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梦寐以求的摩洛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2019年6月24日一帮爱好摄影的朋友同学跟着廖老师开启了摩洛哥十天开心快乐之旅……</h3> <h3>广州白云国际机场。</h3> <h3>从广州起飞至迪拜再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全程阿联酋航空A380空中巨无霸。</h3> <h3>通向第二层的弦梯。</h3> <p class="ql-block">6月25日凌晨起飞,飞行7个半小时后于26号迪拜当地半夜3点半到达迪拜机场,经停3个钟再起飞往摩洛哥……</p> <h3>同机上空乘帅哥漂亮空姐们开心合影。</h3> <h3>一共飞行十六个半小时,平安到达摩洛哥卡萨布兰卡。</h3> <h3>摩洛哥过去是法属殖民地,这里距西班牙最近,官方语言是亚拉伯语,经济排位于非州第5,落后于南非、埃及、尼日利亚,属于一个非州中等国家水平。</h3> <h3>第1站:从卡萨布兰卡机场着陆后再坐4个多小时的旅游大巴前往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历史名都,也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马拉喀什”~以红色的城市而闻名于世,人口40余万,始建于公元1062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摩洛哥王朝的首都。</h3> <h3>它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地处沙漠边缘,但气候温和,林木葱郁,花果繁茂,被誉为“摩洛哥南方明珠”。</h3> <h3>①外观“库图比亚清真寺"这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之一,建于公元11世纪。</h3> <h3>有垂直于麦加朝圣方向的17道柱廊,在神龛凹室和它两翼的两跨周圈有采光槽。</h3> <h3>②前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眠广场”。广场非常大,阿拉伯传统的集市和手工艺作坊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极具北美风情。</h3> <h3>广场的小贩们拼了命吆喝缠着你想卖东西,而各种穿民族衣服的人会盯住要与你合影,当镜头对准他们时,马上跑过来从而索要钱。我们只好跑到楼上买饮料才能对焦拍摄……</h3> <h3>一镜尽收……</h3> <h3>广场上有出售香料茶叶的阿拉伯人、讲故事和算命的摩洛哥老人、印度舞蛇人和各种卖艺的表演,买卖食品、服饰、皮革、手工艺品小摊位……芸芸众生,广场带给马拉喀什无穷的生命力。</h3> <h3>库图比亚清真寺和不眠广场只是一条马路之隔。</h3> <h3>第2站:马拉喀什~伊夫圣洛朗私人花园。</h3> <h3>1919年法国一位颇为知名的植物学家兼艺术家马若尔来到马拉喀什,也许这座古城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当他来到此地于是迷恋上了马拉喀什建起了这座园林别墅称为“马若尔”花园。</h3> <h3>画家独具慧眼,将大西洋的蓝色、阿特拉斯雪山的白色及撒哈拉沙漠的黄色和桔红色,这些最具摩洛哥特点的颜色搭配一起,用毕生心血打造出一座色彩艳丽的私家花园。<br></h3><h3></h3><h3><br></h3><h3><br></h3> <h3>花园中心是一栋蓝色住宅,四周种植着主人从世界各地精心搜罗的花草植物。</h3> <h3>还有装饰着伊斯兰工艺雕刻的几何图形与瓷砖,以表达他对摩洛哥的热爱。</h3> <h3>同样来自法国的时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对这座富有个性的花园一见钟情。<br></h3><h3><br></h3> <h3>马若尔去世后,伊夫.圣洛朗买下花园,重修池塘和喷灌设施,增添植物品种,令其焕然一新。</h3> <h3>于是马若尔花园又被改称为"伊夫圣洛朗私人花园”。</h3> <h3>此后近30年时间里,设计师每年春天都会离开喧闹的时装之都巴黎,隐居于这座宁静而神秘的花园。</h3> <h3>当它向公众敞开大门后,立即成为马拉喀什新的旅游热点。</h3> <h3>尤其是欧洲人,他们源源不断来到这里休闲、度假,或者只是为了感受一下那份风雅、宁静的灵感……</h3> <h3>人们给它再起了一个让人神往的名字“北非花园"。</h3> <h3>接着我们从马拉喀什驱车前往瓦尔扎扎特,摩洛哥土著人的家园,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以南。</h3> <h3>穿过约海拔2260米的阿拉斯山脉的山口,沿途公路在深邃的山谷和陡峭的山峰中盘旋,途中小憩欣赏美丽的风景。</h3> <h3>第3站:瓦尔扎扎特①抵达后前往摩洛哥八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村"。村前面有一条小河,河水已干枯,我们步行通过河上一座天桥进入村庄。</h3> <h3>这是十二世纪用泥土建制而成的防御型的古村落,历经800多年仍能较好地保留下来,被称为"最美古旧村落"。古村坐落于撒哈拉沙漠边缘,是进入沙漠必经之地。