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万籁俱寂。我正埋头整理英雄故事时,桌子上的手机频频震动起来。看着屏幕上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战地日记,勇士们当年的风采又顿时鲜活眼前。那刻,我直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迅速在表情包中选了个抱拳的姿势,感激地回复一句:“谢谢了,继光兄!”</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继光兄”大名李继光,网名英歌山。英歌山是他青春的熔炉。他原本是与其无涉的,1969年初入伍时被分配到师医院,接兵的同志对照花名册一瞧,皱着眉头对他说:你不该到这里来呀,你应该去的是八团。他说去哪里都听从安排,于是就到了这个极富诗意的地方。新兵集训时才知道,原来那批兵中还有一个与他同名的,是军务部门弄错了,将两个姓名相同者弄成了一个人。如此阴差阳错一番,他便成了英歌山下二机连的一名机枪手。或许军务部门本来就没错,那高大的身躯扛上机枪,更显英俊帅气,青春活力四射,简直就是那年头的“高大全”标板。而令人刮目的是,其“高大全”不仅于表面,训练中他特能吃苦,又悟性极高,不久便脱颖而出,在多次实弹射击中斩露头角,成为连队首屈一指的优秀射手。更引人眼球的是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显现出可贵的军人本质。<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当年7月28日,广东汕头牛田洋一带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强台风大海潮袭击,一个从没有亲历过台风的北京新兵积极请战,跟随时任四班长张冠亮及所在班战友毫无惧色地冲入特大风暴,为抢救国家和驻地百姓生命财产英勇战斗,做出了应有的贡献。</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其不凡的表现,让他在救灾现场光荣地成了一名共青团员,仅一个月余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年年底,他就当上了班长和党小组长,其进步之快在同一批新兵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艰苦的训练和救灾之余,其能歌善舞、能说会写的天性也日渐显现,加盟连演唱组参加团文艺汇演表现不俗,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1970年初,团里成立宣传队,宣传股自然点名调他。听老兵说蹦蹦跳跳会影响进步,他便装病想避开此事。连里唐承吉副指导员及时发现了他的心事,亲自端病号饭送到床前,并穿上士兵的方形雨衣在床头舞之蹈之,把他逗得哈哈大笑,继而苦口婆心地开导他前往报到。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小小的幽默竞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就是这年上半年参加军文艺汇演,随即便被军宣传队瞄上,直接被“挖抢”过去。在此期间他勤学苦练,利用业余时间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摘抄(自名“零金碎玉拾”)。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句名诗亦是他那段时间的真实写照。虽然天资聪颖悟性很强,但他从不敢有半点懈怠。白天下连队体验生活搜集素材,晩上猫在床头爬格子到深夜。“三更灯火五更寒”,是他奋发努力学习的常态。凭着一股契而不舍的傻劲,先后陆续参加了团、师、军文艺创作组,发表了演唱剧《白酒》、歌曲《接过红军老传统》、小歌剧《人民勒务员》、歌舞《车水忙》插曲等一批文艺作品,受到官兵们的广泛好评。</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继光兄是幸运的,关键时刻总能感受到大熔炉的温暖。虽然参加宣传队一度很少归建,但首长却对他一直关爱有加。据说在考察“干部苗子”的节点上,团政委刘文学就有意安排他回连队锻练,让他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机枪排长,为其军旅生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台阶。为用其所长,随后师里又调他至师修理所任排长兼技师,不久又调到师机关专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同时,师团首长还亲自主媒,在他和师医院贤淑多才的女医生王锡平之间牵上一条红线,给了他长长一生的幸福。组织的关怀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他亦将此作为新的起点,工作中更加好学上进勤勉敬业,不仅将基层文化工作做得风生水起,还在上级组织的文艺汇演、及各类文体项目比赛中,连年为师里争回了不少荣誉。此间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出一批文学作品在军内外重要报刊发表,并获得多项大奖。尤其是他和缪永忠釆写的传记文学《狼牙山五壮士》(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20多万册很快被抢售一空。