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行:侯老,许我89岁还有你的风采

一蓑烟雨

<h3>  侯德富,男,生于1931年,现年89岁,中共党员,私立华联学院董事长、陶行知乡村教师培训学院名誉院长。</h3> <h3> “凡是学艺术的孩子都不会学坏”</h3><h3> 屏幕上播放着私立华联学院2004年维也纳演出、获奖的视频,我以为不过是私立华联学院在推广自己而已,所以并未在意。不过我还是被私立华联学院这支管弦乐代表队的出色表现震撼了,他们居然代表中国,夺得这届音乐节U22管弦乐桂冠。</h3><h3> 侯老登台演讲了。他介绍了学校管弦乐队的情况,乐队成立于1997年,当时学校是无钱——他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仅仅只有一百多元,而成立乐队需要20万元;无人——没有专业音乐人才;无底子——学员连简谱都不认识。可是侯老认为“凡是学艺术的孩子都不会学坏”,排除一切困难,成立了乐队。孩子们也很刻苦,有的学员嘴都吹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获得殊荣,为学校也带来了声誉。回顾这段历史,侯老感慨道:私立华联学院是“吹”出来的。</h3><h3> </h3><h3><br></h3> <h3> </h3><h3> “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没有出卖灵魂”</h3><h3> 在回答“为什么办华联大学”这个问题之前,侯老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侯老是东北人,经历了“伪满时期”、国共斗争时期、新中国70年。曾经被打为“右派”,1978年被平反。无论什么时期,自己的命运怎样,他都能热情待人,积极工作,用侯老自己的话就是“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没有出卖灵魂”。侯老在1991年退休之后,之所以能办成私立华联学院,这与他多年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是分不开的,再次印证了“得道多助”方可成功这一颠真不破的真理。</h3> <h3> “筚路蓝缕苦创业,披荆斩棘育英贤”</h3><h3> 创业之难,难于上青天。从最初在校生63人,5名教职工,三间教室,寄托于华南师范大学——“借窝生蛋”时期,到1993年搬到广州市天河区棠东村租地建校——“租窝生蛋”时期,再到现如今已经拥有三个校区,学生遍布各地,远涉重洋,把校区建到了日本的“建窝生蛋”时期,其中的艰辛,非常人所能体会和理解。这期间,侯老发挥个人人格魅力,带领团队,披荆斩棘,历经千辛万苦,在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取得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成功。在谈到历经的困难和得到的帮助时,侯老仍历历在目,对外界给予其帮助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数度哽咽。</h3> <h3>  “一辈子不到两个地方——医院和牢房”</h3><h3> 侯老年轻时放过牛,生平喜欢音乐和体育锻炼,练就了一副好身体。他多次强调“没有身体,一切都没有了”。同时老先生相信党,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他说:“一辈子不到医院和牢房,才会幸福。”在文革中,侯老受到迫害,有些和他一起受迫害的同事甚至自杀,而他依然坚持了下来,工作的热情一点没受影响,这种不放弃,不气馁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h3> <h3>“办学是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千秋大业,周期长,不能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利益”</h3><h3> 侯老在谈到今后规划时,谈了他的两个“十年梦”,一定要把学校建好、办好,并且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思想,“求真”“做真人”是侯老孜孜以求的人生梦想。他说:“办学是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千秋大业,周期长,不能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利益……”</h3> <h3>  侯老青年时期,积极投身革命工作;花甲之年,敢为天下先,创办私立大学;耄耋之年,仍壮心不已,极具传奇色彩,让人可钦可佩!这与我们周围一些人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一位学员朋友说的那样“我们一些人,50岁不到,混等退休,工作上要求照顾……”真令人汗颜!</h3> <h3>  侯老,要是我能活到89岁,还有你那种身体和情怀,那该有多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