干脆被积雪封住了,未被封住的也不敢丝毫乱动。因为没有路,往哪里开? 回想口内已是六月的夏天,此处却冰天雪地,不觉吟出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h1><h1> 大家钉在原地,战战兢兢。稍不注意,整个车就会滑下雪山冰窖, 被雪魔吞没。正在求救之时,“嘟嘟”的推土机声给车队带来了希望。几台推土机一辆跟着一辆,推出一条雪路,不,确切地说是一条雪地壕沟。于是,车队又在两边都是五、六尺深雪墙的夹缝中,战战兢兢地蠕动。此时此景,唐代诗人陈羽《从军行》的画面跃然眼前“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边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唐·李益《从军北征》)跃然眼前。</h1> <h1> 历经一场与风雪拼搏的惊险,车队越过天山的峰脊,左前方迎面扑来的是天山之中群山环绕的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它是仅次于内蒙鄂尔多斯的中国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蒙语为“富饶之泉”。著名的天鹅湖为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湖面1000多平方公里。草原上牦牛遍地,马羊成群,阳光下的蒙古包燃起缕缕炊烟。远处蔚蓝色湖面晶莹明丽,万只天鹅结队飞翔,柔和的蓝天绿茵, 一直蔓伸向浓郁的松林之下。<br></h1><h1> 在这片草原上生活着一支奇特而忠贞、坚强的民族——土尔扈特。 1871 年,渥巴锡率领了17万土尔扈特同胞脱离沙俄控制,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进行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长征。历尽艰难险阻、冲破扼杀,经过为期七个月一万多里的长途跋涉与征战之后,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故乡。回归祖国新疆后,7万余人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开都河定居。从此回归的蒙古人珍惜换来的新生活,在自己的国土上建造起自己的美丽家园,从而演绎出史诗般电视剧《东归英雄》。</h1><h1> 长长的军车长龙,依贴于连哈比尔尕大雪山最高耸的那段山脊南侧的天山之脊,蜿蜒奔腾。前后左右,可一览无余地鸟瞰小尤鲁都斯盆地那迷幻的远景。尤其是道路的西北方,难得一见之久负盛名的“东归英雄故里”、天鹅湖、九曲十八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接踵而至,扑面而来,指战员们惊叹不已!</h1> <h1> 天山之顶,驰骋百十公里后,遇到天山上的第二个达坂——艾肯达坂。</h1><h1> 艾肯达坂位于依连哈比尔尕大雪山南麓与额尔宾山北麓之间,海拔3050米,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巩乃斯乡,联通南北疆的交通要道、咽喉所在。艾肯达坂又是个分水岭,东面是塔里木河流域,西面属伊犁河流域。艾肯虽然比刚刚过去的察汗诺尔低250米,但伫立艾肯达坂上俯视巩乃斯草原,几于垂直的落差竟达1250米。遥望艾肯达坂以西那九曲回肠、扶摇直上的盘山道,以及道路两旁的雪山、森林、草场和遍地的野花,就成为进入伊犁盆地的一道激动人心之胜景。</h1><h1> 但要在冬日里,这里寒风肆虐、大雪弥漫,扬风搅雪掩盖了道路,又成为沿东路进出伊犁盆地的一段险途。达坂处于天山山脉西风气流的迎风坡,由于大风、低温、强降水,地势险要,多风多雪。这里就成了天山稳定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一般年份积雪深度在120公分,稳定积雪天数达180天。公路雪害严重,被司机们视为“鬼门关”。</h1><h1> 翻过常年积雪的艾肯达坂,公路蜿蜒陡峭直下,进入海拔2000米左右的巩乃斯沟。沟谷阴面的山坡上长满了挺拔的雪岭云杉和各类高山树种,巩乃斯河接纳了充沛的雪山融水和山泉,一路欢歌向西流去。</h1> <h1> 拥抱生命。</h1><h1> 沿着盘山公路下山后 , 是一条水流湍急、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对岸是巩乃斯林场。密集的松柏高耸入云,绿色的松林、银白的雪山、高蓝的天空,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入伍来从未在帕米尔高原见过清翠的绿色,更未见这样高大的树木,战士们一下惊呆了,激动得情不自禁地欢呼呐喊 ,未等汽车停稳,战士们一跃而下,蜂拥爬上山坡,抱着一棵棵松树,象紧紧拥抱着生命。不少人还挖下一棵棵幼苗,把绿色捧到车上,小心翼翼带回营房。有的战士干脆仰面躺卧在苍松翠柏之中, 动情地说我不走了,宁可一辈子依偎在这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h1><h1> 车队无可奈何地缓缓下山,通过那拉提后,19 时整到达新源兵站宿营,全天行程340公里,我们度过了最难忘又极不平凡的一天。</h1> <h1> 换防第八天,也是最后一天。</h1><h1> 1969 年 6 月 18 日,换防行军的最后一天。早上离开新源县, 路越走越平坦,视野愈来愈开阔。随着雪山的远去,迎面扑来的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h1><h1> 长长的军车队伍滑出新源谷地,瞬间淹没于广袤的伊犁草原红花。