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吴哥之昔日的辉煌一一吴哥寺、巴戎寺、塔普伦寺(2019.7.17)

三平园主

<p class="ql-block">  记得许多年前,李先生与朋友谈论世界文明的问题,我插嘴说"非洲地区很落后″,他的朋友正色说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没有可比性,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他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不懂装懂而羞愧无比,让我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法国人殖民柬埔寨起初是带着一副傲慢的姿态,认为柬埔寨是一个蛮荒落后的国家,当他们发现吴哥窟时非常惊喜,开始疯狂劫掠,但当他们深入地挖掘吴哥窟时,却被吴哥窟的文明所折服,低下了他们高昂的头颅,积极地研究和维护吴哥窟,整理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一直以天朝之国自居,帝国意识强烈,对周边小国容易流露出轻蔑与贬损之意。中国与柬埔寨的历史交往已久,对柬埔寨的名称也有多种,三国时期称"扶南",到隋唐时称"吉蔑",宋元时称"真腊",明初称"甘孛智",从万历皇帝时起称为"柬埔寨"。这些名字中多少有些轻蔑之意,如现在称谓的"柬埔寨"的"寨"字,有"部落"、"草寇"的歧视之意,现在通用的"高棉"已看不出褒贬了。</p><p class="ql-block"> 在真腊吴哥王朝的历史中,出现了两位伟大的国王,一位是苏利曼跋摩二世,创建了规模宏大的吴哥寺;另一位是阇耶跋摩七世,建立了吴哥城,建造了独具一格的巴戎寺。他们还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王国,代表了真腊吴哥王朝昔日的辉煌,今天我们就要去领略他们创造的辉煌。</p> <h3> 蔣勋老师说"不到小吴哥拍日出是一生的遗憾!"虽然导游说雨季在小吴哥能拍到日出的概率为百分之一,但为了这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还是摸黑出门了。虽然不抱希望,但一大早像我们一样希望撞大运的人还真不少,吴哥寺拍日出最佳位置的两个水塘边挤满了人。天渐渐放亮,人们渐渐地失望着离去,正当我们也想离去时,塔尖上突然放出红晕来,一片淡淡的红霞在塔顶上染出了红晕,我们一阵激动。但这红霞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不够浓艳,一会儿就黯淡了,太阳一下子跳了出来升得老高,放出火热的光芒来。虽然我们知道拍到日出的机率不大,但这百分之一的希望中我们还是获得了百分之0.5。吴哥寺拍日出最佳时候在春分和秋分的节气,太阳会在最高的中心塔位置升起,可惜我们是没有机会一睹了。</h3> <h3>  我们是摸着黑跟着导游进入吴哥寺的,过护城河时感觉到脚底下柔软起伏,不是走在桥上,于是问导游,他说护城河上的桥现在在维修,所以在旁边搭了一座浮桥。拍完日出,我离开大部队往回走,到吴哥寺的正门去看看,看看护城河和河上的桥。</h3> <h3>  吴哥寺相对于吴哥城也称之为小吴哥,是苏利曼跋摩二世时建造,历经三十五年基本完成了总体建筑。苏利曼跋摩二世17岁登基,建立了大一统的真腊王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吴哥寺,被列为世界文明七大奇迹之一。吴哥寺的地址原本是一片沼泽,挖掉淤泥后,铺一层沙子夯实,再铺一层石子夯实,交替铺成地基。据记载由于旱季与雨季的交替,地基有隆起和凹陷的变化,因此起先建造时叠起的石块经常会有坍塌,聪明的真腊人挖了一条宽170米的护城河,以护城河的水涵养吴哥寺的地基,解决了地基隆起与凹陷的问题。整个吴哥寺长1.3公里,宽1.5公里,中间一条引道长472米,护城河宽170米,从桥到吴哥寺第二层回廊的引道共长将近500米。护城河上的桥,原本有两条Naga的石雕,被法国人整体拆毁运到法国居美美术馆去了。</h3> <h3>  吴哥寺是以须弥山坛城的形式建造,整个吴哥寺共有五道回廊,代表须弥山的五层,最高层有五座塔,代表须弥山的五座山峰。</h3><h3> 这是吴哥寺沿着护城河而建的第一道回廊。