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想给你唱秦腔

大明湖畔

<h3>母亲离开我们已七个年头了,现在想起,仍心如刀绞,泪湿沾襟。有些事情,在它发生的当初,我们是感受不到或感受得不够深刻,只有过去若干年后,它的意义和对我们的影响,才会慢慢的展现出来。</h3> <h3>母亲在世时,我也尽己所能,带母亲坐了飞机,看了大海,爬了长城,……也曾带母亲在十三陵水库玩过刺激的漂流,在王府井大街看过惊悚的动感电影,……永远忘不了带儿子陪母亲,看了场没经过大脑的电影——《2012》,那电影除了刺激吓人,还讲的是外语,中途母亲问我,“快完了没有?”我才想起母亲看不懂也害怕,便说,“妈,咱不看了。”母亲说,“娃正看哩。”</h3> <h3>清晰的记得母亲那年八十大寿,我们从渭南拉回一大车盆花,在家门口摆出大大的“福”“寿”造型;还从西安请来秦腔演员搭台唱大戏,亲朋争相与商芳会合影留念,母亲让我也去照一张,我说我不喜欢照相。那天寿宴,席开过百,场面那叫人山人海,全天流程繁杂,作为总策划,我怕出纰漏,紧张的连饭都吃不下,那还有心思与演员合影。就这样千小心,万思虑,还是出了个小状况,演员们竟在我老赵家设的戏台子上,唱了出《斩黄袍》。寿日过后,母亲说,“这回把我娃钱花多了,但妈活着能看到,高兴!以后不能再这么乱花钱了。”那个寿宴从设计到效果,在老家那里,至今无人超越。</h3> <h3>还记得曾花四百元门票,带母亲去西安易俗社看秦腔戏,那天是折子戏,40~50名演职人员,只有17个观众,母亲说“这点人看戏,都不够人家演员的脂粉钱”,我事先给母亲说,一张门票20元。记得有折戏叫《苏武牧羊》,母亲入戏了,边看边哭,还不时地说“你看人恓惶(可怜)的。”我不喜欢看戏,也不太看得懂,边递纸巾边偷着笑。</h3> <h3>也曾带着大哥大嫂陪母亲专程到韩城市区,找寻母亲常常念叨的韩城盆盆鱼(2001年曾吃过一次),还走了党家村的石板小巷 ,也看了黄河那滚滚的稠泥汤。</h3><h3><br></h3> <h3>也曾带俩个侄女陪母亲去三原县城,沿街找寻最正宗的千层饼和泡泡油糕。</h3> <h3>也曾带侄子侄女陪母亲 畅游乡间,田园采摘。</h3> <h3>也曾带大哥大嫂陪母亲在西安世园会游园,去大唐芙蓉园观灯。</h3> <h3>也曾和妹妹陪母亲在华山观了奇石,赏了风景;还曾去临潼华清池看了贵妃池,在骊山找到了捉蒋亭。</h3> <h3>也曾带着母亲的仨个妹妹陪母亲,游了南湖,去了母亲记挂的王宝钏的寒窑,还给母亲她们弄了场秦腔的折子戏。</h3> <h3>第二天,又一起去了法门寺,看着母亲步步礼佛,一路烧香,虔诚举止让人动容,我在想,母亲那时求的应该是让自己病情好转吧。记得那天在小吃一条街,平日不喜吃面的母亲,说想吃那宽的油泼面 ,我便要了个大碗,母亲竟把那一大碗吃完了。还给姨姨们说,特香,她好多年都没一次吃过这么多面了。</h3> <h3>母亲病重的最后一年,在城里的二哥大姐家中都有几个月大的小孙子,妹妹既要经管超市又有上学的小儿,大哥大嫂从城里回到了农村老家,与守着老家的三哥三嫂一起照顾母亲。母亲一生三儿三女,病重,身边只有儿媳,没一个女儿,有点说不过去,我便放下单位的事情,回到老家,与哥嫂一起陪伴和照顾母亲。</h3><h3>三哥负责外交,大哥负责打扫前庭后院,三嫂负责做饭,记得那时每天来家里看望母亲的亲朋有络绎不绝,三嫂天天围着锅台唱着连续剧;大嫂给母亲洗的布片片在院子挂成了万国旗,现在我仍记得后院并排的几个大盆,大嫂洗过的每块布片必须要经过清洁——84杀菌——漂洗三道工序;我每天除了给母亲按时按量吃药,最艰巨的工作是给母亲清洁患处,现在想起来,心里都会犯怵发潮。二哥大姐和妹妹以及几个侄女,也会时不时地回来换我们休息。几个嫂子给母亲行了大孝,我会时时想起,至今都心怀感激。</h3> <h3>母亲生前,安顿好了她的一切,母亲一生干净整洁,一再叮咛大嫂,她过世后,先不要哭,一定要看着给她把衣服穿好,拽平整。我目睹了大嫂为办好这件事,把母亲那薄薄厚厚,大大小小的衣服,事先铺排演练了数十遍。<br></h3><h3><br></h3><h3>母亲重病后期,常常念叨着说,“年轻时吃了苦,受了罪,老了享尽了儿女的福”。最让我忘不了的是母亲说过的,“你说人家现在这社会这么好的,死了多可惜,但念(渭南话)这病不让你活么!不过,看着你们都务正事,娃娃们也都听话,我也能放下心了。”我能深深地感受到母亲对晚年生活的满足和对儿女的不舍。