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胡同 品小吃》 第四十四期-干面胡同史家胡同及智化寺20190721

阿布飞呀飞

<h3><font color="#010101">2019年7月21日,星期天,逛胡同的日子终于又到了。这三伏天里,天气闷热呀,不过,高温预警也挡不住大家逛胡同的热情,大家能在这蒸笼似的北京胡同里,挥汗如雨的一起走一走,那可是真感情呀,真胡同迷呀,好好珍惜吧。时间9:30分,地点灯市口地铁站C口,不见不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下图,大家陆续到了。</h3><h3>群主六爷也早早到了,今天还刻意打扮的一番,看吧,头戴牛仔礼帽,身穿精短皂衣,脚踏红色步云鞋,再把墨镜往脸上一架,啧啧,神气的很!仔细一看,好像还梳了一个辫子,真讲究。</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视频:破冰环节,大家一一自我介绍。在讲师飞鸿的主导下,大家介绍的都很精彩。建议你把下面这段视频看完,后面,有个帅哥,挤呀挤,生怕没机会说话,轮到说话了,非常精炼:“欧文,好多次。”</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哈哈,这里顺便植入一个广告:欧文和飞鸿都还单着呢,大家看着办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天的胡同游开始。今天打算逛的胡同及古迹包括,干面胡同(33号:李石曾/茅以升故居、30号:梅葆玖故居、37—39号:&nbsp;社科院干面宿舍~钱钟书-杨绛/金岳霖/卞之琳/李健吾/夏鼐/翦伯赞/罗念生等大师故居、41号贝子务达海府/禅臣洋行、49号凌福彭/凌叔华故居正门、61号汪申/顾颉刚/高士其故居),史家胡同,禄米仓胡同,智化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干面胡同”的得名缘于东侧与之相连的禄米仓胡同。据说古时运输米面的车辆从此经过,撒得满地都是面粉,所以就称为干面胡同。现在的干面胡同,虽然部分被改造,但依然好看,保存完整的宅门和院落在胡同里比比皆是。最值得的一提是西口的61号院。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四合院。从院外看,山墙、影壁和门楼都颇具规模,这是当年清朝大学士李鸿藻的府邸。民国后,国民党东三省要员张莘夫居此。再后来,转给了当时北平市的工务局局长汪申。张莘夫以及汪申的后人都曾来此做过故地探访。1954年交给中国社科院作为历史研究所的图书馆。再后来就演变成历史所的职工宿舍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干面胡同51号,现在是世界知识出版社发行部。“世界知识”几个字,是由周恩来总理题写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干面胡同49号,凌福彭/凌叔华故居的正门。后面还要提到,大院的后门在史家胡同,24号,就是现在的史家胡同博物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飞鸿在给大家讲着"凌大小姐的书房"的故事。凌叔华的父亲给她在北京留下了一个有着28个房间和后花园的房子,而"凌大小姐的书房"是当时文人们经常举行沙龙的场所。这个沙龙比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要早十多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天胡同游,有可爱的小盆友参加哦。</font></h3> <h3>干面胡同30号,梅葆玖先生曾经的居所,梅先生在这个胡同里居住了三十多年。</h3> <h3><font color="#010101">转弯来到了东罗圈胡同,这是一个大有故事的胡同。东罗圈胡同是南北走向,本来是连接干面胡同和史家胡同的,偏偏中间建了一栋4层楼,把胡同一分为二,分为胡同北半截和胡同南半截,这个4层楼就是著名的东罗圈胡同11号院1号楼。 曾经安排在此居住的大作家有钱钟书、杨绛夫妇,还有卞之琳、李健吾、沙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著名哲学家贺麟,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罗尔纲,著名翻译家戈宝权、罗念生,著名红学家吴世昌,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等。</font></h3> <h3>相信大家对钱钟书、杨绛夫妇耳熟能详,但对卞之琳可能稍感陌生,他是一位现当代诗人,曾经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一首《断章》备受推崇:</h3><h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h3><h3>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h3><h3>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h3><h3>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h3><h3>有着如此感慨的人,必然映射着一段求而不得的苦恋,单恋有多苦,苦恋有多深,都知道为林徽因守候了一辈子的金岳霖,然而民国时期这个痴情男子卞之琳,甘愿用漫长的生命去等待一个女子,张充和,这是一份不会到来的爱情,却从少年等到白头……</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走进东罗圈胡同11号院1号楼,来到2402房间的门口,这里就是卞之琳曾经居住的地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图,2402房间的门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楼道里可以看到大红门外的东罗圈胡同北半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楼的外面看,那个没有封阳台的房间就是2402,。有人会问,为啥不封阳台?嗨,要看风景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个院子里,目前居住的是社科院职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东罗圈胡同11号院1号楼前的合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再往前走,来到33号,这里是李石曾、茅以升的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院子里有一个非常讲究的二层楼,很洋气,如果装修粉饰一下,一定会惊艳到大家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家来到史家胡同,这里来了N多次了,这次是大夏天来的,深切感受到胡同里大树的好处,遮天蔽日的树荫,带来丝丝清凉,太好了。哈哈,没有树荫的胡同,不是好胡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树杆上人工放置的虫茧,是生物防治树木病虫害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树上缠绕的胶带纸,也是用来防治树木病虫害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辗转来到史家胡同24号,史家胡同博物馆。