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青葱----芳华</h1><h3> 寻访江门一中分校---中和村</h3> <h3> 农历六月,正是进入夏季的三伏天气。夏日的阳光尽情地照在广袤的土地上,炎热的气温使人感到惆怅,但是丝毫也没有减退我们以饱满的激情 ,踏上寻找我们学生时代的农村分校之路,重拾上世纪七十年代学生时代的记忆,去追思那段苦中寻乐的青葱岁月。<br></h3><h3> 下午2时许,我们几个江门市第一中学七五、七六届高中同学组成的一行人员,向着当年的农村分校----中和分校进发。</h3> <h3> 中和村是市郊杜远镇(当时为新会县所属)的一个自然村,位于镇西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响应当时的要求,江门市第一中学农村分校选址就选在中和村的村口的小山坡上,这条中和村乡村小道是通往镇的主要道路,而在它入村的路旁的小山丘,在当年江门一中(主要是高中部的)师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劳动的汗水平整出两级平地,并且用禾草拌山泥浆建起了一间间的校舍。江门一中农村分校------中和分校就是这样容纳了七十年代的几乎历届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和劳动。在年纪上了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和村民中,对中和分校的历史亦留下了深刻的铭记。</h3><h3> </h3><h3>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郊外美景一幅幅展现眼前,令人惊叹不已,昔日树木稀疏的山头,如今已被茂密的树林覆盖,以前那乡村小路已经变成了标准的水泥道路,难以辨认出以前那记忆中泥泞的乡间小路的痕迹 。</h3><h3> 经过一条条的乡间道路,我们一行很快来到中和村。在转过一个弯口进入中和村的村口处,矗立着一块黄色的石碑,上面刻有---中和---两个字,并油上红色。原来在进入村里的道路左边山坡的的校舍荡然无存了,已经建了新的民居楼房;右边开挖了鱼塘及建有厂房。我们沿路一直行进到村里,在进入村时记忆中的位置是分校的饭堂,现已改成路了,一边是原校址的那座小山,另一边是水塘,长满 荷叶。途中问了几个村民,才打探到沿路不远处左边有一小路,沿路径上山可看到一幢完整保留下来的校舍房屋的。</h3> <h3> 我们沿该路径上山,穿过民居及蕉林地,来到一块平整的地方,看见一黄色的土建筑物,这间用山泥做建筑墙主体的建筑物就是当时中和分校的基本建筑模型。这间唯一保留下来的 ,就是当时教师办公室及宿舍,整幢楼房有三间房间,右侧最边的那间当年是仓库之用的,其中还有发电机的。当时晚上的农村里的电力不足,晚上十点前整个分校区的照明基本上是靠自己发电供给的。 这幢房子里面现没有什么东西了,但作为整个中和分校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物,弥足珍贵。</h3><h3> 在这平地上,我们围着这幢校舍作了仔细的观察,然后在附近茂密的林中继续细心观察,极力去寻找印象中的分校有关痕迹,但除了眼前这一处的黄色的校舍及断壁残垣之外,剩下的只有杂草丛生和树木及蕉树。对周围境物、环境及地貌进行分析,找寻当年的其他校舍痕迹……唉!可惜一切都人是物非,很难再找到的其他踪迹了。</h3><h3> 处于平地之中,背向房屋面向前方,下面稍为低些的地方已经盖有房屋,沿平地右边种满了树木及蕉树,沿着该方向的应是原校舍的地方;右前方不远处有一小路经可走下一层平地的 ,该平地这一层亦是原校舍的地方,现已全部建有民房了。</h3><h3> 刚走到小路下来几米处 ,哗!发现新大陆啦!居然在呢土处有一块水泥石碑,上面用陶瓷碎片镶嵌---五七大道 --- 四个大字,下面一行小字 ---高二乙组 。这是之前的同学们到旧校寻迹时留下的杰作。</h3> <h3> 我们沿小径下山,回到刚才进村的路上,在村路上的树荫下坐下来。