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影片《通向印西之桥》(1946)

阅江楼主

<h3>从最近发现的文献中获知,此片的导演为美国著名广播记者伊金思,摄影师为当年金陵大学理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电影的奠基人孙明经先生。</h3> <h3>此文原载於1946年的金陵大学理学院主办之«电影与播音»(第五卷第六 七期)合刊。经北京电影学院孙健三先生认定,此文确为其父亲孙明经所写。署名之"经"字为当年孙明经先生的通常习惯。</h3> <h3>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完整地记录江南水乡(古镇)的电影纪录短片,16毫米拷贝,彩色有声胶片,弥足珍贵。</h3><h3><br></h3> <h3>"这里是中国,表面的和平之下,满是疮痍。"</h3> <h3>"战争带来的破坏,使得民生凋敝、政治动荡。"</h3> <h3>"然而在距离上海不远的市镇印西,农民、商人和工匠们对于一个新的中国充满了希望。"</h3> <h3>"和我们一样,中国人勤劳、智慧、真诚,为独立而奋斗着。"</h3> <h3>"现在的中国并未处于一场全面战争中。一系列的局部战争影响着四亿五千万中国人的生活。"</h3> <h3>"一个国家的成长也在于此--教育、生活标准的提高、新产业发展和符合时代、代表人民的治理方式。"</h3> <h3>"但印西作为中国的市镇代表,与它的姊妹城市上海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h3> <h3>"现代教育几乎没有触及到这片宁静如画的土地。"</h3> <h3>"这里没有火车,没有汽车和轰鸣的工厂。平均六千人拥有一部连接外面世界的电话。"</h3> <h3>"印西本地没有广播或报纸,这里很少听说带有政-治-斗-争的新闻头条。"</h3> <h3>"因为当地的生活问题更为重要。"</h3> <h3>"和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印西也需要从八年抗战的创伤中恢复,并养活本地的人口。"</h3> <h3>"眼下对于印西来说,最缺乏的是教育。"</h3> <h3>"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变化是家常便饭,但过去的三个世纪以来,印西人们的生活鲜有变化。"</h3> <h3>"推动印西人变化最大的是交通方式。"</h3> <h3>"在交通运输方面,有限的运力和传统限制了生产。"</h3> <h3>"即便如此,河运好于路运,这条运河,表面上的美景却隐藏着无尽危机。"</h3> <h3>"这里的河水被污染并含有致命细菌。"</h3> <h3>"百姓没有现代卫生观念。"</h3> <h3><h3>"百姓没有现代卫生观念。"</h3></h3> <h3>"他们用这个水清洗食物,用这个水洗衣服。"</h3> <h3>"他们用这个水清洗食物,用这个水洗衣服。"</h3> <h3>"他们用这个水清洗食物,用这个水洗衣服。"</h3> <h3>"百姓没有现代卫生观念。"</h3> <h3>"他们用这个水清洗食物,用这个水洗衣服。"</h3> <h3>"在交通运输方面,有限的运力和传统限制了生产。"</h3> <h3>"在交通运输方面,有限的运力和传统限制了生产。"</h3> <h3>"祖传的生产方式和原料是弥足珍贵的。"</h3> <h3>"因为这种方式不会制造出垃圾,且没有鲁莽的实验。"</h3> <h3>"但是如果只有一种方法制造出一艘船,只有一种方法来捕鱼,这只能带来微薄的收入。"</h3> <h3>"但是如果只有一种方法制造出一艘船,只有一种方法来捕鱼,这只能带来微薄的收入。"</h3> <h3>"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每刻都必须致力于生产</h3><h3>食品。"</h3> <h3>"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每刻都必须致力于生产</h3><h3>食品。"</h3> <h3>"人们和牲畜都知道,生活的困境容不得它们有分秒闲暇。"</h3> <h3>"种植、收割、耕作、种植、耕作是无休止的循环,并且这不一定总会带来收获。"</h3> <h3>"人的命运与土地紧密相连。但是,这仍然不够。"</h3> <h3>"然而,这里仍然蕴藏着中国的潜在力量。"</h3> <h3>"有数以百万计的可能会在这里打破。"</h3> <h3>"劳动力如果没有明智的指引会变得毫无价值。"</h3> <h3>"现代农业的手段可以把劳动力从渴望和恐惧带向自由。"</h3> <h3>"神是这场奇观中的大赢家。"</h3> <h3>"千百年来,中国的农民们一直希望能够获得神的支持。"</h3> <h3>"这个仪式于我们而言也许显得奇怪。"</h3> <h3>"这个仪式于我们而言也许显得奇怪。"</h3> <h3>"这个仪式于我们而言也许显得奇怪。"</h3> <h3>"这个仪式于我们而言也许显得奇怪。"</h3> <h3>"但在我们自己国家的黑暗时代,我们的朝圣者先辈也会为好收成而祈祷。"</h3> <h3>"但在我们自己国家的黑暗时代,我们的朝圣者先辈也会为好收成而祈祷。"