</h3> <h3>  吴哥窟的寺庙大多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以东面为正门,唯有吴哥寺以西面为正门,因此有人推断吴哥寺是苏利曼跋摩二世的陵寝。正门有台阶呈塔状,没有尖顶,不知是否已坍塌,门口有Naga昂首而立。</h3> <h3>  回廊内并不是平坦的一条道,而是一间一间有高高的门槛,有几间内供着佛像,大部分是空的。</h3> <h3>  从第一层回廊到第二层回廊是一条长长的472米的引道,引道两旁是Naga石雕的护栏。顶层上的三个塔尖是引道的端景,逆着初升的阳光形成三个黑色的剪影,晨光照射在引道上一片金光,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朝圣。</h3> <h3>  引道的两旁各有一座藏经阁,右边的一座有早来的游客在休憩和拍照。</h3> <h3>  左边的藏经阁相对来说人少些,两座藏经阁的规模要比其他寺庙大一些。</h3> <h3>  两座藏经阁的前面各有一个荷花池,是早上拍日出的最佳地点,可以看到太阳从塔尖升起,也可以拍到吴哥寺在池中的倒影。</h3> <h3>  引道两旁的Naga护栏非常漂亮完整,昂首而立的Naga非常有气势。</h3> <h3>  离第二层回廊越近,顶层的塔看得越清晰,两座塔尖被重叠摭挡,逆着阳光看到三个塔尖的黑影,这也是柬埔寨国旗的图案。</h3> <h3>  入口的台阶旁,左右各有两头狮子蹲坐在台阶旁。</h3> <h3>  入门口上的塔有些残破,石阶上搭了一个木制台阶,保护原来的石阶。</h3> <h3>  吴哥寺的回廊很有特色,分为外层回廊和内层回廊,阳光不太强烈或不下雨的时候可以在外层回廊上行走,而内层回廊比较通风,即使在阳光强烈的正午行走在廊内也是阴凉不燥热。</h3><h3> 给老婆在回廊上拍个照。</h3> <h3>  给闺蜜也留个影。</h3> <h3>  第二层回廊的内层回廊幽长而平坦,没有第一层回廊那样的一间一间门槛。</h3> <h3>  回廊有的地方有窗,窗柱的形状是当地棕糖树的树杆,一根一根的窗柱可以过滤掉外面的阳光热度,使回廊内明亮而阴凉。</h3> <h3>  每一根窗柱雕刻精美,粗细一致,在没有机械的时代,是如何做到这样的一致。</h3> <h3>  在回廊的每个柱子不经意的角落里刻着一个或几个阿卜莎拉女神,她们头上戴着高高的花冠,赤裸着上身,脚上戴着脚环,在角落里注视着你微笑。</h3> <h3>  这样的阿卜莎拉女神遍布吴哥寺的各个角落和墙面上、柱子上、塔顶上,共有大大小小2000多个女神,而这2000多个女神中只有一个露齿微笑的女神,可惜没有找到。</h3> <h3> 有的柱子上雕刻着花纹,花纹繁复而精细,像江南的刺绣。</h3> <h3>  有的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幅雕刻猴子的图案,神态各异,憨态可掬,栩栩如生。</h3> <h3>  第二层回廊最值得一看的是墙壁上的800米长浮雕,东西南北墙面各分左右两块浮雕,其中五块雕刻的内容是《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部印度史诗的故事,一块雕刻的是"搅动乳海"的故事,还有一块雕刻的是苏利曼跋摩二世征战统一真腊的故事,另一块雕刻的是神界、幂界两层的世界。整个浮雕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形象生动,艺术形态多样,通过浮雕使人更容易了解《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两部印度史诗的内容和苏利曼跋摩二世统一真腊的历史,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h3> <h3>  《摩诃婆罗多》这部史诗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为背景,描写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种种斗争,最终导致大战。大战的结果虽然有胜败,但双方将士几乎全部捐躯疆场,是一个历史悲剧。《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h3> <h3>  《罗摩衍那》以罗摩和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斗争。