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之探秘中华文明之源玄沪河谷

心旅画游

<h3>  河南省洛宁县西20公里的长水镇,这里是黄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峡入川交界地。遗址河洛文化之源---洛书就出在这里。为了探寻这段历史,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和洛宁城事外事策划人赵永鹏、洛宁高中教师白胜民、县<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老年体协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杨青显、县书协会员程志民、韩虎周及文学爱好者王素霞在洛书第五代传人符少武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前往中华文明之源——玄沪河谷去探秘。</span></h3> <h3>  南朝梁文学家沈约《宋书》说:“黄帝坐于玄沪、洛水之上,有凤凰衔图置帝前。”说的是黄帝坐于玄沪河洛汭之滨,凤凰衔洛书图献给皇帝。而罗苹注《河图玉版》云:“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沪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则说的是仓颉随皇帝南巡,登阳虚山。<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出洛宁县城,驱车西行四五十里,过长水洛河大桥,沿洛水逆上五里许,越漫大水坝,临电站渠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远处有一条洛河的支流,当地人称之为玄沪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玄沪河由北向南注入自西向东的洛河时,两岸交汇形成阵阵漩涡,这便是有名的“洛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这个洛汭地方一只神龟背负洛书,乌龟已经长了上千年,龟盖已长成红色的龟甲,青色的纹理。这时,仓颉得到它之后,受到启发,到阳虚山上造字。之前所说的洛汭之处,即今巩义市的伊洛河入黄河的地方。后来,在2004年国际研讨会上,52个国家通过论证,确认河图在孟津,洛书在洛宁,这个地方就是正宗的太极阴阳图神龟负书之地。</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这里往东数百米,长水大桥北边就是仓颉随黄帝设坛祭水的龙头山,此山处于442.5公里洛河上下游的分界线上,往西是崇山峻岭,往东是一马平川,洛河如玉带从山下经过,一派秀美风光。</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禹当年治水时指挥部所在地就在此山上,他住的的那一间房子是檀木做的,所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又叫檀坞山、坛屋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南方是龙头,中间是龙身,北方延续至龙尾,是条完整的龙形态。他设坛祭天,祈祷上天降雨,救军民于水火之中,感动上天,得到荣誉,于是就派遣仓颉到阳虚山造字、伶伦到嶰溪谷制定音律,自己带着随从上嶕峣山去受传恩师广成子。大禹治水定九州的事迹华夏民族传说了几千年。而大禹治水成功后,为何非要在选择龙头山把天下化为九州?在洛汭坝基上,符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来历:去年地探大学100多号人在春常道长带领下来到此地了才揭开了其中的秘籍:在没划九州之前,最早没有五行,只有四项(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即金木水火),缺少土的位置图,大禹在龙头山上的叙畴坪找到了土罗盘模型后才有了这个中心点,再追根就是洛汭这个地方,大禹这才把天下划九州。</span></h3> <h3>  玄沪河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河谷内杂草丛生。小鸟啁啾,对语枝头,令人更感清<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幽。进入河谷林荫,冰肌玉骨,清爽无汗。