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墙上的故事

碧海蓝天

<p>  家乡县城的''老物件博物馆"开馆啦!</p><p><br></p><p> 仅从微信的宣传中就可以看出,举办者确实是花费了一番心思,效果不错。当然,我也很想到现场体验体验。</p><p><br></p><p> 在一个阳光灿烂、暑热蒸腾的上午,我怯生生地走进了博物馆,走近了那些曾经散落一地,现在已挂在墙上的老故事。</p> <p> 一</p><p><br></p><p> 秘密地道</p><p><br></p><p> 老家的山村高低不平,是一层一层搭起来,挂在岭上的村庄。最高的叫高场,最低的叫底啊街。中间则由二圪台、圪倒街、西头街、粉坊街、庙街、二亩街、东沟街组成。远看极象一幅层次清晰,四季分明的山水画。</p><p><br></p><p> 村的中心自然是在庙街。</p><p><br></p><p> 因为,庙为三教庙,两串院落,古色古香。庙院里有学校、供销社、保健站,是村里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型活动均以此为中心。当年,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又喜欢凑热闹小屁孩更是这里的常客。直到知书达礼,长得象个模样,才能真正从"耕读"的门额下走出来。</p><p><br></p><p> 在此期间,儿时的"故事"跌的满地都是。可以随便在故事堆里打滚、在故事会里撒欢儿……</p><p><br></p><p> 直到越过了些岁月才发现,不仅没有走出来,反而又走回去了,只不过是将过去的岁月走在了梦里,而且挥之不去!</p><p><br></p><p> 某年某月某日,几个七、八岁的小伙伴突发奇想要打一个地道,以供大伙儿玩耍。现在想来大概是受当时电影《地道战》的影响。说干就干,而且约法三章: ⑴严守秘密。不许给别人说,包括老师、同学、家长。⑵自觉自愿。放学后主动参加劳动,不讲代价,不得无故不到。⑶无私奉献。特别是劳动工具,如铁锹、箩筐、镢头、绳索等要从家里偷偷贡献出来,尽量要小一些的工具,便于操作。</p><p><br></p><p> 从此相约,每天放学后包括星期天我们都在东沟街的沟坡集中。大人们看到的是我们在随便玩耍,看不到的是我们正在挖地道。为防止泄露秘密,我们设有流动岗哨,离开时会将现场进行伪装。</p><p><br></p><p> 热情是高涨的,进展却是缓慢的。</p><p><br></p><p> 记不清用了多长时间,地道终于成型。从地面顺着所挖的垂直洞口,踩着洞壁上的刚放下半只脚丫子圪台,下到洞底,然后是从三个方向开挖的三孔小窑洞,分别设为图书室、储藏室、娱乐室。里面的实施还是比较齐全的,伙伴们各尽其能捐出了自己心爱的玩具、连环画书以及随身带来的各种零食以供大家一起享用,常常乐而忘返。</p><p><br></p><p> 每到放学、放假,地道里就是我们的家。其乐融融,那个美劲、那个自豪、那个神秘……无以言表。</p><p><br></p><p> 直到有一天,家长、老师发现了我们的秘密,发现了我们的地道。大人们在惊叹之余,给出了严格的禁令。决不允许任何人再踏进地道一步,否则严惩不贷。直接后果则是: 学校开除、家里不让吃饭。</p><p><br></p><p> "高压"之下,我们这些小屁孩儿只得就范。</p><p><br></p><p> 多年后,一位小伙伴讲到地道时还说,可惜了他的小镢头还埋在地道里。何止一个小镢头,东沟街的地道从此已种在了我们的心里,长在了我们的梦里。</p> <p> 二</p><p><br></p><p> 五彩弹弓</p><p><br></p><p> 一把弹弓由三个部分组成: 弹弓架、拉皮筋、包子皮。</p><p><br></p><p> 做一把好弹弓,首先需要有一条上好的铁丝,粗细适当,弯曲有度,大小适合,有一定的硬度。其次,拉皮要有很好的弹性,太硬拉不开,太软没力度。然后就是包子儿的皮了。当然包子儿皮也要大小适中,皮既要包得住石子儿,两个手指还得能压得紧。最后就是造型,形态一定要顺眼好看。</p><p><br></p><p> 为了好看,可以加一些装饰,诸如用彩色的塑料皮缠绕架身,底部加一撮彩色的流苏樱撄,迎风飘来荡去。特别是将弹弓挎在胸前时,成为一种很酷的装饰品,是那个时代一个少年男孩儿的标配,用现在的话讲那是会很"拉风"的。</p><p><br></p><p> 为此,能有一把得心应手的好弹弓是每个男孩子梦寐以求的事情。为求得一把好弹弓往往也历尽艰难、千方百计、吃尽苦头。当然,目标实现后那是很得意的。