</h3> <h3>"当印西获悉如何面对大风大水。"</h3> <h3>"当好收成驱散人们对于饥荒的恐惧。"</h3> <h3>"当好收成驱散人们对于饥荒的恐惧。"</h3> <h3>"当村民能够阅读和书写。"</h3> <h3>"然而,印西的领导者有着未来的愿景。"</h3> <h3>"他们对建立在教育基础上的新中国有着强烈的希望。"</h3> <h3>"他们想在新事物中拥抱美好。"</h3> <h3>"消除旧事物中的败坏,但旧事物也并非全然不可取。"</h3> <h3>"当更多的孩子存活而非死去。"</h3> <h3>"当这里有足够的医生来医治疾病。"</h3> <h3>"当现代卫生设备战胜致死的瘟疫。"</h3> <h3>"而如今,印西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正在与强硬不妥协的现代方式相遇。"</h3> <h3>"旧式事物中的新事物:一台雪弗兰发动机安装在旧式的舢板上。"</h3> <h3>"接着是全新的东西:在食物生产中节省时间的机器。"</h3> <h3>"甚至连祖父辈的人都对电推剪做出了让步。"</h3> <h3>"医疗领导者带来了光明。"</h3> <h3>"医疗领导者带来了光明。"</h3> <h3>"为了更有益的生活,人们第一次看到并且回应。"</h3> <h3>"为了更有益的生活,人们第一次看到并且回应。"</h3> <h3>"日益增长的医疗供应、治疗和训练需求。"</h3> <h3>"基于乡贤们的自治传统。"</h3> <h3>"印西正在构建她的市镇管理机构,并发展出公民与社会责任感。"</h3> <h3>"重建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建设公-民责任感的第一步。"</h3> <h3>"重建对国家的认同感,是建设公民责任感的第一步。"</h3> <h3>"印西的人们明白,当前困境的解决之道是使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这正是他们一直所努力的方面。"</h3> <h3>"而他们对此给出的答案是教育。"</h3> <h3>"他们似乎试图将孩子们教育为印溪乃至中国未来的科学家、医生、护士、教师以及领导者。"</h3> <h3>"印西对自己的所需心知肚明。"</h3> <h3>"并且十分感激由美国给予的应急物资。"</h3> <h3>"但是这种形式的帮助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无法取代社会本身的任务。"</h3> <h3>"教育的现代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h3> <h3>"教育的现代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h3> <h3>"教育的现代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h3> <h3>"教育的现代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h3> <h3>"教育的现代化状况并不尽如人意。"</h3> <h3>"印西需要更多的课本。"</h3> <h3>"印西需要更多的受过更好教育的老师。"</h3> <h3>"印西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的东西。"</h3> <h3>"印西需要更多的受过更好教育的老师。"</h3> <h3>"印西需要更多的受过更好教育的老师。"</h3> <h3>"并且保证女孩们同样也有最终进入大学,接受深造的机会。"</h3> <h3>"而且能够在某一天作为领导者回到崭新的印西。"</h3> <h3>"并且保证女孩们同样也有最终进入大学,接受深造的机会。"</h3> <h3>"而且能够在某一天作为领导者回到崭新的印西。"</h3> <h3>"并且保证女孩们同样也有最终进入大学,接受深造的机会。"</h3> <h3>"而且能够在某一天作为领导者回到崭新的印西。"</h3> <h3>"许多年以来,美国的许多民间组织透过教育计划、传教活动、医疗服务、社会福利等方式影响着朝着自力更生目标前进的中国。"</h3> <h3>"这些美国民间团体中的榜样激励着中国人民努力劳动并且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互助组织。"</h3> <h3>"透过我们美国援华服务联合会举办的募捐活动,我们能巩固这座通往印西的桥。这座桥代表着由一个伟大国家向另一个伟大国家传达的,一份善解人意的,意味着和平与祝福的友谊。"</h3> <h3><b>【郑重声明】本人在“美篇”平台上发布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音频,均保留所有权。欢迎网友以个人账号(美篇、微博、微信)转发与分享。任何组织、机构与个人,不得利用本人所发的文字、图片和视音频进行编辑、复制、黏贴和分发,不得用于任何未经本人同意的各项用途。媒体与相关组织、机构如有合作意向,请联系:15721199748龚先生。谢谢!</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