罗摩通过比武获胜,娶了弥提罗国公主悉多。楞伽岛十首魔王罗波那劫走悉多,罗摩与猴国结盟,猴王下有一神猴哈奴曼神勇异常,(据猜测可能为中国西游记孙悟空原型之一)在神猴哈奴曼及猴群相助下,终于战胜魔王,救回悉多。</h3> <h3>  《搅动乳海》是《罗摩衍那》中的经典故事,它是一场代表善的提婆神和代表恶的阿修罗神之间的大战。传说中的长生不老甘露藏在须弥山下的乳海中,提婆神和阿修罗神为了取得长生不老的甘露,一同搅拌乳海,约定之后均分甘露。以神龟身上的曼荼罗山作为搅海的杵,以神蛇Naga的身体作为搅杵的搅绳缠绕在曼荼罗山上,92位提婆神和88位阿修罗神合力搅动乳海。乳海经过千年翻腾,终因干涸而露出甘露。随后提婆神和阿修罗神为争夺甘露而进行世纪大战,此时大神毗湿奴出现,用海水幻化成美女,引走阿修罗神,提婆神才得以拿走长生不死的甘露。</h3> <h3>  神界和冥界的雕刻分为三层,上层刻神的故事,中间是形态各异的毗湿努神坐骑迦鲁达把上下两层分开,下层是幂界故事,只认出了坐在九头蛇Naga身上的幂王牙麻, 幂界的故事看不明白。</h3> <h3>  苏利曼跋摩二世17岁时在国师的帮助下谋杀了他的叔叔登上了王位。在他叔叔统治时期真腊王朝四面楚歌,外有占婆族的入侵,内有部族的叛乱,他登基后四处征战,平定了叛乱,赶走了外侵。这些浮雕描绘了苏利曼跋摩二世率领军队四处征战的画面,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真腊王朝,领土包括现在的泰国、缅甸、老挝和越南的部分地区,是当时东南亚最强大的国家。</h3><h3> 跋摩是宝座的意思,他们认为国王是天上的神,是到人间来坐国王这个宝座,死后仍回天上去。因此,他们的国王一登基先要造神庙,以示对神的崇敬和对国王的敬仰。</h3> <h3>  第三层回廊的庭院里有四个水池,是国王和官员、百姓敬神前沐浴的地方。</h3> <h3>  听导游说四个水池分别代表木、水、火、土,但我不知不同的代表有什么不同的功用。</h3> <h3>  四个水池几乎同样大小,都有台阶延伸到水池里,不知道这些水池是否分等级,哪个是国王专用的?哪个是官员用的?哪个又是百姓用的?</h3> <h3>  据说他们沐浴不论贵贱、男女,沐浴时都赤身而浴,在神面前众生平等,赤裸相见。</h3> <h3>  回廊的建筑屋檐重重,整个建筑全部用石块垒叠,拱形的廊顶用石块拼接而成,展示了高超的建筑艺术。</h3> <h3>  吴哥寺的石块是从四十多公里外的荔枝山开采而来,然后用木筏和大象一路搬运而来,据专家测算建造吴哥寺需要一百多万块石料,这么庞大的工程得需要多少的人力才能完成啊!正是由于苏利曼跋摩二世四处征战,才有足够的战俘帮他开采石料,建造寺庙。</h3> <h3>  除了大量的战俘外,他还从征服之地征集了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建造技艺高超,才能建成这叹为观止的建筑。</h3> <h3>  吴哥寺的回廊是整座寺庙的精华,它不仅代表了须弥山的五层,还把各个建筑串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且吴哥寺的回廊内各个角落都有精美的雕刻,将近千年基本保持完整,难能可贵。</h3> <h3>  这些阿卜莎拉女神是搅动乳海激起的浪花中产生的精灵,她们是歌女、舞女,在各个寺庙的墙上、角落里都有她们的身影,她们的形象直接来自于当时宫庭的宫女。而她们在乳海上跃动的形象,也是我们敦煌飞天造型的来源,因此她们也称为飞天女神。</h3> <h3>  吴哥寺也是游客静坐冥想的地方,在这儿静静地坐一坐,可以感受人生的真谛,感受神灵的启示,感受信仰的崇敬。</h3> <h3>  这些厚重的石块,黑郁而凝重,虽然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但我似乎还能听到锤凿之声。我寻找不同的角度,想展示它的厚重之美和历史的沧桑,但我的镜头又如此的平庸,在我的镜下变得如此的平凡。</h3> <h3>  1860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得到一本法文版的《真腊风土记》。他来到柬埔寨,按书索骥,披荆斩棘,终于发现了一处宏伟惊人的古庙遗迹:歪斜门柱、倒塌佛塔、断裂门梁、精美浮雕……一切的一切,无不显示这就是书中所写的吴哥窟。