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安徽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为萧国,春秋时附属于宋,秦置萧县,隋唐至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属江苏省徐州,1955年由江苏省划归安徽省,沿革至今。总面积1871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平原,东南部为海拔100—300米的低山矮岭。人口130万,辖18镇5乡708个行政村。开放的萧县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发展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h3> <h3> 历史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萧县春秋时期为萧国地,秦置萧县。自古有“文献之邦”之美誉,风骚人物荟萃,春秋三贤(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皆孔门高足;今为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县擅长丹青者2万余人,其中刘开渠、朱德群、王肇民、萧龙士、卓然、吴燃等为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大师,各种风格的书画作品犹如繁星璀璨,县城书画艺术一条街集书画创作、装裱、展览、交易、鉴赏于一体,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投资近亿元的书画艺术博览城已完成。突出的人文优势同时孕育了美食的醇厚和芳香,萧县饮食文化闻名大江南北,“萧县羊肉汤”、“皇藏峪蘑菇鸡”、“圣泉寺烧全羊”等各种风味小吃成了黄淮地区城乡人们的美味佳肴。</h3> <h3>皇藏峪</h3> <h3> 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境内,景区总面积31平方公里,为国家4A级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皇藏峪原名黄桑峪,因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得名。汉高祖刘邦称帝前,曾因避秦兵追捕而藏身于此,故改名皇藏峪。公园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即瑞云寺景区、天门寺景区、樱桃沟景区、竹林寺景区和倒流河遗址区。<br> 皇藏峪是安徽省16座名山之一,黄山之美在于奇,九华山之美在于灵,齐云山之美在于秀,琅琊山之美在于醉,皇藏峪之美在于幽。一个幽字道出了皇藏峪的精髓。</h3> <h3>皇藏峪(2007.4.21)</h3> <h3>皇藏峪(2023.11.15)</h3> <h3>皇藏峪(2023.11.15)</h3> <h3>拔剑亭(2002.5.1)</h3> <h3>拔剑泉(2023.11.15)</h3> <h3>拔剑泉(2023.11.15)</h3> <h3>拔剑泉</h3> <h3>拔剑泉</h3> <h3>拔剑泉,公元前205年春夏之交,项羽率兵伐齐,久攻不下,刘邦借此机会亲率56万大军攻打项羽的老巢彭城(徐州),项羽获报,率3万精兵星夜兼程突袭徐州,项羽一马当先,所向披糜,杀得刘邦人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带十余残兵败将逃到此处,饥渴难当,人困马乏,其坐骑黄膘马饥渴之急,前趴后蹬,石开泉涌,(故叫马扒泉)战马急饮止渴,刘邦此时仍顾及自己的王者风范,人畜岂可同饮,怒气冲天恨这畜性占了先机,怒拔宝剑掼向大石,谁知剑拔泉涌,一股清泉潺潺而出(故名拔剑泉),解了兵将之渴。</h3> <h3>传刘邦飞马奔此峪,金蝉如醒,满山齐鸣,为掩马蹄声也,故名——醒蝉处。</h3> <h3>公元前205年刘邦兵败彭城(今徐州)带着残兵败将10余人向徐州的西南山区溃逃。来到了今属安徽萧县的皇藏峪。皇藏峪此时叫黄桑峪。刘邦至此便见前面有绝壁挡道,后边有项羽的追兵,此情此境令刘邦仰天长叹:“天亡我也!”环顾四周看看哪里能藏身。天无绝人之路,他看到峭壁上现出一洞,赶紧和残兵们攀进洞中。进洞后,刘邦仍担心项羽追上来,便想若有一巨石挡住洞口多好呀!在他想象时,突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恰好堵住了洞口,随即不知何处刮来众多蜘蛛把洞口结上了网。