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7月11日——7月18日,我们说走就走,双飞乌鲁木齐,辗转3900多公里,抵达闻名的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黄金玉石之邦的新疆,也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h3><h3><br></h3><h3></h3><h3><br></h3> <h3></h3><h3>2019年7月12日早晨,从乌鲁木齐市乘车沿216国道赴北屯,途经准噶尔盆地边缘的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看到了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动物--野马,沿途欣赏了壮丽的沙漠戈壁风光,奇异的火烧山等。</h3> <h3>蓝天、白云、天山积雪。</h3> <h3>戈壁沙漠。</h3> <h3>一路上行驶在沙漠、戈壁上体验远离都市的安逸感觉。</h3><h3>过草原、走戈壁、穿沙漠,各种地形地貌,目睹新疆沧海桑田的地质巨变和生物进化的历史脚步!</h3> <h3>自然保护区。</h3> <h3>野骆驼。</h3> <h3>家牛成群结队。</h3> <h3>不知是家马还是野马?</h3> <h3>火烧山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境内,在国道216线k443处属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五彩湾景区,在乌鲁木齐市到阿勒泰市的216国道的路上,非常耀眼。其面积有10平方千米,西面是准东油田火烧山作业区,东面是五彩湾煤矿。</h3> <h3><h3>火烧山是因为其山体颜色而得名,这里连绵起伏的山丘不是五彩斑斓,而全是由烧结岩构成的一片赭红色。放眼环顾,几乎见不到其它色彩。每逢晨昏,在朝阳或晚霞映照下,仿佛仍在熊熊燃烧,壮丽罕见,因而得名。是216国道的一个景点。</h3></h3> <h3><h3>火烧山的岩石原始并非红色,它是由于下覆煤层自燃而被烘烤成红色的,因此又叫烧变岩。原岩大部分为泥岩,烘烤后几乎与砖石相同,只是质地更为致密坚硬。由于附近发现的油田被命名为火烧山油田,使其声名远扬,更为人们所熟识。火烧山地处荒漠带,组成它的岩石为侏罗系地层,岩石全部裸露,几乎无植被。是一处较为典型的雅丹地貌景观旅游地。</h3></h3> <h3>发电站,新疆资源丰富,地下有煤矿,由于运输不方便,用煤发电,西电东输。</h3> <h3>晚上八点多到达北屯市。</h3><h3>北屯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勒泰市和福海县之间,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西与哈萨克斯坦,北与俄罗斯,东与蒙古国接壤。216国道、318省道、319省道在此交汇,交通运输以航空、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线,国省道为辅助的运输框架,奎阿高速公路已开始修建将于2013年建成通车,奎北铁路北屯市火车站已于2011年6月份正式建成开通客货运。国省干道直通塔克什肯口岸、红山嘴口岸、喀纳斯口岸、阿黑土别克口岸和吉木乃等五个边境口岸。 </h3><h3> 北屯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的师部,始建于1958年,由原兵团张仲瀚政委亲自选点布局并命名,寓意为兵团屯垦最北之地。2011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11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双重直辖县级市,实行“师市合一”的管理模式。 </h3><h3> 北屯市位于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间谷地,是大美新疆、人间天堂阿勒泰的前厅,也是阿勒泰地区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更是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勒泰段近400平方公里河谷大走廊的咽喉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塞。</h3> <h3>晚上入住北屯金融宾馆。</h3> <h3>北屯的清晨。</h3> <h3>早餐后,前往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h3> <h3>沿途看风景。</h3> <h3></h3><h3>沿布喀(布尔津—喀纳斯)公路向北走上10多公里,惊喜地发现在公路右边不远处,一溜高低大小不一的银色沙丘绵延伸向远方,它就是布尔津一处奇特的景观——白沙山。</h3><h3>在白沙山景区小憩。</h3> <h3>继续前行。</h3><h3>沿途雅丹地貌。</h3> <h3>道路蜿蜒盘旋,头都晕了。</h3> <h3>阿勒泰峡谷草原。</h3><h3>阿勒泰拥有很多风景优美的草原,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还有风景十分动人树林茂盛的山川。