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情处 放歌故乡情

明明

<h1><b>美丽的西递 可爱的故乡</b></h1><h3> 西递—古黟桃花源,一颗镶嵌在徽州大地上的明珠,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把古村落变成一个“迷宫”。古村落整体布局、环境建筑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建筑格调朴素淡雅,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砖雕、木雕、石雕点缀其间,“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居环境在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h3><h3><br></h3> <h3>夕阳西下,袅袅炊烟,湖光山色,尽显田园风光。</h3> <h3>  西递村呈船形,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组成大船的船体;昔日村头高大的乔木和13座牌坊,好比船上的桅杆和风帆;村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宛如大海的波涛;村前的月湖和上百亩良田簇拥着村子,恰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停泊在宁静的港湾里。<br></h3> <h3>  走进西递村口,一座兴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胡文光牌坊”,高高耸峙在眼前。 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这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据说它的保留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保护,“文革”时,当有人要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才没有人敢动手。</h3> <h3>  穿行在古村落高墙深巷的民居建筑群中,仿佛回到了明清年代。古村落现有明清民居200余幢。这些民居倚山临水,布局严谨。民居的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黛瓦粉墙,典雅大方。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溶为一体,“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是形容这些建筑的绝佳诗句。</h3> <h3>  徽派建筑是永不衰落的美妙音乐,伴随时光的流失,很难呈现出逐渐陈旧、逐渐颓败的迹象,相反,伴随时光越长,越静谧深远;黑,是白的点缀,白,是黑的阐述,在整个黑白交融中,徽派建筑自成一体,简洁明了、刚直不阿,却又诗意盎然。</h3> <h3>  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那一处处错落有致的百年老宅里,那一口口四水归堂的天井里,承载着太多关于人生,关于家园的梦想,蕴藉着旧梦一样的乡愁。</h3> <h3>  当编辑这张照片时,自然想起戴望舒先生的那首诗《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 在弯曲而悠长的小巷中,默默彳亍着,芬芳彷徨......。可惜是大晴天,如果是雨天或雨后那就更加诗情画意啦。</h3> <h3>  徽文化的代表作:这个“孝”字是南宋大哲学家朱熹造访西递时所书。其上部酷似一仰面作揖的后生,而那人面的后脑却似一猴头,其寓意是尊老、敬老为人,反之则退化为畜。字的上半部为老字,下为子,其寓意老要爱护子女,子女要敬仰老人。</h3><h3></h3><h3>这是瑞玉庭非常有名的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联上的“快”字少了一竖,“辛”字多了一横,“多”字少了一点,“亏”字多了一点。这绝不是书法家的失误,而是告诉人们:多一份辛苦,才能获得多一份的快乐,吃小亏能占大便宜,但吃亏要吃在点子上,而不能一味的傻吃亏。</h3> <h3>  古村落百年以来就是以黑、白、灰、红这样简单而又经典的色调诠释着山高水远、飘逸空灵的水墨美感和徽州文化;建筑是可以穿越时光的艺术,文化是建筑的生命,古老宅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宗族血脉的传承,历史的延续……。</h3> <h3>  在西递最可以让人深感到的还是厚重的人文气息,我们曾经生活过来的既熟悉又习惯了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如劈柴种菜、养猪种地,在水池边洗衣服,一边洗衣一边聊天…,依然是朴素的农村景象。</h3> <h1><b>一生痴情处 寻梦到西递</b></h1><h3>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千古绝唱。开始接触这段诗句时很兴奋,认为应该是赞美徽州。后来查看一下史料却发现是在轻视和不屑徽州,因为这首诗词的上句“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意思是如果要沾财气,多半得到黄山白岳之间的徽州去游玩。”为什么要去黄山白岳玩呢?因为明清时期徽州非常富裕,徽商名满天下,富可敌国,休宁甚至有“金休宁”之誉,汤大人有一位朋友在徽州做官,可以给他一些资金,使他重返仕途;然而对这样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地方,自傲清高的汤大人十分厌恶,自然“无梦到徽州”去了。其实汤大人错误了徽州,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徽商以及他们富裕起来的艰辛。