湮灭400多年的吴哥窟被撩开了神秘的面纱。</h3> <h3>  享利·奥穆被吴哥的美征服了,他不停地把吴哥描摹下来。我抬头四望,不停地寻找,那儿是享利·奥穆坐过的地方,他或是坐在廊下,或是坐在台阶上,或是坐在塔下,描摹了一张又一张的图画。他不听从在洞里萨湖边传教的法国传教士的劝告,执意去寻找失落的吴哥窟。他找到了吴哥窟,也找到了他的归宿,患上了疟疾而去世,结束了34岁年青的生命。他的画作由他的柬埔寨助手带回了法国,在欧洲引起了轰动,柬埔寨也因此经历了法国90年的殖民统治。</h3> <h3>  穿过第四层回廊,最高的中心层展示在我们眼前,高高的平台上还有一层回廊,中心塔从包围中挺立而出。</h3> <h3>  一层一层的石块垒叠而上,错落有致,据专家考证,吴哥寺的建造是先完成中心塔,然后完成外面的回廊,这样一层一层的往外扩建。</h3> <h3>  吴哥窟的寺庙都是石块错落交合垒叠而成,没有采用任何的黏合剂,展示了非常高超的技艺。</h3> <h3>  吴哥寺的回廊基本上是供信众休憩之用,廊内除了放置几座神像之外空无一物。在回廊的窗边给老婆拍了一张照。</h3> <h3>  最高一层平台像一座金字塔,巍峨雄壮,气势非凡。</h3> <h3>  最高一层的平台四个角有四座塔,每座塔的前面有一个阶梯,这些阶梯非常陡峭,台级的面非常狭窄仅容下半只脚。走在这样陡峭而狭窄的台阶上,需要不停仰视和低头小心抬脚,以表示对神的敬仰。</h3> <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一对法国夫妇来到吴哥寺游览,妻子不小心踩空滚下台阶而死亡,伤心的丈夫为了避免这样的残惨剧的再次发生,捐钱建了一座木梯,因此这座木梯也被称为"爱情之梯"。现在最高一层限流登台,需要排队而上。</p> <h3>  从"爱情之梯"登上最高一层平台进行向下俯瞰,下面是第三、第四层回廊,远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林。</h3> <h3>  顶层回廊围绕,中间是一个院落,四个角上有四座塔。</h3> <h3>  每座塔大小一致,塔顶雕像略有不同。</h3> <h3>  每座塔基本保存完好,回廊相连。</h3> <h3>  吴哥寺是吴哥窟中规模最大的寺庙,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它能躲过战争的侵袭实属不易。</h3> <h3>  中心塔是顶层中最高大的一座塔,有回廊与四座塔相连。</h3> <h3>  塔上雕刻精美,不仅有形象生动的阿卜莎拉女神,而且花纹雕刻繁复精细漂亮。塔的棱角线条非常漂亮,每一条檐的线条和花纹精细、繁复,真不知道当初花费了工匠的多少时光啊!</h3> <h3>  "随风"已在顶层上拍了好久,今天穿了一件鲜艳的衣服非常的显眼,给他拍了一张。</h3> <h3>  这里是离神最近的地方,当年苏利曼跋摩二世看到如此雄伟的建筑,一定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享利·穆奥坐在平台的台阶上,依靠着护栏描摹着最高塔,是否浮想联翩,会否想到自己会葬身之处?法国人殖民此处,是否还能高傲地睥睨这个国家的文化。</h3><h3> 吴哥寺以它的宏伟、壮观、精美、独特傲立于世,是世界建筑的奇迹,无不为之折服,也是人类文明的遗产。</h3> <h3>  我们从吴哥寺出来,前往吴哥城中的巴戎寺。吴哥城由真腊王朝的另一位伟大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建造,全城共有五个城门,东面正门有两座,是专供国王和贵族进出和军队出征的门。南北之门是专供僧侣和货物进出的门。西面后门是专供百姓进出的门也称之为百姓门。我们从西门进,进城的护城河上桥栏保存较为完整。</h3><h3> 1296年,中国元朝特使周达观出使真腊,停留一年,写下《真腊风土记》,是最详细记录吴哥历史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总叙、城郭、宫室、服饰、官属、三教、人物、产妇、女、奴婢、语言、野人、文字等四十则分类。此书不但用绘画形式展现了吴哥城的建筑和雕刻艺术,还从城郭、宫室、服饰、三教等四十个门类,客观介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情况。