项羽率兵来到此处,命卒四下寻查,告项说:“大王,该处有三洞,但蜘蛛网未破,人不得入”。因此洞得蜘蛛护佑,刘邦躲过此劫,后来创下了大汉江山,后人根据刘邦避难说,改黄桑峪为皇藏峪,天然洞改为皇藏洞。皇藏洞现在是皇藏峪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h3> <h3>皇藏洞</h3> <h3>千年古寺瑞云寺(原名登云寺)。传说列国时魏人范睢避难逃往秦,更名张禄,扶秦振兴,功名赫赫,秦灭范睢隐于此山,放荡无骸,吟诗作赋,后人取其前半生登云之意,故将寺命名为“登云寺”。楚汉相争时,刘邦藏身与此。共有房屋99间,经历代战乱焚毁存53间,为三进三出院落。寺内2棵银杏树有1300多年,还有一棵黄杨树十分罕见,有一抱多粗,树龄有1300多年,全国目前仅有三棵,北京故宫有一棵,云南西双版纳有一棵。</h3> <h3>观景塔</h3> <h3>景区栈道</h3> <h3>景区玻璃栈桥</h3> <h3>景区玻璃栈桥(2023.11.15)</h3> <h3>天门寺</h3> <h3> 天门寺约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历经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元至正年间,禅僧静本等爱其地幽深僻,在此开山建寺,因是山东南之谷号天门,遂命寺名曰:“天门寺”。明宣德四年,知州杨秘重建,更名为“天门禅院”。又说史料记载,公元425年南朝开国皇帝刘裕之子义隆在天门山兴建寺院,因山坳两侧的山头是簸箕型延伸出去,又像天公的两扇大门,得名天门山,因寺院建于此处故称为天门寺。</h3> <h3>树驮桥</h3> <h3> 萧县官桥有座桥,不知是桥驮树还是树驮桥? 萧县东部有一座名为“官桥”的小镇。相传,官桥镇源于封建时代于官方驿站旁有迎来送往高官达人之桥梁,村名“官桥”,镇政府驻官桥村而得名。 明清时期,官桥镇属徐州府,官桥村内,有一石桥,连接南北官路。近代,石桥以北,为江苏,石桥以南,为安徽,村民将这座官方所建的桥称为“官桥”。</h3> <h3> 现在,这树驮桥,桥驮树,已成为当地的名片,本地村民也将其视为“神树”,没人会随意攀折树枝,毁坏树木。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将红色彩带系到树上,祈祷祝福,以求神树保佑庇护村庄和村民。</h3> <h3>树驮桥(1997.12.14)</h3> <h3>树驮桥(2022.8.18)</h3> <h3>树驮桥(2022.8.18)</h3> <h3>树驮桥(2023.11.15)</h3> <h3>树驮桥(2023.11.15)</h3> <h3>树驮桥(2023.11.15)</h3> <h3>圣泉寺</h3> <h3> 圣泉寺位于萧县城西北15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余间,寺依山势,殿庭门廊,颇为壮观。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圣泉是萧县最著名的一处泉水。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为矿泉水中的上品,来此取水游乐者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县城的百姓前往打水,排队之人不绝。涓涓细流,虽一勺之泽,却常年不涸。水质清澈味甘,堪称萧县第一泉。清人王维翰《题圣泉》诗赞云:“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圣泉山观音寺周围,有众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尤其人文遗迹中,存在许多无从破解的神异古怪的谜团。自古以来,无数到访者揣摩猜测,见仁见智,在民间酝酿成众多神奇的传说故事。这些故事口耳相传,使圣泉山观音寺名声远播。信仰者、猎奇者、访奇者络绎而来,各有心得而云,使圣泉山观音寺地处深山却不萧索,远离人境却香火殷盛。圣泉山观音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h3> <h3>蔡洼村</h3> <h3> 淮海战役总前委五位领导那张唯一的经典合影,不少人应该都见过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领导在一起的一张合影,但你知道这张唯一的经典合影是在宿州萧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蔡洼拍的么?