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记忆(上)

悦色🎶

<h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h3> <h3>  大概两个月前,干休所的尤干事找到我说:今年是建军92周年,又逢建国大庆七十周年,上级决定要出一个册子,记录每一位老首长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事迹……</h3><h3> 此时,我茫然了,不知所措,想到患阿尔茨海默症失忆多年,至今已经躺在医院🏥床上近五年,连自己早已经不知是谁,一句话说不出来,没有任何交流的父亲,忽然之间感觉对父亲既熟悉,又是那么陌生,母亲去年酷热的夏天急病离我们而去,活着的死去的两位老人一句话也没有留下,家里乱的下不去脚,真的是不知从何说起,大脑一片空白……</h3> <h3>  中央军委为了改善年事已高的老同志出行方便特拨出专款,干休所在春节后历尽几年的艰苦努力,给已经住了三十多年老旧楼房装了电梯,楼里许多叔叔阿姨都趁此机会更换透风漏雨的老旧门窗,锈蚀危机四伏各种管线,装修着酷似新居的旧房。为了不影响邻居们正常生活休息,我也卷入比较庞大的装修队伍里,在清理父亲家里几十年的沉年旧物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小本本,一个五十年代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制作颁发,沈阳军区政治部加盖钢印,开国将军,时任四十六军军长肖全夫,政治委员高德西亲自签暑的《放映员工作证》,我如获至宝,记忆的密码可能就会从这里缓缓地打开,去追寻父亲一生中再平凡不过而又不平凡的足迹……</h3> <h3>  父亲家境贫寒,靠爷爷奶奶在山坡上种植百十颗橘子树为生,这一说法被土改时爷爷家成分定贫农为证。家境不好的父亲在家里是排行老大,弟妹有八个之多,两个生下来就夭折了,一个弟弟残疾。父亲儿时顽皮,但聪颖活泼,机灵可爱,登高爬树,游江抓鱼🐠,爷爷奶奶很是操心受累,就找到亲戚帮忙供其读书。该亲戚不是别人,而是开国元勋,共和国首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前妻何葆贞烈士( 何宝珍 何 保贞 )。何家是当地大户,奶奶称何葆贞的母亲叫姑姑,何家一直供父亲,还有我的二爷爷,还有一个何姓表爷爷学至高中即将毕业,叔侄三人几乎同时参军入伍,到了革命队伍里。早年二爷爷曾讲过,他们参加革命前,国民党军队溃败到家乡,到处抓兵充丁,父亲的很多家境富庶子女同学,还有结拜过的兄弟都跟着国民党军队跑了,父亲在学校品学兼优,是校学生会干部,每天带领同学们参加升旗仪式,父亲是升旗手,当然升的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党旗。这样的人国民党是不会放过的,他们叔侄三人也被国军抓走了,关键时刻还是何家出💰钱出面,买通了抓丁长官,伺机跑了出来,躲在山里。这段经历身在部队里的父亲没有遇到什么麻烦,而父亲的何姓表叔,时任天津市公安局交通处长的何绪清表爷爷与刘少奇前妻何宝珍没出五福,而受到了牵连,被关进牛棚,受到不公正待遇十余年,八十年代才平反。</h3> <h1><font color="#ff8a00">  父亲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湘西,湖南道县,古称道州,这是一片热土。波涛滚滚的湘江里,洒满了红军将士的血,中央红军长征后第一场恶战,著名的湘江战役的序幕就是在这里拉开的,负责为红军突围断后的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六千多闽籍官兵血染两岸,英雄的鲜血洒满了湘江,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烈士就是在道县自断伤肠英勇牺牲的。当地传说湘江战役之后有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鱼的说法,百姓们还说湘江水至今有时还是红色的。</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u><br></u></font></h1><h1><font color="#ff8a00"><u> 衡宝战役前夕,父亲找到四野南进的四十六军部队,考入四野四十六军一三七师军政干校,开始了长达七十年的革命征程。