</h3> <h3>  穿行其间,我的思绪随着青石板路步移景异,看着布满青苔,班驳苍桑的墙壁,遥远的历史记忆渐渐复苏,带领我回忆起父辈们从这里走出的艰辛之路:“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少年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句句乡音阵阵愁”; “ 包袱雨伞粿,背着甩泥鳅。过山又翻岭,一脚到杭州。同乡多顾我,答应肯收留。做了半那年,办了新被绸。再过一两年,身命也不愁。小倌三年满,寄钱回徽州 ”。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民谣。“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事情。因为这里穷山恶水,山地众多,田地极少,徽州人家无法养活自己的子孙,男孩子到了13、4岁就要外出学徒,学不成不能归家的。这就是名震中外“徽商”的起源,它形象地书写了徽州历史上奇特的从商习俗,又简明真实地揭示了鼎盛徽商形成的本质;是当年走南闯北徽州商人的真实写照。徽商就是这样历经风雨兼程的磨难和蒼桑,才造就了曾经的辉煌。</h3><h3> 在徽州留下了许多既动人,又叫人心酸和羡慕的故事;不管是商贾、世家,还是百姓,几乎每一个村落的兴旺发达都有他们的故事流传。如胡雪岩,以诚信为本,从身无分文,到杭州的阜康钱庄;以假一罚十,到真不二价的胡庆余堂。这样的徽商何止一二。他们永远走在离家的路上,又永远走在回家的路上,南来北往,奔东走西。他们大兴土木,建设家乡把思乡变成了一片片村落;他们大办学堂,培养子孙学习文化知识…。九泉之下的汤大人,当时你如果听到了这些民谣和徽商们打拼天下的动人故事,还会“无梦到徽州”吗?</h3> <h3>  清晨,在这狭窄的深巷里,我突然看到这样的背影和情景,我的眼晴湿润了,我的脚步放慢了亦显得更加沉重,我拿相机的手在微微抖动,心更是在颤抖;我的脑海里立即显现父亲当年是否也是这样的身影走出徽州。</h3><h3> 我的父亲就是十三四岁跟随祖父从黟县背着干粮和简单的行囊,跋山涉水走到景德镇,到景德镇不久祖父因病去世,年少的父亲一人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因为父亲既无兄弟,又没有姐妹,所以取名“天赐”。在徽州乡亲们的帮助下才把祖父安葬,然后父亲就从钱庄、布店学徒开始。早年父亲没有任何资本和积蓄,纯白手起家去打拼。父亲既跟乡亲赴武汉、南京、九江、杭州等地做生意,也单独闯过商海;为了多赚钱,父亲还用大板车给窑户老板运送窑柴…。经过父亲的努力打拼也开店当起了老板,也有三四个僱工,所以文革时期被抄家、揪斗、游街、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文化大革命结束,百废待兴,父亲以他徽商特有的敏锐,抓住商机,以80高龄开了“土产代销店”,父亲依然是继承徽商的经营之道:诚信为本,不卖假货,货真价实,和气生财。“土产代销店”以良好的信誉取得附近及远郊顾客的点赞,尤其是过年的鞭炮、礼花等喜庆物品更是顾客络绎不绝上门购买,这就是父亲的诚信经营。除此以外,父亲总是以礼待人。有一位僱工,入了党,当上了国家干部,文革时父亲单位去黟县向他了解父亲对他的剝削和迫害,他立即给予反驳,并告诉他们:我们不是僱佣关系,我们是兄弟,并以党性给父亲担保。 </h3><h3> 在父亲的从商过程中,一直以儒道经商为荣,即按儒家的道德规范来行事,对父母尽孝,对社会施仁,对经营行义。始终笃信“生财大有道,应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一直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诚恳待人”。</h3><h3> 父亲的从商磨难和艰辛与许多在景德镇徽州老乡一样,都是靠个人的打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诚信为本、克己为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这些中华传统美德,父辈们生前做到了,父亲也一直教育我们以及下一代也要做到,并要发扬光大。</h3> <h3>  倘佯在这深巷里,仰望蓝天白云和眼前十分气派的徽派建筑,我在想“无徽不成镇”的成因。徽州由于土地贫脊,是一个高移民输出的地区,早在明代,许多繁华的都会以及山陬海隅、孤村僻壤,都留下了徽商的足迹。到了清代,不少城市都出现了徽商相对集中聚居区。如杭州、杨州、汉口等等。而在景德镇就有所不同,是整个城区范围内都有大批徽州人活跃其间,如我居住的石狮埠一带,就有许多徽州老乡;由徽商经营的钱庄、布店、食品店、药铺、杂货店等等都在景德镇城区遍地开花,徽商给当时景德镇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h3> 关于徽商与景德镇的城镇发展,一向颇受历史学界和经济学界重视。我的恩师、历史学家梁淼泰先生《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著作,以景德镇瓷业为中心,探讨了景德镇城市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恩师不畏寒冬酷暑,不顾身体欠安,查找了大量的地方志、族谱资料,并亲自到实地考察,对徽商在景德镇的活动做了初步分析,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恩师的著作,在当时和现在是一部极具学术功力的著作,是我们认识景德镇,了解景德镇的经济发展过程以及徽商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少缺的教材。</h3><h3> 我在景德镇四图里中学读书时,恩师是我的班主任和俄语老师,对我一直关心、爱护。恩师调入南昌江西师范大学任教后曾经去看望恩师。</h3> <h1><b>同根同脉一家人 西递放歌故乡情</b></h1><h3> 有一种美景,叫“一生痴绝处”</h3><h1></h1><h3> 有一种遗憾,叫“无梦到徽州”</h3><h3> 有一种自豪,叫“我是徽州人”。</h3><h3> 记得胡适先生晚年在台湾的回忆录中开篇就写到“我是安徽徽州人…”可想而知,自己的故乡是这般山水氤氲的人间仙境,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不难看到胡适先生的思乡之情溢满字里行间。