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扁担,一台戏(7.23)

D敏

<h3> </h3> <h3> 图/文:董敏</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历经百年传承的界首扁担戏,俗称“小挑子”,又名猴头人子,独腿戏,一人挑起扁担就可以随时随地唱的戏。经过第一代传人对扁担戏不断创新改编,逐渐形成了界首扁担戏独特魅力。扁担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戏曲为题材,以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积极向上为内容。是一种融口技、杂技、民间美术、戏曲音乐为一体综合性表演艺术,形象生动、底蕴深厚。如今,界首扁担戏是第二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朱允德先生,男,安徽省界首市芦村镇小徐行政村朱庄村人。2010年12月,他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h3> <h3>7月20日,合肥罍街ONTHEWAY狭剧场</h3><h3>朱允德先生带着他的扁担戏参加第三届安徽稀见戏曲展演。</h3> <h3>演出开始前,朱允德先生在海报前为等待入场的观众讲解扁担戏的发展历程,表演技巧和即将表演的剧目内容。他说,他七岁开始学戏,二十多岁就凭着一根扁担走遍山东河北等地演出,言语中能深深的感受到他对扁担戏的热爱。</h3> <h3>热心观众围绕着朱允德先生,听他讲解扁担戏的发展史。</h3> <h3>演出开始了,朱允德先生竖起扁担,扯开幔布把自己和箱子围起来,随着“哐哐”几声铜锣声,一场传统的扁担戏开始了,今晚表演的节目是《王小二卖豆腐》。</h3> <h3>用扁担和幔布支起来的方寸戏台上,几个活灵活现的木偶小人身着彩衣,脸上涂着油彩,唱念做打,热闹非凡。</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家看着热闹,小人耍的精彩,其实这都是朱允德先生一个人在操作,嘴要表演,手要敲锣,还要扶着扁担。</h3> <h3>透过幔布隐约的看到里面舞动的身影。</h3> <h3>现场观看节目的小朋友聚精会神,被戏台上紧张的剧情吸引着。</h3> <h3>半个小时的表演结束了,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图为朱允德先生从幔布里走出来。</h3> <h3>表演结束后朱允德先生在收拾道具,就是这小小的戏箱子,曾经给乡村贫乏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h3> <h3>意犹未尽的朱允德先生在现场又为观众演示如何发出各种声音的技巧。</h3> <h3>站在舞台上,朱允德先生感慨万千,他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界首扁担戏与其他剧种一样没有逃过走向没落的命运,已不在那么受到人们的热捧,老艺人演不动了,年轻人又不感兴趣。</h3> <h3>朱允德先生动情地说:“也许今晚这个地方就是我最后的演出,我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体力不足,慢慢的演不动了,后继无人我很无奈,也很伤感。”</h3> <h3>空旷的舞台上,一位沧桑的老人,满含着对扁担戏的不舍,他期待地说:“现在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会一点都不保留教会他,让这门技艺一直传承下去。”</h3> <h3>木箱上雕刻的龙头,透着年代久远的陈旧感,仿佛是一位默默无言的沧桑老人,它在静静守候着自己的故事。</h3> <h3>曲终人散,光影之下,舞台中央静静地矗立着扁担戏的全部道具。一个人一扁担一台戏,曾经给老百姓带来多少欢乐。</h3><h3>因为客观原因,这些传统的老节目渐渐流失,如何挖掘和保护这些老剧种,应当是我们当前急切的工作。</h3> <h3>剧场外,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流连在剧照前,讲解着图片的内容,愿我们的下一代能记住这古老的剧种,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