从地理角度来看,此书包涵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诸多内容。此书在国内并没有引起重视,明朝因为元朝没有真腊国的传记而把它列入元史的番外篇中。法国人发现了此书,并把它翻译成法文,成为当时欧洲人研究真腊王朝的重要著作。</h3> <h3>  护城河中长满了水草,当年的护城河可是条清澈的河流,在周达观的记录中,城中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在这条河里赤身裸体洗澡,而外来的华人则喜欢站在桥上看当地人洗澡。</h3> <h3>  桥栏是以两条Naga搅动乳海的故事为题材雕刻,一边是代表善的提婆神,另一边是代表恶的阿修罗神。</h3> <h3>  提婆神和阿修罗神的面部表情形象生动,提婆神都一副庄严凝重的表情。</h3> <h3>  阿修罗神的表情比较狰狞,怒目圆睁一副凶恶相,形象较为逼真。</h3> <h3>  许多提婆神和阿修罗神的头像损毁缺失,补了许多新的头像,虽然看上去有些不协调,但整体的形象较为完整。</h3> <h3>  桥上人流不息,由于城门宽度的问题,只能通过小型客车,居民大多骑行摩托车和自行车,也有骑着大象的队伍进出。</h3> <h3>  西门的城门顶上,是唯一的保存完好的四面佛像,我在桥上留影了一张。</h3> <h3>  巴戎寺也称为巴扬寺,位于吴哥城的正中心,寺庙占地规模并不大。外层的回廊损毁严重,廊顶都已坍塌,只剩些柱子和门框。两条Naga也已破损残缺。</h3> <h3>  我们在寺庙外的场地上拍了张集体照。</h3> <h3>  和老婆拍了张合影。</h3> <h3>  从残缺的正门进入,门楣已缺失,只剩下门柱。</h3> <h3>  第二层回廊比较完整,光线比较阴暗。</h3> <h3>  阇耶跋摩七世是国王的长子,当时真腊国遭受占婆族的侵袭,理应继承王位的阇耶跋摩七世把王座让给弟弟,自己带兵去打仗,等他平定外侵统一全国后,他的弟弟们都先后去世,五十多岁的他才登上王位,被称为白首国王。他听从第二任妻子的劝告改信大乘佛教,目睹战乱离苦的百姓,一种悲悯之心油然而生,因此他建造巴戎寺,以一座座四面微笑的佛像抚慰受苦的百姓心灵。</h3> <h3>  这个头像被导游称为全寺最美的佛像,眼帘低垂,嘴角微翘,微微含笑。</h3> <h3>  阇耶跋摩七世还在全国建造了一百多座医院,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国王,因此微笑的佛像也称之为高棉的微笑。全寺共有49座四面佛塔,加上五座城门上的5座四面佛,全城一共54座四面佛,共216座头像,保存完整的佛像还有一百七、八十座。</h3> <h3>  我们不知道阇耶跋摩七世为何以这么独特的方式建造寺院,置身寺中无论哪个方向都能看到向你微笑的佛像。而以他的头像雕刻的微笑石像,和他的妻子微笑的全身像被法国人掠去,现珍藏于居美美术馆内。</h3> <h3>  既使是从一扇小窗看出去,也总能会看到一尊微笑的佛像。</h3> <h3>  他们虽然已经历了近千年的风雨,饱经沧桑,但是他们的微笑是永恒的,既使经历了近千年的洗礼,仍给人以力量。</h3> <h3>  每一个微笑都不张扬,甚至不正视着你,颔首而笑,发之内心的微笑,内心充满了力量。</h3> <h3>  我静静地注视着这微笑,思索着他们何以能这么地自信,在经历了战争动乱,悲欢离合,还能有这么充满力量的笑容。</h3> <h3>  我坐在窗框上,和微笑合了个影,可我的微笑没有那种力量。</h3> <h3>  阇耶跋摩七世从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把信仰逐渐沉淀升华为一种极其安静祥和的微笑,那微笑是引导百姓抵抗内心的恐惧慌乱,巨大人像脸上静穆的沉思与微笑使人内心安定。</h3> <h3>  晚年的阇耶跋摩七世,年迈苍苍,经历过惨烈的战争,似乎想合上双眼,冥想另一个宁静而无厮杀之声的世界。</h3> <h3>  不需要用语言与文字,只用一个微笑,却有如此强的力量,他们的笑容在巴戎寺的高处,在吴哥城的门口,在人们的心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h3> <h3>  老婆被巴戎寺中众多的微笑震撼了倚着窗子沉思着。</h3> <h3>  请对我也微笑一个吧!</h3> <h3>  曾经的同事,我的闺蜜和老婆的闺蜜一起合个影。</h3> <h3>  走出巴戎寺,后院一片败落。