淮海战役期间,在这个蔡洼村到底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由萧县县城往西南方向约14公里,就来到了丁里镇一个叫蔡洼村的小村庄。这是淮北平原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村子。但在1948年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1日这28天时间里,这个村子却隐藏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一个令国民党飞机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的秘密,“蔡洼”的秘密到底是怎样的呢? 原来,1948年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为就近指挥围歼国民党杜聿明集团,当时的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就把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推进到离前沿阵地不到20公里的蔡洼村。据党史记载,粟裕率部到达萧县蔡洼村后,发现该村地势低洼,雨水多的时候,许多房子容易进水,就把指挥部设在该村地势最高的杨家台子。杨家台子四周当时是一片芦苇荡,便于隐蔽。国民党知道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就在这一带,每天都有侦察机在上空盘旋侦察。粟裕每晚在指挥部工作时,都用高粱秸把窗户遮住,以防灯光外泄,引来敌机轰炸。 今天,在蔡洼村的五间土屋门楣上虽然挂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牌匾,但更准确的应该说是华东野战军的指挥部。说它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更多的是因为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五个领导人在这里开了一次会,并且留下了唯一一张经典合影。</h3> <h3>萧县高铁北站</h3> <h3>萧县高铁北站</h3> <h3>萧县高铁北站</h3> <h3>萧县隧道</h3> <h3>萧县火车站</h3> <h3>新建萧县火车站</h3> <h3>新火车站2019.12.29.启用。</h3> <h3>新建萧县火车站</h3> <h3>萧县至徐州901路共公汽车开通。</h3> <h3>龙山、龙湖</h3> <h3>萧县龙山风景区</h3> <h3>萧县龙湖公园</h3> <h3>部分中学同学合影(1973年)后排左起:魏兴升、陈建功、徐学军、魏兴会、姜广乾、魏兴常。中排左起:魏桂云、姜广侠、魏瑞华、魏兴敏、马峰、陈世林。前排左起:孙文秀、李新芝、李书景、孙广云。</h3> <h3>部分同学在萧县龙湖公园相聚(1999.5.28)左起:姜广乾、陈云明、魏兴会、卢次华、刘训志、马峰、石宗启、田友兵、徐学军</h3> <h3>姜广乾、蔡香流、陈云明、魏兴会、卢次华、刘训志、马峰、石宗启、田友兵、徐学军</h3> <h3>纵瑞刚、姜广乾(2024.5.10)</h3> <h3>书画-防腐-小吃之乡</h3> <h3> 萧龙士(1889年~1990年),原名品一,字翰云,斋名墨趣斋、堂号百寿堂。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四十年代师从艺术大师齐白石。与一代大家李可染、李苦禅、许麟庐情逾手足,书画风格上承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下启江淮写意画派。擅画竹、梅、菊、松、兰草、荷花、牡丹、雁来红等题材,犹擅兰花,是一代画兰大家。他组建《松风竹雨社》、《中原艺社》、创建徐州美术学校,挟新安画派在中国画史上的巨大影响,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安徽八老"。</h3> <h3>萧县一中,萧龙士塑像</h3> <h3>萧县是书画之乡</h3> <h3>萧县是水果之乡</h3> <h3>萧县是防腐之乡</h3> <h3> 萧县伏羊节《味》你而来😄说起萧县的伏羊节,大家都说:全家一起上山吃全羊宴吧。圣泉山上的全羊可是数一数二的..<br>安徽萧县圣泉寺全羊宴席,一羊十吃,远近闻名,风味独特,一年一次伏羊节,更是十分闻名,以农历数伏开始连续3天,盛况空前,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在徐淮一带,以羊肉名闻遐迩的,当数萧县。