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货出山”的本质是建立新的平衡

科菲

<h3>&nbsp; &nbsp; &nbsp; &nbsp;贵州省实施“黔货出山”战略,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产业的升级,其本质是什么?<br>&nbsp; &nbsp; 个人以为:这是打破固有的自给自足的现状,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具体说是构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新平衡,充分融入到全球的产业化体系里面,以充分发挥我省“山地生态农业”优势。<br>&nbsp; &nbsp; 实施“黔货出山”战略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充分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在各个层面上全力以赴去贯彻和落实,短暂的时间里高密度地出台相关的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若反思和检讨下这段时间的工作,仍然有一些不足:<br>&nbsp; &nbsp; 从最初的“风行天下”调整为“泉涌”,从加大外销力度到发现“黔货”并不能持续供应(我们的企业家发现贵州的农产品并非卖不出去,而是没有足够的量可以持续供应沿海目标市场),最终开始整理出1725块500亩以上大坝,以及重点培育12种特色产业;<br>&nbsp; &nbsp; 从培育农产品电商渠道到扩展省外规模化的销售渠道,从一元化的“农产品销售专班”,到体系化地建设品牌、农产品溯源体系、再到加大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目的在于扩大农产品销售半径后,可以高质量地完成物流)……<br>&nbsp; &nbsp; 我们不难看出各级政府官员以及市场、实业届都在不断地尝试、调整,逐渐向正确的方向靠近,那么形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个人以为,在于理论的体系尚未建立,基于这个理论所衍生的体系没有构建,这使得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地试错,不断修正,当然,总的说来,发展的方向并没有问题,只是路径并未在实施人员的这个层面上得到充分的认识。个人为此提出“黔货出山”的本质观点,在于厘清下一步工作的系统化和针对性。<br><br>&nbsp; &nbsp; “黔货出山”的本质是:打破固有的自给自足的现状,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具体说是构建全省农业产业化的新平衡,充分融入到全球的产业化体系里面,以充分发挥我省“山地生态农业”优势。<br>&nbsp; &nbsp; 贵州农业原来的平衡是什么,简单来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连接分散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悄然兴起,并逐渐发展壮大”(——百度)。虽然相较于一家一户的种植规模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改变不了小规模、低水平、无标准的现实,这种方式决定了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半径不可能突破300KM的极限,因为较大的冷链投入、品牌塑造、销售渠道建设其固定成本,是需要较大数量的农产品去摊分的,否则农产品完全失去市场竞争力;<br>&nbsp; &nbsp; 其次,贵州较为精准的“山地生态农业”定位,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省囿于山地原因,不可能沿袭山东、河南那样的规模化、低成本的农产品冲击模式;<br>&nbsp; &nbsp; 再加上专业技术缺乏、人员素质不高、基础设施不足等等原因,形成了原有的平衡即:我省的农产品并未形成产业化,仅仅只是满足周边一定人群的需求(主要在于县城和地级市,在一批和省外很少能看见我省农产品),缺乏融入全国大市场的驱动,如此的现状对于流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不高,不需要产品的分级、包装、冷链等等,仅仅较为粗放的流通组织、设施设备即可支撑,从而形成了一种平衡。<br>&nbsp; &nbsp; 这种平衡之下,既不会造成农产品卖不出去(可能在极端的情况下出现个别的案例),也不会产生较高的产值和规模发展,这也造成了我省第一产业的产值得不到提高,农村长期处在低水平种植的阶段上。而这个平衡若非强有力的外力推动,是很难改变的,需要更长的时间自然改变。<br>&nbsp; &nbsp; “黔货出山”的本质就此不言而喻,就是打破如上的原有平衡,以产业发展的步伐,建立我省农产品新的产业化的平衡。<br>何谓产业?“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人类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苏东水:产业经济学)<br><br>&nbsp; &nbsp; 对我省农产品进行产业化改造, 应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一体化,其起源于二战后农业振兴时期的美国,而后传入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它主要是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其核心是一体化结构体系的建立和运作。<br>&nbsp; &nbsp; 因此,首先是组织化和体系化,而后才是技术、投入等资源的配置,缺乏这个理论上的认识,我们的产业化进程注定是见子打子,当然这样的方式也会促进产业化的进步,但其效率不高,资源的耗费太多,起不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搭建一个新的平衡,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厢情愿的想法、思路、技术手段都将欲速则不达。<br>&nbsp; &nbsp; 尽管我们可以提出农产品产业化的路线图: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但仍有我们必须去思考的问题,譬如:<br>——种植、商品化、物流、销售的协同步伐如何趋于一致?<br>——产业化的负面评价<br>——土地流转以及职业工人的来源和培养<br>——规模化产业与生态化农产品的发展模式<br>——产业链的构建,以及供应链构建的模式<br>——追赶式产业发展还是独辟蹊径的模式?<br>——产业扶贫当前最大的瓶颈是什么?<br>——回想国门打开,融入全球产业链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是什么?<br>&nbsp; &nbsp; 等等,建立新的平衡,总体说来不可能全是利益而没有弊端,坚定不移地实施“黔货出山”战略,建立我省“山地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新平衡一定是正确且义无反顾的,但是诸如如上的问题,却有待更深刻的思考。<br>&nbsp; &nbsp; 希望有时间另文叙述。<br></h3>

农产品

产业化

黔货

平衡

我省

出山

产业

发展

农业

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