</p><p><br></p><p> 一把好弹弓到手仅仅是走了第一步。如果只是装璜门面还可以,要实现真正的目标,成为一名弹弓好手才是终极理想,才是真"牛"。那就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认真揣摩、反复实践……朝着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境界一点一点地迈进。</p><p><br></p><p> 那个时候,可以说是睁开眼睛就东张西望,走路也在观察目标,静物的瞄准,动态的追踪,各种方法无所不用。</p><p><br></p><p> 记得有一次,当我弹弓的石子一不留神敲碎了邻居婆婆家的窗户玻璃,老婆婆哭着找上家门兴师问罪时,我手足无措,我羞愧难当。父母亲怕我再闯祸,曾几次偷偷藏起了我的弹弓,我又几次重置装备、重操旧业、痴心不改。</p><p><br></p><p> 终于有一天,当我用自置的弹弓从树杈上敲下来一只麻雀时,我欢腾雀跃、我奔走相告,我喜极而泣,我一蹦三尺高……我,终于练成了,我终于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弹弓手,弹弓少年!</p><p><br></p><p> 从此,我的手臂好象《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手臂一样,长长了。想要天空中的各种鸟儿,能拿下; 想要树梢上各色水果,能收入囊中; 想要河里的鱼儿、青蛙,只要一露头就能逮着……</p><p><br></p><p> 五彩弹弓,圆了我少年时代的"五彩梦"。</p> <p> 三</p><p><br></p><p> 农耕技艺</p><p><br></p><p> 传统的农耕离不开大牲畜,离不开作杖,离不开犁耧耢耙,离不开钎镢箩筐。</p><p><br></p><p> 望着那些从各处收集来的用具,在展室灯光下绽放着油腻的光亮。我仿佛置身于乡村的田间地头。看到了翻滚的犁铧,牛背上闪亮的汗珠; 闻到了草香、花香和泥土的芳香; 听到了身材高大壮硕的父亲的呦喝声"的的……咧咧……吁……回来,赶牲口甩鞭的"叭叭"声响……</p><p><br></p><p> 记得儿时最羡慕的活儿就是赶大车,曾经幻想着成为赶大车的好把式。</p><p><br></p><p> 赶着大车送肥,赶着大车收秋,赶着大车拉货。牲口在赶车把式的吆喝下唯命是从,让快就快,让慢则慢,让左就左,让右则右,人和牲口配合的十分默契,非常潇洒。那威风劲决不亚于今天开着的奔驰、宝马。</p><p><br></p><p> 听家父讲,他十五岁开始正式赶大车、做农活,练就了一身农业耕作的好武艺。犁耧耢耙、扬场放滚样样精通。汗水拌着泪水,雨水搅着雪水,一辈子摸爬滚打在黄土地里,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了一辈子。那一代人可是与这些劳动工具气血相通啊,里面有多少喜怒哀乐,只有他们那一代人知道。</p><p><br></p><p> 记得有一年收秋,父亲让我赶车往家拉玉茭。千叮咛万嘱咐,让我紧紧抓住牲口的笼头不松手,牵着牲口往家走。可走到半路,牲口怎么也不听我的使唤,我学者大人的样子吆喝,又用鞭子抽均不管用,终于,还是连车带牲口翻到了路边的圪壕里。</p><p><br></p><p> 从此,我再与赶大车无缘,大人们再也不敢让我靠近大车了。</p><p><br></p><p> 要说农活最难的莫过于锄谷子。</p><p><br></p><p> 如果说干其它农活,主要是出力流汗的粗活的话,那么锄谷则是农活中的"绣花活"。锄谷子不仅需要力气,而且需要巧劲和功夫。一般的人锄谷用的是小挖锄,外加一个小板橙。因为,刚出来的谷子苗比头发丝粗壮不了多少。要同时把它们间苗、分安、除草需要精到的功夫,一不留神就会将谷子苗锄掉。大多数人是坐着小板橙或蹲着用小挖锄锄谷,父亲则是站着用大锄锄谷。</p><p><br></p><p> 小时候,坐在地头看父亲锄谷是一种享受。</p><p><br></p><p> 只见他自然站立田垄间,双肩微微前倾,双臂幅度不大但有节奏地舞动,神情专注间闪亮的锄板挑、剔、拉、围一气呵成,腾挪扭转间一行株距相等的谷子苗外加一遛单行脚印整整齐齐留在身后,又快又好,不多也不少。</p><p><br></p><p> 现在想来,那真象是一曲优美的华尔兹。灯光是艳阳,音乐是夏风,舞者则是我的父亲……</p> <p> 四</p><p><br></p><p> 窑洞喜事</p><p><br></p><p> 婚丧嫁娶乃人生之大事,百姓也不例外。特别是婚嫁喜庆是一辈子的事情。