这张照片可能是的父亲参加革命后的第一张照片。上图右一为父亲。</u></font></h1><h1><font color="#ff8a00"><u><br></u></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1949.10.08.四野四十六军一三七师部队抢渡湘江,解放衡阳。</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父亲入伍后在一三七师军政干校受训。(后排左二)后排右二身着军校背心者就是带父亲加入革命队伍领路人曹木林伯伯。曹伯伯是河北省人,抗战后期参加革命,冀东部队过来的老底子,当时在师军政干校任学员队指导员,是父亲的直接首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曹伯伯在基建工程兵三支队任政治部副主任,驻地辽宁本溪,与父亲有过一段久别重逢的欢聚。笔者也曾多次到过曹伯伯部队和家里,互视为亲人一样。老人家性格开朗,豪放直爽,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是位令人敬佩尊重的前辈,八十年代中期老人家离休后安置在大连,可惜不久就离世了!</font></h1> <h3>  转战湘,桂,粤,左下为父亲,拍摄地点,具体时间,合影他人不祥。</h3> <h3>  经过一段军校训练生活,一九五0年春天,父亲被分配到师文工队,开始了约两年艺术生涯,直到1952年入朝作战后。这段时间,与父亲同期先后到文工队还有李登奇,刘厚沂,蒋仁贵,潘 慧,肖桂枝,余 清,于木,尚宜等……父亲在师文工队期间,分配在音乐🎵队,是次中音号手,音乐分队长是蒋耀昆伯伯(岳仑),就是随着我英雄的人民军队,唱遍祖国大地的著名军歌《我是一个兵》的作者,陆原伯伯是舞美分队长,四十六军文工团长则是后来的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 。 </h3><h3> 人民军队是讲究军魂的,用军魂的血脉相连,传承优良革命传统,过硬的战斗精神,刚毅的意志品格,严明的纪律作风,来改造部队,锻炼部队,提升部队,使迅速扩充的部队保持有相当强的战斗力,是我军发展壮大的一个成功法宝。</h3><h3> 一三七 师文工队也是一样,不少老同志来自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尖兵剧社》,蒋耀昆(岳仑)就是一个老八路,十六岁入党的红小鬼。文工队人才济济,在入朝作战前的近两年时间随部队转战湘,桂,粤。由于当时国民党军在大陆败局已定,新中国成立,局势相对稳定,在祁阳湘江之畔,受部队不断打胜仗和英雄事迹的感染,加上文工队良好的艺术氛围,大家创作演出热情很高,这一期间演出了大量文艺作品,受到部队和百姓的欢迎,部队首长高度肯定,诞生了以《我是一个兵》为代表的一批经典名作,在中南军区,在全军,全国获奖。父亲也在此完成了由一个热血正直的青年,向革命战士的转变,可以说这段经历为其后来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甚至是一生的影响。</h3> <h3>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在长春曾有幸与岳仑叔叔见过一面。也是唯一的一次</h3> <h1><font color="#ff8a00">1952年5月5日,一三七师文工队在湖南祁阳与师首长合影留念。这可能也是该文工队唯一一张全家福。后排左一是父亲。</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战火中的青春,战火中的兄弟!四十六军一三七师文工队员在🇰🇵朝鲜。据父亲的老战友,近九十高龄的陈安柏阿姨回忆说:一三七师文工队在朝鲜时很多照片都出自父亲之手……</font></h1> <h3>  一九五二年十月,第46军奉命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当时朝鲜战争正处于停战谈判陷于停顿,战场形势进入僵持的特殊时期。在五月十五日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的军委会议上分析认为,美国🇺🇸对谈判是采取拖延时间的阴谋,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轮战就是一条重要举措。