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华《武汉童谣纵横谈》出版

东湖汀涛

<h3>彭翔华,男,1954年生于汉口,祖籍湖北汉阳县。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汉童谣”传承人,民间文史、民俗学者,曾任汉网人文武汉版主。16岁下放插队到湖北蕲春县2年,后到湖北宜昌从教直至退休,曾任葛洲坝三中校长,宜昌明珠学校党总支书记。自幼热爱乡帮,收集,挖掘,研究与传播武汉民俗文化,对宜昌历史文化也有一定研究。数十年来初衷不改,乡音依旧。出版专著有《大城小巷》、《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歌谣故事》、《武汉民众乐园故事》、《武汉童谣纵横谈》等。主编书籍有《川汉铁路在宜昌》,《初中生成长指导(上、下)》、《讲故事,学做人》等。参与编写的书籍有《辛亥革命百年祭·红楼卷》,《江汉地名寻踪》等。在各类报刊发表史学文章、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多篇。</h3> <h3>2018年6月在武汉市及武昌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获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项目"武汉童谣"代表性传承人。</h3> <h3>《武汉童谣纵横谈》完稿于2018年11月,2019年3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作为彭老师的粉丝,第一时间拜读大作。全书120篇文章,分为八个板块,即“韵味无穷的游戏谣、五彩斑斓的生活谣、千景万象的风土谣、承载记忆的历史谣、风趣搞笑的滑稽谣、蒙以养正的教诲谣、追寻理想的寄托谣、益智增能的训练谣”等,44万余字,百余幅插图,选录和解读的武汉童谣有740余首。</h3><h3><br></h3><h3>作为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汉童谣”代表性传承人的彭翔华,多年来专注于武汉童谣的收集、发掘和整理工作,时间长,力度大,收集广,研究深,成果斐然。2015年7月,彭翔华的《武汉民间童谣辑注》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徐明庭、何祚欢两先生为本书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已故"武汉通"徐明庭先生说童谣“是和方言、民俗、社会、教育、儿童文学、民间文学等等有关的学科,是囊括古今‘文史中外一体收’的博大精深的学问”,何祚欢先生则赞道:“武汉的儿歌童谣,原来有如此之大的库藏,这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做这件事的彭先生,功德无量,当增寿一纪!”</h3><h3><br></h3><h3>关于本书,曾有多家报纸报道和几十家网站转载,如《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人民网、凤凰网、新华网、中国台湾网、和讯新闻网等。本书在网络上也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许,相关帖子的点击量高达600多万人次。2015年,长江出版社与彭翔华签约出版了《武汉歌谣故事》。《武汉童谣纵横谈》是彭翔华第三部关于“武汉童谣”的研究专著。“以谣记事,以谣说情,以谣证史”,是其研究途径和写作思路,也是其特色和亮点。本书将大俗大雅的武汉童谣同武汉地方风情,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特色方言等放在一起述说、研读,有考证、解说,有评价、欣赏,有比较、议论,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行文流畅,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资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和可读性。</h3><h3><br></h3><h3>围绕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好大文章,彭翔华还多次在武汉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江汉关博物馆、东亭社区,利用包括网络、媒体、校园等各种文化平台,讲述、教授、宣传武汉童谣,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欢迎。</h3><h3><br></h3><h3>为抵制“校园灰色童谣”,弘扬正气,焕发正能量,彭翔华还开始了组织编写、传唱“武汉新童谣”的创造性工作。武汉已有不少学校已经将它纳入新的课程资源,成为校本课程、课外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武汉童谣是武汉人割舍不掉的集体记忆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是武汉民间文学中的精华,也是“武汉地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br></h3><h3>阅读本书,有助于了解武汉本土文化的特色特点和深厚内涵,有助于感悟武汉城市历史的厚重和城市品质的卓越。</h3><h3><br></h3><h3>向大家隆重推荐彭翔华这部人文力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