萧县羊肉享有盛名已达300余年。据《萧县志》载:萧县历来养羊较多,此地有圣泉寺风景名胜,山川秀美,饲草丰茂。农民养羊,采用纯自然放牧方式,让羊儿自由自在地觅草寻食,每到夏日,经过一个冬春的催肥,羊儿膘肥体壮,且为绿色食品,无任何污染。饭店选用的多为3至6个月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萧县白山羊,肉质鲜嫩异常。萧县传统名菜也多以羊肉为主,有“无羊不成席”之说。 所谓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伏天吃羊的习俗,既暗合“天人合一”质朴的养生观念,也有相当的科学成分。据饮食专家介绍,山羊经春夏两季饲养,膘肥肉嫩,宰杀后肉味醇厚,膻味小,汤汁鲜美,宜食用;其二,三伏天人体内有积热,食用了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汤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驱走五脏积热。在三伏天里吃性热的羊肉,伴以葱、酱、蒜、花椒等热性作料,能刺激人体大量排汗,有助于排出体热,排出体内毒素……</h3> <h3>龙河风景</h3> <h3>萧县龙河观光带</h3> <h3> 龙河艺术空间简介<br>龙河是萧县的母亲河,北起凤山,流经濉水,南汇淮河,长约23公里。2014年以来,萧县实施龙河治理、“一河五沟”综合整治项目工程,着力打造生态、人文、休闲的龙河景观带。龙河艺朮空间,是龙河景观带一颗璀璨的明珠。位于龙河中段西岸,北起世纪大道,南至教育路,一期工程由8栋仿古徽派建筑组成,系县委、县政府主导建设,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文化、城管等部门参与打造的公益性文化场所。该场所以萧县经典传统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以“对外宣传窗口、县情教育基地、艺术审美场所、展览交流平台”为基本定位,通过萧县书画、陶瓷、玉器、奇石、非遗文化、民间艺术与传统工艺等展示,提升萧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满足人民日盆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h3> <h3>萧县龙河红色教育园</h3> <h3>岱山湖</h3> <h3>萧县岱湖风景区</h3> <h3>水天一色碧蓝蓝浮桥弯弯通心田谁家碧玉娇滴滴舞步轻盈迈金莲<br></h3> <h3>萧县永堌镇</h3> <h3>永堌古城,这里历史悠久,两亿三千多万年前,就有生物存在。五千年前就有古代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为梧国,唐宋称厥固镇,金元光二年(1223年)置永堌县,至元1265年并入萧县为巡检司,明洪武十三年改为永堌镇。永堌镇,位于萧县城区东南部,距萧县古城四十华里,东邻皇藏峪,西连淮北市。全镇共有人口约3.2万,耕地约3.3万亩。东倚群山,西望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忠厚淳朴,环境宜人。</h3> <h3>永堌中学</h3> <h3>永堌中学位于萧县东南永堌镇。这里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曾是县城所在地(1265年),有着较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永堌中学一九五七年建校招生,是萧县继萧县中学、黄口中学和王寨中学之后的第四所中学,至今已走过近七十个春秋。</h3> <h3>萧县永堌中学</h3> <h3>1975年永堌中学丁班教室也于2018年拆除了……</h3> <h3>77届永堌中学丁班同学毕业合影留念张长生.纵兆华.刘新锐.蔡香流.徐 静.姜启光.姜广乾.石宗启.石怀皊.毛宏生.贾敬存.李 勇.黄大前.蒋连军.孙艳秋.陈美英.刘金英.蔡忠武.郑凤栾.朱安立.芦茨华.赵德信.马 峰.孙祖环.郑仁增.毛思侠.纵瑞刚.孙宗琴.安伦平.王 彬.待永刚.高永忠.吴孝平.王祥建.段祥林.孟 影.许敬平.卢淑兰.王利水.毛玉芬.杨克爽.沈学政。</h3> <h3>姜启光、蒋连军、贾敬存、纵兆华、沈学政、刘新锐、石怀皊、孙宗芹、郑凤栾、孙艳秋、刘金英</h3> <h3>姜启光、蔡香流、姜广乾、张长生、张长功、纵兆华</h3> <h3>张国粹老师清唱《梨花颂》2022.6.14</h3> <h3>圣寿寺</h3> <h3> 萧县圣寿寺据遗留原址残碑记载:建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晋,钢监易知录:三十三卷第821、822页东晋记:后赵太祖石虎,建武四年---公元339年,在原固镇(即现在的永堌镇)建圣寿寺后,植槐树一颗。