在寺内匆匆行走,只顾看微笑的佛像,忘了巴戎寺内还有精美的浮雕,特别是一段浮雕,经法国专家考证雕刻的是我们南宋的军队,充当雇佣军帮阇耶跋摩七世打仗的场面,没有看到甚是遗憾。</h3> <h3>  巴戎寺是阇耶跋摩七世晚年建造的寺院,他登基后首先为他的母亲建造了塔普伦寺(1186年)。从巴戎寺出来,我们去参观塔普伦寺。</h3> <h3>  柬埔寨1953年结束了法国殖民,但随而来的是战乱频发,先是经历了血腥的红色高棉,随后又经历了越南的入侵,接着又经历了内战,1992年国家才进入和平时期。战后的柬埔寨满目疮痍,国家极度贫困,无力修复吴哥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组号召发达国家认养吴哥古寺,法国人认养了斑蒂斯蕾,日本人领养了克拉凡寺,中国也领养了几座寺庙,前日去的崩密列中国也认养了,将进入维修阶段,而塔普轮寺是印度认养。</h3> <h3>  入门口处,一棵空心树从围墙上攀爬而出,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树干,直插云霄的树枝,给人以震撼,自然界中竟然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给实小的三位女士拍了张合影。</h3> <h3>  真腊王朝强盛了五百多年后,被暹罗国所灭,吴哥城被屠城,死人无数,尸体没有来得及掩埋而腐烂造成了瘟疫,幸存下来的人纷纷逃离了吴哥,到金边重新建都。吴哥城也因此被人遗忘了将近五百年,被莽莽丛林掩没。</h3><h3> 印度是印度教的起源国,吴哥的许多寺庙都是印度教神的寺庙,因此印度人对寺庙的维修认识更进一层。</h3><h3> 柬埔寨有一种空心树,也称之为金银树,它的种子被鸟儿吞食排泄在建筑物中,种子在雨水中生存,在石缝中寻找水源和泥土疯狂生长,它的根系非常发达,能像莽蛇一样盘曲生长,能把建筑物撑裂开来,甚至把建筑物包裹起来。</h3> <h3> 印度人认为这些树与建筑物共生共长了500多年,是生命的一种缘,它们已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在修复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砍去树木,拆除石块,建成一个新的塔,而是把要倒塌的塔用木架去支撑,修剪过于繁茂的树木枝叶,限制根系的发展。印度的处理方式,保留了塔普隆寺发现时的模样,反倒成了奇特的一景,受到了世人的赞许。</h3> <h3>  这棵村的根系令人吃惊,在围墙的另一边它的根部像蟒蛇一般在墙上游走盘绕,而在围墙的这一边像一把伞一样在墙下四散开来,把这一段围墙密密地包裹起来,压在了身下。</h3> <h3>  你我今生也是一种缘,愿我们携手与共,白首到老。</h3> <h3>  这座塔内据说存放了阇耶跋摩七世母亲的骨灰,里面还存放了许多的珍宝和黄金都被暹罗人入侵时抢走。</h3> <h3>  塔前有一根榕树,它的根像瀑布一样垂挂下来,据说电影《古墓丽影》在此取过景,此处成了摄影的热点地方,需要排队拍照,给老婆留了个影。</h3> <h3>  又一棵令人震惊的树,树根开叉部分像人的屁股,因此被称为屁股树。</h3> <h3>  这棵树的根部分为两股,似两股细流流淌而下,因此被称为友谊树、爱情树。</h3> <h3>  和老婆在树前合影了一张。</h3> <h3>  塔普伦寺奇在树,它已喧宾夺主把人们的视线移到了树的身上,其实塔普伦寺的建筑雕刻也是很精美的。如这座塔的窗柱雕刻精美,窗框雕刻繁复细致,塔的棱角线条立体感强,一条条石檐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h3> <h3>  游完塔普伦寺,最后一个景点到巴肯山观日落,但我们看天空阴沉似乎要下雨,而且天气闷热浑身是汗,很想回酒店洗个澡。还有鉴于早上吴哥寺观日出没有遇到奇迹,于是动摇放弃了,还是早点回去休息一下洗个澡,晚上逛酒吧风情街。但一部分铁杆还是上了巴肯山。</h3><h3> 吴哥寺、巴戎寺是真腊王朝两位最伟大的国王苏利曼跋摩二世和阇耶跋摩七世的杰作,也是整个吴哥窟中最经典的作品,国力强盛才会有不朽的建筑,吴哥寺、巴戎寺见证了昔日王国的辉煌。</h3><h3> 至此吴哥窟的游览将告一个段落,我们将乘飞机去西哈努克港,去领略海岛风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