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这次到伦敦飞机竟然早到了一个半小时,入关也比以前快了许多,使急切的想见到我们的女儿赶不上接机,她及时联系司机直接到机场接我们。女儿见到我们有些外交式的拥抱,少了几分激动,多了几分自信,热情而自然地跟司机和公寓服务员搭着讪,到像这个城市的主人。无论是订车还是购物,总是能找到便利和便宜的办法,又不失国人的形象。她租用的公寓就在泰晤士河边,伦敦眼附近,价格优惠了许多,付款条件也宽松。她说住在市中心房价虽然贵一点但交通费用省下来,又节省了时间成本还是划算。记得当时她兴奋地告诉我说:我的运气很好,当我报出在中央圣马丁读研究生之后神马都是yes 了!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是圣马丁的原因,英国的精英文化是深入骨髓的。</h3> <h3>(二)当下的伦敦正值旅游旺季,泰晤士河边游人如织,每个餐馆都是爆满,餐桌摆出去老远。晚餐的餐馆离住处五公里左右,我们决定步行前往,也体验一下伦敦的街市。离开河边,街道安静了许多,没走多远便有一个砖红色的建筑鹤立鸡群,女儿告诉我是国王学院,这座久负盛名的学院成立于1829年,是国王乔治四世创立的,也是伦敦大学的创始学院,是与牛津、剑桥、帝国理工齐名的金三角名校。伦敦的大学鳞次栉比,谁也数不清究竟有多少所,与这个城市交融在一起,成为厚重的城市文化。两米多宽的人行道,两车对行的行车道,两侧是四五层不同风格的建筑,哥特式的、地中海风格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就像一个万国建筑博览会,似乎在默默的挣显着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英国对建筑的保护极其严格,几乎不能拆除,这不但倒逼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精良,成就了城市的历史传承,也催生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工厂不能拆除,业主只能“腾笼换鸟”请进大学生开始创客,伦敦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创意产业的,至今依然引领着世界。街道不时穿插的广场和花园,因地制宜的规划和建筑尺度充分渲染着人本主义色彩。街道的两侧和路口满是餐馆和酒吧,不觉间一座玻璃幕的塔楼已呈现在眼前,顺街看去,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中,就像一位身着盛装的模特站在梯形台上,楚楚动人。这是伦敦第一高楼碎片大厦。这就是伦敦,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保守与开放的碰撞。</h3> <h3>(三)这顿晚餐是我们作东道请同机来的朋友和在这留学的女儿,还有初来留学的太太的外甥,幸好是周四,预订上了位于碎片大厦附近的一间正宗的法国餐馆六点至八点半的座位,大约走了35分钟左右,便到了一个丁字路口,法国餐馆的英文名字是Cassert Croe,就在路口的顶端。餐厅不大,多说也只有七八十个平方米,左手是吧台,一圈吧凳上早就坐满了喝酒的人,右手从里到外纵向的摆放了八九张木制餐桌,我们是靠近门边两张桌子对在了一起,服务员迎接我们坐下来,路口对面的拐角处是一间酒吧,门口站满了端着啤酒杯的顾客,中年轻人居多,男人居多,个个脸色绯红,认真地在攀谈着,这就是伦敦人最惬意的生活。没说几句话朋友和女儿到了,寒暄后开始点菜。这间餐厅只有法式烤牛扒、酱汁羊肩肉和烧老板鱼肉(并非是山东半岛的那种老板鱼)三道主菜,几十年如一日的固守着,保持着纯正的法国口味,从来没有什么创新,永远是一桌难求。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就要了这三道主菜,又要了一个生鱼片萨拉,一个法式蜗牛两个配菜,面包、奶酪、白水(包括苏打水)是可以随便用的,大家交流着初到伦敦的体会,轻松愉快地聊着天。主菜吃完后又上了三道甜品,中国人的饭量小,都觉得吃得很饱,所有顾客自然是光盘行动,没有例外,我们也觉得很有成就感。</h3> <h3>(四)细品伦敦,还是风采依旧,或者说是“风采更旧”,就像是一位绅士,两鬓多了一抹华发,一位风雅女人眼角多了几根皱纹,也许是国内或是青岛更新了的缘故吧。也看到了一些上次没注意到东西,比如行人横穿马路和闯红灯现象很普遍,当然也是在城市中心区限速的小街道上,可以肯定,别说比香港,就是比北上广也多得多。然而,车辆是很让行人的,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所以伦敦的交通肇事率并不高;再比如,路面也很陈旧,似乎与城市的建筑一同受到了保护,但是无论是石板或地砖的人行道,还是柏油路面、水泥路面的车行道,都是坚固无比,从未看到“桃酥”和“翘翘板”现象;再如,街上多了一些乞丐,晚上露宿街头,由此一些食品、饮料瓶、铺盖等垃圾也随之产生,挥之不去,这些也自然的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慕色中,泰晤士河静静地向东南流去,将城市分成两部分,河面上倒映着五彩斑斓的城市夜景,敏斯特大教堂在晚霞中更加安详,华灯初上,蓦然回首,她就在灯火阑珊处。伦敦就是伦敦,无需你怎么评价,他就在那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