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和光同尘”的智慧</b></h1> <h3> “和光同尘”的意思是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这一成语出自《道德经》第56章,老子在谈论人的修养时,强调要<b>“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b> 认为人应该像道那样,能够顿挫自身的坚锐而不受任何损害,能够化解各种纷扰而不感到劳累,能够含蓄光耀而不被污染,能够混同尘垢而不失其本真。简而言之,老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格特征就是:收敛锋芒,解除纷乱,含敛光耀,混同尘埃。<br></h3><div> <font color="#b04fbb"> 老子认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是做人处世的至高境界。</font>如果锋芒外露,就容易被摧折,而“挫其锐”不但能够避免伤害他人,而且也能够避免自伤,顺利保全自己;只有将心中纷乱的思绪都消除,现实中的纷争都化解,人的心灵才能做到无牵无挂,自由自在,所以要“解其纷”;阳光在直接照射到的地方存在,不能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依然存在,与万物和谐相处,只有懂得“和其光”才能做到“负阴与抱阳”的融合统一;宇宙之中到处充满尘埃,这就如同人世间存在的纷繁复杂的情形一样,人不可能完全抛开它们,必须学会尊重它们并因势利导,让它们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便是 “同其尘”。</div><div> 愈加细细品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蕴藏的人生智慧,就愈加感受到老子的睿智与伟大。“不露锋芒,与世无争,和而不杂,同而不流,冲而不盈”,这是多么高贵的一种品质,又是多么高深的一种境界呀!如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能够不显山不露水,不炫耀自己的锋芒,挫去自己的棱角,却依然保存着自己的智慧与志气;能够解开纷扰,摆脱困苦,却不为之所累;能够和世俗混同,却依然能够做到“举世皆浊唯我独清”的状态,不失掉自己的洁白和纯真,就能够达到极高的人生境界了,而这正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正是老子对我们的教诲!尽管我们与老子生活的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老子的这一思想却很值得当今人们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的欲望的本质是相同的,人都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也是相同的,渴望借助各种力量让自己脱颖而出的想法也是相同的。面对人的固有的这些弱点,老子站在智慧的最前沿告诫我们,为了不让欲望毁掉自己,就要采取克制的方法,为了不让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完全地暴露在他人面前,就要学会含蓄一点;为了不让自己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变坏,就要学会宽容收敛一点。</div> <h3> 有些人把“和光同尘”解释成“随波逐流”甚至是“同流合污”,这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曲解。当你在漆黑的夜里行走时,打开手电筒则会有一束光线驱走黑暗,照亮前程。你若留心,一定会看到那束光中均匀飞舞着的尘埃,它们默契融和,瞬间即融为一体。此时,谁能说清楚是光在空气中的尘埃里,还是尘埃在光中?光和尘,本是世界中两种不同的物质,可彼此相容相依,悄无声息,但它们内在的质却毫无改变,光还是光,尘还是尘,光发挥着照亮人的前行道路的作用,尘依旧自由自在地飞舞着。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敏锐地发现这一令人叹服的自然现象,睿智地概括出“和其光,同其尘”。“随波逐流”怎么能与“和光同尘”相提并论,“同流合污”与“和光同尘”更是天地之别!如果非要找个与之相近的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与泥的关系却很相近。</h3><div> 老子“和光同尘”思想告诉我们:<font color="#b04fbb">人真正觉悟后就会像光和尘那样——融入尘世,不露锋芒,与世无争,</font>是最大程度的和谐同一,这就是“和光同尘”的境界和智慧。人应该融入生活、适应社会,自然相容、不露痕迹,但内在品质必须坚守不变。俗话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懂得“和光同尘”的人,隐居山野,悠然自得,令人羡慕;隐居市井,在喧嚣中,保持心境宁静和谐,与世无争,令人佩服;隐居朝廷,面对污浊,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游刃有余,令人肃然起敬。“和光同尘”是刚柔相济的智慧,是内心刚强与外表柔和、信念坚毅与方法灵活的完美统一。这是智者应有的为人处世之道!</div><div> 正所谓:<b>光而不耀道渊深,</b></div><div><b> 万象和光隐自身。</b></div><div><b> 不露锋芒需智慧,</b></div><div><b> 同尘不染守纯真。</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