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第十六篇 2019年江西三清山•植物篇

湖南师大附中生物联合教研组

<h3>  “烟绕松石雾成纱,日月同辉映彩霞。”道教名山三清山 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素以 “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著称,是中国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三清山不但物种丰富而且保存大量的珍稀品种,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是适合野外科学考察的绝佳地点。</h3> <h3>  </h3> <h3>  2019年7月19日,湖南师大附中生物科考夏令营正式开营,附中本部高一和广益初中师生共30人参加。本次科考夏令营由附中资深奥赛教练冯建国老师带队,特聘湖南师大生科院动物学周琼教授,植物分类学丛义艳博士及其硕士研究生,附中生物奥赛实验教练易任远老师担任科考指导专家,附中生物教师向阳、广益生物教师谢正宇和张幸随行指导。</h3> <h3>  暑期生物科考夏令营是师大附中历年的传统,自2003年以来,每年暑假生物竞赛组的教练和同学都会选择一处物种丰富度高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考察。一周左右的跋山涉水、静心实验,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将书本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理论和实验水平同时精进。十六年来,师大附中生物科考组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师生们在远行中增长见识,在攀登中锤炼意志,在探索中寻觅真知。</h3> <h3>  高铁站的偶遇——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孔春生一直以来提倡“激——创——探”实践体验型教学模式。附中系统每年的暑期生物科考夏令营是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式学习的途径之一。</h3> <h3>  背负行囊,带着梦想,步履匆匆,出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清山上好风光</h1>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科考夏令营全体成员整装待发。</h3></font></h3> <h3>  科考第一条考察路线是沿着三清山步道,一路拾阶而上。</h3> <h3>  上山路线图——打前站的欧希良老师和谢正宇老师,为了本次科学考察的顺利进行,花了不少心思,吃、住、行面面俱到。</h3> <h3>  易任远老师,本次科考夏令营的指导老师之一(2019年国际奥赛金牌得主彭凌峰的实验教练)。</h3> <h3>  易老师给的“热身题”——寻常眼里再普通不过的南瓜,却是葫芦科植物的典型代表;辣椒呢?当然也不再只是辣椒。</h3> <h3>  今天是野外考察的第一天,大家早上都生龙活虎的,积极地准备上山。</h3> <h3>  刚开始不久,易老师就开始给我们讲解一些植物(美其名曰“热身”),结果就连十分简单的南瓜我们都无法说出判断理由来,一下子我就感受到了无知带给我的小小恶意。(黄一可)</h3> <h3>  本次科考特聘湖南师大生科院植物学丛义艳博士主讲植物学,虽然三清山险奇绝伦,路程遥远,但有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的丛博士作指导,众人乐在其中。博士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大家耳濡目染,知识见长。</h3> <h3>  专注的眼神,满是希望。</h3> <h3>  摘花拔草,不为蹂躏,只为更好的探索生命的奥秘。</h3> <h3> “一生难得一见”的野菰(列当科),得好好清场,再拍个美照~</h3> <h3>  云雾缭绕的三清山中,湍急的小溪冲击的水声回响在密林中蜿蜒的游路,我们在这条路上随丛老师遨游植物的美妙世界。见到了很多的植物,三清山物种的多样性使我们能够很好的回顾到书本中的各类植物。记录一下一些我觉得很有意义的问题:植物的叶脉种类的趋异有什么适应意义?有种植物的顶叶是红色的,但是刚长出来就会掉到地上这样做有什么适应意义?这几个问题貌似老师或是书上都是没有答案的,说明即使是发展较早的植物学一样的会有大量的值得我们并且还没有人探寻过的宝库,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另外,实地的野外考察让我意识到了理论知识的漏洞,可以对点的查漏补缺。实验的部分也有这样的效果。 (陈科谕)</h3> <h3>  N级台阶之后,终于遇到一个古色古香的休息亭,稍作停留。</h3> <h3>  藤本植物,观察卷须的着生部位,叶片形态,是否有乳汁……</h3><h3> 路在延伸,科考在继续……</h3> <h3>  午餐时间到,山涧泉水为乐,峡谷怪石为席,啃个馒头,别有一番滋味~丛林幽深,苔深几许,几经解读,寻常小景不寻常。</h3> <h3>  广益实验中学初中的孩子——附中的未来和领队老师们登山之前合影。</h3> <h3>  不曾放弃,探索的脚步。</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2&nbsp; 神仙谷底采集忙</h1><h3></h3> <h3>  科考第二条考察路线是向神仙谷进发,沿途观察生物多样性、采集标本研究。</h3> <h3>  娟秀玲珑,清逸自在,神仙谷里,正值花期的野牡丹,一丛一丛,颇让行人过<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路惊啊</span>。</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过路惊(野牡丹科)<br></h3> <h3>  来不及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闷热难耐的神仙谷之行,采集实验材料是首要任务。</h3> <h3>  努力比天分更重要,孩子们加油!</h3> <h3> 这里应该是整个峡谷中最凉快的地方了,清风拂面,巨石遮天~ </h3> <h3>  凤仙花的距(spur)在哪里?过来,剥给你们看~易老师将凤仙花由外到内进行解剖。