</h3> <h3>生命就是在这一呼一吸间,永远忘不了二O一三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母亲86岁生日的这天,蛋糕刚刚切开,母亲在众多亲朋和子女的祝福声中,平静而安详的合上了双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也是圆满的。</h3> <h3>母亲下葬那天,我们事先弄了一大车墩子礼花炮,从村口开始,沿路两边,五米一个,前后交错,一直铺排到五六里外的墓地,母亲在一众亲朋和孝男孝女的护送下,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礼炮声中,去和父亲汇合,再次回到二人世界,去过他们两个人的生活。</h3> <h3>母亲的一生有苦有甜,作为母亲的女儿,我为母亲做了一些事情,有些许安慰但更多的还是后悔和遗憾。记得母亲过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有天,我在小寨闲逛,转着转着,便进了常去的老北京布鞋店,反复比对,仔细挑选,到结账时,我才意识到,已经没有了穿36码老北京布鞋的母亲。我放下鞋子,冲出鞋店,蹲在路边,放声大哭,引来一堆路人围观。</h3><h3><br></h3><h3>那些年,单位破事一大摊,天天忙的晕头转向的,有次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正与乡邻玩纸牌,邻居笑着说,“送钱的女子回来了,给我们多输些”。母亲说,“娃娃挣个钱不容易,那天天忙的,就像早上开的开关忘了关。”的确,那些年咋那么忙呢!现在定下心想想,母亲好像都没吃过我做的饭。尽孝太少,今生今世,再无法弥补。这正应了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h3> <h3>今天,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我想给你唱秦腔。”自从关了公司,赋闲在家,正式过上了退休生活,我便报了个二胡班,认识了一些会唱秦腔戏的朋友,从此我爱上了秦腔。我惊奇的发现,一段折子戏的戏词,我看上两遍就全能记住,跟着板子遛两遍,就能完整的唱下来。现在,秦腔戏学的比二胡还快,有种本末倒置的感觉。</h3> <h3>秦腔戏能学的这么快,也得益于母亲。小时候,母亲爱看秦腔戏,我们小孩子早早的端上板凳,帮在地里干活的大人占地方。大人们收工后进场看戏,孩子们便在场子边上玩耍。不知不觉中,灌进了秦腔的耳音,秦腔的戏文储存进了大脑的深层。现在,它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主体身上,迸发了出来。母亲给了我生命,母亲教会我做人,想不到母亲对我的影响会这么的持久。对于母亲,我会常常想起,我也无需想起,只因我们母女从未分离。</h3> <h3>母亲在世时,我给买过大量秦腔戏光碟,但我却没有时间坐下来陪母亲观看。我现在学戏,也是把母亲在世时爱听的戏名,先百度出来,一个个的学,一遍遍的录。</h3><h3>妈妈,我现在学会了《赶坡》《断桥》《三上轿》《二进宫》《三滴血》《二堂舍子》《周仁回府》《华亭相会》,还正在学《三娘教子》《祭灵》《放饭》。</h3><h3>妈妈,你这个整天风风火火,天马行空的女儿,能定下心来学唱戏,你没有想到吧!</h3><h3>妈妈,女儿虽然没有专业演员唱的好听,但这是女儿的一片心❤️,你听着亲切,相信你听了也一定很开心。</h3><h3>妈妈,女儿也已经鬓染繁霜,走进了中老年人行列。这日子过得,你说快不快!</h3><h3>我们姊们几个日子还像以前一样,都好着哩。娃娃们也都很听话,几个大点的已毕业挣工资了。<br></h3><h3>还要汇报个大事,你大重孙阳阳今年高考考了617分,应该能录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二爸高兴的给买了一三轮子礼花炮,现在大家都在讲环保,没敢给放,但这事让咱一大家子人高兴了好几天哩!</h3><h3><br></h3><h3>妈妈,现在正是盛夏,西安热得人受不了,不过,今年解渴的西瓜和桃子都很便宜。你们那边,应该也是蜂飞蝶舞,繁花似锦吧。</h3><h3>好了,不多说了,你们在那边好好的,想吃啥就吃,想喝啥就买,钱快完了,给我托个梦,立马给你们送去。现在天气太热,要记得开空调吆!</h3><h3>我继续唱秦腔戏,录好了,放给你们听。我能感受到,你们在静静地听,我们母女只是换了时空,我们的心❤️从未分开,我们的情从未割断。</h3><h3><br></h3> <h3>祈愿父母在那边顺遂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