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我第三次游览了厦门鼓浪屿,这次是随家人一起前往的。</h3><h3> 我的感觉,鼓浪屿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热闹,商业气息也越来越浓。</h3><h3> 因为带着两个孩子,在岛上只是浏览风光,沒有进公园,沒有攀登日光岩。只是参观了一个贝壳展览馆,购票进入著名别墅海天堂构参观了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馆,当然也乘坐游览车“走马观花”,一饱眼福。</h3><h3> 现将网上下载的有关鼓浪屿简介和本人随拍的一些风景照片制作美篇,让大家分享。</h3> <h3> 鼓浪石 位于鼓浪屿西南方向海边的礁石,由于长年累月经过海水的冲击、侵蚀形成了一个溶洞,每当潮水涨潮时,涛浪撞击礁石,会发出如击鼓的声音,故那块石头被称为“鼓浪石” ,鼓浪屿因此得名。<br></h3> <h3> 鼓浪屿建筑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中西结合……</h3> <h3>美国领事馆旧址
美国领事馆旧址坐落于三明路26号,与厦门岛最繁华的鹭江道隔海相望。1844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美国政府就派哥伦布来到厦门,在鼓浪屿田尾球埔旁设立了“交通邮政办事处”,并代行领事之职。1865年,该办事处升格为领事馆,随后迁至三和路(今三明路26号)办公,1930年,领事馆在此址重建。
该建筑由美国工程师设计,坐西朝东,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系典型的美国折衰主义式建筑。建筑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南面和东面分别设置两个出入口,并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来强调建筑的主立面。四面山墙设三角形为屋顶装饰,屋面铺灰色机平瓦。<br></h3> <h3>福音堂</h3><h3> 在日光岩下面的这个教堂并不算大,但是一翻历史发现还年代久远,它在1901年由厦门泰山、关隘内两堂联合提倡创建,在鼓浪屿晃岩山麓购地,由华人信徒自筹资金而建,于1903年落成,容纳一千多人。<br></h3> <h3>在海天堂构参观和看木偶表演</h3> <h3> 海天堂构建于1921年,是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 是鼓浪屿上唯一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别墅建筑群,总占地6500 平方米。其中以中楼最具个性,“是宫非宫胜似宫,亦殿昨殿赛过殿;不中不洋不寻常,中西结合更耐看。” 这在鼓浪屿也是独一无二的。</h3><h3> 海天堂构别墅原有五栋建筑,现仅开放三处(分别为34号、38号、42号别墅),它的门楼重檐斗拱、飞檐翘角,是典型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海天堂构四个大字的匾额挂在正中,彰显了当时主人的豪情与心胸,也凸显当时主人的社会地位不一般。<br></h3><h3> “中国屋顶压西洋”,长了中国人的志气。</h3> <h3> 这里是鼓浪屿万国建筑博物馆的展牌和古董层示,对于我们了解近代鼓浪屿历史受益匪浅。</h3> <h3> 古董展示</h3> <h3> 在顶楼供奉着男相观音佛像,十分罕见。</h3> <h3> 精彩的布袋木偶表演视频,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鼓浪屿好八连”,94年第一次到厦门开会,有幸参观过鼓浪屿好八连。</h3><h3><br></h3> <h3> 我们乘坐观光车在岛上转悠了20分钟,海光山色,烟波浩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还找到了消夏的感觉。</h3> <h3> 岛上风光掠影</h3> <h3> 轮渡观景掠影</h3> <h3><b>附:鼓浪屿近代建筑群简介</b>
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在此设立领事馆后,美、德、法、日等国相继在此建立领事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迫划租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本独占,直到1945抗战胜利才得以收回主权。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有古罗马风格及至现代风格,故被喻为“建筑博物馆”。 2017年12月2日,鼓浪屿近代建筑群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1]
历史沿革