</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顺着这条河往里走,走一里多就到了中间槽,河边有一处突出的石头,很像一只大龟作爬行状</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伸在水中(有人说这叫做“灵龟吸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被称为灵龟石),传说这就是神龟负书的化身。</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  沿着沟底,顺着溪水蜿蜒而行。<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再往前走不远,河边山崖上有一块摩崖石刻刻诗一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游龟窝至此偶成》,诗云:引蔓缘崖步涧泉,鸟声正尔弄清妍,潜踪莫遣惊飞去,留与游人当管弦。署名:广东道进士西蜀刘武臣书。举符少武老师讲,此石壁诗是明朝弘治六年(据现在500年)西蜀刘武臣是在赴广东道上任的途中经过永宁时写的这首诗。刘武臣当时是一个道台,那时候也就是一个巡抚,按现在说就是一个省委书记。他千里之外,带了好多随从从悬崖峭壁上经过,拉住蔓藤,敲打着玄沪河里的水,鸟叫声悦耳动听,大家蜷缩着身子生怕把鸟惊飞了,只想留给后人当音乐听。可以想象,500年前绝非现在这样交通方便,那时从广东到豫西,一路颠沛,何其艰难,没有月而四十是来不了的。但就是在那种情况下,南国文人刘武臣官事在身却能探龟窝、亲临玄沪河,而且留下诗文,足见其“洛书”“洛神”的声名远播,令人感慨。</span></h3> <h3>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看到河南智博设计院也组织了探源活动。</h3> <h3>  传说伏羲氏时期有神龟从洛河出现背负洛书,与仓颉造字的故事相映成辉。仓颉造字开文运,洛河出书呈祥瑞。二者的美妙结合,使人类走出了蒙昧。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启。灵龟石凹凸有致,纹理清晰,还有星星点点的斑点。和乌龟一模一样,演绎着大自然造化的神奇。神奇的灵龟石站在这里,护佑着这方宝地上的人们。它和传说与史书记载的神龟负书吻合,见证了仓颉在阳虚山上造字的事迹。</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两岸峭壁耸立,谷底涧水潆洄;路循谷缠崎走,谷随山转蜿蜒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几个手扶脚踩岩,屏住呼吸谨慎挪动,瞬间就到了平地。遇见一个石壁上单石头非常奇特,纯暗红色颜色,可谓“神龟丹甲青文” 。据符老师说,此石头有一段故事。去年五一时,北京来了两位游客探龟窝以后,女的想带一块石头做留念。她让丈夫(保护习近平部队的领导)从石壁取了一块石头,搬下来竟然是一个有30多公分长、10多公分宽,规规整整,便把这块石头带回去。回到家后,做珠宝生意的她从五一到十一中间一下子赔了700万。她百思不得其解,就找了一个大师,大师说一定是动了很有灵气的东西。她再三回想着真是没有啊,后来一下子便想着自己在洛宁这个地方带了一块河谷里的红山石想回去制作印章,雕刻章。于是,她赶紧给符老师联系,带上香火,买了好多东西,把石头送去放在原地。当时,天寒地冻,她在北京还买了几对橡皮鞋套淌水过河。</span></h3> <h3>  在晒盖石(晾盖石)处,我们了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附近放牛放羊的人总能看到龟窝里乌龟,它们中午时间出来晾晒,密密麻麻布满好多乌龟,大的如菠萝、筛子、麦秸帽。人们在上边一甩鞭子,这些乌龟就扑腾扑腾跳到河里,进入龟窝里,就是上边那个槽。去年,香港星天地老总翁连钟到这里上一支香后进到槽里,里面好似一个地宫,南北走向2-3米,一直通到灵龟石,还有乌龟蛋,走时还有一种灵感:老乌龟回来了!河南电视台记者探龟窝时,水很深,它们就带着橡皮船漂流,进去后上边也有水,把雨伞都打坏了。摄像机见水后,人又退出来了。</h3> <h3>  西长水里流传一句古语“上江槽,下江槽,金银宝贝在中槽”,这给后人留下一个悬念。引蔓缘崖那个地方叫下江槽,这个地方叫上江槽,究竟中槽在什么位置,都有什么宝贝,谁也不知道。现在人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多少人去中槽探宝藏,谁也找不到中槽有宝贝的地方。五千年文明留给了后人无尽而灿烂的文化财富,中国本应骄傲于自己独特的文化,绝不能做金钱的奴隶。</h3> <h3>  走出玄沪河谷,我们来到了洛神庙。早在元代,山东济南大学士杜人杰当年来这块石碑时题洛书赐禹之地石刻七言古诗。“张生卓荦真好奇,呼我出城观禹碑。”那时长水县令就是姓张,他陪同张县令观这座禹碑,而此碑就在今天灵龟负书的洛汭地方(洛河边上),在那个地方“字形漫灭不尽识,岁月惟有苍苔知”。