6月29日,中央军委命令:第23.24.46军分别轮换第20.27.42军入朝作战。</h3><h3> 7月12日,第四十六军在粤东泥沟召开干部会议。军长肖全夫作了朝鲜战场形势报告,分析了有利与不利因素,明确各部队战斗任务。政委吴宝山作了思想动员,强调入朝作战的重大意义,批判和平麻痹和右倾保命思想。7月14日中南军区命令,第四十五军一三三师划归第四十六军建制,这一与四十六军同根同源的主力加入,更加增添了官兵的士气和斗志。</h3><h3> 8月17日起,各部队分别从驻地出发,沿惠(阳)汕(头)公路,经十几天的步行军,于31日到达东莞樟木头火车🚉站待命集结装车,9月1日开始,按照137师,炮1团,军直,136师,133师,炮2团序列,编成28个列车梯队,在广东江村,新街车站登车启运北上,14日入朝部队全部到达辽宁安东(丹东)。此次行军,历经三千五百多公里,历时一个半月,从祖国的南国,到了祖国的北疆,从南海岸边,到跨过鸭绿江,从粤东岭南的绿树🌸香热土,到了朝鲜寒冷的异国他乡,从温馨祥和的故乡,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全军五万官兵,一百三十个营,连级单位,无一人逃跑,无一人病伤,乃奇迹也!👍</h3><h3><br></h3><h3> 1952年10月初,父亲跟随四十六军主力跨过鸭绿江,冒着敌人✈️飞机轰炸的炮火🔥,沿馆北洞,安库 里,泰川,到达肃川北,安营古邑里。根据志愿军司令部命令,46军接防42军西海岸防御阵地,137师接防124师睡鹭峰,月峰山,甘二里防御阵地。是西海岸通往定州,安州,平壤的重要交通干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亲自视察该军阵地。</h3> <h3>整装列阵的志愿军部队。</h3> <h3>炮火覆盖,开劈通道。</h3> <h3>修道筑路是防御西海岸时部队一个重要工作。</h3> <h3>面对敌机狂轰乱炸,保卫交通干线畅通是防御部队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h3> <h3>阵地上的战士们在浴血奋战。</h3> <h3>志愿军战士在构筑防御工事。</h3> <h3>炮兵分队在做战前准备</h3> <h3>活跃在各种场合下的文工队员!</h3> <h3>  到朝鲜后不久,父亲就被充实到了一三七师🎥电影队,当了一名放映员,这一不经意的改变,决定了父亲的一生。</h3><h3> 毛主席曾经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老一辈革命家们十分重视队伍的宣传文化建设,就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也不例外。有史料记载,我党我军第一个放映员是周总理。延安时期周总理去苏联治伤回来时,带回一部电影放映机和《列宁在一九一八年》等三部影片,大家十分兴奋,都喜欢看,周总理在繁忙之余,晚上给同志们放电影。一三七师文工队最值钱的家当手风琴是在抗战后期首长拨出专款,由地下工作者王世昌在敌小区的唐山费劲周折买回来的。一九五0年三月,时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周桓指示,成立东北军区电影放映队。四月,从各省军区,师文工团队抽调三十人到哈尔滨东北军区政治部留守处学习放映技术。十月,东北军区从苏联订购的十部k303型35mm放映机到货。十一月二十五日,东北军区电影队在沈阳红星⭐️剧场组建成立,张斗任队长。到年底军区和所属部队已经有电影队十三个,放映员四十五名,放映机十四部,影片来源是从东北电影公司租片,五二年起总政电影处统一订购影片分发各军区演出。</h3><h3> </h3><h3> 四十六军的电影放映起步很早,几乎与四野同步,甚至早于四野。一九四九年十月,在四野机关工作的张仁清伯伯主动要求到四十六军开展电影队建设,他与刘云岐,王文良从东北找到武汉,又从武汉追到衡阳四十六军报到,至此,四十六军有了自己的电影队。</h3><h3> 战争环境下放电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放电影时观众越多效率越高,可人多安全管控压力越大,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剿匪还在紧张艰苦的进行中,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残渣余孽还在蠢蠢欲动,敌特破坏十分猖獗,社会局势并不太平,放映一次电影不亚于一场战斗。