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ul><li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style="">壮丽70年-欢乐火把节</font></b><br></li></ul></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景东是一个三弦一响脚就痒的地方!</font></b></h1> <h1><b><i><font color="#39b54a">2019年景东彝族自县火把节活动预告</font></i></b></h1><h3><b><i><font color="#39b54a"><br></font></i></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火把节活动安排</b></h1><h3> </h3><h1> 为让全县各族人民过一个喜庆祥和的火把节, 2019年7月26日将在景东县城组织以“壮丽70年-欢乐火把节”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有:吹彝族过山号、腰鼓表演、耍龙舞狮、撒火把、打歌狂欢、观看燃放焰火6项活动。</h1><h1> 时间:下午7:30开始,</h1><h1> 地点:从南洋河酒店为起点,到三弦广场,沿途组织吹彝族过山号、腰鼓表演、耍龙舞狮、撒火把活动,在三弦广场组织打歌狂欢、观看燃放焰火。</h1><h1> 届时,欢迎全县各族人民及县外来宾到现场参与活动。</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right;"><br></h1><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1><b>(声明:本文所有的图片来自网络,并非作者实拍)</b></h1> <h1><b>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b></h1><h1> 2019年7月26日,是景东彝自治县的彝族火把节。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建国70周年,全县全面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举办以“壮丽70年-欢乐火把节”为主题的火把节系列活动,旨在让全县各族人民过一个祥和喜庆的彝族火把节,凝心聚力,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 </h1><h1> 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将不负重托,发挥好牵头作用,与全县承办成员单位共同努力,组织好节日活动,把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在县委、县政府的周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手拉手,共同脱贫心连心,齐心打贏脱贫攻坚战,实现如期脱贫出列。</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彝族火把节的由来</b></h1><h1> 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叭,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体拉叭比武,即摔跤,可是阿体拉叭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叭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阿体拉叭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阿体拉叭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h1> <h1><b> 彝族过山号由来</b></h1><h1>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远古时期,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因对自然界欠了解而认为很多自然现象是上天安排的,是神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于是就产生了祭祀及一系列的生产生活庆典。在这些祭祀及生产生活庆典活动中,彝族先民除了吟、诵、唱一些祈求上天及神灵护佑的词语或歌词之外,又逐渐地产生了一些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比较简单而又古朴的原始舞蹈。而在产生舞蹈的同时,又慢慢地出现了吹奏乐器如唢呐、月琴、笛箫、芦笙等及打击乐器如鼓、锣、钹、镲等。起初,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均用来为歌舞伴奏。后来,打击乐器除为歌舞伴奏外,还逐渐变成为吹奏乐器伴奏物。特别是唢呐在人们的常生活中变成了主要吹奏乐器之后,鼓、镲等打击乐器就成了人们在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及各种聚会中吹奏唢呐时必须有的伴奏物了。在我国西南彝族地区,生产生活庆典、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各种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演奏,少则3至5对,多则几十对,演奏时间的长短视活动时间的长短而定,少则一夜,多则两三夜,一般以一夜居多。总之,彝族人民和彝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唢呐。唢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并指出唢呐文化是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1><h1> 彝族演奏的唢呐绝大部分为自制,用铜所制的唢呐,但为数极少。通常都是一大一小配合吹奏,但有少数地方的唢呐大小之间的区别不太明显(如黔西),其大小区别明显的唢呐叫大扣小,区别不明显的就叫对对唢呐。就大扣小的唢呐而言,又可分为大号、中号、小号唢呐。大号唢呐一般为3尺左右,中号唢呐一般为2 尺左右,小号唢呐一般为1 尺左右。新中国成立以前,使用大号唢呐演奏的人为数不少,为出门携带方便,现在更多演奏的是中号唢呐和小号。</h1> <h1><b> 腰鼓表演</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b>腰鼓舞是中国广泛流行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的战鼓。解放前流行于山西陕北一带,解放后腰鼓舞遍及全国城镇农村,群众称“打腰鼓”。腰鼓舞属集体舞蹈,用于欢庆、热烈的场面,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舞者男女都有,均穿彩服,腰间挂一只椭圆形小鼓,双手各持一根鼓槌,鼓槌上扎有红绸,边打边舞,鼓点变化丰富,节奏强烈,舞步多变化,能走出各种复杂美妙的图案。腰鼓队少则四至八人,多至十人甚至上百人。表演时情绪热烈,动作健壮,队列整齐,气势浩大。</h1> <h1><b> 耍龙舞狮表演</b></h1><h1><b> </b>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狮龙来祈祷狮子的保佑。狮子外形威武,动作刚劲,神态多变,民间有许多不同的传说,一时变作神话,一时拉上历史,为舞狮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亦令它更加深入民心。人们相信狮子是祥瑞之兽,舞狮能够带来好运,所以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都会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舞狮助庆祈求吉利。一件花团锦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h1> <h3><br></h3><h1><b> 耍龙</b></h1><h1> 耍龙是我县春节期间传统的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主要在县城及城郊村寨举行,尤以县城热闹。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对其膜拜,祈求平安。农历正月初,县城各街道的“龙灯会”开始扎龙、送贴。用竹条或铁丝绑扎龙架子,龙头至尾共11节,外糊白纸或绸布,上绘彩色鳞甲。初六开始出灯耍龙,龙头至尾每节内点灯蜡,一人执举一节,锣、钹、鼓敲击开道,红宝灯在前引路,恭贺接贴人家。龙到接贴人家,红宝灯举于门首,龙头正向,一人四句恭贺,众人应和,接龙人家以红封作谢,也有的为龙头挂红作谢,谢毕,开始耍龙,龙头随红宝灯上下左右舞动,各节依次追随,接龙人家围龙施放炮竹烟火。</h1> <h1><b> 观看燃放焰火</b></h1><h1><b> 为了</b>增添火把节的喜庆气氛,表达全县各族人民的喜悦心情,活动安排了组织观看燃放焰火。</h1> <h1><b> 点火准备撒火把</b></h1> <h1><b> 举行祭火仪式</b></h1> <h1><b> 打歌狂欢</b></h1><h1><b> </b>据传说,彝族打歌起源于古代一次部落战争,彝族部落战败,被敌围困于山,为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彝族部落燃起大火列队围火而舞,他们踏出有节奏的脚步声和拍羊皮褂声;对方认为彝族部落人马众多不敢进犯而撤退。从此,彝族以打歌纪念胜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