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四十载 浓浓同学情

杨梅良

<h3>  有一场青春叫高考。</h3><h3> 炎炎夏日,经过高考后取得理想成绩的学子们都在等候着高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h3><h3> 此时,我把一本由大学同学共同撰写的画册捧在手中,欣喜地阅读起来。书中的28位同学用文字和画笔,描绘自己40年前的高考往事。</h3><h3> 追寻一段高考史,记录永久同学情。</h3> <h3> 2018年春季,我去江南旅游时,曾经到南京夫子庙旁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参观。</h3><h3> 博物馆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展区,展现新中国统一高考的情况。该展区被布置成一间教室,墙上挂有画家程丛林油画作品《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描绘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积极参加夜读的盛况。教室里座无虚席、群情激奋,如春潮涌动,刚刚获得新生的学子们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望。</h3> <h3>程丛林油画《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h3> <h3>  站在这幅画前,把我的思绪引向40年前的那次高考。</h3> <h3>  1978年,历史不再徘徊,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h3> <h3><b>  参加1978年高考,圆了我的大学梦</b></h3><h3> </h3><h3> 在我的人生轨迹中,曾有一阶段在农村插队当知青、在工厂当装卸工,这些生活经历,使我体验到劳动者所经受的劳累和疾苦。即使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始终坚持着自己从幼时开始的绘画理想。</h3><h3> 在工厂期间,我将自学的绘画技能用在车间里的宣传上,把一块块黑板报画的很出色。后来又去总厂报社学习新闻写作,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工厂里的美术创作,不断提升自己。</h3><h3> 参加1978年的大学高考,对我来说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当时,我已经25岁了,在时间紧、无教材、考生多、压力大的情况下,我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复习后就参加了考试。</h3><h3> 9月,等我收到东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父母及亲友都十分高兴,我终于成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h3> <h3>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78级同学合影</h3><h3><br></h3><h3> 岁月虽然有些任性,还是没将我们轻抛;</h3><h3> 一次改变命运高考,让我们来师大报到。</h3><h3> 七八美术班的同学,是奋进的一代天骄。</h3><h3> 黑白胶片留下影像,定格了青春与美好。</h3> <h3><b>  大学时代,我充满了求知的热情与渴望</b></h3><h3> </h3><h3>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我在母校学习生活了四年。</h3><h3> 在大学里,我系统地学习了素描、色彩、透视等专业课程,还完成了文学概论、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共同课程的学习。</h3><h3> 对于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始终非常珍惜,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充满了求知的热情与渴望。</h3><h3> 班里的学习氛围很浓,尤其是素描、色彩等专业课,同学们都十分认真,大家互帮互学,相互促进。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放假期间也不放过,我经常到工厂里画写生。</h3><h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辛勤培养。戴成有老师讲授的素描课,幽默生动,充满了辩证思维;曹文汉、陈曦光等老师的教学严谨、求实,老师们那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一直激励着我。</h3><h3> 学校还请来中央美术学院的靳尚谊、周思聪,鲁美的宋惠民等著名教授为我们上课,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绘画艺术修养。</h3> <h3>  清晨,我在宿舍旁边背诵外语单词</h3> <h3><b>  画于40年前的人像速写</b></h3><h3> 1979年,我利用假期时间,去一汽的铸造厂和运输处火车运输车间画了一些工人形象的速写。</h3> <h3>  为工人画的速写,我喜欢用流畅的笔道、硬实的线条勾勒涂抹,以突出一种力量感。可以看出,我在作画时也是充满了激情。<br></h3><h3> 在这些速写中,无论是熔化班长的开朗乐观、炉前工的朴实憨厚,还是技术人员的思考状态、统计员的认真细致,都是通过寥寥数笔,就把他们那种最典型的神态刻画出来了,使人物生动的个性跃然纸上。</h3> <h3><b>  我画的78级同学肖像</b></h3><h3> 在我留存下来的画中,有几幅是上大学期间画的同学肖像。这些用素描、速写、油画形式画的肖像习作,是当时的课外练习,每幅画的作画时间都不长,大都在一两个小时左右。当时,班里的学习空气很浓,同学们都在卯足了劲儿地钻研绘画技巧。</h3><h3> 记得当时是同学之间轮流当模特,让大家画,我也曾做过模特让大家画过。</h3><h3> 我画的同学有:魏舒飞、贾濯非、郭晓娜、徐善循。最后一幅是我的自画像。</h3><h3> 时光荏苒,画笔留痕。这些将近40年前的画作,记录下一段值得纪念的大学生活经历。</h3> <h3>  大学时代78级美术班留下的黑白照片。看到当年的老照片,会让我在怀旧中重拾记忆,用心去打捞一段历史。</h3> <h3>78级部分同学留影</h3><h3> 当年的黑白照片,记录了同学之间的友谊。画面上的同学分别是(从左至右):王国庆、靳宏文、丁德福、韩显中、姜文学、魏舒飞、唐军。</h3> <h3>  1980年,靳尚谊先生应邀来到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讲学,这是他在给77、78级美术班同学进行素描人像示范教学,我在靳先生的旁边(照片左下角),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绘画过程。</h3> <h3><b>  毕业后,同学们相聚的日子</b></h3><h3>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奔赴祖国各地,大多数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成为各个美术学院的骨干。只是大家见面的机会不多,我有幸参加了几次。</h3><h3> 2002年,是同学们毕业20周年纪念日,78级同学在四平市的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相聚。