</h3> <h3>这个在摩洛哥南部的堡垒在古代曾是重要关口,保存完好,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泥屋如同一个个小堡垒,在河的对岸又重建了一条新村。</h3> <h3>旧村迂回曲折的小路像穿珍珠的线将迷宫般的房子穿起来。</h3> <h3>我们沿着小巷道再穿过几间房屋登上最顶层。</h3> <h3>残垣断壁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满怀沧桑感!</h3> <h3>随便乱堆乱放成了一道风景线。</h3> <h3>有二十多部电影电视剧在此成功拍摄。</h3> <h3>这是新建的阿伊特本哈杜筑垒的新村。</h3> <h3>瓦尔扎扎特②:一个经典的阿拉伯世界,土著的风情,充足的阳光,未被污染的环境,使得这里成为世界电影业的一个重要拍摄基地,许多著名的电影在此取景。</h3> <h3>"角斗士"、“情陷撒哈拉"、“尼罗河宝石"“阿拉伯的劳伦斯”“角斗士"“四片羽毛”“埃及艳后"等等许多著名电影拍摄于此,还有拍摄“红海行动"吴京开的车辆。</h3> <h3>拍摄场景。</h3> <h3>中午时段骄阳似火,好象烤鸭子那样。</h3> <h3>我都飞不起来了……</h3> <h3>瓦尔扎扎特③:玫瑰小镇。</h3> <h3>出游的第4天:途经摩洛哥有名的玫瑰之城,又被称作玫瑰谷,位于瓦尔扎扎特,每年五月玫瑰丰收的季节,这里就是玫瑰的海洋,花香溢满全城。这里有各种玫瑰的衍生产品,从食物到护肤品,无一不精致。</h3> <h3>玫瑰小镇。</h3> <h3>瓦尔扎扎特④:途经“托德拉峡谷"。河谷底部的河床上青翠的柳树、花草、及各种树木在微风中摇摆,一派自然风光。</h3> <h3>对于在茫茫撒哈拉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来说,遇到托德拉峡谷是件值得兴奋一整天的事。从峡谷的山上流下的雪水汇集成了小溪流,使得托德拉峡谷成了荒漠中难得一见的小型绿洲,小朋友们在溪中欢乐戏水……<br></h3> <h3>而峡谷四周却是一片贫瘠荒凉的红棕色,阿拉伯人将衣服挂满了峡谷四周,形成一道奇妙的风景。</h3> <h3>傍晚入住摩洛哥美丽安静的瓦尔扎扎特城市酒店。</h3> <h3>酒店环境真心不错。</h3> <h3>第4站:撒哈拉沙漠大门~梅祖卡。</h3> <h3>深入沙漠腹地,这里的沙漠是独一无二的,以各种形态的沙丘闻名,更因为它会随着自然光线的变化展现出金色、粉色等不同的美丽色泽,日出日落会有不同的美景,成为了摩洛哥境内独特的大漠风光,更成为无数人梦中的撒哈拉沙漠!</h3> <h3>因为三毛的名著使得不少中国人认识和向往摩洛哥“撒哈拉沙漠"。</h3><h3><br></h3> <h3>下面分享几张团友拍的美照。</h3> <h3>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250万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h3> <h3>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h3> <h3>坐了7个小时的大巴,冒着42℃的高温,湿度为6℃,赶赴一场与“撒哈拉沙漠”的约会~日出与日落,还有繁星点点的星空。</h3> <h3>撒哈拉沙漠,我们来了……</h3> <h3>坐上飞机去骑骆驼,骑着骆驼去看日落、看完日落盼繁星、还要盼着天上公公出太阳,梦想成真……</h3> <h3>夕阳红!</h3> <h3>团友用华为P30手机拍的点点星空。</h3> <h3>到了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了……</h3> <h3>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沙漠展现出不同的色泽……</h3> <h3>驼影。</h3> <h3>我们入住的沙漠酒店</h3> <h3>在42℃高温的酒店内还有一片绿州、蓝色养眼的泳池。</h3> <h3>全副武装做好防晒和防风沙。</h3> <h3>感谢各位摄影大师镜头下留下美好的回忆……</h3> <h3>这就是摄影人的敬业精神,苦中有乐的真实写照。</h3> <h3>第5站:途经距离菲斯60多公里的伊夫兰小镇~被当地人称之为瑞士小镇,这里海拔高度 1650 米,人口约1万2千人,这里曾经也是来自撒哈拉商队中的一个重要中转贸易基地,在欧洲殖民时期,因其近似于北欧的气候吸引了大量富人前来居住。</h3> <h3>二战期间,这里曾经建立过一所较大的战俘营用于关押法西斯战犯。</h3> <h3>那些耸立的三角形屋顶,象瑞士阿尔卑斯山式农舍;草坪上种满鲜花,房前屋后绿树葱葱,很欧洲。</h3> <h3>开心之余分享下途中欢乐的花絮……</h3> <h3>出发前,团友们每人都自备了不少干粮,刚过中国机场安检还收到朋友从摩洛哥发来的提醒要多带,唯独我什么都没带觉得有点后悔了……</h3> <h3>想不到在摩洛哥的日子大家都吃得好开心!</h3> <h3>什么塔吉锅、打开锅盖里面还有不少好吃的。</h3> <h3>茶也很好喝。</h3> <h3>几乎天天都吃爽脆清甜的大西瓜降温消暑。</h3> <h3>亲们:走进摩洛哥上篇暂到此,有兴趣跟着我们下篇走进摩洛哥著名的蓝色小镇~舍夫沙万。</h3> <h3>还有著名的水上清真寺。谢谢大家百忙之中的围观和分享,更多精彩下篇再呈现,走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