草原上四季变幻的美丽景色美不胜收,而且当地人口主要以哈萨克族的同胞为主,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居民也都很善良热情,有着浓郁的异域风情</h3> <h3>哈萨克游牧民族放牧。白色包是他们居住的毡房。</h3> <h3>白桦林。</h3> <h3>小河流水潺潺,白桦树层林尽染,真是风景如画。</h3> <h3>小河水清澈见底,河中的大小石块仿佛触手可及,丰富了河水的变化。</h3> <h3>这一片白桦林完全胜于我的期待,多么丰富的色彩,再加上了清澈湛蓝的河水,恍如梦幻一般。</h3> <h3>新疆布尔津喀纳斯湖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境内北部,占地面积895平方公里,是以第四纪冰川、地质构造作用和水动力作用的地质地貌景观为主。</h3> <h3>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西部十佳景区、中国摄影家创作基地等数十项荣誉,并首批入选《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h3> <h3></h3><h3>喀纳斯湖(Kanas Lake):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遗产、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中国最美湖泊,喀纳斯湖雪峰耸峙绿坡墨林,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被誉为“人间仙境、神的花园”。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喀纳斯湖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湖水来自奎屯、友谊峰等山的冰川融水和当地降水,湖面海拔1374米,面积45.73㎞2,湖泊最深处高程1181.5米,湖深188.5米,蓄水量达53.8亿立方米,是中国最深的冰碛堰塞湖,是一个坐落在阿尔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内陆淡水湖。</h3> <h3>喀纳斯湖——美丽而又神秘。</h3><h3>喀纳斯湖安静的躺在深山中,曾经流传喀纳斯出现过湖怪,这给喀纳斯湖蒙上了一神秘的面纱,但是湖泊的景色实在是令人沉醉,湖泊背景就是高大的雪山,白雪厚厚的覆盖着山顶,连绵的青山包围着喀纳斯湖,山中的景色倒映在湖面上,颜色层次分明,春天时候冰雪消融,新鲜的雪水注入湖泊里</h3> <h3>喀纳斯湖四周绿坡墨林,湖光山色。这里生长有落叶松、红松、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湖的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水激浪拍石,玉珠飞溅。</h3> <h3>喀纳斯湖天空乌云滚滚,不会下起了大雨☔️,雨水淋到身上凉嗖嗖的,穿上薄棉衣刚好。</h3> <h3>中国图瓦人是一支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近四百年来,定居喀纳斯湖畔,他们勇敢强悍,善骑术、善滑雪、能歌善舞,现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士兵的后裔;因此他们被看作属于蒙古族的支系,叫蒙古族图瓦人;也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现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民族。居住在我国新疆的图瓦人大约有两千五百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和喀纳斯村。</h3> <h3>来到喀纳斯,去那图瓦人家做客,体验图瓦人的民族风俗。</h3><h3>图瓦人乐器演奏。</h3> <h3>图瓦人舞蹈表演。</h3> <h3>神仙湾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是喀纳斯湖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处浅滩。湖面背光看去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细碎的光,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洒落。由此也称它为“珍珠滩”。加上常有云雾缭绕,山景,湖水,树木相映,如临仙境,神仙湾由此得名。<br></h3> <h3>这里的河水将森林和草地切分成一块块似连似断的小岛,人称神仙湾。它实际上就是喀纳斯河在山涧低缓处形成的一片沼泽浅滩,在阳光照射下河水流光溢彩,连树上的叶子都随风摇曳、闪闪发光,乍看去仿佛无数珍珠任意撒落。加上这里常有云雾缭绕、超凡脱俗、如梦如幻,使人看了如临仙境一般。</h3> <h3>新疆的雨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二十多分钟后停了,雨过天晴。