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千载一日:新昌自梁开平(908)钱鏐王析剡立县至清代,时越千年,恍若一日。新昌虽属南明之小县,实东南之望邑。两宋以降,儒学之风,昌盛不衰,人才杰特,名宦高人,往来不绝。据史料文献记载和传世翰墨遗迹都是难得的地方文献史料。</h3><h3>铁券,民间俗称“免死金牌”,是历史上封建帝皇颁赐给臣子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信物和凭证。其上信词用金填写,故称“金书铁券”。钱鏐,因平定叛乱有功,唐昭宗于乾宁四年(897)赐其金书铁券以示嘉奖。钱鏐即后来吴越国的开国君王,也是新昌置县的钦定者。铁券历经千年,曾几经周折,失而复得,后为嵊州长乐钱氏后裔收藏,新嵊两地吴越钱氏后裔均奉为至宝,共同守护,至二十世纪50年代捐赠浙江博物馆,1959年移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赐钱鏐《金书铁券》来历和全文见新昌山嘴头吴越钱氏后裔所修的《钱氏家乘》。</h3> <h3>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撰写《亚之公赞》见新昌《南明石氏宗谱》。《亚之公赞》:“貌熙春阳,节履秋霜,后题魁府,职任太赏,不嗜珠翠,甘议糟糠,鼓山学隐,莲瑞龙骧,生气不泯,千古恽惶。”款署:“大学士司马光撰”。此像赞由县文物馆收藏。石亚之,新昌人,年十七登进士第,历任滁州军事推官、殿中丞、大理寺丞、知钱塘县事,至太常博士。年三十九弃官,学隐于鼓山。此赞书法,结体方正,用笔利落,古雅淳厚,并寓隶书笔意于字里行间,显示出司马光书法艺术特色。</h3> <h3>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李白诗仙卷》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书,此帖已流入日本,现藏大阪市立美术馆。施宜生谓:“诵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文;观东坡之笔,则人间无字。”此诗卷用笔丰腴浑厚,气势苍古劲健,是苏轼受颜真卿、杨凝式二家的影响又变古创新的行书名迹,也是苏轼书法李白仙诗与天姥有缘的文史资料。此诗为逸诗,《李大白文集》所不载。“还家问天老,奥义不可量”句的“老”即“姥”的通假字(见《东坡题跋》)。这也是与他天姥吟有异典同工之妙的仙游诗。</h3> <h3>黄庭坚(1045——1105)江西修水人,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四(见《全唐诗》、《新昌唐诗三百首》)诗曰:“愁作秋浦客(曲),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其中“山川如剡县”,是李白赞美剡东名山的名句,点明李白虽流寓安微秋浦,仍对剡东名山一往情深。黄庭坚草书李白秋浦歌,书于绍圣三年(1096)五月,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潘氏海山仙馆藏真续刻,为黄庭坚晚年书法的代表作,展现了草书雄放瑰奇、飘动隽逸的尚意书风,堪称其草书之精品。</h3> <h3>米芾(1051——1107)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北宋书法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家”,又首屈一指书画自成一家。米芾天资高迈,行为萧散,博古成癖,多蓄奇石,世号米颠。米芾书体潇散奔放、沉着痛快、超逸入神。《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墨翰,沉著飞动,得王献之笔意。”米芾《砂步二诗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两首五言绝句为米芾自作诗,皆以“剡溪图”、“过剡图”入诗,借东晋名流入剡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魏晋风的景仰之情,为米芾早年书法精品</h3> <h3>米芾还为大佛寺题词:“面壁”(磨崖)、“南明山”(碑刻)。