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扶阳养生之大暑 中伏扶阳 长夏养脾

王医生

<h3>2019年7月23日10点50分16秒,将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大暑在每年的阳历7月22日至24日,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这个时间也是中伏的开始,扶阳养生的最关键时期。</h3> <h3>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意思是到了大暑小暑节气,雨水多,天气闷热且潮湿,就像在火炉上蒸煮一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h3> <h3>古人把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 | 盛夏的夜晚,萤火虫卵化而出,飞舞在腐草败叶上,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二候土润溽暑 | 大暑时节,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壤高温潮湿。三候大雨时行 | 大暑伏天,时有大雨,雨水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h3> <h3>长夏养脾</h3><h3><br></h3><h3>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养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而长夏属土,对应的脏腑为“脾”,所以长夏养生的重点是养脾。湿为长夏主气,因此,中医四季养生理论中主张“长夏养脾”,养生必须健脾、利湿。同时,又是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关键时期,多喝扶阳姜茶是非常好的健脾、暖胃、驱寒、祛湿的方法。</h3> <h3>起居养生</h3><h3><br></h3><h3>大暑时节,炎热的程度到达高峰。在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时便开始入睡。室温要适宜,不可过凉或过热。</h3> <h3>扶阳养生</h3><h3><br></h3><h3>大暑:以调理心经、脾经为主</h3><h3><br></h3><h3>重点穴位:关元、神门、阴陵泉、三阴交、百会</h3> <h3>脊柱与节气</h3><h3><br></h3><h3>(大暑)对应的人体脊柱相关疾病——第三胸椎(T3):上臂后侧痛,肩胛部痛,气喘,咳嗽,左上胸痛,心慌,心悸,胸闷,胸痛</h3> <h3>《黄帝内经》夏三月</h3><h3><br></h3><h3>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h3> <h3>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夏长之气,就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h3> <h3>24节气圆运动</h3><h3><br></h3><h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学中医学,必先学知大气,必先学知二十四节气”,“节气的节字,就是竹节。节与节之间,是滑利的。一到节上,便难过去。宇宙大气,交节必郁而后通。久病之人,交节前三日多死。大气郁,人身亦郁。久病之人,腠理干塞,交节不能通过,是以死也。凡病节前起色,以后即愈得快。可以见中医学是人身一小宇宙之学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