在700多年以前,这个碑的字形认识不全了,这个碑的岁月只有上面的苔藓才知道它有多少年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2015年中央电视台把这块石碑投放到在美国时代广场向全世界宣传。这块碑是代表河洛文化最早的碑,现已被全世界公认“天下第一碑”,令数十亿的中华儿女引以自豪。35年前,该石碑上方所刻印的圭首图案曾被美国惠林顿大学校长焦惠芳认为“开辟了中外数学的先河及位置解析和数学几何的关系”,震惊全世界。尽管碑文如今已模糊不清,但其仍为考证洛出书处最有利的依据,也代表河洛文化的悠长年岁和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度。</h3><h3> 在洛神庙内的汉魏古碑上端,刻有一个半圆,半圆内有一个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内接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两侧各是全等直角三角形;正方形被分为两个面积全等的矩形;以正方形的上边和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底,与碑额的圆形外边构成三个弧形。而这些半圆、弧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全等直角三角形都是数学几何的平面图,正应了国内外数学家提出的“洛书开创了数学几何先河”的论断。</h3><h3> 近年来,对这块汉魏遗物,专家们莫衷一是。都说这块碑这么出名,究竟出自何人所写?围绕这个焦点问题,十几位专家经过研究,认为这块碑是曹植写的。其中有四点依据:其一,曹植是三国曹魏时期曹操的儿子;其二:从时代变迁来说,洛水离不开水,洛书灵龟负书,龟离不开水。曹植命里正缺水,曹植在写《洛神赋》时有意把“雒”中的“佳”字去掉,也就是“洛”应该是从那个字变迁而来的;其三,曹操是三国第一智者,一代名士,在文学上也有非凡的造诣。“雒”字和这个“洛”字接近;其四,千里洛河流经陕西洛南县,经过二省七县,在巩义注入黄河,千里洛河唯一的洛神庙,背后有大庙宇。这块碑今年还有新的发现,澳大利亚来了二位专家,来的那一天,符老师刚好接待了四拨人,而其中的一位专家迟迟不走,背靠着这块石碑,说这不是地球上石头,而是其他星球上的石头。大家定晴一看,发现表面果真有好多金属,太阳一照金光闪闪,冒着仙气。清朝的雍正二年,河南的府尹张汉来此地视察时,该碑文下方3个字仅已依稀可见,张汉认为一旦“洛”字再丢失,“洛出书处”便没有了依据,于是,重新篆刻一块碑文,仍为这四个字,这也是三块碑中清朝石碑的来源。</h3> <h3>  符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解了河洛文化,还带我们欣赏了自然之神奇——龙头山与人类的智慧——北魏时期的古井。据付老师讲,原来在此地群众没有搬迁时,这口井和相距20米远的一口井不一个水系,千百年来,那口井早已干枯,而洛神庙的这口井从来没有枯竭过。前年,中国科学院一个教授说这口井离洛河这么近,不一个水系,而古人把洛书、洛神放在一起,目前就是一个秘。他怀疑这井水是从地质岩缝冒出来的一股泉水。古人没有任何检测仪器,他们就把这眼井打到这一泉水上,可能就是用洛书图像或太极八卦找到水的,现如今被称为千年神井、洛水圣水。用这个井里的水冲鸡蛋茶,仿佛一朵漂亮的牡丹花,喝着没有一点<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鸡蛋的腥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省里一位领导喝了后说,这个水不是甘甜,而是特甜。</span></h3> <h3>  玄沪河之行使我们受益颇多,在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我们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如若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好比一具空壳,不知自我。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显得愈发重要,然而近年来文化发展却每况愈下,所以保护、继承、发扬文化刻不容缓。全球的华人华侨,无论在什么地方,心里都装着“中华情”,因为我们的身体里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形象上保留着华夏种族的印记,个人的荣辱与祖国紧密相连。因此,华夏子孙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河洛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