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父亲1951年应聘于北洋大学,后更名天津大学。生前曾是大学外语学院的教授,精通多国语言。最精通的是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我所指的精通,是指除了口语流利,还可以编词典,著书立说。同时还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世界语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年轻时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我从父亲那知道的第一部外国名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那个暑假,弟弟那时还未上学。外面下着大雨,父亲看我和弟弟在家百无聊赖,就拿来一本书说,我来给你们念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记得十分清楚,那是一本英文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父亲一边看,一边翻译给我们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伴随着窗外的狂风暴雨,仿佛我也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同漂泊在一个孤岛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那时起小说中的星期五这个人物,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而父亲讲书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9年全家福 父亲,母亲,弟弟与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 .1965年的暑期北京之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记得1965年也就是文革前一年的暑假,父亲带我和弟弟去北京游玩儿一周,有几件事印象极为深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北京的故宫,正赶上瓢泼大雨,故宫午门门口的地面被雨水冲刷的如同镜面一般。刚走到故宫午门门口检票,我和弟弟就滑倒了,检票的阿姨忙把我们姐弟俩扶起来。我父亲也赶紧过来,让我俩手拉手再拽着他,三人一起走。不曾想还没走出两步,三人一起都滑倒了,父亲打着的雨伞,甩出去老远,伞把也摔断了,那叫一个惊险!事后每每提及此事,三人经常是捧腹大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京之行的第二件趣事,三人来到颐和园,租了一条游船。父亲说划船划到对面的佛香阁,登上去。于是三人就上船了,划出去没多远,父亲就超过了一只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曾想这条船的三个年轻人不服气,提出要和我父亲比赛,我父亲都没和我们商量就答应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和弟弟开始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状况,就看父亲一人使劲划桨,满头大汗,船桨由于抡得过快,溅出来的湖水,把我和弟弟从头到脚全淋湿了。最后以父亲取胜结束比赛。当时我和弟弟别提多兴奋了!说爸爸您真棒!一人赛过他们三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听后哈哈大笑!告诉我们成人体重远远超过小孩子,我们取胜是因为我和弟弟的体重相对于成人要轻。我父亲人到中年,比三个年轻小伙子要壮很多,取胜就不足为奇了,我的物理学知识由此得到了启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印象中此次北京之行,还去了景山公园,北海公园,天坛公园,每到一园,父亲就用儿童语言,滔滔不绝的给我们讲清史,听的我们津津有味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临走的那天带我们逛了王府井大街,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父亲提议让我和弟弟每人给自己选一件商品,作为此次北京之行的纪念,同时还必须实用,弟弟选了一个画画的夹子,我选了一支万寿山牌的自动铅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划船上岸后,在颐和园佛香阁前的合影,我的头发湿的都贴在了脑门儿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我们帮父亲编教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在大学任教期间,既有本科生的课,也有研究生的课。桃李满天下,中外学生遍布世界各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大学虽是工科综合性大学,但也要开设一些小语种的课程。况且那时我们国家的工业设备,机床完全靠进口。德国、日本是我国的主要进口国, 这两个国家也是当时的工业大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需要开设德语课与日语课,工科学生学外语是有别于语言类学生。没有现成的教材,父亲就动手自己编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词条时,我和弟弟就派上用场了,一人管几个字母,比如说A字母打头的,B字母打头的,父亲要哪一个,我们就给他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木地板上铺了一张大大的凉席。就这样整整我与弟弟,帮父亲干了一个暑假。最后父亲要用老式的打字机打出来,再进行校对。检查无误后,送学校教研室验收,交付学校印刷厂印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父亲总是说,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在新学期拿到新教材,还有你们的功劳。这一句话,就把我们姐弟俩说的好有成就感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我与弟弟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父亲帮我度过了数学难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小到大在学习上,基本没让父母操过心。但是在1966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的数学期末考试中,语文得了全年级第一,数学刚刚及格。四年级应用题已有一些难度,并且开始学习分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成绩让父亲大跌眼镜。父亲耐心地给我讲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转天就做卡片给我出题,有时做口算,有时用扑克牌做数字游戏。并不时地鼓励我,一下子激起了我对数学的兴趣,突破了分数这一关,后续的学习势如破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遗憾的是很快学校就停课了,全国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多年后,我走上教育岗位,遇到数学学习有障碍的同学,就想起了我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的版本,数理化自学丛书《平面几何》第二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新书0.74元,右上角是旧书价钱0.5元。这是父亲在劝业场二楼旧书摊儿淘来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共十五册,也是恢复高考初期的抢手货,78年高考复习,三人轮换使用这套自学教材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文革期间父亲鼓励我要好好自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革初期学校均已停课,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我记得父亲去老劝业场二楼,给我淘到了几本,代数,几何的数理化自学丛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先后自学了从初一到高三的所有数学,其中代数四册,平面几何两册,立体几何一册,化学四册,物理四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实际上,很多化学实验我都是纸上谈兵学的。直到我当了中学老师,跟学生进实验室,才看到了较为完整的实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周围的中小同学都很诧异,我怎么会当一名中学数学老师,要当也应该是语文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实道理很简单,文革期间只有数学学科冲击最少,语文当时很多课文都是”大毒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化学物理没有实验室,要想学精也很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只有数学有一个铅笔头儿就可以了。完全可以自学,一步一个脚印,而且自学出来的知识,还非常扎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我对数学的兴趣有增无减,又赶上华罗庚推广优选法,轰动的陈景润哥德巴赫猜想时代,学生对数学课相对还比较重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革时期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岁月如梭,光阴荏苒,父亲已离开我们多年,每每回首往事,心中都会有一种莫名的伤痛。感谢美篇平台,在父亲节之日,征稿回忆文章。借此之际抒发一下我对父亲的无尽思念!</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 字 / 制 作:笑 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您的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