<br></h3> <h3>月亮湾。</h3><h3>月亮湾是喀纳斯湖最著名的景点。喀纳斯湖在这划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犹如弯弯的月亮落入这林木葱茏的峡谷,令无数游人为之陶醉。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胜地,从春季到秋季,从清晨到傍晚,在不同的气候作用和光线照耀下,一汪水月不停地改变着充满神秘魅力的颜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彩画面。月亮湾是喀纳斯景区里的又一精品。从卧龙湾北上1公里,你就可以见到风景如诗如画令人百看不厌的月亮湾了。月亮湾夹在东西两山之间,河道随山势迂回,恰似一牙初升的弯月。在“湾月”之中巧有两座平坦小岛格外引人注目,犹如两只巨型脚印。有一种传说是西海龙王当年在此降服河怪时留下的脚印;也有人说是大脚嫦娥在凡间找不到丈夫而被迫上天寻夫时不小心留下的足迹;还有人说这是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追击敌人箭步如飞时留下的脚印。众说纷纭,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站在比河面垂直高出60米的盘山道上鸟瞰月亮湾,感觉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令人若即若离,夺目牵魂。月亮湾的确美到了极致。只要看上一眼,她可能一生都会印在你的脑海,刻在你的心头。</h3> <h3><h3>卧龙湾当地称卡赞湖即锅底湖,是取其形状象锅底而得名,湖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湖中小岛景色秀丽,湖进水处巨石抵中流,激浪拍巨石,玉珠飞溅。</h3></h3> <h3>很久以前,一条巨龙腾云驾雾在此戏水,忽然天气突变,顷刻间冰封雪冻,将巨龙冻僵在这里,所以得名卧龙湾。</h3> <h3>卧龙湾水色碧蓝洁净,柔波浮动,光与影的美妙结合,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与喀纳斯湖风光融为一体,更是锦上添花。</h3> <h3>大巴车司机姜师傅全程为游客装卸行李,每天把车内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给我们干净舒服的环境,为姜师傅点赞!</h3> <h3>贾登峪是喀纳斯的门户,是通往喀纳斯湖景区的交通关口,更是为布尔津县封山育林的示范基地。</h3><h3>这里森林茂密,草场辽阔,群山逶迤,蓝天、白云、森林、草原相互交融;地形狭窄陡峭,陡崖、深谷和险滩、峡谷、河流、绿树交织成一幅迷人的画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怡人的景色,又被游客称为:喀纳斯驿站。</h3> <h3>晚上入住贾登裕。</h3> <h3>早餐后,乘车赴西北第一连185团。</h3><h3>第一连是驻扎在中哈边境的一支亦兵亦民的部队,位置在中国版图西北之北,离边境线最近仅五米。</h3> <h3>游览新疆的“沙漠之眼“——白沙湖。</h3> <h3>为我们讲解兼导游的是小刘,她是戍边垦荒者兵三代,三十一岁,祖籍河南,一身戎装,英姿焕发,脸上没有一点脂粉气。讲解时,时而神色凝重,时而神采飞扬。</h3><h3>出于对戍边垦荒者的敬仰,我听的特别认真仔细。</h3> <h3>白沙湖,位于一八五团东北部的三连境内,距离团部25千米,有公路相通,内有专车往返相送。白沙湖位于沙漠之中,海拔650米,南北长约2100米,东西宽1300米,被称为“沙漠奇景”,水面约10公顷。无论春秋冬夏,湖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此水来自何处,又为何能常年保持常态?这是缠绕在人们心中的一个疑问,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也正是白沙湖充分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h3> <h3>这里有很多"小咬",导游很贴心,为我们租了防小咬"的帽子,整个团队都是这种装备了。</h3> <h3>白沙湖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600米,形似豌豆荚,东面凹进,西面鼓起。白沙湖是沙漠中独生的一池深水,水源及成因颇受科学研究者关注。其湖心、湖岸、湖周生长的反差极大的气候及生态环境下的多种植被、半干旱灌木丛植被,也让人不解,引人寻思。白沙湖湖中四周生长着高达1—4米的密密丛生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湖中还有野荷花孤寂地生存着;湖周50米内,是高大茂密的银灰杨、白杨、白桦混生的林带;湖周50米外的沙丘上,则生长着额河杨、山楂、白杨、绣线菊等植物。</h3> <h3>白沙湖的景致构成十分独特,6月湖中莲花盛开,野鸭游其间,金秋十月红黄树叶,在风中招展,湖中绿水,碧波如镜,湖山映衬,远眺近览,气象万千,沙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阵阵泥土的芳香,使人心醉,远处的金色鸣沙山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湖边和各类混生林,层层叠叠,交相辉映,犹如一个完美无缺的自然大盆景,展现在游人面前。