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太平镇“古猿人”之元中村

四乡六里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水寨瀑布下来后,出河边村村口,见左侧东溪河床之中,有断桥的残垣。稍过河边大桥,近雪里村口左侧,再次见到对岸麻寮一侧也有断桥,只是从残留石墩看来,这座年间稍近些。</p><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介绍,早先雪里、河边各有一座大桥跨村前东溪,后来2006年5月18日,为台风“珍珠”所带来的山洪所摧毁。过后镇村多方努力,才有现在的河边大桥,为东溪东岸雪里、河边、元中近二十左右个村庄进出太平墟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水寨瀑布峡谷的流水,经雪里村旁流进东溪。我们进雪里村绕一圈。</p> <p class="ql-block">车子沿村中大道行至一个叉道口,已不能再进入,瞥见两个路口房舍俨然,就是没见到老寨子的身影。我们返回村口,继续沿东溪岸往元中村,听闻元中是江氏聚居大村,地属二都地域,客家方言区。</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弯曲的山路行进,一会儿,东溪隐去。一会儿左侧山畔有座自来水厂,显然是为周边村庄提供生活用水。</p><p class="ql-block">拐过一个弯,路两侧翠竹丛生,形成百米之长的天然拱门,从下面经过,凉爽无比。过拱门,一座不长的桥,桥前是叉道,左侧路口侧树着一块石碑:梅子坝,张望了一下,该村处在元中溪流与东溪交汇处,临溪有类似沈从文笔下湘西地域的吊脚楼之状建筑,只是这里是钢筋水泥结构了。</p><p class="ql-block">我们沿右侧山口行进,见右边溪涧里头,有锈迹斑斑的粗大钢管在果林间闪现,该是与刚才来时路见着的自来水厂有关了。</p><p class="ql-block">车子拐过一道山梁,左侧一条水泥路延伸上山,路口侧一石碑:葛科。过后获悉,白洋乡闽粤交界的江厝楼江氏自然村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一会儿,迎面一辆客运小巴车返出而过,不由一阵惊喜,有客车!</p><p class="ql-block">不久,前方右侧临溪路边,立着一方形的大石碑于水泥石墩之上:元中革命老区村。解放前,这一带是闽南乌山游击队的活动根据地之一。在那浴血奋战的年代,老区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久,前方左侧山脚出现村子,车子途经,见路边房子门牌是:下村,沿路都是新建的房子,与外口村庄一样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转过右侧一座山梁,一个大埕出现在眼前,右侧山坡上一座庙宇耸立在上头。我们沿石阶上前参访。</p><p class="ql-block">向一位正在右侧榕树底下候车的后生仔了解元中村的大致情况:元中江氏聚居地,有十多个村落,遍布周边山头各处。这里地势开阔平坦,是砖头、上村、新楼、四角楼四个毗邻相接的村落所在地,也是村一级单位驻所,客车停靠点。</p><p class="ql-block"><br></p> <h3>近前一看,是永丰庵,门锁着,门神却是外口庙宇常见的深受民众敬仰的尉迟恭、秦琼两将。</h3><h3>绕庵四周参访,应该重修不久,门面乃至屋顶建筑风格与县城周边略显不同。从前面两侧对联看来,应是元中的地头庙。据悉,庵中主祀五显大帝,这也是山区客家重要信仰,保障元中合乡平安。</h3> <h3>永丰庵侧面。</h3> <h3>永丰庵背面。</h3> <h3>永丰庵右侧相关神庙建筑。</h3> <h3>永丰庵依交椅状山坡,右后侧一棵参天大树,近前一看却是榕树,奇巧,高耸直立,有如一把大伞。观山坡上方,植被繁茂,绿草如茵,应该是山区客家村庄常见的风水林了。