到了朝鲜,电影放映环境更差,我军没有制空权,敌机白天晚上像苍蝇一样伴随,整天在头上嗡嗡作响,不时投下炸弹或机枪扫射。放电影需要电,发电机声音很大,放电影有光有声,场地要求相对平坦开阔,与隐蔽空防要求正相反。部队阵地狭长且分散,大多在山顶峰上,很多与敌方阵地前沿犬牙交错,放映设备笨重,发电机有几百斤重,穿越封锁线火线是常态,为此,每一次电影放映都是一场战斗,政工,作战,后勤等部门要有周密协调计划,安全防范是头等大事,过封锁线要有部队护送警戒,有部队接应。</h3><h3> 电影队高度分散,独立工作时间多,一个师,一个团只有几个人,因此放映员在当时和相当一个时期是部队里的绝对是个香饽饽,电影队编制在干部占多数的机关里,工作生活在首长身边,出去执行任务代表机关和首长的形象,有时还要为防区战区内友邻部队放电影,就代表一个部队的形象,放电影还是个技术活,放映设备由放映机,发电机,扩音机,扬声器和银幕等组成,涉及光机电,当时放映设备并不先进,电子管易碎怕颠簸,看到电影,看好电影,多看电影对部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对放映员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选拨一个好的放映员是政治机关比较重要的事,部队首长有时都要亲自过问。放映员政治素质高,有文化要求,多才多艺,能说会唱,能写会画,机灵大胆,是成为合格放映员的基本要求。一个军几万人,一个师万八千人,一个团几千人,说选一个放映员是千里挑一,一点也不夸张。电影队是要进阵地入坑道的,无论你是军级单位,还是师级单位,无论你是团阵地,还是营前哨,还是连坑道电影队都可以出入,甚至到友邻部队去,因此才有了开头级别极高,军首长签发的放映证。</h3><h3> 在朝鲜,东北军区的电影工作是走在全军的排头的,四十六军又是在军区挂号的。先是有杨嘉章,张 毅,石 正,黄 峻,朱煦,陈 翔等,后来还有匡恒训,徐道华,潘 慧,王小英等加入到这个队伍里,他们与父亲一道,爬山涉水,起早贪黑,日夜兼程活跃在前沿阵地,坑道战场,为战友们送去欢笑,送去鼓舞士气的精神食粮,父亲曾经讲过两件事,可能是影响他的一生。一次去阵地放电影,一个战士站岗,上哨前与同村的老乡约定,电影看到一半换他一下,因为他从没有看过电影🎥,结果老乡看的兴奋乐过了头,把约定的事完全忘在脑后,战士与老乡为此还红了脸。父亲听说这件事后,一直惦记着要让这个战士看到电影,碾转几个月后父亲终于又来到这个战士所在阵地,可惜,这个战士在上次放电影后的不久站哨时被冷枪击中牺牲了。还有一位团首长对父亲说,一部电影就是一场生动形象的教育会,一次深入的思想发动,比我们领导上去白活半天强多了,电影鼓舞士气,振奋人心,激发斗志,是出战斗力的,老李你们多来,有我们在,就一定有阵地在,让首长放心,让祖国人民放心。这两件事对父亲触动很大,让广大官兵和百姓看到电影,看好电影,多看电影成为他后来事业中一生的追求!</h3><h3> 在朝鲜近三年,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牺牲了两位战友,在去前线演出经过九华里时被敌机发现司机王万良被机枪扫射头部中弹,送兵站后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朱贵林同志在穿越封锁线时遭敌机轰炸牺牲。王廷英在去前沿阵地被敌炮火击伤,付出了血的代价,出色的完成任务,他们率先将电影送到前线坑道。为了迅速通过敌封锁线,有时只好把笨重的发电机分解拆开,人背肩扛。坑道狭窄,每场电影最多只有观众三十多人,最少只有三人。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多次配属祖国慰问团到前线演出,受到上级充分肯定和广大官兵的赞扬,集体获奖旗三面,父亲获奖章三枚,继五一年在粤东海陆丰后,再次荣立三等功一次。父亲的出色表现引起上级机关的注意,被东北军区政治部选送到北京参加总部举办的高级电影放映班学习。在入朝作战部队和基层单位选拨骨干参加高级班学习,父亲是军区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个。</h3> <h3>巾帼不让须眉。父亲的战友王小英阿姨。