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怀的襄渝铁路建设者 文:何仁林 图:网络

何仁林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nbsp; 每每走过紫阳汉江铁路大桥,总有一些记忆的碎片不自觉的在脑海中呈现,时而有两岸青山相对无语的凄凉;时而有大桥通车典礼的热闹。那桥对面东山上的烈士陵园,一年四季,松柏苍翠,给人一种踏实的宁静和无形的澎湃的心力,是圣歌,低沉而雄浑;是生命之歌,高亢而激昂,穿越时空,经久不息…… 正恍惚间,一列火车从隧道口吐出来,陡然近身而过,那是由成都开往北京西站的客车,刚出隧道,过了桥,又钻进了隧道。襄渝铁路哦,是你联通了紫阳、联通了中国,联通了世界,联通了万物,更是联通了天下人心。</font></h3> 一、引子<br><br>&nbsp; &nbsp; &nbsp; 四十四年前之某月某天,汉江铁路大桥即将通车的消息通过有线广播,传遍了紫阳的山山岭岭,那时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们对火车没有具象的概念,不知道火车长什么摸样,又以什么样的方式运行,那晚,十二三岁的我们一夜未眠,和伙伴们商量带多少干粮(其实家里也只有红苕可带),并约定不给大人打招呼,不然,是走不脱的。天麻麻亮,七八个少年赶到大河边集合,坐划子过江,起旱到紫阳县城观看通车典礼。<br><br>从油坊湾过河上岸后,半大不大的草鞋开始沿江边呈兔子般跳跃,脚下是路不是路,只有凹凸不平,乱石穿空,好在都是河边出生的,都是船夫的后代,更确切的说,我们正踩在父辈拉纤的栈道,天然的由基因牵引,在人生的五线谱上无畏的碰撞。一身大汗过后,终于走上了5806部队通往县城的公路,这是铁道兵来洞河修的公路,用于修建洞河段铁路的物资运输,公路没有硬化,遇到山洪爆发,路被冲刷得大沟小豁。从那时起,我对路有了渴望,有了遐想,有了无限的敬畏。<br><br>近四十里长的路,靠双脚硬走,对于一群少年来说,还真有些恼火,但为了第一眼看到火车,我们这一帮猴儿财神铆足劲的跑,在早上十点钟左右,赶到了紫阳大桥头。桥头和左右两侧都挤满了人,太阳很大也狠毒,戴十八转草帽子的人多,打油纸伞的人几乎没有,更没有汽水和冰棍卖,那时候穷,饭都吃不饱,但对新事物的认知却十分的渴望,好比渴望粮食。通车典礼开始了,我已记不清火车头是从桥南或是桥北开出来的,总之,喇叭鞭炮齐鸣,人山人海,彩旗飘飘,欢呼声一浪盖住一浪,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就这样亮光光的实实在在摆在山里人的眼前,除开惊叹,还有畏惧,有人退出人群跑了,有人半天回不过神来,还有人在打听火车吃啥子东西,一顿要吃好多等等,皇天在上,这并非我杜撰故事,而是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在物质极度匮乏,信息几乎完全闭塞的山区,人性一切的基本假设都存在于未知和猜测之间,而认知的长度和宽度,决定对事物本质探究的真伪与深浅。自从我见到了火车,我便慢慢开始了解和认知襄渝铁路建设的背景和它的战略意义。<br>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二、三线建设的背景和战略意义<br>&nbsp; &nbsp; &nbsp;</p><p>&nbsp; &nbsp; &nbsp; 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于1965年12月勘测设计,确定线路由襄樊至成都,称襄成铁路。1968年初,中央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了先修渝(重庆)达(县)铁路、缓建成(都)达(县)段的决定。1969年底,中央确定渝达、襄成两线合一,称襄渝铁路。同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研究加快铁路建设问题。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参加了会议。会上决定襄渝铁路于1972年铺轨通车。<br>襄渝铁路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铁路横穿武当山、白云山,走经华蓥山、中梁山,在仙人渡、旬阳、紫阳3跨汉江,9跨东河,7跨将军河,33次跨后河,在北碚跨嘉陵江。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悬岩峭壁,地势险峻,地质复杂。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高隧长,多线隧道13座,最长的1685米,最高桥墩76米,工程任务艰巨。施工条件差,尤其是陕西境内,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300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p><p><br></p> <p>三、三线建设的蓝图和建设结果<br><br></p><p>&nbsp; &nbsp; &nbsp;&nbsp; 这条铁路横贯鄂、陕、川、渝三省一市,东与汉丹、焦柳铁路衔接,中与阳安、西康铁路相通,南与达成、达万、巴达、遂渝、兰渝、成渝、川黔、渝怀铁路相连,是联络中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该线襄阳至老河口东段56公里,1960年建成通车。新建铁路正线长859.6公里,由铁道部第二、三、四勘测设计院和电气化工程局设计,铁道兵担负施工。参加施工的铁道兵部队有8个师以及隶属铁道兵141个三线学兵连、2个独立团,另有铁道大桥工程局、电气化工程局和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民工。全线东西两段分别于1968、1969年开工,中段于1970年第1季度开工,1973年10月19日接轨通车。1975年11月至1979年12月分别交付运营。