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凡人必有姓和名,姓名是代表人的符号,从广义信息论的角度来说,各种符号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包括它所代表的实体。从现代讲人的名字是招牌。从其名知其长辈中人的文化等,人出生后,长辈为出生人取名,普遍有寓意,以祝福、希望用字为多,族谱上字辈排行中字,以四句或五句诗连贯而成。字大都用吉祥字有历史、激励后昆之意。</h3><h3> 在翻阅家谱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家谱在宋末到明初,主要集中在元代,这段时期的老祖宗的名字几乎都是数字名字,</h3><h3> 纵观高姓族谱,大都有一普遍现象,在某一时代,名字大都没按字辈取名,而以数字名常见,尤以宋末明初,主要集中在元代见多。有的族谱记载中,有一代或三至四代名字大都是数字取名,数字取名男性以“百、千、万、念、郎、福,德,寿等,女性以“姐,娘"等比较普遍。在大多谱中见数字名,如百一,百二…,千一,千二…,万一,万二…,念一,念二,…,一郎,二郎…,还有如福一,福二…,省一,省二…,宗一,宗二…德一,德二,四一,四二…等以数字取名诸多现象存在。</h3><h3><br></h3> <h3>清朝人俞椒春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h3><h3>也就是说,元朝规定普通无职权的老百姓只能用排行和父母年龄相加来取名,纵观家谱,虽然各朝各代都有用行第相互称呼,但行第只是代称而已,把这个作为自己名字却很少看到,而在元代,出现以纯数字为名的现象却很普遍,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资料来源于网络]</h3> <h3> 据史书记载,元朝蒙古族统治时期,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都不能取名,只能用行第和父母年龄合计为名。如夫年24岁、妇年22岁,合为46岁,生子即名四六;夫年23岁,妇年22岁,合为45岁,生子名五九,即五九四十五。《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记载,朱元璋祖宗五代名字都含数字,朱元璋的五世祖名叫仲八,生三子,第三子名百六。朱百六为朱元璋高祖,养两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即为朱元璋曾祖。朱四九有四子:长为初一、次为初二、三为初五、四为初十。朱初一即为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两个儿子:大的称五一,小的叫五四,五四是朱元璋之父。五一、五四各生四子,五一之子名字依序为:重一、重二、重三、重五,五四之子名字依序为: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元璋之父后改名世珍,母名陈二娘。朱元璋原名重八,建立明朝政府后才易名。[资料来源于网络]<br></h3><h3>另一原因应是,目前宗谱格式都是参照北宋欧阳修和苏轼的,宋朝除了欧苏两人官修家谱外,到后期放由民间私修,但因为没有形成风气,加上技术不成熟,所以修谱不普遍,大多流于口传形式。到了明朝,后人想修谱,但宋未到明初这段时间没有修谱了(官方也不修了),那些靠口传遗留下来的资料自然有限,很多祖先名字就记不住了,唯一只能记住祖先的排行,就像现在的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爷爷或祖爷爷叫什么名字,但他们肯定知道自己爷爷和祖爷爷在他们兄弟中是排行。还有就是明代时期,民间修谱盛行,宗族要求同辈人以行第命名,以显示家族团结、势力庞大,如同现在有些地方堂兄弟也分别用行第排序。</h3><h3><br></h3><h3>个人观点,只供参考,互相探究。</h3><h3>高思光</h3><h3><br></h3><h3>2018年6月2日晚于鄱阳</h3><h3>2019年7月23日整理</h3><h3>(注:图来源于宗亲群,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及时予以致歉/删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