</h3> <h3>王十朋(1112——1171)浙江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和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王十朋曾任绍兴府佥判,有著名的“会稽三赋”,历叙会稽其地山川、风物、民俗和民串,为越中重要文献。其《会稽风俗赋》</h3><h3><br></h3><h3>“故越为之首兮,剡为之面兮,沃洲、天姥、眉兮目兮。金庭桐柏、仙子宅兮。南明嵌崆,宝相涌兮。南岩嵯峨,海迹古兮。”盛赞新昌山水,并游历新昌,写下数首咏古诗文。王十朋与爱国老将新昌源溪张氏始祖,张浚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王十朋唯一传世墨宝《宠示帖》,就是王十朋与张浚忘年之交的历史见证。《宠示帖》曾载《宋名家二十帖》,今见台北《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三册,是王十朋答谢张浚为其书斋不欺室铭题跋的回函。写于孝宗隆兴二年(1164)。纵观此文,笔力劲健,自然流畅,书风精湛,可见王十朋修身立言,与世无欺的胸怀和为人。</h3><h3><br></h3><h3><br></h3> <h3>卢囗(1119——1174)浙江德清人。官至太平州通判,自承务郎迁至朝散郎。疾终于德清居所,迁葬于新昌杨坑之阴。1972年11月在城南丁村发现三座品字型南宋墓,卢囗墓编号为3号墓,出土器物有墓志石、端砚、石印匣、玉石鼓(镇纸)、菱形玉佩、乌石狮子(镇纸)、六面素面湖州镜、冻石章等,为研究卢囗家世,宋代文房艺术,雕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更为难得的是卢囗私章属全国稀见的石质古印,此印石色米黄,质地莹润,阴文篆刻卢囗二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定名为冻石鹿钮印章,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编入《全国文物精华大辞典》,此印的出土,还改写了我国印章发展史,把石章的雕刻和应用的起源从元代向前推进到了南宋,意义非凡,因此把这一枚小小的石章作为新昌文物馆的“镇馆之宝”毫不为过。</h3> <h3>朱熹(1130——1200)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书法家、理学家、儒学集大成者,朱熹与新昌缘分颇深,据记载,一生中至少四次来新昌。绍兴二十一年(1151)赴京赶考返籍途径新昌,作《访山卯山支公故居》诗;淳熙二年(1175)冬至次年春,为新昌石氏重修谱牒作序,小住月余遍游胜迹,与石墪游水帘洞有诗唱和;淳熙八年(1181)至新昌等赈灾,有《新昌奏壮》;最后一次是来新昌避党祸,期间曾住祥棠为梁汝明抄写《大学》手稿,与石宗昭,石斗文等相师友,采石墪《中庸集解》注《四书》,为石墪作《克斋记》,题新昌醉园半亩塘等,大佛寺濯缨亭讲学并留下《四书集注》手稿作楹联:“日月两轮天地小,诗书百代圣贤心”。朱熹手稿现存世的极为稀罕,有一册《沦语集注》残稿,是朱熹亲笔手迹,民国年间流散到国外,现收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其书自然灵动,意态活泼,堪称朱书之佳作,既有历史文献价值,又有书法价值。此稿无论是否新昌流散出去,皆弥足珍贵。</h3> <h3>鲜于枢(1246——1302)北京人,卒于杭州,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在书法艺术追求超越宋人,师法晋唐,与赵孟頫齐名,有“南赵北鲜”之说。草书唐人水帘洞诗,是其代表作之一。书为唐代诗人罗邺《题水帘洞》七律一首,描写了诗人游历剡东(今新昌)水帘洞的所见所思:“乱泉飞下翠屏中,似共真珠巧缀同。一片长垂今与古,半天遥听水兼风。虽无舒卷随人意,自有潺潺济物功。每向暑天来往见,疑将仙子隔房栊。”此贴可谓其草书名作。原作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纸本和拓本。若临夏秋之交,烈日炎炎,观此与新昌有缘的元代墨宝,如沐习习清风,诚可消暑解热尔。</h3> <h3>宋濂(1310——1381)浙江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与新昌醴泉章廷瑞,彩烟杨氏先祖友善,还为新昌南洲丁氏宗谱作《赠丁氏重修宗谱序》等,宋濂撰书新昌彩烟杨氏先祖《和如公赞》,由杨氏后裔收藏。