这时有好几个村民与我们一起交谈起来。其中有位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大婶跟我们中的一个女同学交谈,她讲到认识的原来分校的不少老师,并如数家珍地讲出她父辈怎样指导学生们种田、种花生的……</h3><h3> 当年从建校舍起,一中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锄头在小上岗上整理出两层平地,并在平地上用双脚将山上的黄泥踩成泥浆,用泥浆倒制成泥墙,建起了一间间的校舍出来,而形成了有教室、宿舍的学农基地----中和分校。</h3><h3> 我们每次前来分校,要行走远离城区十六公里的路程,同学们还要挑上从家中拿来的鸡粪、炉灰等作肥料到分校当种植之用。……分校的每块田地都洒下我们青春年少的汗水,那年同学们才十五六岁。在分校里的那段日子,大家都回忆讲道:记得去分校是行路去的,象行军一样背背包(里面是蚊帐、棉被和衣服)、书包、水壶,累得半死;在分校上午上课,下午劳动,住泥屋,早餐二两白饭加两块白斩鸡(即腐乳),正餐有两三块小猪肉(肥的薄到能照见天的),最好临离开分校那餐,有一大块五花肉,那可高兴得不得了啦。…………</h3> <h3> 此时此刻,大家讲着把四十多年前的一点一滴的破碎记忆将它拼接起来,极力去还原那段美好的回忆。讲着讲着,遥看着对开的那地方,原来是农田的如今已变成鱼塘 ,还有厂房养埴场等,更远一点的原来是小路的,现已成了双车道的镇级公路了,路的另一旁还有出现似曾相识的景物------小溪河。这个就是当年叫它做"大澡堂”的地方,即原来分校的特别标志----水闸头了! 走近看,哦,小石板桥依旧在,但桥头上的那棵树好象不一样了。小溪河的两边都长满了小灌木及茅草的,不走近看很难看出小溪和小桥的。</h3><h3> 真是触景生情啊,这块静卧水中的石板小桥,曾经在四十多年前见证过我们成长的过程。桥墩那放置用来控制水位的木板的坑道痕迹还依然在,当时由于小溪河用来灌溉农田的,水位并不深,为了控制调节水位,这小桥的另一个作用是在桥墩下面用木板闸往一部分,而使一边水位升高了 ,我们就是在水闸的另一边享受着高位冲下来的水来冲凉啦!这小石板桥经过四十多年了,饱受了风风雨雨的侵蚀,依然静卧在小溪河上。</h3> <h3> 我们的活动------找寻分校的记忆 ,从水闸石板桥走回到路上,远望东南方,将军山依然和我们记忆的印象一样延绵起伏横卧在中和村的东南方,路的另一方延伸向更远的地方;在穿过路的对面(返回中和村的方向)上有一进入中和村的牌坊,两面的牌坊上除了时尚的标语外,还有标志进入中和分校的指引 。</h3><h3> </h3><h3> 这次寻找当年农村分校、到中和分校一游的活动是一次激动而又令人难忘的活动,因为我们实现了多年要到中和分校一游的梦想,重拾了学生时期的青葱芳华。我们结伴而行,到此一游,目睹这里的山山水水 、树木景物由于社会变迁和遭受四十几年的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暑往寒来,中和分校已经变得难以完整辨认了,眼前景物也无法再与昔日中和分校的美好印象相对接,实在是令人伤感和遗憾。是啊,时代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啦,我们就不必执着地保留历史岁月的遗迹吧。<br></h3><h3> </h3> <h3>中和村------江门一中------中和分校,是我们曾经学习、生活和劳动过的地方,在我们从中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时那段日子,经历过这种艰辛的农村集体生活,这情感无论在过去或者将来都有一种难以割舍和释怀。今天我们站在中和分校这块土地上感慨万千,我们感恩江门一中母校和分校,感恩曾教导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老师,感恩同窗共读的同学们,感恩这里的农民大叔大婶们,中和分校,我们再见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