历经千余年的风风雨雨,战火摧毁,经历朝代的更替,反复的损毁重建,再损毁。只留下断壁残垣,残缺的清代圣寿寺石碑,还能昭示圣寿寺的悠悠历史。圣寿寺位于萧县永堌镇东,长三套深处,龙凤山峪,双乳峰下,三面环山,山涧水潺潺,百鸟啾啾,苍松翠柏,人间仙境,天然氧吧。</h3> <h3>永堌水库</h3> <h3> 永堌水库建于1958年3月同年8月完工,是在大跃进时期,集全县人力、物力兴建的。集水面15.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430万立方米,坝顶高度海拔56.2米,最大坝高19米,坝长732米,溢洪道设计每秒流量23.8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可达3500亩,总投资(当时170万元),是宿州市境内最大的人工小型水库。永堌水库三面环山,湖面如镜,山清水秀,山映湖面,风景如画,四面林鸟幽鸣,水库边水草青翠,荷花飘香,山因水而秀灵,水因山而静幽,永堌水库景区还是避暑游览之妙处。</h3> <h3>萧县永堌水库</h3> <h3>王山窝梅园</h3> <h3> 萧县永堌镇王山窝千亩梅园内的红梅盛开。王山窝村从2002年开始在荒山上种植红梅,面积达3000多亩,是皖北地区最大梅园。</h3> <h3>费村风景区</h3> <h3>萧县费村风景区</h3> <h3> 费村倒流河,属山泉流水汇集而成,河水清澈见底,自南向北从村中流过,河长近3000米,水面近15000平方米,全年流水不断。费村大闸,位于费村村部旁边。它身兼抗旱蓄水、防汛排水两大要职,也造就了费村独具一方的倒流河风景,主要建设项目有纪念塔、烧炭博物馆、苏东坡雕像。此园的建设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苏东坡,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两年,时间虽短,但政绩卓著。特别是他带领徐州军民抗洪灾、找煤炭的功绩将永存青史。在费村西山,有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时期开采煤炭塌陷遗址,形成一个山洞,每年都有中国矿业大学的师生前来勘探。苏东坡曾在徐州写下了《石炭歌》一诗,记述了他在徐州为解百姓燃眉之急,查访、开发煤炭的故事。</h3> <h3>车牛返村</h3> <h3> 闵子骞,又称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36年,卒于公元前487年,正值中华文明的思潮澎湃激荡时期。据史载,闵子父亲闵马夫因不满鲁国“三桓弄权”,举家迁往宋国的附属国萧国,也就是今天的皖北萧县,安家落户,抚育后代。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闵子以孝道著称,他最为著名的故事当属那则流传于后世的“单衣孝母”。在各种版本的传说中,我找到了一则比较权威的记载,这便是《萧县志》中描述的情形:闵子遭继母姚氏虐待,寒冬时节,姚氏俩亲子穿的都是棉衣,而闵子只能穿芦花做的衣服。一次父子四人坐牛车外出探亲,闵子负责赶车,芦花衣不耐寒,冻得他瑟瑟发抖,牛鞭从手上掉落,此时两个弟弟却泰然自若。闵父以为闵子偷懒,便挥鞭朝他身上打去,这一打,打出他衣服内的芦花四溢。闵父纳闷,忙去查看另外两个儿子的衣服,发现衣服里缝的都是丝絮,这才察觉出后妻无德。闵父气愤不已,于是打道回府准备休妻。闵子见此情形,跪劝父亲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面对知礼孝顺的儿子,闵父只好作罢。后姚氏悔改,待闵子如同亲生。</h3> <h3>中国最长的村名:便打芦花车牛返村</h3> <h3>闸河</h3> <h3>《闸河》 安徽省萧县永堌镇政府西666米处有一条河叫闸河。河水从北向南流入淮北市濉河。闸河古名天然闸河,发源于江苏省徐州市十八里屯废黄河南。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865年),为了确保徐州的安全,及时降低黄河水位,分减黄河水,筑建了王家山闸,以泄黄涨,又在十八里屯东西各建石闸一座,在虎山汇流至安徽省萧县境内。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造福一方。