人称“塞北小江南”。</h3> <h3>导游小刘带着游客整队、举旗,唱着《打靶归来》歌曲,进入西北边境第一连。</h3> <h3><h3>185团第一连,门两边的石碑上分别镌刻着:</h3><h3>“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h3><h3>“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境线,吹不夸的军垦魂。"</h3></h3><h3>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国防线形同虚设,西方列强和日本侵略者可以随意进出,任人宰割;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斗争和矛盾引起的战乱几乎没有停息。新中国成立,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保卫和平成果需要强军作保障,在边境线筑起一道钢铁长城迫在眉睫。值此,由王震将军亲率一支铁军长期驻守在西北边境,守卫着神圣国土。</h3><h3>建国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军队发挥“自力更生”优良传统,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开荒拓土,平叛安民,默默无闻坚守在祖国最西北的边防线。</h3><h3>这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世今生。</h3><h3>为了响应祖国支援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从62年始全国各大城市热血青年报名支疆建设。沉睡了多年的荒土沸腾了,但摆在知青面前的考验前所未有。这些知青习惯了城市便捷生活,一到这里,望着“野营万里无城郭,雪雨纷纷连大漠”都傻了眼,眼前除了连绵不断的大山,就是遥遥无际的荒漠,连一座房屋都没有,带着新鲜浪漫色彩的一腔热血瞬时凝固了。</h3><h3>困难,对于有抱负有理想的人来说是挑战,对于没有思想准备或彷徨的人来说是考验。不可否认,既然到了这里谁都别想当逃兵,因为,这里是军营,你再也没有了选择的权利,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都得跳进这座大熔炉磨炼锻造。严酷的现实告诉人们,光有抱负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艰难困苦中千锤百炼才能成为真正的战士。在那火红的岁月,兵团涌现了无数的英雄和感人事迹,渐渐感染了大批彷徨犹豫的人群,在身经百战的老兵带动下,建设兵团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h3> <h3>天苍苍,野茫茫。这里的生存条件几乎为零,连居住的房屋都没有,但再大的困难也得设法克服。没有房屋就挖“地窝子”,所谓地窝子就是在泥土中挖个可以住人的地洞。当时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地上地下各一半,枝条搭上芦苇盖”“门往深处走,窗在顶上开”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地窝子的原貌和居住环境。作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185团特设了陈列馆和地窝子的原形,以教育后来者。</h3><h3>地窝子纪念碑。</h3> <h3>地窝子入口</h3> <h3>地窝子内景</h3> <h3>如果吃住还能勉强对付的话,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冬天,零下几十度,泥土像铁一样坚硬,一䦆头下去就是一个白印;夏天,一种叫“小咬”的昆虫,人们闻之色变,这种嗜血狂魔能够轻易咬死牛羊等大型牲畜,曾经有一个年轻战士就因此牺牲在放哨的岗位上。</h3><h3>垦荒战士除了白天生产劳动和巡逻,晚上还要担任站岗放哨的任务,一双警惕的眼睛始终睁的大大的。那些自以为伪装的天衣无缝的境外间谍一入境即被俘获。</h3><h3>“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就是兵团战士的口号和使命。为了祖国的领土完整安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一次次地化解了国土争端的风险。在一次特大洪水中,根据水流的流向按国际惯例,我国土很可能损失四、五十平方公里,在这关键时刻,兵团战士没有一刻犹豫,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让洪水改道,确保了这片无争议国土的安全。</h3><h3>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建设,这片热土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当第一代垦荒者年迈老去,他们的后代自觉地接过先辈的钢枪和铁犁,继续守望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导游小刘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从爷爷辈、父母辈,多年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已深深地融进了她的血液里,把她们最美好的青春和汗水尽情地抛洒在这片热土上。