<br>东(北)起焦柳线上的襄阳站出岔向西引出,襄阳北站至老河口东站段与汉丹铁路共轨。从湖北襄阳市出发经老河口市、谷城县、丹江口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十堰市、郧阳区,进入陕西省;过白河县、旬阳县、安康市、紫阳县,进入四川省,经万源市、宣汉县、达州市、达川区、渠县、广安市、华蓥市,最后进入重庆市。襄渝线是继宝成线、川黔线、成昆线后第四条出入四川省及重庆市的通道,特别是由中原入川,为加强川东地区、重庆市与湖北等省的联系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襄渝线贯通了达成线,达万线。是东进四川,重庆的重要道路。<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p><p><br></p> <p>四、信仰和肉体的合二为一<br><br></p><p>&nbsp; &nbsp; &nbsp; 据《襄渝记忆》一书的前言说,“这些年来,参加过那段筑路的建设者们没有忘记那个艰苦的岁月,他们用不同的文学形式来缅怀那段历史,遗憾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以反映铁道兵和学兵的居多,而参加施工的人数最多,生活最苦,施工最累的民兵们,几乎成为被遗忘的群体……”<br>正是这个原因在《襄渝记忆》书中〈民兵篇〉的26篇文章中多数记述的较为简略和零散,过程写的多,效果写的少,典型事例也很少。然而《襄渝记忆》这本书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给了民兵这个群体的一席之地。<br>的确在襄渝铁路建设过程中,民兵上的人数最多,多达60万。施工时间最长,前后长达七年时间。例如,紫阳县早在1967年就组建了民兵团逾万人,并于当年四月一日就开了工,代号401工程,抢修恒紫公路和渔紫公路,为襄渝铁路建设作前期准备,伐竹木,备粮草,建工棚等。1970年初,襄渝铁路正式开工,紫阳组建了民兵师.辖五个团,逾四万人。此时本省的汉阴,岚皋,镇巴民兵团和四川的营山.阆中,武胜,岳池,仓溪等民兵团也相继来到紫阳境内施工。他们当中有的从家乡出发要步行上千里路才到达施工现场。四川民兵李元清说他们走了1000多里路才到陕西的大巴山工地,脚也走肿了,腰也直不起来了。施工一开始又要到70多里外去背水泥,抬钢筋,扛粮草等。平利民兵团在旬阳的关口,兰滩工地施工时吃的是从青海运来的青稞面和河南运来的红苕片,每人每顿半斤,每人每月一两油,没有菜吃,常以开水冲盐代替。在将近7年时间的铁路建设中,广大民兵忍饥挨饿,肩挑背驼,浴血奋战,约4000人牺牲,数万人致伤致残(没有确切的记录)。例紫阳县境内66.7公里路牺牲民兵330人,镇巴县境内24公里路,牺牲138人。以该两县共90公里路,牺牲468人,平均每公里5.2人为例推测,襄渝路全线约牺牲民兵4000人。汉滨区上路民兵6万人伤1737人,平利县上路民兵29000人,伤864人,两县相加伤残人数占比为2.5%,加上因工患矽肺病.风湿病.妇科病等约占上路民兵总数的1%以此推算全线伤残民兵约3万人。”<br>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有一种钻心的疼痛,无论是军人、学生兵、还是丢下锄头,毅然扛起铁锹和钢钎的民工,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龙潭虎穴,把不可能完成的天下大事,保质保量的完成。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英雄们扑汤蹈火?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些英雄们义无反顾?英雄的产生,是信仰的属性,党和政府的初衷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人民努力奋斗的方向和砥砺前进的动力,这就是信仰产生的伟大力量<br><br>我的父亲、我的姨妈,都是在1970年参加三线建设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参加三线建设,被上级分配到紫阳县高桥区一个叫温家沟的地方,担任女子十七连的指导员,一百多名女娃娃,在家都是优生惯养,陡然被派到一个叫“威虎山”的寨子驻扎,通往山上的是一条羊肠小路,遇到下雨或下雪,脚板要打横走,稍不注意就会摔跤甚至跌落山崖,她们每天像钟表一样下山上山,在河边挖沙、淘沙、捡卵石,年复一年,原本娇嫩如花的姑娘都变成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铁姑娘”。铁路修好了,火车也通了,她们大多错过了结婚成家的黄金年龄,她们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好像一切都未发生,什么荣誉、待遇、经历等资本,似乎与她们没有太多的关系,没有抱怨,没有邀功求赏,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多年以后,偶尔提起三线建设,她们都十分的愉悦,有一种为自己也为祖国骄傲的情绪表现。</p><p><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正当青春年少时</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 女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nbsp; 伟大的三线建设,成就了国家波澜壮阔的伟大宏业,三线建设者们是时代的英雄,民族的英雄,他们有的早已牺牲在筑路修桥的岗位上,有的因公伤残带来了劳疾后遗症,如今健在的人已是稀少,但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还有高度的国家信仰和人性精神的升华!</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