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阳关</span></p><p>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阳关在西汉时期置关,因在阳关位于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p><p>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圮废。</p><p> 古丝绸之路离开敦煌往西必走阳关和玉门关之一。而阳关和玉门关等关隘以及相关的峰燧等设施,对当年的丝绸之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p><p>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曾经写过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谓阳关指的就是这里。</p> <h3> 阳关古烽燧遗址。</h3> <h3> 古阳关道。这条道就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道路。</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玉门关</span></p><p> 玉门关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北境。史籍记载,汉武帝为抗御匈奴,联络西域各国,隔绝羌、胡,开辟东、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筑塞至酒泉(今甘肃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门关。王莽末年,西域断绝,玉门关关闭,汉塞随之废弃。</p><p> 唐·王之涣作有凉州词二首 其一</p><p>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p> 玉门关遗址还包括汉长城和大方城遗址。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参观。</p><p><br></p> <h3> 这里可以远眺疏勒河</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嘉峪关</span></p><p>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p><p>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p><p> 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我们这一次主要参观了嘉峪关关城和悬臂长城。</p> <h3> 悬臂长城</h3><h3> 悬臂长城距离嘉峪关市区约11公里,距离嘉峪关关城约7公里,因筑于约四十五度的山脊之上,形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悬臂长城”。 悬臂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北向延伸部分,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现在只存750米,经1987年修缮,由漫道、垛墙、墩台组成,在首尾各增修一座墩台,共有三座墩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