同样,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有一群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60年代生活在景德镇的黟县人,对故乡亦充满着无限激情。2019年6月15日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带着对先辈的敬仰,带着对乡亲的思念,应西递村村委会和乡亲们的邀请,“景德镇市黟县乡亲艺术团”冒着酷暑,来到西递村进行慰问演出。</h3> <h1><b>我来了,我们大家都来了。</b></h1><h3>我们是黟县的子孙,</h3><h3>我们是听着故乡的儿歌长大的黟县人。</h3><h3>早年,我们的祖辈为了生活背井离乡,</h3><h3>今天,我们带着祖辈的荣耀和寄托回家了。</h3> <h3>我来了,我们大家都来了。</h3><h3>我们不畏炎热酷暑,</h3><h3>我们不顾年事己高。</h3><h3>我们就是想呼吸一下故乡的清新空气,</h3><h3>我们就是想闻一闻故乡泥土的芬芳。</h3><h3>我们想听一听音乐般的乡音,</h3><h3>我们想看一看别具一格的祖屋,</h3><h3>我们更想走一走祖辈的足迹。</h3> <h3>“景德镇黟县乡亲艺术团”是第一次来故乡演出,西递村村委会和乡亲们显得格外重视与热情,在村子里的街头巷尾及主要场地都张贴了文艺演出的海报。</h3> <h1><b>“千年瓷都景德镇,万世根脉黟人情”。</b></h1><h3> 故乡,给你们永远是满满的诗情画意的情怀。</h3><h3>文艺演出舞台背景墙和节目单(舞台背景墙村委会设计制作)</h3> <h1>老中青三代黟县人主持文艺演出</h1><h3></h3> <h1>大合唱《红军不怕远征难》</h1><h3>一曲《红军不怕远征难》寓意着我们祖辈走南闯北,历经风雨兼程的磨难和蒼桑,启示后人不忘初心,发扬传统,继续努力。</h3><h3></h3> <h3>大合唱《长征组歌》</h3> <h3>表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h3> <h3>舞蹈《永远的赞歌》</h3> <h1>女声独唱《父老乡亲》</h1><h3>“我生在一个小山村</h3><h3>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h3><h3>胡子里长满故事</h3><h3>憨笑中埋着乡音</h3><h3>小米饭把我养育</h3><h3>风雨中教我做人</h3><h3>临别时送我上路<br></h3><h3>几多叮咛 </h3><h3>几多期待 </h3><h3>几多情深</h3><h3>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br></h3><h3>我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h3><h3>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h3><h3>徐老师的深情演唱,把我们带进了祖辈那艰辛岁月,抒发了我们对祖辈的思念与敬仰。</h3><h3><br></h3><h3><br></h3><h3><br></h3> <h3>京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h3> <h3>男女声二重唱《为了谁》</h3> <h3>男声独唱《最美的歌献给妈妈》</h3> <h3>越剧《十八相送》</h3> <h1>男声独唱《闯码头》</h1><h3>“催人的汽笛淹没了哀愁</h3><h3>止不住的眼泪流</h3><h3>不是哥哥不爱你</h3><h3>因为我是农村的</h3><h3>一年的收入只能养活自己</h3><h3>哪里还能顾得上你</h3><h3>我要为你去奋斗</h3><h3>再苦再累不回头</h3><h3>只要你耐心把我来等候</h3><h3>总有一天会出头”。</h3><h3>《闯码头》和《徽州民谣》均有异曲同工之意义,都是激励青年人不要贪图安逸与享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h3><h3><br></h3> <h3>京剧《智斗》</h3> <h3>“景德镇市黟县乡亲艺术团”是第一次来西递村演出,乡亲们亦热情地期待着。夕阳刚刚落下,演出戏场就坐满了热情的观众,有的是一家三代人都来了。这给我们演出人员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大家深受感动和鼓舞。</h3> <h1>黄梅戏《到底人间欢乐多》</h1> <h1>越剧《化蝶》</h1> <h1>越剧《化蝶》</h1> <h3>  文艺演出的总摄影师和摄像师。王老师不辞辛苦,扛着十多斤重的摄像设备四处拍摄,并精心编制了《文化走亲西递行》纪录片,全过程记录了文艺演出盛况,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h3> <h1>舞蹈《徽州美》</h1> <h1>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h1> <h3>最后一个节目:舞蹈《吉祥安康》</h3><h1></h1><h3>我们祝福美丽的故乡吉祥安康</h3><h3>我们祝福父老乡亲吉祥安康</h3><h3>我们祝福“万世根脉黟人情”吉祥安康!</h3> <h3>  演出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景德镇市黟县乡亲艺术团”团长胡时平和村支书同演员们一起向父老乡亲们谢幕。</h3> <h3>  充满着激情的演出后,“景德镇市黟县乡亲艺术团”团长胡时平先生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h3> <h1>叶村花海</h1> <h3>美篇中部分图片采自朋友拍摄,部分史料摘录网络,特此声明并表示衷心的感谢!<br></h3><h1>2019年8月8日完稿于英国霍舍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