这里原为凌淑华的故居,凌淑华的女儿将此宅院转让给街道办事处,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建成了今日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24号是凌福彭/凌叔华故居大院的后门,正门在南侧的干面胡同49号,正门朝南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博物馆里有空调,凉快多了,大家的合影也喜笑颜开了许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路过“好园”,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午,大家又累又热又饿,找一个凉快的地方,吃饭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家坐了满满3桌,饭菜真心不错,关键是还非常凉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吃完饭,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凉爽的饭店,刚出店门,就能感受到热浪扑面,但又不得不走进火热的胡同里,要去参观今天的另一个重要地点,智化寺。</font></h3><h3><font color="#010101">下图,大家来到智化寺大门前,拍照留念。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上刻“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font></h3> <h3>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该寺主要建筑自山门内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及东西配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寺内主要建筑物的屋瓦用黑色琉漓脊兽铺砌,虽经历代多次修葺,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徵。明朝大太监的家庙竟然这么辉煌!</h3><h3>下图,钟楼,钟楼内的大钟,铸造于建寺之初的正统九年(1444年)。</h3> <h3>下图,鼓楼。鼓楼内原存有牛皮龙纹大鼓,年久失修就散架了,维修人员就把鼓板一一拿出来进行整修,整体修完后,却放不进去鼓楼了,横竖进不去,当初想必是在鼓楼封顶前,就把大鼓做好先放进去的吧。</h3><h3>这就尴尬了。</h3><h3>目前,这面大鼓放在后面的智化殿里。</h3> <h3>智化殿里存放的本寺鼓楼的龙纹牛皮大鼓。</h3> <h3>智化门。</h3> <h3>藏殿位于智化寺二进院西侧,它是智化殿的西配殿,面阔三间,因殿堂正中立着一具转轮藏而得名。这里的“藏”为容纳收藏之意。它是一个八面的棱柱体,每一面上都有45个长方形抽屉,一共360个,可收藏360部经卷,恰好与一年的天数基本吻合。过去,人们围着转轮藏走一圈就表示读完了一年要读的书。这是佛教信徒们为了尽快成佛尽早登上极乐世界而意想出的一个很直观很简便的偷懒诵经方法,嘿嘿。</h3> <h3>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的室内顶棚,顶上开洞以采光、通风。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称为藻井。</h3> <h3>智化殿在智化门之北,为寺院正殿,黑琉璃筒瓦歇山顶,井口天花,面阔三间,宽18米,进深14.5米,五踩斗栱。<br></h3><h3>下图,智化殿前的香炉。</h3> <h3>这个香炉,是明代的老物件。</h3> <h3>智化殿佛陀上方本应有宏大精美漂亮藻井的地方,竟空空如也。这里的藻井在上世纪30年代被偷卖到美国,目前存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和美国费城博物馆。</h3> <h3>今天到智化寺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来听著名的京音乐演奏。</h3><h3>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进自己的私庙。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院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年,因为它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迹风,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br></h3><h3>3点整,京音乐第27代艺僧,翩然而至,仙风道骨的,有木有?</h3> <h3>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h3> <h3>今天为大家演奏的京音乐,是《三皈赞》。</h3> <h3>15分钟的演奏结束后,艺僧们飘走了,似乎仍有余音绕梁。</h3> <h3>智化寺乐僧使用的乐器,多为自己定制,笛音比一般曲笛要高,管沿袭宋制,为九孔,笙是定做拾柒个全簧,与唐宋时流传的簧乐乐音恰好相符。智化寺云锣又称九音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h3> <h3>智化殿后有一黑琉璃瓦庑殿顶重楼,上层为万佛阁,下层为如来殿。</h3><h3>如来殿因殿内供如来而得名,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踩斗栱。万佛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上下层墙壁上遍饰佛龛,置小佛像9999尊,故称万佛阁。</h3> <h3>如来佛像。两尊立像,微微前倾,即可减少落灰落上,也能减少僧众们仰视时的视觉变形,也让大家感到更亲切,真是巧夺天工。</h3> <h3>精美的服饰。</h3> <h3>智化寺内保存有一部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共724函,7240余册,收佛典1675部,重达400吨,是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之一,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h3><h3>下图,可以看到,藏经阁的经书,是以千字文作为索引的,刻在抽屉的面板上。</h3> <h3>在智化寺内,远远望去,智化寺的古建与不远处的现代建筑SOHO融为一体,相映成趣,颇为壮观。</h3> <h3>一天的火热的胡同游,在大家的心满意足中结束了,虽然热的够呛,但大家仍高高兴兴的,大家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欢乐,收获了美好的心情,大家都期待着下一次胡同游的再次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