</h3> <p class="ql-block">这时同行师友在大榕树那端叫唤,我从上方坡上直抵榕树底头,循声过去。却原是元中小学,校园面积不大,因放假期间,大门紧闭。门侧有县督学牌子,另一侧门牌显示此地是砖楼自然村。</p> <h3>我们沿学校旁侧向前走,村舍集中、有序,路旁店铺多了起来,村部、卫生所、市场也一一呈现,只是午间时分,人流量稀少。</h3><h3>位于上村市场西侧的一座祠堂,建筑风格与外口迥然不同,这座小巧玲珑了。</h3><h3><br></h3> <h3>我们在祠堂斜对面一家店铺买东西,猛然见到旁侧路口墙壁上贴着一张“古猿人”由此进的广告。便向店老板询问,如何抵访?店老板马上应:“我正忙着,不然的话,我可以带你们去的。”“但是,你们可以打这个电话,他会带你们去的。"说着他便从口袋中捣出电话本来,找出那个人(江火孟乡村医生,‘古猿人’发现者、守护者)的手机号码:13850544631。于是我们马上打给他,江医生在电话里头中说,他有事不在村子里头,你们现在在哪个位置上。我们便向他说明,他便在电话里头,详细介绍路线如何走。</h3><h3>谢过店老板之后,我们开始上路了。</h3> <h3>村道又出现双叉道,我们按店老板的指引,小心翼翼从左侧一条仅容纳一辆小车通行的寻常巷道,一会儿前方逐渐开阔起来,片刻一个大埕便呈现在眼前。一看是座方形的寨子,“永安楼”三个大字映入眼帘。楼埕前方是一口半月形池塘,水淡绿清澈,周边房舍倒映水中,惹人喜爱。</h3> <h3>残留于门楣上方特殊年代的标语。</h3> <h3>门楼里头的大埕一瞥。</h3> <h3>位于正中的古色古香的江氏祠堂。</h3> <h3>同样古色古香的门顶阁楼。</h3> <h3>年代古远的方形杉木柱圆形石基。</h3> <h3>三层石门斗,里头厚朴三层杉木门板,坚实无比,过去楼寨防匪防盗功能可见一斑。</h3> <h3>门楼外面墙体的重修碑记。</h3> <h3>位于永安楼往群山村左侧山包底下的四角楼江氏属下房头宗祠,依山临水,别具一格。</h3> <h3>出得门楼,恰巧有位老者经过,师友再次诚恳地向他询问如何到达“古猿人”所在位置。老人详细地向我们讲叙:沿此左侧路口过去到达群山自然村,村后有个双叉路口,往左去另一个自然村,往右去吉坑自然村。“古猿人”就在吉坑村旁山间。</h3><h3>于是谢过老人,我们沿右侧山畔水泥路前往吉坑自然村。因是午间时分,沿途不见一个人影。道路看来是新建不久,显得亮堂。我们上了一段陡坡,便抵达一座圆形土楼门口埕前,抬头看见“吉安楼”三个大字匾。</h3><h3>我们进入楼里头,但见埕面埕阶梯状,部分房子已改建,大多数仍保留山区特色古建筑,祠堂依坡势在东侧阶梯埕上,坐东向西,只是与向南楼门不在同一条线上,却也奇特。</h3> <h3>厚重的杉木木板,敦实厚朴。</h3> <h3>师友询问一耄耋老者,谈不大清楚,便再次同江医生打手机,江医生再次在手机里头指点,且特别交代要注意“古猿人”的观察角度。</h3><h3>于是我们沿楼前土埕往前走,村子不大,一会儿房子已尽头,左侧一个下坡,站在坡上便望见右前方,梅林丛中一段新开拓的大道绕上山梁,如江医生所言。心中一喜,加快脚步,穿过坡底的潺潺水流,一会儿便上了大道。但见路面已被雨水冲刷得凹凸不平,沟壑纵横。</h3><h3>到达山梁,我们已然汗流浃背。我们停下脚步,朝四周搜索,毫无迹象,对面是落差大的山谷,我们沿左侧山脚大道直下坡,刚绕过一个弯,便惊叫起来:“看,‘古猿人’在那呢!”我们欢呼着小跑过去,从这个角度看,真得如当初读中学时历史课本上那只了。</h3> <h3>这个位置恰巧位于吉坑自然村右侧的龙凤山西南面,面对“古猿人”的南面。我驻足良久,仔细端详,栩栩如生、活灵后现……无不发出肺腑的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神奇!</h3><h3><br></h3> <h3>我们来到“古猿人”正前方。这是一块立于高坡上的巨石。我们沿左侧小径绕上观景台,视野开阔,坡缓谷宽。</h3> <h3>站在观景台,从背面俯视“古猿人”。</h3> <h3>回望山谷前方来时的大村落。