</h3><h3> 2008年,参加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建院35周年纪念活动,这是由学校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聚会。</h3><h3> 2017年,在戴成有老师的个人画展上,77、78级的同学们来到了展览现场,大家还就戴成有老师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座谈。</h3><h3> 同学聚会聚的是一种情怀,也是对往昔青春不复来的不舍与缅怀。</h3><h3><br></h3><h3><b> 微信做纽带,再续同学情</b></h3><h3> 近年来,虚拟世界的微信群开始流行,使得相距甚远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微信进行联系。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大学同班同学也建了一个“78美术”群,在加入到这个微信群后,我开始逐渐活跃起来。</h3><h3> 如今,当年的同学都已退休,网络成为同学间交流的集聚地。大家在网络上自由交流,畅谈艺术人生;在这里发布美术展览信息,展示自己的画作;在这里互相问候,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h3> <h3>  2002年,在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由魏舒飞院长倾力承办了一次78级同学聚会。</h3> <h3>  在这次同学聚会上,金红炜、杨梅良、刘谦(从左至右)正在聆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h3><h3> 这张照片是魏舒飞同学拍摄的,他为了组织这次同学活动做了大量工作。</h3> <h3> 2008年10月,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建院35周年之际,77、78级同学与老师在美术学院新楼前合影。</h3><h3><br></h3> <h3>  2016年10月,我与金红炜(中)、潘德海(右)在中国美术馆喜相逢。</h3> <h3>  2017年6月,我与贾濯非在“秦国”都城西安约会。(左图)</h3><h3> 2016年9月 ,我与红霞在呼和浩特见面。(右图)</h3> <h3>  2016年9月,我与王玉峰在他的个人画展上见面。(左图)</h3><h3> 2017年3月,我与徐善循在上海博物馆相聚。(右图)</h3> <h3>  2017年2月,我邀请在长春的同学到家中小聚(从左至右 分别为:郭晓娜、徐景福、王国庆、王洪章、宋艳秋、孟德喜、杨梅良)</h3><h3> 席间,同学们纷纷开始斗嘴调侃,聊起当年学校中的那些有趣的事情。</h3><h3> 说不完的开心事,话不尽的友谊。我和同学们在一起,回忆一段最美的时光。</h3> <h3><b>  追寻一段高考史,记录永久同学情</b></h3><h3> </h3><h3> 4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也照亮了中国的前程。</h3><h3> 2018年,是77、78级同学上大学40周年的纪念日。对于东北师大校园以及当年给予我们人文关怀的老师们,有着难忘的集体记忆。为了纪念1978年上大学的日子,77、78级两个班的部分同学决定,编辑一本纪念画册来回顾1978年上大学的时光,用毕业后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和美术成果来向母校汇报。</h3><h3> 这本纪念画册从策划实施到最后完成,断断续续的经过半年多时间。</h3><h3> 筹备组成员从寻找联系方式开始,联络那些失联的同学,将征稿涵通知到每一位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如今,77、78级的同学基本上退休了,遍布在中国和世界各个地方,77级有三位同学在美国,78级有一位同学在新西兰。对于本次活动,他们都积极参加了。</h3><h3> 在微信的留言中,大家能聆听到昔日同学的声音,都感到十分亲切。有时,同学们为了探讨一个艺术问题,在网上的争论也很热烈。大家还回忆起当年学校中每一位老师的名字,记载在纪念画册中。</h3><h3> 一缕思绪, 一段记忆, 让我们挥之不去;</h3><h3> 一种使命, 一份责任, 让我们不畏艰辛。</h3><h3> 前不久,纪念画册印刷出来了,现已陆续寄到同学们手中,大家都感到非常欣喜,感到很有纪念意义。我们愿把这份珍贵成果献给母校,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h3> <h3><b>  《我们和东北师范大学40年》封面</b></h3><h3> 这本纪念画册是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77、78级部分同学共同完成的。</h3><h3> 每位同学用两页篇幅讲述自己在母校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历程,畅谈自己的感受。</h3> <h3>  在《我们和东北师范大学40年》画册中,77级同学的部分画页。</h3> <h3>  77级同学当年在教室中留影。</h3> <h3>  东北师范大学校园前的基石,展现了这所学校崇尚教育的人文之光。至今,仍然鼓舞着我们77、78这一代大学生。</h3> <h3>  在这本纪念集中,我用文字和画作表达了自己母校和老师的感激之情,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h3> <h3>  《繁忙的汽车发送站》 纸本 水彩画</h3><h3> 《一汽建设 工业风景》水彩组画是我40年前的画作,描绘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1979年工厂建设中的火热生活。</h3> <h3>《晨曦》纸本 水彩画</h3> <h3>  近两年,我还利用微信的图文编排方式进行“美篇”的写作,将近年来的采访素材整理成文,并且印成美篇书。《靳尚谊 师者的风骨与情怀》、《著名画家戴成有 画出诗一般的大美长白》这两篇写了教授我们美术课的两位名师以及他们的作品。</h3><h3> 目前,我在美篇网络平台上发表了十多篇文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h3> <h3>  在我收藏的画册和图书中,有多本是东北师大78级美术班同学的画册和文集。</h3><h3> 阅读同学们的作品,对我来说是一种激励,他们超凡卓越、思想自由、勤奋向上的精神,使我受益,催我奋进。我们40年的实践和努力没有辜负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期望,我们无愧于学校及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实践和取得的成绩就是母校的教学成果!</h3><h3> 芳华四十载,一代美术人。</h3><h3> 璀璨人生路,同学情正浓。</h3> <h3> 文字:杨梅良</h3><h3> 图片:杨梅良</h3><h3><br></h3><h3><b> (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点评点赞,欢迎转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b></h3><h3><br></h3><h3><br></h3><h3><br></h3>

同学

高考

东北师范大学

画册

老师

大学

我们

母校

纪念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