此书后又被翻译成朝文出版,在当年可谓是红极一时,对一代人的革命英雄主义情结产生过深远的影响。</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或许是注定与英雄有缘,对越自卫反击战前,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英歌山三营,跟随老英雄李万余副师长到实战中焠火。老英雄是受毛主席接见过的著名战斗英雄,战前硬是争着带尖刀营打穿插。他跟着老英雄穿丛林、破荆棘,一口气翻过十多山头,像火牛般直冲目的地,提前半小时截断了同登守敌的退路。部队占领探垄北侧无名高地后,又连续作战组织防御,打退了敌人13次反冲击,为夺取同登战斗胜利立下新功。老英雄的大智大勇让他深受震撼,他紧随其后逢山过山逢水过水,任由子弹在头顶呼啸飞过,炮弹不时在身边爆炸,一边适时开展战地宣传鼓舞斗志,一边亲自挥枪上阵英勇杀敌。在进攻谅山战斗初期,所在营一举攻下了谅山北面的一重要制高点。敌人狗急跳墙,分别从扣马山和417高地用高射机枪疯狂进行火力压制,企图掩护败兵南逃。由于天雨雾浓视线受阻,步兵火力受限。见此,机枪排长出身的他急中生智,向身边战友借来望远镜,冒着敌人射来的密集的弹雨爬到前沿,一手拿望远镜瞄准,一手抠动板机。“哒哒,哒哒哒……”只见枪响敌倒,一连撩倒了六个敌人。看着他干脆利落的劲儿,一旁的孙科长激动得直呼“打得好!打得好……”</h3> <h3>谅山战斗间隙和战时师宣传科长孙永吉留影,地点为奇穷河大桥东北侧铁路反斜面洼地。</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其实继光兄“打得好”还不仅仅在此。战斗间隙,大家都困乏已极,战士们大都靠着战壕打盹歇息,他却强打起精神继续着另一种战斗。每当那种时刻,他总要伏在爆弹箱上笔走龙蛇,及时记录下勇士们当日的英勇事迹。晚上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他就在猫耳洞中打着手电筒工作。为避免暴露目标,就用雨布遮住洞口,在潮湿闷热的狭窄空间里任汗水浸透征衣,任蚊虫巡环叮咬,全心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连日昼以暨夜奋战,实在让人疲乏困倦,他竟发明了一种绝招:用笔尖刺手指振作精神,“痛并快乐着”攻克另一高地。他几乎都是通霄达旦地工作,二十多天风餐雨宿,在饥渴难耐疲倦不堪的常态下,坚持详尽地记下了许多宝贵的战斗资料。<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其中,在战场炮火中记录的李万余的事迹材料曾被时任解放军报著名记者赵可铭整理成通讯稿件《老英雄不减当年勇》,发表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战后他又及时根据战场记录资料写出了</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老将出征》、《没有写完的歌》、《战友,你在哪里?》、《英勇无畏的战士》、《穿插如猛虎,坚守如磐石》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作品,将李万余、张春才、叶建柏、吴石林等战斗英雄,以及被中央军委命名“能攻善守英雄营”的488团三营、“能攻善守英雄连”的488团七连等英雄集体的感人事迹,发表于众多报刊杂志。后来其中许多作品先后被收入《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英雄赞》(广西人民出版社)、《英雄花束》(广东人民出版社)等书,让英雄事迹永久地载入共和国的英雄史册。为此,师党委给他颁发了一枚二等功勋章。当年“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英雄赞”征文授奖大会上,他的事迹还受到总政文化部长刘白羽的高度赞扬。</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尽管那时他已经颇有成就,但在平凡的生活中仍是个极普通的人,一个极其平凡且甘于奉献的军人。我调任师宣传科干事时,他已是我们科副科长。我俩办公室相邻,宿舍亦是对门,在工作和生活中频繁接触,他从未摆出过领导的架势,其谦和平等的态度让人如沐春风。那时机关的干事们大都是战后调入的,少不经事且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从不倚老卖老,总是给予悉心的呵护和指导。记得到宣传科不久,师首长授命我和他一同釆写一等功臣宋爱军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演讲稿。那时我从未写过此类文体,一时很有些畏难情绪。“怕什么怕?难道比打下一个高地还难?”他行事高调,连声音也高调(宏亮),快言快语如机关枪似的。他说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这点小事算得了什么?况且你还有一定的从文字基础,只要肯学肯钻,是完全能够完成任务的。经他那“机关枪”一通畅快淋漓的“点射”,我顿时信心大增。那些天他带着我接连去了489团,釆访宋爱军及所在六连的战友。工作中他总是以商量的口气与我沟通,总会让人觉得我们似乎不是领导与被领导,而是密切的工作伙伴。那次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宋爱军在广州军区演讲得到了一等奖,稿件《做驾驭命运之神的强者》还在解放军报显著位置刊登,引起了众多的强烈共鸣。