在乡村,乡亲们更要极尽全力热闹一番。</p><p><br></p><p> 首先,聚新媳妇儿就要布置新房。何谓新?那必须事先要请一个好油匠,在粉白的墙上画一幅好炕围。炕围画好的日子就是新娘进门的日子。</p><p><br></p><p> 漂亮的新娘子两颊飞红,笑眯眯地坐在刚画好的还带着淡淡清漆香味炕围的土炕上,那个美劲不知进入过多少青年男子的梦乡,曾经是我们这个区域里大多数乡村青年男女的梦想。</p><p><br></p><p> 好的油匠当年那是相当的"吃香"。</p><p><br></p><p> 当年,被誉为"乡村画师"的他们走村串户,不知为多少青年男女装点了新房,不知吸引了多少少男少女们艳羡的目光。他们在上党地区的粉墙玉壁上泼墨挥毫,精描细画,为枯燥单调的生活增添了活灵活现的五彩色。南方的青山秀水,北方的雄山草原,传统的龙凤呈祥,现代的样板戏曲,都会成为他们画笔下描绘的对象。他们是那个年代真正的乡村美术家,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美术大师。</p><p><br></p><p> 其次是吃。吃什么饭?吃的就是焖锅汤面。</p><p><br></p><p> 至于大把拉面,那是大户的富裕人家才能吃得起的美食。大多乡亲们吃的是焖锅汤面。汤面的面粉则有不同,有全麦面的,有三和面的。</p><p><br></p><p> 擀面则是一道大工程。早早的先和上面,然后才醒,醒到一定程度再用擀面杖压,四个壮汉轮番上阵反复地压,压到一定程度才用擀面杖擀。叮叮咚咚,一擀杖要擀二十多斤面,百把拾斤面条要忙活一天多。</p><p><br></p><p> 当然,那面条出的锅来是真有筋骨、真好吃,至今那个面味想起来还沁人心脾。特別是在冬天,从气腾波浪的大锅里捞上一碗面条,热呼呼的一口气吃下去,那是真的过瘾啊!</p><p><br></p><p> 乡亲们把面吃好了,喜事自然就办好啦。</p><p><br></p><p> 到在这物质丰富的今天,乡村里的婚嫁自然是更热闹了。然而,除了现代化的声光电装备外,巳经没有了往日栩栩如生的炕围画和热闹非凡的手擀面场面,只有那"大把拉面"仍然如火如荼燃烧在乡村。但那生动的炕围画和擀大面的场景已植入人们的心灵,而且根扎的愈来愈深,深的有时会在心里疯长。</p><p><br></p><p> 据可靠信息,多彩的炕围画现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是可喜可贺。</p><p><br></p><p> 同时,我相信那大把大把的拉面会把乡亲们美好生活的日子拉的越来越长。</p> <p> 五</p><p><br></p><p> 尾声余音</p><p><br></p><p> 当我准备离开博物馆时,一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展厅。讲解员正在耐心地给孩子们一一解说,孩子们则一个个露出或木讷或惊异的神情,不时的指指点点,问这问那。</p><p><br></p><p> 我默然,我庆幸。</p><p><br></p><p> 默然的是让孩子们认真地了解一下几十年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日子; 庆幸的是我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跨越农耕文化的时代。仅仅几十年,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就走出了千年传统的人拉肩扛,牛耕马种的农耕作业。</p><p><br></p><p> 正如一位老兄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曾感叹道: "其实我们已经生活了两千多年啦!"从农业耕作划时代这个意义上讲,老兄说的甚好。</p><p><br></p><p> 走出博物馆,望着不大但成色有些味道的灰色建筑,我不禁赞叹: 楼虽然小了些,可这里一装装了两千多年的农耕文化,将散落一地的故事挂在了墙上,最起码当下的年青人在这里可以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这是何其的大呀。</p><p><br></p><p> 但是,一座小小的、放在高楼大厦中可以忽略不计的两层小楼,就连我那散落在乡间的故事也不一定盛下,更何况我中华泱泱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呼!</p>