萧县政府于1958年对闸河进行大规模的疏峻治理,并用石料等材料砌筑了许岗子闸(那一年有劳动能力的男女社员都参加了劳动,当时由大五岁的姐姐带着我在工地放工具的工棚里边玩,也算参加工地活动了[偷笑])。老闸桥于2018年拆除重建了新闸桥。该闸为本地区防洪、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h3> <h3>咱们村里的事</h3> <h3>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139岁高龄,属鸡。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尝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东海之滨,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开国君主。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谐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h3> <h3>姜氏祖先发源于陕西渭水河畔,如今所有姜氏族人均以姜子牙为最早最老的祖先,经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及自然灾害之所致,目前姜氏族人已遍居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本族,根据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姜楼祖茔之碑志推算,大约在1660年左右,老祖宗姜麟当年因战乱和自然灾害之所致,从山东青州牵着一头牛挑着一副担带着三个儿子即:姜肇、姜镇、姜健逃荒来到江苏徐州市铜山县姜楼。 {姜麟(一世)、姜肇-姜镇-姜健(二世)、姜大龙-姜二龙(三世)、海、兆、立、启、守、兴、胜、远、广、大、昭、宪、庆共十六代,约三百余年}。 目前本族十六辈分人员分布:【江苏徐州市周围、 姜楼,安徽灵璧、梁庄、坡里、孟村、腰庄、姜大庄,河南芒砀山等】以下是家谱《姜氏老三房》安徽省萧县分支:启、守、兴、胜、远、广、大昭、宪、庆等辈份。</h3> <h3>农家小院</h3> <h3>2006.5.6腰庄村第一届理事会前左:姜远芳、姜远真、许承云、姜远征后左:姜大兵、姜远民、姜远伯</h3> <h3>姜氏家族第二届理事会(2023.8.18)前左:姜远廷、姜远伯、姜远建后左:姜大伟、姜广宇、姜广安、姜大兵</h3> <h3>前左:姜远廷、姜远伯、姜远亮、姜远建后左:姜广乾、姜广安、姜广州、广州老表</h3> <h3>姜氏家族账房先生姜远伯、姜远廷、姜远建</h3> <h3>本族同龄人</h3> <h3>姜广乾、姜广宇、姜广东</h3> <h3>姜广乾、姜广宇、姜广东</h3> <h3>姜广乾、姜广宇</h3> <h3>2023.10.30.在萧县龙萧公园合影。姜远廷、姜远伯、姜远宏、姜远礼、姜广银、姜广友、姜广乾</h3> <h3>与杜文礼同学参加村里的喜事(2023.11.21)</h3> <h3>找找自己三十年前的美照😄</h3> <h3>永堌镇窦庄村村史馆</h3> <h3>历史变迁 窦庄之地,先前为多姓杂居。至400多年前,方立名为窦庄村。故窦庄村史有记载的时期为清朝时期。清顺治(1644-1661年)时,萧县窦庄村属江南省徐州。康熙六年(1667年),设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该村属江苏省徐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为府,属江苏省徐州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州、厅。江苏置五道。属徐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成立行政督察区,属铜山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1月13日,县境解放,属豫皖苏第三专署。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5年,窦庄村腰庄村成立新民社。1958年,先后属大庄公社、吴庄公社。1984年,撒社划区属丁里区。1992年撤区并乡,设永堌镇。原永堌镇和吴庄乡合并为现永堌镇,该村为永堌镇窦庄自然村。2007年该村为窦庄行政村至今。<br></h3> <h3>编辑:姜广乾摄像:姜广乾、姜远廷等音乐:网络模版:美篇平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