在他那一次具体的传帮带中,我不仅学到了演讲稿的写作和修辞手法,更从中体验到了一种辽阔的谦逊与胸怀。二者均让我终身受益,几十年后回忆起来仍然感动如初。</h3> <h3>当年他组织的163师足球队战绩辉煌。图为他领队代表广州军区<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参加全国青年足球联赛入场仪式。</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和他是在百万裁军那年同时转业的。那时师部已迁往潮州,昔日热闹的曼头山一时非常宁静。有他相伴的时光不会冷寂,宿舍旁高大的桉树下,他嘹亮的歌声及随兴而起的舞姿,常会让人开怀不已。我们聊起天来还是海阔天空,关于战斗生活、关于文学创作、关于未来设计等等,皆言无不尽。我惊异于他对往事的热情与洞察,尤其是狼牙山五壮士和战场英雄们的点点滴滴,口述起来总是那样栩栩如生。转业后的几十年间,我一直同他保持着联系,在长时期断断续续的交流中,他的感染力一直延续至今。近些年我们同在几个战友群,有他的群总是很活跃的。虽然已逾古稀之年,但他对新事物的追求总能与时俱进,不仅电脑打字敲得飞快,手机短信发的熟练,且QQ、微信和美编及许多小程序使用的得心应手,还不时教给战友们一些新的操作技巧。前年宣传科战友聚会后,战友们要求我整理出一个文件来,他就适时提供了图文并用的美编。那是我第一次以这种形式创作,他在千里之外通过微信耐心启蒙,从软件下载到各个程序,从文字编辑到图片的安排,一步步不厌其烦的耐心指导。凌晨两点多他仍守候在那头,直到稿件完成给我发来一排大拇指后才各自安寝。我不知道那晚他睡得如何,反正我是无法睡着的。他几十年来对我的指导和帮助不禁一一浮现眼前,我沉浸在一堆反复重叠的画面中,不觉让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远赴汶川地震灾区,救助地震中孤儿。</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以前是不敢称呼他继光兄的,总是按部队的习惯叫“李副科长”或“首长”。他多次在微信中对我说,那称呼他总觉得很别扭,建议我就按年龄称“继光兄”。兄弟情谊血脉相通,于是我们便就这样称兄道弟了。继光兄是极重感情的人。十六载军旅生涯,他将一腔深情无私的献给了部队和战友,却将遗憾埋在心底。在部队服役期间父母相继去逝,他都未能回家尽孝。妈妈去逝时他正在战场上,战后得到消息为时已晚;父亲病危时他接到家里电报,也因工作原因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此事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为弥补内心的愧疚,近年他在网上设置了一个灵堂,每逢节假日或父母的生日和忌日,总要默默对着双亲的遗像诉说衷肠。前些日子他告诉我,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要赠他一幅字,托夫人于海丹问他写什么内容,他即脫口而出:就写自古忠孝难两全吧。他总是以这种方式填补内心的空缺,而对工作和他人随时付出满腔热忱。近年来我同他时常微信联系,在毫无顾忌的私聊中,我常能得到他很多感人的故事。<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他在中国儿基会任办公室主任十余年,先后给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宋任穷、康克清、陈慕华、顾秀莲、陈至立等写过公益活动讲话稿或有关工作报告。</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其卓有成效的业绩且不论,但有两件事让我印象尤深。一是单位组织进行救助失学女童活动,恰逢他夫人车祸负伤未瘉,他二话没说就领队奔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二是零八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作为秘书长助理的他虽身体不适,却挺身而出带队前往灾区,及时对一批孤儿进行救援。后来他荣获儿基会功勋理事荣誉称号,我一点都不觉得惊奇。我由此联想起他对冯少淸烈士奇特的祭奠,以及与烈士后代的惊人奇缘;为捍卫五壮士名誉权而展开的保卫战,以及同英雄故乡人续写《民族英雄马宝玉》等等。通过这一系列事情,不难感受到他对先烈和战友的深深情结。受这种情结的感染,近年来我也试着写了些战友们的故事。每当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历史疑难,我便会毫不客气地求助于他,且总会在他那里迎刃而解。对于当年的一些人和事,他皆能娓娓道出许多细节,成为我触屏可得的“活字典”。几十年间,他的热心肠竟这样延续至今,成为大家精神生活中一处无形的加油站,形成一道别样的人生风景!我常将那笑意里的默契,字行间的交流,看作是战友间最奢侈的享受。</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毎当读着他发过来的一段段战斗日记、一张张战地照片、及诲人不倦的语音,我不仅会快速理清当年战斗经历,也会感到一种莫大的精神支撑,久久地看着那微信头像感动莫名。从外表上看,那只是一朵普通的小花,细心一瞧才能看出花蕊处他戎装青春的笑脸,才能辩识出花瓣朝四周散发成的那个金色的“光”字。我似乎突然发现,这不只是一个微信头像,而是一枚勋章,一枚岁月为他的特制的金质勋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