大片大片低矮的草坪 象密织的绒毯,齐腰深的肥草在微风下掀起绿色的波浪,波浪过后是一望无际的红色火焰。草原以及两边漫山的坡坡沟沟,都变成一片通红,铺天盖地向远处延伸,像燃烧的火,似一望无际的红海洋!</h1><h1> 它们就是俗称的天山红花,也叫野罂粟。绿草、红花与远处雪峰上皑皑白雪和成群的牛羊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草原风景画卷!</h1><h1> 啊!红花,激动的热血沸腾了,行军的队伍沸腾了,绿浪火海似的草原沸腾了。久居高原的世外战士一个个呆了、迷了、醉了。醉人的草原红花!</h1><h1> 这就是人生中第一眼、刻下深深烙印之伊犁!</h1> <h1> 通过喀什河, 行军220公里后,在嘹亮的歌声中进入了热闹的伊宁市。</h1><h1>哇——,怎么那么多的房子,那么多的人群,汉族、维族、哈萨克族,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尤其那鲜艳的服装,美丽飘洒的彩裙,更让小伙子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青春亢奋。整齐的街道,挺拔的白杨,潺潺渠水,不由人想起陈毅元帅视察时留下的诗句:祖国边陲一朵花,天山积雪浇黄沙。林阴夹道阳光软,清水绕城风味佳。</h1><h1> 目的地到了,历经 8天长途奔波,行军2125公里,具有历史意义换防的终点伊宁到了。车队沿着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的街道 , 开上一个平坦的高岗,在艾兰木巴格营房(原8019部队营区)停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跳下车,招来的是围观者的诧异笑声,这时才恍然大悟。时值五黄六月,我们这批从“威虎山”下来的人,一个个头戴皮帽,身披皮大衣, 脚登笨重的毛皮鞋,满面灰尘,与炎热的暑夏,与四周围观的单衣薄纱的人们形成极大反差。若不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简直是闹市里冒出的一股土匪。</h1><h1> 从此团改称为伊犁军区独立步兵团(含原8019第2营),代号8019。</h1> <h1> 顺利抵达目的地之意外插曲。</h1><h1> 换防前之帕米尔,部队反复进行纪律作风和传统教育。我们连队把剩余之大米白面、干菜糖果、各种罐头等,一袋袋一箱箱,堆放成一道道一人多高的屏墙,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地封存在仓库中,留给新来的连队。各班排,将室内外、桌椅板凳、床铺,打扫抹擦的干干净净。战士们甚至把心爱的毛主席语录、像章献出来,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书桌中央,并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写给前来换防的战友的心语!</h1><h1> 谁知,当我们风尘仆仆走进与我们调防的原伊犁8019部队营房时,一个个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炊事班仓库洗劫一空,没有一粒粮食;锅台被扒,连大铁锅都不知去向。各班宿舍更是狼狈不堪,没有枪柜,也没有桌凳,连床板也不剩一块······</h1><h1> 战士们傻眼了,一动不动地钉在那里,呆若木鸡!</h1><h1> 同样是解放军队伍,接受同样的培养教育,执行同样的风纪,差别怎么那么大呢?或许这里边存有阴差阳错的特殊客观原因,但愿如此。</h1><h1> 不协音符干扰不了备战主旋律,大敌当前,全力以赴,分秒必争,防苏突袭压倒一切。</h1><h1> 抵达伊宁市立足未稳,部队接到终极命令:1969年7月,伊犁军区独立团(欠第二营——改编为伊犁军区独立营),与伊犁军区的11个边防站整编为新疆军区步兵第2团,代号9907部队,团部移驻霍城县猛进公社(惠远古城将军府,原4师12团营区)。</h1><h1> 下辖第1营驻老霍城:第1连(机动连),第2连(英塔尔、黄旗马队、三道河边防站),第3连(霍尔果斯、红卡子、阿拉马力边防站),机炮连。</h1><h1> 第2营驻察布查尔金泉:第4连(头湖、都拉塔边防站),第5连(机动连),第6连(哈桑、松拜、波马边防站),机炮连。</h1><h1> 85加农炮营驻团部,下辖3个炮兵连。</h1><h1> 1970年4月,由“一连多点(站)”改为“一连一点(站)”。</h1><h1> 第1营驻老霍城:1连(阿拉马力边防连),2连(红卡子边防连),3连(英塔尔边防连),4连(黄旗马队边防连),5连(三道河边防连),6连(营部机动连含原机炮连)。霍尔果斯边防连划归霍尔果斯边防检查站建制(后又脱离),直接归团领导。</h1><h1> 第2营驻察布查尔金泉(后迁昭苏):7连(头湖边防连),8连(都拉塔边防连),9连(哈桑边防连),10连(松拜边防连),11连(波马边防连),12连(原5连,营部机动连含原机炮连)。</h1><h1> 八五加农炮营维持不变。</h1><h1> 1970年8月,新疆军区步兵第2团改谓新疆军区独立步兵第2团。</h1><h1> 至此,千里大换防才告全部就位,“雪山红旗”像一把钢刀插在伊犁河谷与南北中天山,坚守在南自南天山主脊线上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界峰、北至北天山霍尔果斯河源卡昝达坂475公里的漫长边防线,重铸辉煌,炼就谓久负盛名、忠诚戍边之“国门卫士”!</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