小刘至今没有出过疆,她们继承革命传统,为理想和希望决定在此奋斗一辈子,因为他们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树都充满了深深的感情。</h3> <h3>如今,西北地区国防固若金汤,人民安居乐业,185团驻地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楼房,四周树木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戍边垦荒者再也不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的凄惶景象了。因为,他们的根已经深深地扎进了这片沃土,这里就是他们美丽的家园。</h3><h3>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h3> <h3>游客走向“西北之北”纪念碑。</h3> <h3>“西北之北”纪念碑不仅仅是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纪念碑,它更是西北之北几代兵团人忠于祖国、坚守边境、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纪念碑!</h3><h3>“西北之北”就在版图西北接近边界的小红五星那里,也是一八五团西北第一连的所在地,边界的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h3> <h3>铁丝网外面就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界河,可以看到中哈界碑就在那里。</h3> <h3>今年50岁的马军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5团的一名职工,也是阿勒泰公安边防支队克孜勒乌英克边防派出所的一名群众护边员,主要协助派出所管理着中哈边境29号至37号界碑区域约20公里长的边境线守边、护边任务。</h3><h3> 1988年以来,马军武和妻子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以哨所为家,31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边境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走了300000多公里路,穿破了400多双胶鞋,创造了近31年来未发生一起违反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纪录,哨所被人们称为“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h3><h3> 马军武所在的桑德克哨所紧邻中哈边境,离界河仅几米远,周围除了沙山就是树林。夏季蚊虫肆虐,巡边时不得不用一块在柴油中浸过的纱布顶在头上,防止叮咬;冬季冰雪封路长达半年,气温常常接近-40℃,一夜之间大雪可以下到半米深……无论条件如何艰苦 ,对夫妻俩而言,守边护边已经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h3><h3> 在桑德克哨所,马军武夫妻俩,除了登瞭望塔、观察分水闸、巡边巡逻外还有一件雷打不动的事情,就是每天清晨的升国旗仪式,31年风雨无阻。</h3><h3>“军武哨所”西北民兵夫妻第一哨,守边夫妻让人感动!夫妻俩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以哨所为家!</h3><h3>这里环境清贫,温差相当大,周围方圆几里都见不到人,甚至连新鲜蔬菜都吃不到!但他们无怨无悔,一生只做一件事,甘当祖国的卫士!</h3> <h3></h3><h3>夫妻哨所现在升国旗的地方。</h3> <h3>马军武夫妇。</h3> <h3>纪念中哈界河特大洪水中英勇牺牲的战士,他们用生命之躯迫使洪魔重返故道,使55.5平方公里国土寸土没丢;以及中哈边境哈萨克斯坦方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后,一连住房和财产全部被毁,全连职工群众却无一人后撤,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祖国领土完整的感人故事。 在这里,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国家,什么叫民族,感受到兵团人那种戍边情感和爱国情怀,他们是祖国真正最伟大的公民。</h3> <h3>边境瞭望塔。</h3> <h3>158团人不畏艰难险阻,几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并将‘’守土有责"这一信念铭刻在骨血中,代代相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