王小英阿姨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很小时和会放电影的🎥父亲一起参军到朝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她的武器是🎥电影放映机。</h3> <h3>《女放映员》摄影:李代奎。</h3> <h3>父亲在朝鲜。</h3> <h3>父亲和他的电影队战友在朝鲜。右二是父亲。</h3> <h3>父亲的战友,女战士陈安柏在朝鲜驻地站岗。</h3> <h3><font color="#b04fbb">一九五二年父亲的战友陈安柏阿姨(下)王小英阿姨(上右)从前线演出归来。</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在朝鲜父亲多次受到表彰。</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两次受到🇰🇵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表彰。</font></h3> <h3>立功证书上用汉字书写✍着父亲的名字。</h3> <h3><font color="#ed2308">  荣立三等功一次</font></h3> <h1><font color="#b04fbb">  立功证书上记载着简要事迹。</font></h1> <h3>🇨🇳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关于颁发立功证明书决定</h3> <h3>  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原军区电影科)大事记记载:一九五五年五月,🎥东北军区电影科派李代奎(四十六军),蒋达亮(军区电影科)去北京参加总政治部举办的放映技术高级学习班。</h3><h3> 如果按文献记载,父亲是在朝鲜🇰🇵部队没有回国时就被军区选派到北京学习,在就是学习时间?长达一年?还有一种可能就是56年归国后再次进京学习,照片中中排左二是父亲,没有辨认出蒋达亮伯伯。待解之谜1?</h3> <h3>归国后的父亲在吉林市。</h3> <h3>雪色的冬天,在上世纪的北国是常态。</h3> <h3>  授衔后着五五式军装父亲与母亲在吉林市合影。</h3><h3> 带着朝鲜战场尚未散尽的硝烟,告别了长眠在异国牺牲的战友,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回到了祖国,不过他们即没有回到思念已久的橘子洲头湘江岸边,也没有回到熟悉的岭南海岸,他们随大部队驻扎在松花湖畔的北国吉林市。</h3> <h3>父亲的同乡,文工队的战友蒋仁贵叔叔。是关系到笔者的一生重要人物。蒋叔叔长笛吹的非常棒,在那个年代自学西洋乐器走进专业艺术团体也绝非是一件易事。蒋叔叔无论在湖南,广西还是广东以及后来到了朝鲜,始终和岳仑伯伯在一起,没有离开文工队,司职长笛演奏员,直至后来随师文工队集体专业到吉林市歌舞团,后来又和岳仑叔叔等多人转入吉林省歌剧舞剧院。</h3><h3> 青年的蒋叔叔绝对是个帅哥,在某次演出后与自己的粉丝李淑君阿姨邂逅,谈起了恋爱,温度急剧上升🔥,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闪婚,未来的女婿必须要上门,蒋叔叔拉父亲做同伴一同去李家见丈母娘。李母人称李大娘是个开朗,明理的热心💕肠,在街坊邻居间威信很高,看到同去的父亲问寒问暖,询问父亲是否结婚了?有没有对象,当得知父亲还没女朋友时,便找来住在离李家很近的姥姥,把母亲介绍给了父亲。淑君阿姨和母亲是同学,与笔者的舅妈曲玉梅,杨嘉章的夫人谢金兰都是业余青年剧团的演员,这样,在五十年代末,父亲的战友们大多在吉林市完婚成家,娶妻生子,不同的是匡恒训叔叔与王利枝阿姨,刘厚沂叔叔与潘 慧阿姨,徐道华叔叔与毕 莲阿姨,刘绍先伯伯与陈安柏阿姨是自由恋爱,组织处理,内部消化,喜结连理,娶的都是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战友,陈翔叔叔一个广东靓仔找的是军文工团朝鲜族美女舞蹈演员林阿姨,黄峻叔叔细高个帅哥同样娶了军文工团台柱子同样是美女舞蹈演员的杨翠文阿姨,而于 木叔叔与张艳辉,杨嘉章叔叔与谢金兰阿姨和我父亲是就地取材,南北合一,找的吉林市住地老乡😊。</h3> <h3>六十年代,父亲工作在吉林。</h3> <h3>父亲和他的一个🎥电影放映队的亲密战友,一辈子的挚友合影。左为父亲,中为匡恒训叔叔(湖南籍)右为徐道华叔叔(广西籍)。