赞文以隶书体书写:“噫予,和公!汉尉系延荣王避乱,肇造彩烟,簪缨家世,阀阅代传。出身太学,握符秋官,鼎革方新,政绩炳然,台阁风清,霜镜明悬,巨卿隽望,著式官联。”款署:“翰林院嘉议大夫兼修国史太子赞善,金华宋濂撰”。经与宋濂传世墨迹比对,《和如公赞》书迹为宋濂手迹,隶书笔力遒健,清修刚劲,正气凛然,为传世墨迹中少见的珍品。</h3> <h3>何鑑(1442——1522)浙江新昌人,《明史》有传。正德二(1507)升南京兵部尚书,正德六年正月,调任刑部尚书,正德八年二月又转任兵部尚书。正德八年十一月致仕返原籍。九年后,即嘉靖元年病殁于新昌。新昌由官方机构收藏的“圣旨”有三份。以明代正德时封兵部尚书何鑑的圣旨级别最高,收藏于县文物馆。诰命为青灰、古黄、米黄三色织绫,底织云鹤图案,用馆阁体书写圣旨本义。签发日期为正德八年二月十二日即公元1513年,正是何鑑任兵部尚书之后。现今,在全国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圣旨”特别是明代的极为罕见,因此,何鑑诰命极为珍贵,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而且也是新昌宋明时期儒学昌盛,“人材杰特”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明代馆阁体书法的翰墨真迹。</h3> <h3>张宁(1426——1496)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能诗画,善书法。著有《万洲集》等。据考,张宁与新昌梅溪胡氏有交往,对胡氏始祖敬佩有加。张宁《在梅溪始祖胡璟始祖胡璟像赞》又名《尚书九公赞》。赞曰:“才兼父武,识达安危,功名自许,进退时宜。使遇汉高祖,则万户候岂足取;如遇唐太宗,则三军帅不偶,而亦翩翩浊世之鸿仪也。吴兴后学张宁拜撰。”此撰书写遒劲自如,颜筋柳骨,如锥划沙,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凛然正气。</h3> <h3>万经(1657——1741)浙江鄞县人。工隶书,著有《分隶偶存》等。万经隶书七言诗《咏剡滕》立轴、纸本。识文:剡滕捣练用工频,抄制轻鲜可爱人。光闪鸦青新染黑,滑殊鹊白莹铺银。价高祗为三都贵,名重还因十样新。品列文房为之宝,陈元毛颖与同伦。所书七言诗为明代夏寅所作。其诗正是咏剡中台物剡滕古纸,誉为文房至宝。万径隶书,自汉碑出,飘逸虚灵,活脱洒丽,柔中含刚,形神皆妙。</h3> <h3>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世称“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书画当第一,创造出非隶非楷、似隶似楷,隶意较浓的“破格书”,自称“六分半书”,俗称“板桥体”。郑燮楹联字迹“黄山云入海·天姥日为丸”。镌刻在黄山风景区西海大峡谷探海亭前石柱上。郑燮在描写黄山云海之奇观的同时,盛赞天姥海日之壮丽,名山类比,互为辉映,可谓各美其美,两全其美,在黄山着实为天姥山做了“免费广告”。</h3> <h3>郑燮与侨居扬州的新昌籍著名刻竹家潘西凤友善,曾作诗称赞潘西凤,即郑燮作于1758年的《绝句二十首》绢本手卷中的“潘西凤”一诗。此诗在手卷《绝句二十首》之三,录如是:“潘西凤,字桐冈,人呼老桐。新昌人,精刻竹,濮阳仲谦以后一人,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侍何如?”此卷书法纵逸不拘,亦饶别趣。是郑燮与新昌潘西凤巧结奇缘的翰墨珍宝。现此卷手书作品惊现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9年十五周年庆典艺术品拍卖会。</h3> <h3>俞樾(1821——1907)浙江德清人。俞樾擅书法,以隶书名于世,也与新昌有缘。清同治十二年(1873)俞樾经天姥山,见寺门处立碑石曰“李白梦游天姥处”,以为不妥,应改为“李白梦游处”甚佳,并拟书此五字刻之。光绪七年(1881)秋九月,受新昌人曾与俞樾共亊于杭州诂经精舍的陈谟先生之请,为新昌大佛寺隶书:“大雄宝殿”。此书雄浑古雅,苍劲凝重,深厚瑞庄,朴茂静穆,深得古隶之三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