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角塘村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没有名山胜水,也没名胜古迹,村名源于一口六角形的大池塘。因为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好,现在已经是金华的“明星村”,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这是还有一所迄今为止全国首个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艺术馆。</h3><h3><br></h3><h3> </h3> <h3> 走进村里,只见村道两旁,一路花团锦簇;房前屋后,处处绿意盎然。家家门口摆着两只垃圾桶:灰桶,扔“不会烂”垃圾;绿桶,扔“会烂”垃圾。</h3><h3> 在村里转一转,房前屋后,清一色地整洁无比。村里马路上,没有随意丢弃的垃圾,就算随便走进一条小胡同,同样如此清洁。</h3> <h3> 路边竖着“党员干部责任包干区”的牌子,原来村里的环境整洁是责任包干到人的。怪不得路上纸屑、烟蒂都难觅,更甭说垃圾了。</h3> <h3> 在马路上看到被风吹过来的一小团塑料包装袋,顺手捡起来,把它归好位。</h3> <h3> 我迫不及待的走进村口的垃圾分类艺术馆,进入馆内,一面由废弃瓶盖组成的壁画映入眼帘。馆内所呈现的艺术品都是由废弃物组合而成的。有纽扣、铁丝做成的花束,有饮料罐做成的飞机模型,旧台历做成的时钟。真让人惊叹!</h3> <h3> 艺术馆中,垃圾生命期、垃圾分类重要性、垃圾分类的浙江模式、国外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及措施、垃圾再生制品等版块,用实物艺术制品结合图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背景以及垃圾再利用的成效。</h3> <h3> 我也在艺术馆里学习了垃圾分类的方法和知识。</h3> <h3> 垃圾分类的成绩在墙上一目了然:吸引各地参观学习1500多次;外运的垃圾,从以前每月用5吨的清运车运4车下降到目前的1车,垃圾减量70%;垃圾源头分类正确率达98%。</h3> <h3> 过去村头有个垃圾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大热天臭气熏天,苍蝇叮满。在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后,按照“两次四分法”,让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对垃圾初次分类,再由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再分可卖、不可卖,前者交给供销社,后者按原来模式填埋或焚烧。</h3><h3> 在全村上下统一思想后,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自行包干到户分类打理,六角塘展现给我们一个垃圾分类后全新的面貌。</h3> <h3> 六角塘村的垃圾分类工作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党员干部带头干,每月评比先进和落后,对做得好的家庭进行表彰,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h3> <h3> 如今垃圾分类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各地先后开始垃圾分类实践。作为小学生,我想为六角塘村垃圾分类成果点赞的同时,我们每个人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将垃圾分类变成一个最平常的习惯,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绿色行动中来,一起去守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