</h3><h3> 从朝鲜回国后,部队经历了实行军衔制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女兵基本安排是复员。还有一段时间叫“兵改工”就是许多技术性和辅助性工作岗位不穿军装,相当于今天的文职吧。父亲的战友们也各奔东西,有的复员回到故乡,有的集体转业到了地方,有的改行做了军事工作,还有不少上了大学进了军校。张仁清伯伯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张 毅,赵如慎叔叔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分别学习导弹和坦克制造专业,黄峻叔叔入西安通信兵学院学雷达,后来又上了北京邮电学院,陈翔叔叔,匡恒训叔叔,胡德华叔叔七,八十年代转业后进了当地电影🎥公司当了经理,一个时期,各地的🎥电影🎬公司的老总们,无论是省,地,市,县,好多是部队的出来的,而从部队出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从放映员的经历过来的。</h3> <h3>依依战友情。这张照片拍摄之后,父亲就接到命令,离开了他的朝夕相处的战友们,离开了入伍工作十几年的老部队——四十六军,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电影科报到。时间是一九六四年五月。</h3> <h1><font color="#b04fbb">2003年,老战友陆原伯伯为父亲母亲题写《我是一个兵》横幅,被父亲视为最宝贵的财富。</font></h1> <h3>授衔后的陆原伯伯着演出服夫妻合影留念。</h3> <h3>离休后,父亲获沈阳军区学雷锋奖章</h3> <h3>2005年🎥电影诞生百年,父亲代表军队作为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突出贡献从影人员获政府表彰。</h3> <h3>晚年的父亲,拍摄于2009年国庆节前夕。</h3> <h1><font color="#b04fbb">不朽名著,经典之声。一首影响父亲一生的歌,并为之倾心践行!</font></h1> <h3>岳仑与陆原,《我是一个兵》作者合影。</h3> <h3>《我是一个兵》首唱者李淑阿姨。</h3> <h3>一九五九年建国十年庆典期间,开国上将李志民指挥230名将军高歌合唱《我是一个兵》</h3> <h3>  杨得志上将等演唱中……</h3> <h3>将军合唱团演唱视频</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演奏的《我是一个兵》🎵</h3> <h3>曾几何时,多么熟悉的旋律,多么熟悉的画面……</h3> <h3><font color="#ed2308">  《人民军队忠于党》</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仅以此篇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92周年</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 向为新中国电影放映事业做出贡 献的前辈致敬!</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 <h3>部分史料提供:巩志兴</h3><h3>史料摘录来源:《八秩春晖寸草心》</h3><h3> 《红日照三湘》</h3><h3> 原沈阳军区政治部</h3><h3> 文化工作《大事记》</h3><h3><br></h3><h3> </h3><h3><br></h3><h3> </h3> <h3><font color="#ff8a00">顾问:吉 人 万 才</font></h3><h3><font color="#ff8a00">资料:林 玉 世 忠</font></h3><h3><font color="#ff8a00">摄影:爱 明 悦 色</font></h3><h3><font color="#ff8a00">音乐:悦 色 亚 丽</font></h3><h3><font color="#ff8a00">校对:亚丽 悦 色</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2019.07.28</font></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