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国家先驱纪念碑</h3> <h3>美国马萨诸塞州境内的普利茅斯镇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旅游胜地。普利茅斯历史上曾是英国在美国的第二个殖民地,比弗吉尼亚州的詹姆斯殖民地晚建了13年。它也曾是普利茅斯殖民地的首府。美国人称之为:“美国的故乡”。它在美国的历史、民俗、和文化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h3><h3> 16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让英国走到了分裂的边缘。直到伊丽莎白一世实行包容政策,把新教的基本理念融入到教会的宗教改革实践中,使英国新教走上了一条中间路线。但同时英国新教中也产生了一个以净化教会为目标的纯净派,该派主张教会改革应使其更纯洁,最终与天主教分离,成为真正的新教。1570年后,纯净派又分成两支,即主流派和分裂派。教会斗争愈演愈烈,分裂派则遭受到英政府和教会的残酷迫害。分裂派已很难立足国内,只能逃离英国本土而去到荷兰。由于他们在那里无法获得足够的就业机会,生活越来越困难,也就感觉不到归属感了。1607年,英国政府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詹姆斯镇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后,分裂派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前景。于是他们计划去北美大陆,继续追求他们的宗教自由。 </h3><h3> 通过一系列的准备,牧师布莱斯特率领有新教徒及其他成份人员共102名组成的团队(其中清教徒35人、其他则是破产的工匠、农民和渔民,另外还有14名契约奴。),终于在1620年9月16日登上“五月花”号客船,从英国的普利茅斯港出发前往北美大陆。“五月花”号船原来是一艘来往英法之间运酒的商船,经过改装成了一艘长27米、宽8米,载重180吨的客船。他们的航程历经艰险,在海上颠沛流离了六十六天,11月19日他们终于看到北美东海岸的科德角。船没有停留,继续向他们的目标航行,前往哈德逊河口岸登陆。天有不测风云,他们遇上了大风暴,而携带的淡水与食物亦将用完,不得已只能折返科德角。11月21日“五月花”号船艰难地返航到了科德角(现为马萨诸塞州的普罗文斯镇)。船上的清教徒移民知道现在来到的地方不是预定的目的地,与英王政府的契约不再有约束力。移民内部产生各种想法,甚至有些人建议随心所欲地安排在北美的生活。但团队首领们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无约束的自由会带来所有人的不自由,殖民也会因此而失败。为了有效管理与约束这支队伍和顺利殖民,清教徒领袖威廉·布鲁斯特和威廉·布拉德福德努力说服众教徒并与众教徒共同协商,决定为未来的定居地拟定一份管理协议并无条件地遵守它。于是上岸前,团队中的41名自由成年男子通过协商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五月花号公约”。公约的内容有三层意思:一、要求移民必须秉承清教徒的宗教信仰和对英王政府的忠诚;二、自愿组成公众自治社会团体,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公众利益的公正、平等的法律、法规、条例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三、全体成员保证遵守和执行该公约。 1620年11月21日“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移民们登陆,随即就命名该地区为普利茅斯。他们遵照公约成立了自治委员会,约翰·卡沃当选为第一任总督。 “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有政治性质的社会契约文件,由它产生了自治社会管理体制。有学者认为“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石。美国的立国精神源于“五月花号公约”。可见“五月花号公约”对美国政治体制与法律制度的建立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h3><h3> 由于清教徒移民登陆时正是该地区的隆冬季节,移民们的生活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少移民死于严寒和疾病,存活下来的只有50多人。这批勇敢的清教徒好不容易地坚持了几个月,但缺粮和饥饿仍是他们的巨大的威胁。就在几乎到了绝望的地步,一群心底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他们送去了生活必需品,并且还有一个名叫斯冠图的印第安人留在那里,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种植玉米、南瓜,如何捕鱼、打猎及制作皮毛制品。清教徒移民们称斯冠图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意想不到的礼物“。在斯冠图等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移民们不辞辛劳,艰苦奋斗一年,终于获得了第一个丰收年。1621年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清教徒移民为了感谢上帝的恩赐和感激印第安人的帮助,准备了丰盛的火鸡宴席,并邀请当地的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共同庆贺丰收。九十个印第安人和五十三名清教徒移民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载歌载舞地欢庆了三天。这种欢庆形式一直被延续至今。这就是美国感恩节的由来。1863年时任总统林肯把感恩节定为美国法定假日。1941年美国国会把感恩节定在了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由于普利茅斯殖民地一直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在1691年普利茅斯殖民地被并入马萨诸塞殖民地。</h3> 停泊在港湾中的“普利茅斯Ⅱ号”船 “五月花 Ⅱ号”船,是英国人民在1955年捐款仿照原船制成,送给美国的纪念礼品。