鼓浪屿近代建筑群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在此设立领事馆后,美、德、法、日等国相继在此建立领事馆。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迫划租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本独占,直到1945抗战胜利才得以收回主权。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有古罗马风格及至现代风格,故被喻为“建筑博物馆”。著名的八卦楼为八角形圆顶塔楼,清光绪三十四年(1907年)始建,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砖石、钢混结构,糅合东西方神庙教堂风格,为厦门近现代代表建筑。原为私人别墅,后曾作书院,现设博物馆。观海园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观海楼、万国俱乐部等38座楼房建筑,1984年辟建旅游村。
鼓浪屿在宋代就有福建人开始上岛开发,元代设兵员御守。明初,设汛口,建墩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建寨屯兵,进行抗清斗争。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厦门,由于鼓浪屿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于居住,而成为在厦外国人道选的办公地和居住地。从1844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英、美、法等国也先后在此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等。1903年以后,鼓浪屿进一步沦为公共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共管天下,因此,鼓浪屿留下了较多的西式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20世纪上半叶,大量富商、华侨也纷纷到鼓浪屿建宅置业,兴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屿的建设达到历史最高峰。目前,岛上所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多样,建筑质量上乘,因而,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的汇集地”。</h3><h3>
<b>美国领事馆旧址文物</b>
美国领事馆旧址坐落于三明路26号,与厦门岛最繁华的鹭江道隔海相望。1844年,鸦片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美国政府就派哥伦布来到厦门,在鼓浪屿田尾球埔旁设立了“交通邮政办事处”,并代行领事之职。1865年,该办事处升格为领事馆,随后迁至三和路(今三明路26号)办公,1930年,领事馆在此址重建。
该建筑由美国工程师设计,坐西朝东,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020平方米,总用地面积约6300平方米,系典型的美国折衰主义式建筑。建筑以红、白两色为主色调,南面和东面分别设置两个出入口,并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来强调建筑的主立面。四面山墙设三角形为屋顶装饰,屋面铺灰色机平瓦。
<b>日本领事馆旧址文物</b>
日本领事馆旧址坐落于鹿礁路24、26、28号,旧址包括领事馆及警察本部3座建筑。1874年,日本政府派“台湾总督”率陆军少佐来鼓浪屿筹建领事馆,办公地暂设于日本在鼓浪屿的大和俱乐部内。1896年3月,日本领事上野专一正式在鹿礁路兴建馆舍,1898年竣工落成。1915年,日本领馆在馆内附设了警所。1928年,日本领事在馆舍右侧增建两幢楼房作为警察本部,内设刑讯室和监狱。从1928年至1945年期间,警察署的地下监狱内曾关押过无数爱国者和无辜百姓。
日本领事馆: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930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平面呈前廊式布局,拱券宽廊,为仿英国维多利亚式别墅建筑。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石墙,勒脚上为清水红砖墙。屋顶为双坡顶,廊顶为平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
日本领事馆警察本部:共两幢,一幢为警察署,另一幢为警察宿舍,均为砖混结构,红色清水砖墙,厚墙长窗,简洁厚重,系20世纪典型的日式建筑。警察署坐南朝北,建筑面积855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警察宿舍坐西朝东,共2层,建筑面积508平方米。警察署地下监狱的墙壁上至今仍留有当年被关押者用手指或木片刻画的字迹数十处,包括入狱时间、囚禁天数以及受刑及痛斥日寇暴行等内容的文字。
<b>汇丰银行公馆旧址文物</b>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汇丰银行公馆旧址坐落于鼓新路57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国“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在厦门开设分行,为厦门最早的近代银行。1920年前后,汇丰银行在笔架山东北端山崖顶建此建筑作为银行的行长住所。
该建筑为英国建筑师设计,系典型的欧式别墅建筑。砖石结构,占地384.6平方米,地上一层,半地下一层。平面三面设廊,共三个出入口。地基以钢筋打入岩基,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墙,勒脚上为砖墙抹灰粉白。东面及北面临崖面海,光线充足。廊柱为希腊科林斯柱式,柱座为花岗岩,柱身为红砖砌成,柱头雕饰花瓣。屋面为多面坡顶,铺设灰色机平瓦。</h3><h3>
