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文 / 花 猫 。朗读 / 厉建平</h3> <h3><b>附:瞿秋白给杨之华的信,1929.2.28晚</b></h3><h3><br></h3><h3>亲爱爱:</h3><h3>前天写的信,因为邮差来的时候,我在外面逛着,竟弄到现在还没有寄出。今天又接到你二十五日的信。那是多么感动着我的心弦呵!我俩的爱实是充满着无限的诗意。从半淞园以来,我俩的生活日渐的融化成一片,如果最近半年爱之中时时有不调和的阴影,那也只是一个整个的生命之中的内部的危机。最近半年是什么时候?是我俩的生命领受到极繁重极艰苦的试验。我的心灵与精力所负担的重任,压迫着我俩的生命,虽然久经磨练的心灵,也不得不发生因疲惫不胜而起呻吟而失常态。</h3><h3>稍稍休息几天之后,这种有力的爱,这整个的爱的生命,立刻又开始灌溉他自己,开始萌着新春的花朵。我俩的心弦之上,现在又继续的奏着神妙的仙曲。我只有想着你,拥抱你的,吻你……的时候,觉着宇宙的空虚是不可限量的渺小,觉着天地间的一切动静都是非常的微细。——因为极巨大的历史的机器,阶级斗争的机器之中,我们只是琐小的机械,但是这些琐小的我们,如果都是互相融合着,忘记一切忧疑和利害,那时,这整个的巨大的机器是开足了马力的前进,前进,转动,转动。——这个伟大的力量是无敌的。</h3><h3>你寄来的小说月报①等及绒衫已经接到。我明后天大概就可以得到莫斯科的回音,究竟在此②继续休养两星期,还是不。</h3><h3>最近精神觉得比以前好多了。但是正经的工作及书,都不能想起,不能想做。人的疲倦是如此之厉害呵!</h3><h3>见着仲夏余飞③代我问好,请他们写封信给我,有些什么新闻。</h3><h3>我吻你万遍</h3><h3> 你的阿哥</h3><h3> 二十八日晚</h3><h3><br></h3><h3><b>注</b>:</h3><h3>①即《小说月报》杂志。</h3><h3>②当时瞿秋白在库尔斯克洲利哥夫县玛丽诺疗养院治病休养。</h3><h3>③仲夏,邓中夏,与余飞都是早期共产党员。余飞后被捕叛变,加入国民党。</h3> <h5><h1><ul><li><b>秋 之 白 华</b></li></ul><ul><li>文 / 花 猫</li></ul></h1></h5><h3></h3><h1></h1><h3></h3><h3><br></h3><h3>今年春天,午后的阳光下,在一片废墟边对着一座即将沦为废墟的杨家老屋张望。老屋位于坎山三岔路村,国际机场南2公里处,清朝中期这里曾经是钱塘江的沙洲,新生的沙地没有多少历史文化积淀,这座老宅是沙地区比较富丽的老建筑。</h3><h3>时光流逝,有时候废宅即历史,裸露的椽条下埋着火一样的青春,大雪抚慰过的檐口流淌缠绵的热情。随拍几张杨家老屋的照片放在朋友圈,不经意间引来热烈反响,这是追求民主自由,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女革命家,妇女运动先驱,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的祖居。</h3><h3>1924年,为情所困的杨之华回到坎山三岔路,她是不是曾经在这幢祖屋的二楼沉思、犹豫或徬徨?可以确定的是,照亮她生命的伟大知识分子,循着她的足迹而来,给她力量让她坚定。来坎山三岔路杨家的是两度担任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是杨之华上海大学的老师,是她心仪的爱人。</h3><h3>瞿秋白为追求杨之华来到杨家,可这时候杨之华已经与衙前著名人物沈定一的儿子沈剑龙结婚并育有一女。想必杨之华的哥哥也是开明人士,他当即去衙前请来妹夫沈剑龙一起面对这一三角感情纠葛。瞿秋白、杨之华、沈剑龙和杨之华哥哥整夜长谈;接着瞿秋白又到衙前沈剑龙家,进行了第二次面谈;第三次面谈是瞿秋白邀请沈剑龙、杨之华去江苏常山家里作客。这场惊天动地的三角恋的结果登载于邵力子主办的《民国日报》上。</h3><h3><br></h3><h3><i><b>1924年11月27日沈剑龙杨之华启示: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b></i></h3><h3><i><b>1924年11月28日瞿</b></i><i><b>秋白杨之华启示: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我们正式结合恋爱关系。</b></i></h3><h3><i><b>1924年11月29日沈剑龙瞿秋白启示::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b></i></h3><h3><i><b><br></b></i></h3><h3>伟大的谅解和招致的非议一起,于瞬间轰动整个上海滩。根据瞿秋白和杨之华这段恋爱结婚经历,霍建起夫妇编导了电影《秋之白华》,瞿独依(沈剑龙生女,瞿秋白继女)担任顾问。</h3><h3>仰望九十年前的昏暗天空,确曾有耀眼的流星划过,留下漂亮轨迹。那些把鲜血高举过头顶的人,用主义和生命照亮过天空,也曾留下了磊落的爱情。</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记于2019年夏月</h3> <p class="ql-block">位于坎山三岔路村的杨之华祖居。</p> <p class="ql-block">作者(前)与朗读者(后)于坎山偶遇自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