“五月花Ⅱ号”船于1957年下水,按原船航线航行,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用了54天横穿大西洋到达美国普利茅斯港。1995年美国普利茅斯镇决定将该船作为一艘展览船,供游客观光、追溯和学习美国历史。“五月花Ⅱ号”船现在成了美国普利茅斯旅游的重要景点。 拉开美国400年历史序幕的“普利茅斯岩石”原先被存放在此处。 作为清教徒移民始祖乘坐“五月花”号船在普利茅斯登陆的历史见证,“普利茅斯岩石”就被安放在这个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凉棚里。其实,早期的清教徒移民并没有关注到他们登陆时第一脚究竟踩在哪块石头上,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只是当地人口口相传可能他们的祖先是在哪里上的岸。直到1741年才有了文字记载。那是普利茅斯海湾要建码头,有一位已94岁高龄长者芳斯老翁说,他的父亲和其他清教徒移民先祖告诉他“五月花”号上的清教徒移民是在濒临科尔斯山丘的海边上岸,登陆确切位置应有一块巨石坐落。老翁请求在码头建造前重游此处,当他见到这块“普利茅斯岩石”便热泪盈眶,如愿以偿地向这块“普利茅斯岩石”告别。 无论“普利茅斯岩石”是否清教徒移民们登陆时踏上的第一块石头,已无关紧要,美国人民赋予它的历史定位的重要性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地理位置。 传“普利茅斯岩石”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的1774年,人们要移送它到迎宾招待所时,这块石头却裂成了两块。此事的发生,引起人们各种议论与联想,多数人认为此事寓意表明美国必须独立,成为一个自主国家。在1880年,普利茅斯人将两块石头粘结起来,并在这块石头上刻了清教徒登陆的年份--1620. “普利茅斯岩石”保存在这里,并供游客瞻仰。 这块“普利茅斯岩石”外表看起来朴实无华,但清教徒却视之为他们追求自由的最佳标志。现在这块“普利茅斯岩石”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它经历了各种历炼与磨难却能奇迹般的留存下来,不正是美国的先驱者奋力求生历史的象征吗?! 这座纪念碑早在1889年由朝圣者协会建造,以纪念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的先民为公民和宗教自由所付出的劳动、牺牲和苦难。现在已为国家级纪念碑,用以纪念和阐释美国国家历史。 这座纪念碑用一整块巨大花岗岩雕刻而成,高达81英尺(高约25米),是美国最大的整块花岗岩雕塑。在它的底座四周还雕刻着象征美国国家精神的作品,凸显出很强的教育意义。 美国国家精神之一:Morality(道德) 美国国家精神之一:Law(法律) 美国国家精神之一:Education(教育) 美国国家精神之一:Liberty(自由) 纪念碑碑文。 其中文意思为:“国家先驱纪念碑是由心怀感激的人民建立,以纪念他们为公民和宗教自由事业所付出的劳动、牺牲和苦难。” 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的部分先民的名单。 这座纪念碑铭牌。 其中文意思是:“这座国家先驱纪念碑,在1974年9月由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将其列入国家历史遗迹名录。这座纪念碑由波士顿的Hammet Billings设计,1889年由朝圣者协会建造。它在纪念和阐释美国历史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朝圣者(最初的移民)纪念国家公园简介。 公园工作人员正热情洋溢地向游客解绍先民们的创业和印第安人对先民帮助的历史史实。 普利茅斯殖民地第二任总督威廉·布拉德福德雕像 部分先民合葬墓。 印第安人部落首领“Masasoit"的雕像 ”纪念那些选择大海的人“ <h1>小镇有深厚的美国历史文化也有美丽的海上风光:</h1> 人工海堤将海湾分成两部分。 游人沿着人工海堤漫步,徐徐海风迎面扑来,海湾两边景色尽收眼底。 准备好了,离开码头畅游大海去。 海边餐厅(该店的龙虾热狗很好吃哦)。 看,一字排开的游艇。 此制作为何意?求解。 观景后就可在这里用餐,舒心、方便。 顶着热辣的阳光,一边的他在垂钓,而另一边的她在看书,真是各有所乐。 他们正静静地欣赏着海湾景色。 <h1> 海湾里各种船只组成了一幅幅海上画图:</h1> <h1>海边游玩:</h1> 沙滩嬉水。 激浪海滩。 祖孙玩海滩。 <p> 小心翼翼的海边走。</p><p><br></p> <h1> 海鸥为海上画面带来了灵动:</h1> 呼叫伙伴。 追随而去。 振翅一跃,飞离海面。 展翅远飞。 空中翱翔。 <h1>乘船游览观光:</h1> 观光船码头。 海港巡航观光桨轮 (巡航观光来回用时约一个多小时)。 多人租船游。 租挺自驾游。 <h1>海岸风光:</h1> 外海滩上有住家,但用电需自备发电。 天然的雕塑,艺术老树根。树根上部像不像一头雄狮? 走累了,迎着海面坐下小憩,好不惬意。 朝圣者纪念国家公园里的“迎客松”。 大树底下好乘凉,而在阳光下看景也是不错的选择。 海岸边来了位小潮人,自然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 <h1> 在科尔斯山丘上俯视海湾,感受别样的海上风光:</h1>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自带座椅,舒适地坐在科尔斯山丘的树下,享受海湾美景。他们有多安逸啊! 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镇不仅在美国具有独特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得天独厚的美丽海湾,而且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及精致小花园等文化场所。如普利茅斯磨坊,真实再现了1636年以来,在这里的磨坊及研磨机研磨玉米的场景;再如普利茅斯种植园,重现了当年清教徒移民在这块土地上的生活起居、生产劳作的模样。在这个园里可以体验先民们为了他们的理想不畏艰难而付出的辛劳,进而加深理解清教徒移民先祖对美国历史、文化作出的贡献。 普利茅斯镇的故事就说到这吧,该向普利茅斯镇道别了:美丽的普利茅斯,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