</h3> <h3>芸香科的叶子果真都有油点吗?对着光看一下便知。 </h3> <h3>拈花不笑为何?正数花丝呢!每人一朵,仔细观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03 显微镜前练技能</h1> <h3>  植物学的学习除了外出观察和采集,实验技能的训练同样重要。</h3> <h3>  采集了好多常见的不常见的植物,植物检索练起来,花程式写起来~</h3> <h3>  真实地触摸,观察,感知一种种植物让我们将书本上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更加理解,也有了更深的印象。植物学将不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学科存在于我们脑海中,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事物,我们会意识到它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在白天的样品采集之后,自己亲手解剖,写出花程式,并自己检索植物类群具体到科更让我们受益匪浅。(张懋森)</h3> <h3>  今天很荣幸与新高二的学长们同桌共做实验,学长们认真刻苦,不放过每一个小细节,从镜头中的一瞥是导管还是空腔到切片、染色的更好技术,从蕨类叶片的中柱是星状中柱还是编织中柱到体视镜与显微镜的更好配合。饭前,最后离席去饭桌的必是学长;餐后,学长们总是先于我们早早“聚众”学习。当我们耐不住久坐切片看镜查书记录的“苦闷”时,学长们仍安静地实验,偶尔打闹也是与植物学相关的玩笑话。附中前辈人才辈出,从世界第一到莘莘学子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我们努力之由了。(张锦添)</h3> <h3>左边的是蕨类植物的星形中柱(因为是叶柄部位,变成好看的心形,生物老师独有的浪漫作品哈~),右边是编织中柱……在显微镜前坐一天也不腻,其中的美妙只有体验之后才懂得。 </h3> <h3>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了单子叶植物中两个科(莎草科,禾本科)的区别——1.莎草科茎三棱,叶鞘闭合,无叶舌 2.禾本科茎圆形,叶鞘开放,有叶舌。对植物茎进行横切,我们观察到了有些诡异的笑脸形状的中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区分大型细胞与空腔的方法:纵切或是观察有无明显细胞壁。也从不断的实验中获取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经验性知识,在判断茎的结构上更上一层楼。明天将是动物学的学习,期待!(胡倍铭)</h3> <h3>  下午做蕨类植物叶柄横切染色制片的实验,我染色稍深,未仔细观察。后来丛博将我们召集在一起,对着切片的照片给我们详细讲解,我这才意识到这一小切片上知识如此丰富:红色的是厚壁组织,绿色的为薄壁组织,深棕色的即内皮层,最内的是韧皮部和海马形的木质部…… </h3><h3> </h3><h3> 之后,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做法,发现自己不善观察和思考。我操作时已观察到绿色薄壁组织和心形的维管组织,却未更细致观察和认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存在。希望自己能观察入微,努力思考并提问,学到更多知识。(陈昱榕)</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4 “三清”植物不一般 </h1> <h3>【蕨不一样】</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芒萁</h3></font></h3> <h3>凤尾蕨(左上)江南星蕨(左下)石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金沙 里白</h3> <h3>八月炸(木通科)日本薯蓣(薯蓣科)</h3><h3>牛皮消(萝藦科) 鸡血藤(蝶形花科)萝藦(萝藦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牡丹”盛开</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过路惊(野牡丹科)</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鸭脚茶(野牡丹科</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地菍(野牡丹科)</h3> <h3>苦苣苔(苦苣苔科)吊石苣苔(苦苣苔科)</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清“小可爱”】</h1> <h3>薜荔 (桑科) 五味子(木兰科)</h3><h3> 金丝桃(藤黄科 四照花(山茱萸科)二翅六道木(忍冬科)</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马鞭草(马鞭草科)</h3></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是师大附中生物组野外考察的第二天,打卡神仙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本科的茎圆,莎草科的茎三棱,<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托叶与叶在茜草科枝条交互对生,<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加科幼芽有抱茎的托叶鞘保护,<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毛茛科花瓣基部蜜腺窝吐露芬芳,<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凤仙花唇瓣有蜜距,雄蕊藏花柱,<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樟科的山胡椒与茜草科的鸡矢藤,<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柠檬醛和鸡矢藤苷的各有各味,<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山姜子到胡椒,再从姜到辣椒,<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华夏神州饮食的辣文化源远流长,<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戟科与百合科是杂杂的垃圾科,<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柄上有腺点的是大戟科和樱桃,<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桑科的无花果有黏黏的白色乳汁,<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落回的橙红色乳汁有毒要小心。