</h3> <h3>周边山体,高山缓坡,幽谷密林,林壑优美,鸟鸣清脆,山泉潺潺,好一幅秀美山水画。</h3> <h3>我们又下到南侧谷底的石椅小憩,古树参天,泉水奏乐,惬意得很哟!</h3> <h3>停留片刻,我绕着环山大道,从另一侧返回村子。</h3> <h3>上了来时的水泥路,于村口大树对面路边,见着开山圣侯庙,与白洋乡六爷楼村旁十三乡的大伯公庙,也同样供奉着介子推,风俗一个样了。</h3> <p class="ql-block">立于村口侧的县、镇、村饮水工程建设项目碑记,无不彰显政府对民生工程的关注,造福老区人民。</p> <h3>我们告别吉安楼,又从群山村口左路口直上礤头子自然村。相比吉坑自然村,这个村庄海拔更高,山道一直上升,路两侧遍植风景树,似风景区一般。到了上方的礤头子自然村,比吉坑自然村更小了,二十几户人家,处于高坡之上,落差大,呈现三级阶梯状。上方有个半月形圆寨子,中、下阶梯,老房子已推平,挖掘机正在平整地面,进行新村建设。我们同几位村民交谈,知道从礤头子上去,更高的山中,尚有上礤头、下礤头两个村落,自然风光唯美。据元中村近年统计的数字,上礤头270左右人口、下礤头160左右人口。只是道路尚未开拓,小车无法上去。</h3><h3>前些年见诏安新闻报道上、下礤头两个自然村一位老师带几位学生坚守的事迹,有个粗浅印象。</h3><h3><br></h3> <h3>从礤头子望点灯山巅峰,与外口的视角迥然不同了。</h3> <h3>前些年,见诏安新闻报道上磜头自然村一老师坚守学校的事迹,视频中景色秀美。只是磜头子通往上、下磜头的山路尚未扩大水泥化,小车无法通行,上不去。只在众位到过上、下礤头自然村的微信友发回的图片中,感受一下秀丽的风光。</h3> <h3>从礤头子返下山后,我们又相继走了下楼仔、新径子。新径子通霞葛小元中祖地山的道路仍是泥土路,雨水冲刷破损严重,影响两地民众的通行和山间作业。目前大元中、小元中两地众多有识之士,正努力向上争取项目和募捐,争取早些路面水泥化,造福黎民百姓,善举亦!</h3><h3>返出途中又遇到进山的客运小巴车。</h3><h3>元中之行结束了,感觉山村变化巨大,村容村貌大变样。基础设施,如道路、饮水工程已落实到位,偏远的村寨的生活环境正逐步得到改观,彰显政府对老区民众的关心!</h3><h3><br></h3> <p class="ql-block">元中割科自然村,位于山包腰上的小村落,只有上下两排房子,极像农场作业区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位于村口的江氏祖祠,修葺一新。坐西北向南,朝溪流。</p> <p class="ql-block">元中梅子坝溪源楼,位于村后坡上。目前仅存门面,周边墙体已拆除,一派重修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梅子坝自然村位于进入元中山口左侧,元中水流绕过该村东南于西面汇入东溪。沿元中溪流有数座类似沈从文笔下湘西吊脚楼式的楼房。只是柱子不是木柱,而是水泥柱,也挺美的,远看是吊脚楼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从2017年12月16日诏安新闻发布元中“古猿人”最新奇新闻后至今,长短已有5个年头,古猿人"欢迎您的到来!</p> <h3>附:据《闽客交界的诏安》书中记叙,开衍霞葛的江氏始祖之一江启昌(生于至治元年1321年)公派下四房江天寿裔孙住太平镇的大元中、上际(磜)头、下际(磜)头,霞葛的寮屋洋、上坑头、下坑头。</h3>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4日下午,元中村@江红龙:上、下礤头水泥路建设施工中,镇党委张文敏书记到现场调研,赞!</p> <h3>@不老的松(江火孟):元中村上、下磜头自然村道路水泥化也是最后一站了。村村通水泥路有利于老区人民的交通便捷,在高山种茶,发展势头良好,造福子孙[强][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