<b>天主堂文物</b>
天主堂坐落于鹿礁路34号。1842年,西班牙天主教会来厦门传教,初在鼓浪屿田尾租民房设礼拜堂,后迁入鹿礁路西班牙领事馆内。1858年后,西班牙天主教会先后在厦门磁安路兴建天主堂及主教署各一座。1917年,主教马守仁在鼓浪屿西班牙领事馆旁兴建了鼓浪屿天主堂,并将主教署迁至鼓浪屿。时厦门天主教教区管辖范围包括闽南、闽西及闽中25个县。</h3><h3> 该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师设计。教堂坐西北朝东南,建筑面积232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平面布局前为方形,中部长方形,后部半圆形。前部为钟楼,共三层,一层为入口,二层为歌经楼,三层为钟塔。中、后部单层,中为礼拜大厅,后为祭台。大厅内两排列柱纵分,柱间设多面连拱尖顶天花。外墙为砖石结构外抹灰粉白,建筑立面装饰哥特式小尖塔及玫瑰花窗,窗楣上镌刻中文“天主堂”以及拉丁文“ECCLESLACATHOLICA”(意即“天主教会”)等字样。正立面设三道对开大门,两侧立面各开4道尖拱形窗,柱式为希腊爱奥尼克式。十字架置于钟塔顶部,塔内有始建时购置的铜钟一口。屋面铺红色机平瓦。</h3><h3>
<b>三一堂文物</b>
三一堂坐落于安海路69号。鸦片战争后,英美基督教传教士即来到厦门传教,由于鼓浪屿居住人口较少,岛上一直未正式建教堂,仅设有供外国人使用的小型礼拜堂。20世纪以后,随着鼓浪屿人口增多,为解决岛上教徒顶风冒雨渡海做礼拜的不便,英国长老会派下的厦门港礼拜堂、美国归正教会派下的新街礼拜堂和竹树脚礼拜堂三个堂会决定在鼓浪屿联合兴建一座教堂。1934年,教堂正式动工兴建,1936年底土建基本完工,并被命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堂联合兴建之意,又寓意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三一堂为典型的欧式教堂建筑,为留学德国的中国建筑师和荷兰工程师共同设计。教堂坐西朝东,建筑面积886平方米,砖混结构。平面布局呈十字形,外观严谨对称。建筑以红白两色的为主色调,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墙,勒脚上为清水红砖墙。四面山墙装饰4个三角形山花。教堂共两层,一层为半地下室,二层为礼拜大厅。屋顶为三角形钢梁屋架,屋顶正中建八角形钟塔。钟塔平面呈八角形,穹隆顶,顶上置十字架,塔内有始建时购置的铜钟一口。屋顶为双坡顶,面铺红色机平瓦。东、南、北三面共设三个出入口,门楣上镌刻楷书“三一堂”。
<b>安献楼文物</b>
安献楼坐落于鸡山路18号。1906年美国基教安息日会牧师安礼逊到鼓浪屿传教,同时在鼓浪屿创办了“育粹小学”,后更名为“美华小学”。1910年增办“美华女学”。1934年,安礼逊在鸡山顶兴建一座楼房,落成时正值安息日会在此举行闽南各属支会联谊会,安礼逊主持了“安献典礼”,便将该楼命名为“安献楼”。1938年,美华男、女两校合并,迁入“安献楼”内。
该楼坐北朝南,为花岗岩条石建成的全石构建筑,共3层,建筑面积1005.6平方米,平面为封闭式内廊布局,建筑沿中轴左右对称,中心部位入口处以四根圆柱、三角形山花和台阶为装饰。屋顶为平顶式,四周设高1米的石砌女儿墙。该建筑为美国建筑师设计,注重功能和结构,立面处理简洁。
<b>八卦楼文物</b>
八卦楼坐落于鼓新路43号,原系私人别墅,建于1907年,楼主林鹤寿为台湾富绅板桥林氏三房。板桥林氏祖籍为福建龙溪,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台湾,因不愿做亡国奴,林家举家内迁,定居于鼓浪屿。1913年,大楼因资金短缺而停工,后由日本人出资续建,1920年落成。1924年,日本领事馆接管该楼,并在此开办了旭瀛书院鼓浪屿分院。1938年日军占领厦门时,被辟为临时难民收容所。厦门沦陷期间,复为日本旭瀛书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其作为敌伪财产予以接收,交由厦门大学使用。现为厦门市博物馆。
八卦楼位于笔架山西北坡,为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楼坐南朝北,建筑面积为4623平方米。平面布局为四面外廊加十字内廊。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地下室部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四角耳房为清水红砖墙,其余为砖墙抹灰粉白。建筑四面外廊均设有数根巨大圆形廊柱。二楼顶部分为平顶,四周砌高约1米的女儿墙。三楼为多坡顶,屋面铺红色机平瓦。中心部位为高达10米的穹隆顶观景台。东、西、南、北四面均设入口。该楼系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h3><h3>
<b>西林·瞰青别墅文物</b>
西林·瞰青别墅坐落于永春路72、73号,为旅越华侨黄仲训的私人别墅。1918年,黄仲训在日光岩北麓建造了“瞰青别墅”。1927年,又在日光岩西北侧建成西林别墅。现为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馆址。西林·瞰青别墅均为欧式建筑。