</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锦添)</h3> <h3>  从检票口开始,到观景平台大概爬了将近两个小时,山并不陡,但台阶众多。这段路有叠翠亭,琵琶亭,观音赏曲,石川亭等景观,那些亭子,指示牌都比较破旧,有些沧桑感,也许文化的沉淀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段路,郁郁葱葱,树林极为茂密,但走的人却很少,毛主席的“无限风光在险峰”,也许可以用在这,人迹罕至,却别有一番风味,曲径通幽,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小溪,有鸟,有松鼠,有泉水,即使有烈日,走在里面也不觉得热,小溪里面的水特别清,特别凉,水能不能直接喝不确定,但洗洗手,感觉特别清凉,凉到骨子里的那种凉。(王奕盛)</h3> <h3>  爬了很久很久,我们筋疲力尽,终于到了坐缆车的地方,也不负辛苦,找到了很重要的收获,比如野菰(据说一生只能见到一次),一种罕见的寄生植物。回酒店后我们就摩拳擦掌的开始了解剖实验。解剖的过程大家都很专注,尽力检索出了每一种植物。 </h3><h3> 今天很累,但是大家都很开心。相信明天一定会有更精彩的经历等着我们。(黄一可)<br></h3> <h3>  每认识一种植物,大家就先认真采集植物或拍照,然后见到不认识或听不清晰的就拉着老师问个不停。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易老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小故事,我们边听边记。 </h3><h3> 野外考察需要我们积极运用课堂知识去观察、识别各种植物、仔细辨别类似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且培养了我们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张锦添)</h3> <h3>  野外考察第一天,我们爬了一上午山,做了五个多小时的实验,的确挺累,但也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即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理论知识虽薄弱一些,但重点内容均记忆过,我却无法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如在分类植物时,各科植物均有其特征,我无法快速联想起。而在解剖时,这样的问题也突显出来。这让我意识到,我的理论仍需加强,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几天中能有更多收获!(陈昱榕)</h3> <h3> 今天是野外考察第二天,我们去了神仙谷,溯溪而行,一路上看到了很多昨天看到的植物,也有同种的植物进行比较。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凤仙花的观察,凤仙花生有距,用于储存,我们也观察到了蜜蜂在距中的进进出出。凤仙花属凤仙花科,水角是其中较原始的一种,有五片萼片,五片花瓣。进化到凤仙花时,一片花瓣与两片萼片愈合,还有两片花瓣分别由两片花瓣愈合,总共只有三篇花瓣,三片萼片。我认识到,植物在进化过程中,总是由多到少,这是为了节约能量。我也因此认为我们平时除了注意观察与分析之外,也要学会总结规律,也要善于思考导致此规律的原因。(曹可欣)</h3> <h3>  乡村的景色,虽不比那大家闺秀般的名川大山,也不如那小家碧玉似的江南小镇,但自有一番纯朴自然的气质——人为的痕迹随意地点染在自然的沃土上,农人的乡音自由地飘荡在历史的天空中——在这种背景下,孕育出了人类最原始的文明。崎岖的山路,阻碍不了学子的脚步;滂沱的山雨,熄灭不了学子的热情。潦水净,寒潭清;烟光凝,树影印。深邃的池塘,流淌的清溪,飞驰的瀑布,跃动的雨珠——在这水的世界里,山花固烂漫,草木自欣荣。奈何今日雨骤风疏,恐不似海棠依旧。固云:君不见眼前美景会良辰,不胜枝剪带将归。(曾凡熙)</h3> <h3>  当书本与大自然碰撞出一枝一丛缤纷百变的花与叶,当理念与自己感同身受的四处风景融为呼吸的空气,当光线在禁锢的牢笼中终于按捺不住大行其野,总算没有失掉,这在我心原上久久渴望日光的芽儿,领悟这般,更有百种滋味,这最终的也是初衷般的,对生命的万物之理的向往。(阳昕宇)</h3> <h3>  时间很快,转眼三清山科考夏令营植物学部分接近尾声,期待动物学教授带给大家新的体验,满的收获!</h3> <h3>师大附中本部2019年科考学生名单</h3><h3>阳昕宇 刘恩含 陈明远 曾凡熙 </h3><h3>陈昱榕 赵珂 陈科谕 王子敬</h3><h3>湖南师大附中广益实验中学2019年学生科考名单<br></h3><h3>班级 姓名 性别</h3><h3>C1718 吴双仪 女</h3><h3>C1723 陈沛钦 男</h3><h3>C1713 周梓琪 女</h3><h3>C1711 肖俊杰 男</h3><h3>C1717 王 羽 女</h3><h3>C1716 马靓颖 女</h3><h3>C1711 欧阳丞俊 男</h3><h3>C1719 袁姜玥 女</h3><h3>C1718 叶芷卉 女</h3><h3>C1921 欧宁子 女</h3> <h3>专业指导:丛义艳 周 琼 易任远 彭阳城</h3><h3>图文来源:向 阳 易任远 欧希良<br></h3><h3>视频制作:谢正宇<br></h3><h3>图文编辑:向 阳<br></h3><h3>图文审核:杨群英 冯建国 <br></h3><h3>教师团队:冯建国 易任远 欧希良 向 阳 谢正宇 张 幸<br></h3>

科考

植物

我们

实验

三清山

老师

凤仙花

观察

附中

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