西林别墅坐南朝北,砖混结构,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半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东、西、北三面设外廊,北外廊3楼中部加设外突半圆形敞廊,南面二、三楼加设窄外廊。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勒脚上为清水红砖。三楼顶为平顶,四周砌高1米的女儿墙,东南角设观景亭。四楼顶为四坡顶,屋面铺灰色机平瓦。柱头为爱奥尼和科林斯混合柱式。入口处以高大的台阶、半圆形拱门和半圆形敞廊构成建筑物的核心通道。
瞰青别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共两层,建筑面积459平方米。平面呈前廊式布局,前廊中部外突呈曲形。墙体勒脚下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勒脚上为砖砌外抹灰粉白。屋顶为四坡顶,屋面铺灰色机平瓦。
<b>亦足山庄文物</b>
亦足山庄坐落于笔山路9号,位于笔架山半山腰上,建于1919年,为旅越华侨许澖的私人别墅。许澖在越南经营大米致富后,在鼓浪屿建造了“亦足山庄”,寓意就此已足,从此即定居于鼓浪屿。
亦足山庄系典型的欧式别墅,庭院式布局。院前有高大精美的门楼。走进门楼,可见雕饰精细的欧式灯柱、盾形花雕、阶梯护栏等,具有西方洛可可琐碎纤巧的装饰风格。主楼南侧的庭院设有观景亭和完善的盥洗设施,庭院处理融合了江南园林堆石砌亭的造园手法。主楼坐西朝东,地上二层半,地下一层,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022平方米。主立面为欧洲古典三段式设计,通过巨柱廊、附壁柱、线脚、山花等处理,强调了正立面。</h3><h3><br></h3><h3><b>菽庄花园文物</b>
菽庄花园坐落于鼓浪屿岛的南面海滨,建于民国初年,园主乃闽台富绅林尔嘉。林尔嘉,字菽庄,祖籍福建龙溪,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赴台湾淡水垦殖发展,富甲台湾。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时任台湾垦抚兼团防大臣的林维源不愿做亡国奴,举家内迁,定居于鼓浪屿。1905年林维源逝世,其子林尔嘉继承父业,先后担任厦门总商会总理、厦门市政会会长等职。1913年,林尔嘉购置了草仔山一片面海坡地,仿照其父辈在台北建造的板桥别墅,建成此私家园林。厦门沦陷期间,林尔嘉迁居香港,抗战胜利后,林尔嘉回台湾定居。1956年林菽庄家人将该园捐献给厦门市政府,1965年后被辟为公园。
菽庄花园:东倚草仔山山坡,坡下为一小港湾,西侧为湾仔后沙滩浴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林尔嘉巧妙地利用了这一优良的自然条件,将园林设计为“藏海”和“补山”两大景区。<br></h3> <h3><b>附: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馆简介</b>
万国建筑博览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区内,是鼓浪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精萃景观。
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馆最著名景点有八卦楼、黄家花园中楼、海天堂构中楼、黄荣远堂别墅、汇丰公馆、八角楼、殷宅、李清泉别墅、金瓜楼、观彩楼、杨家园、林屋、船屋、亦足山庄、原美国领事馆、林语堂故居和天主教堂等。
万国建筑博览近年络续建成的:有原鼓浪屿公园中改海底世界;有郑成功高大雕像及浮雕的皓月园;有中国著名妇科专家林巧稚大理石像的毓园;灌木花卉、棕榈婆娑、华果飘香的会桥亚热带植物引种园;陈列厦门千年历史、特区建设概貌的厦门博物馆;颂扬英雄业绩的郑成功纪念馆;以及延平公园和港仔后游泳场、中山图书馆、人民体育场,和有园林建筑风格的鼓浪屿别墅、观海园旅游度假地、鼓浪屿宾馆等,在1.78平方公里中,有这么多功的公园和馆舍,其密度恐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19 世纪中期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后,本国居民、归国华侨、其他国居民汇聚于此,岛上先后建起仅千栋风格各异的建筑。这些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现在被完好地保留下来,因此鼓浪屿才有 " 万国建筑博览 " 之称。
岛上还保留着会审公堂旧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领事公馆旧址、厦门海关理船厅公所旧址、厦门海关通讯塔旧址等 51 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园。
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如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居民建筑等,在鼓浪屿都可以找到其影子,尤以园林建筑的廓、亭、阁、楼、桥,菽庄花园里样样齐全,如渡月桥,如壬秋阁,如小板桥和四十四桥,如蛇岭花苑长廓,又如用“叠石”的累古而成的“十二洞天”,俗称“猴洞”;依墙而造的顽石山房的石壁和“人造瀑布”。飞檐、斗拱、铺首、漏窗和彩画、琉璃工艺等艺术处理到处可见,增添了园林的丰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